京滬之後,誰是中國教育第三城?

2020-07-27 城市戰爭
京滬之後,誰是中國教育第三城?

這兩天,各地陸續公布高考分數線,填志願選城市成為熱門話題,本文提供幾組數據,希望能窺探出中國教育大城的實力排名,為考生提供一個參考。

在中國(內地),說到科教實力,北京、上海是無可爭議的冠亞軍。

有爭議的是第三名,武漢、南京、西安三城呼聲最高,各自實力也在伯仲之間。排在後面的重慶、天津、廣州、成都、杭州、長沙等城市也不差,未來都有潛力成為角逐第三名的種子選手。

在這個賽道上,我們可以說,鐵打的冠亞軍,流水的第三名。

那麼,誰才是中國(內地)高等教育第三城?

下面分別從高校數量、雙一流大學數量、雙一流學科數量、在校大學生數量、在校研究生數量等數據進行簡單粗暴的對比。

01

據「國民經略」統計,截至2019年底,全國共有1265所本科院校、1423所高職院校,本科院校主要集中在以下城市:

京滬之後,誰是中國教育第三城?

數據來自21數據新聞實驗室

普通高校最多的城市分別是:

北京92所,武漢83所,廣州82所,重慶68所,鄭州65所,西安63所,上海63所,成都58所,天津57所,長沙57所,合肥54所,南昌54所,昆明52所,哈爾濱51所,南京51所,杭州47所。

本科院校最多的城市分別是:

北京(67所)、武漢(46所)、西安(44所)、上海(40所)、廣州(37所)、南京(34所)、天津(31所)、成都(29所)、瀋陽(28所)、杭州(28所)、哈爾濱、南昌(27所),鄭州、濟南、重慶(26所)。

論本科院校,北京第一,武漢第二,西安第三,上海只能排到第四,廣州無論是普通高校數量還是本科院校數量,都超過南京、杭州。

這些城市都是名副其實的教育大城。

當然,衡量一個城市的教育實力,不僅要看數量,也要看質量。

本文提供兩個指標:一個是雙一流高校數量,另一個是雙一流學科數量。

02

先看雙一流高校。

雙一流是985和211的升級版,雙一流高校包括一流院校和擁有一流學科的院校。

一流院校又有A/B類之分,其中清北復交等36所高校屬於A類,東北大學、湖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鄭州大學、雲南大學、新疆大學等6所高校位列B類。

京滬之後,誰是中國教育第三城?

具體來看,「雙一流高校」最多的十個省份:

北京(34所)、江蘇(15所)、上海(14所)、陝西(8所)、四川(8所)、湖北(7所)、天津、廣東(5所)、遼寧、湖南、黑龍江(4所)。

再來看看各大城市的排名:

京滬之後,誰是中國教育第三城?

如圖所示,北京高校的含金量最高,67所本科院校中有34所是雙一流高校。上海排名第二,有14所雙一流高校。

南京擁有除北京上海之外最多的「雙一流大學」,排名反超武漢、廣州。

與原來的「211、985」格局相比,最大的不同是,成都的「雙一流大學」達到8個,取代了武漢原來的位置,天津的數量也超過了廣州。

不過,這能否說明成都、天津的大學實力就超過了武漢和廣州呢?未必。

大學數量多,不代表師生數量多,更不代表一流學科多。比如,浙江大學這一所大學的一流學科數量比整個成都市的還要多,下面來看看我們統計的各大城市「一流學科」數量排名:

京滬之後,誰是中國教育第三城?

圖所示,不論是一流大學數量,還是一流學科數量,北京都以絕對領先的優勢排名全國第一。相比而言,成都、西安的一流大學雖多,但一流學科數量並不突出。

這樣一比,武漢的一流學科數量仍穩居第四名,杭州則上升到五名。

杭州的雙一流大學雖然很少,但浙江大學比較強,一個學校有18個「一流學科」,超過西安、成都、天津、合肥、長沙、哈爾濱等城市的全部大學,顯示杭州的高等教育實力被低估。

再看世界500強高校。

以下是「2021QS世界大學排名」作為參考,躋身世界500強的內地高校共有25所。

京滬之後,誰是中國教育第三城?

這25所高校中,北京、上海分別有5所和4所,總量位居前茅。在北京、上海之後,南京、廣州、武漢、天津都是2所,杭州、西安、合肥、廈門、哈爾濱、長春、濟南、深圳各1所。

03

衡量一個城市的教育實力,除了看學校數量,也要看學生數量。下面是各大城市在校本專科生數量:

京滬之後,誰是中國教育第三城?

如上圖所示,廣州以108.64萬的本專科數量,排名全國第一,而且很可能也是全球第一。廣州排名第一,並不奇怪,因為廣東人多,全省常住人口達到1.13億,差不多是湖北省的兩倍,而且廣東人讀大學不太願意出省,作為省會的廣州,承接了絕大多數省內考生。

鄭州雖然只有一所211大學,但本專科生數量居然僅次於廣州,超過武漢、南京、西安等科教重鎮。鄭州能排名第二,也和強大的人口腹地有很大關係,河南省常住人口超過9600萬,比湖北省多了3700萬左右。

武漢以96.9萬的本專科生數量,排名全國第三。不過,武漢擁有7所211大學,大學的平均實力遠遠高於鄭州,也高於廣州。

北京、上海雖然名校雲集,但本專科生的總量並不算多,大約只有廣州的一半,表明京滬更在乎大學的精,而不是多。

深圳的本專科生數量只有8.62萬人,比無錫和溫州還少,在所選城市中排名墊底,表明深圳在高等教育上的歷史欠帳不是一般的大。當然,深圳高校的含金量還是比無錫和溫州要強,包括哈工大、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眾多名校都在深圳開設分校區,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的排名近年來也顯著提升。

細看這份榜單,我們還能發現什麼呢?

省會城市幾乎全部都是高教大市,承接了絕大多數的省內考生,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專科院校,表明我國的專科教育主要由省會城市主導,京滬在這方面興趣不大。

另外,計劃單列市在大學生數量上完全不是省會城市的對手。畢竟,計劃單列市設立的初衷,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對科教文衛沒有太大的要求。

所以,這是省會城市相對計劃單列市的一個結構性優勢,那就是源源不斷的人才供應,省會天然就是一個省的人才中心。

04

如果說本專科生反映了一座城市的大學數量,那研究生數量則反映的一座城市的大學質量了。畢竟,不是什麼大學都能招收研究生的。

下面是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的全國主要城市在校研究生數量排名:

京滬之後,誰是中國教育第三城?

如上圖所示,在校研究生的數量排名,和高教實力的排名基本一致。北京遙遙領先,在校研究生數量達到33萬,比上海的兩倍還多。

僅次於北京、上海的是武漢和南京,分別達到13.8萬和13萬,和上海的差距不算太大。廣州的研究生數量也有10.11萬,和西安、成都相當,顯示廣州的大學質量也還行。

比較特殊的是鄭州,本專科數量接近100萬,排名全國第二,而研究生數量只有3.02萬,在被統計城市中位居第20位。第一財經的分析認為,河南的高考人數雖然全國最多,但整個河南只有鄭州大學這一所211大學,河南的一本大學錄取率也是全國最低之一,大量的考生只能選擇上高職大專院校。因此,鄭州乃至河南的高教實力十分薄弱。

與鄭州相反,北京和上海雖然在校本專科生數量都只有50多萬人,但兩市在校研究生數量分別達到了38.6萬人和15.85萬人,在全國的領先優勢十分明顯。

京滬大學的平均質量非常高,高職大專生佔比很少。比如,從211大學的數量來看,北京達到26所,上海達到10所,穩居第二。京滬之後,武漢和南京基本旗鼓相當,兩市2018年的在校研究生數量分別為13.8萬人和13萬人。

所以,武漢和南京是我國科教第三城最有實力的兩個種子選手。

相關焦點

  • 深圳VS廣州,誰才是中國的第三城
    深圳VS廣州, 誰才是中國的第三城 ?不知道從什麼開始,國內開始流行北上廣深的說法, 這四個國內一線城市佔據了全國最好的資源,無論從教育,醫療,經濟,房價等各個方面都是當之無愧的全國領先。今天想跟大家談談,深圳和廣州,哪一個才是中國的第三城。
  • 誰是成渝 「 第三城 」?
    OK,拋開網絡語境的浮華與喧囂,以嚴肅的視角冷靜審視,到底是誰,才最具資格/最有希望成為 「 成渝第三城 」 呢?這五大城市,理所當然是「成渝第三城」的最佳候選。讓我們先來看看這五座城市的發展現狀與未來願景。
  • 誰將成為中國的第五城?難分伯仲
    作者 |史凱 誰將成為北上廣深之後,中國的第五城? Vol. 01 強勢崛起的「新一線」 眾所周知,北上廣深四座城市是中國的一線城市,這幾個城市的位置無可動搖。
  • 中國四大汽配城,陳田之後誰稱王?
    漸漸地陳田這片土地商戶雲集,車輛拼接剩下的零配件越積越多,隨著中國汽車法規的越來越嚴苛完善,拼接事故車的生意日漸難做,於是越來越來多的人開始放棄這門違法的投機生意,銷售起二手拆車配件。繼任者會是誰陳田昔日無論何種風光,都終究逃不過被拆遷的命運。這個小村子雖然客流很大,商鋪眾多,但實際上擁有合法執照者寥寥無幾,帶來的問題便是應繳納稅的人幾乎沒有,佔著這麼大一塊好地卻沒有應繳的稅收,政府對其出手也是早晚的事。
  • 北上廣深之後,誰會是中國的第五座一線城市?
    分析到這,我們似乎能隱隱約約窺見中國第五城的影子了。2從內部結構視角來看,圍繞城市的經濟發展要素,挖掘這七城與一線城市廣州深圳(以下簡稱「廣深」)以及強一線城市上海、北京(以下簡稱「京滬」)之間差距的要素具象化。
  • 繼北京、天津之後,誰將能成為「北方第三城」?是鄭州還是青島?
    南方城市因為雨水充沛,大多比較富裕,而北方城市比起南方城市就稍顯遜色了,但是在北方眾城之中,不乏一些非常有實力的城市。例如北京、天津,作為我國的四大直轄市之一,一直都是北方城市中的「領頭羊」,而隨著近幾年的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很多北方城市也漸漸地發展起來,尤其是河南的鄭州和山東青島,這兩座的實力都非常強勁,那麼問題來了,它倆到底誰能座到北方第三城的寶座之上呢?
  • 成都奢侈品僅次京滬居第三 40%消費者來自外地
    成都奢侈品僅次京滬居第三 40%消費者來自外地 2013年03月29日09:14 來源:四川新聞網
  • 誰是高教第三城?2020上海軟科投票結果公布!
    今年6月,上海軟科曾以「誰是高教第三城因此,無論是高等教育資源的數量還是質量上來講,南京無疑是中國高等教育的第三城。
  • 杭州第三城:喜訊!杭州第三城被列為杭州餘杭區重點項目
    杭州第三城:喜訊!  【曲江新鷗鵬·杭州第三城】作為重點項目之一,總投資逾80億人民幣,分兩個地塊開發,首期投資30億。依託二十餘年文化教育產業基礎,構建起以文化、教育為核心,集文化教育、文化商業、文化旅遊、文 化健康、文化會展、文化演藝、文化傳媒、文化金融及城市運營於一體的「文化+」、「教育+」產業鏈。  作為城市內容提供商,曲江新鷗鵬發揮投資商、建設商、運營商、服務商「四商一體」城市價值,賦能城市「產城人文」四維融合發展格局。其提出的「產城人文」四維融合城市發展模式已成為城市產業發展趨勢性選擇。
  • 2020中國內地省市金融競爭力排行榜:京滬深三足鼎立 第二梯隊城市...
    50強城市構成了中國金融業發展的中堅力量。依據榜單,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廣州、南京、蘇州、成都、天津、重慶位列中國內地城市金融競爭力前十名。  京滬深:三足鼎立 打造國際金融中心  中國內地金融中心城市中,北京、上海、深圳已形成三足鼎立格局,王者地位穩固。
  • 誰才是中國排第三的大學
    如果要給中國的大學排名,你會發現這根本就是一個玄學,誰排第一永遠沒有定論,但前兩名卻又毫無爭議,可誰排第三又陷入了新一輪的僵局。於是有人說,TOP3的高校其實是按首字母排列的,分別是T(Tsinghua University),O(Other University),P(Peking University)。
  • 京滬高鐵中籤號出爐 絲路基金、淡馬錫等參與配售
    招股書顯示,2016年-2018年底,京滬高鐵的負債總額分別為405.77億元、333.44億元、275.36億元,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京滬高鐵負債總額降至273.48億元。  招股書顯示,2016年-2018年底,京滬高鐵的負債總額分別為405.77億元、333.44億元、275.36億元,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京滬高鐵負債總額為273.48億元。  而在負債率方面,2016年-2018年底,京滬高鐵的負債率分別為22.53%、18.76%、15.67%,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京滬高鐵資產負債率更是降低到14.62%。
  • 京滬地鐵一碼通是什麼意思?
    京滬地鐵一碼通是什麼意思?  京滬地鐵乘車二維碼互聯互通是指億通行APP或者Metro大都會APP不僅支持乘客在本地地鐵刷碼乘車,還支持乘客在京滬兩地的城市軌道交通刷碼乘車,無需下載、更換其它APP,京滬跨城地鐵出行更便捷。
  • 氫燃料電池汽車「十城千輛」示範申報截止 京滬廣入選機會較大
    摘要 【氫燃料電池汽車「十城千輛」示範申報截止 京滬廣入選機會較大】11月15日是申報氫燃料電池汽車示範城市群截止日。記者獲悉,已有10餘個城市群最終遞交了申報材料。從申報情況來看,目前京滬廣等入選優勢較大,預計年內公布最終申報結果。
  • 玩轉京滬高鐵沿線城市 高鐵旅遊全攻略
    京滬高鐵沿線經典旅遊景點 廊坊天下第一城廊坊·天下第一城 天下第一城位於河北省安平經濟技術開發區,地處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交界的黃金地段,總佔地面積200公頃,是一處融觀光、天下第一城突出文化概念,將高雅與通俗有機結合,宮廷表演、民間花會、現代歌舞等各種風格的文藝演出相應的主題園區時顯得自然而貼切。圖為2008年6月12日,天下第一城。
  • 中國雙一流大學城市排名:南京力壓武漢
    高考之後分數出來了,接下來就是填報志願。那麼該報哪所學校,該去哪座城市,哪座城市的科教實力強,給學弟學妹們一個參考。根據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比(第五輪大概明年才出來),北京遙遙領先。北京有34座雙一流大學,162所一流學科,其它城市簡直不可同日而語,不用多說。
  • 險資分享京滬高鐵上市「紅利蛋糕」 投資國家基建比重有望繼續攀升
    1月16日,京滬高鐵正式在上交所掛牌交易。上市首日,京滬高鐵股價大漲38.73%,總市值達3325億元,躋身兩市總市值排行榜第25位。作為發起人股東之一,陪伴京滬高鐵一路成長的險資也嘗到碩果,上市首日至少為險資帶來上百億元浮盈收益。在成為「中國高鐵第一股」和資本市場明星之前,京滬高鐵和其投資者歷經了11年的蟄伏。
  • 【美城動態】中科美城科普教育基地推薦項目「仿人腦技術」亮相第三屆廣東科普嘉年華
    圖 | 朱邦復仿人腦AI亮相廣東科普嘉年華中科美城科普教育基地推薦項目「仿人腦技術」亮相第三屆廣東科普嘉年華。
  • GDP大調整之後,成渝雙城經濟圈第三城呼之欲出
    (詳情可見 多城GDP修訂,二十強城市迎來最激烈變局)而省級GDP的修訂,也重構了全國各省GDP的排位格局。典型如第三大經濟強省山東,2018年GDP被調減了9820億,與江蘇的差距被拉大到近3萬億。成都之外,誰最有資格擔當四川經濟副中心?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時代,誰才是名副其實的成渝第三城?在此番調整後,答案正變得越來越清晰。01四川省內的21市州,就調整增量來看,上調最多的是成都、宜賓、綿陽,均超過300億。
  • 京滬深三足鼎立 第二梯隊城市競爭白熱化
    京滬深三足鼎立 第二梯隊城市競爭白熱化  由證券時報社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和新財富編制的《2020中國內地省市金融競爭力排行榜》昨日揭曉。京滬深三大金融中心城市的國際話語權日益提升,杭州、廣州、南京、成都等區域金融中心城市的輻射效應明顯,為區域產業及經濟協同發展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