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各地陸續公布高考分數線,填志願選城市成為熱門話題,本文提供幾組數據,希望能窺探出中國教育大城的實力排名,為考生提供一個參考。
在中國(內地),說到科教實力,北京、上海是無可爭議的冠亞軍。
有爭議的是第三名,武漢、南京、西安三城呼聲最高,各自實力也在伯仲之間。排在後面的重慶、天津、廣州、成都、杭州、長沙等城市也不差,未來都有潛力成為角逐第三名的種子選手。
在這個賽道上,我們可以說,鐵打的冠亞軍,流水的第三名。
那麼,誰才是中國(內地)高等教育第三城?
下面分別從高校數量、雙一流大學數量、雙一流學科數量、在校大學生數量、在校研究生數量等數據進行簡單粗暴的對比。
01
據「國民經略」統計,截至2019年底,全國共有1265所本科院校、1423所高職院校,本科院校主要集中在以下城市:
數據來自21數據新聞實驗室
普通高校最多的城市分別是:
北京92所,武漢83所,廣州82所,重慶68所,鄭州65所,西安63所,上海63所,成都58所,天津57所,長沙57所,合肥54所,南昌54所,昆明52所,哈爾濱51所,南京51所,杭州47所。
本科院校最多的城市分別是:
北京(67所)、武漢(46所)、西安(44所)、上海(40所)、廣州(37所)、南京(34所)、天津(31所)、成都(29所)、瀋陽(28所)、杭州(28所)、哈爾濱、南昌(27所),鄭州、濟南、重慶(26所)。
論本科院校,北京第一,武漢第二,西安第三,上海只能排到第四,廣州無論是普通高校數量還是本科院校數量,都超過南京、杭州。
這些城市都是名副其實的教育大城。
當然,衡量一個城市的教育實力,不僅要看數量,也要看質量。
本文提供兩個指標:一個是雙一流高校數量,另一個是雙一流學科數量。
02
先看雙一流高校。
雙一流是985和211的升級版,雙一流高校包括一流院校和擁有一流學科的院校。
一流院校又有A/B類之分,其中清北復交等36所高校屬於A類,東北大學、湖南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鄭州大學、雲南大學、新疆大學等6所高校位列B類。
具體來看,「雙一流高校」最多的十個省份:
北京(34所)、江蘇(15所)、上海(14所)、陝西(8所)、四川(8所)、湖北(7所)、天津、廣東(5所)、遼寧、湖南、黑龍江(4所)。
再來看看各大城市的排名:
如圖所示,北京高校的含金量最高,67所本科院校中有34所是雙一流高校。上海排名第二,有14所雙一流高校。
南京擁有除北京上海之外最多的「雙一流大學」,排名反超武漢、廣州。
與原來的「211、985」格局相比,最大的不同是,成都的「雙一流大學」達到8個,取代了武漢原來的位置,天津的數量也超過了廣州。
不過,這能否說明成都、天津的大學實力就超過了武漢和廣州呢?未必。
大學數量多,不代表師生數量多,更不代表一流學科多。比如,浙江大學這一所大學的一流學科數量比整個成都市的還要多,下面來看看我們統計的各大城市「一流學科」數量排名:
圖所示,不論是一流大學數量,還是一流學科數量,北京都以絕對領先的優勢排名全國第一。相比而言,成都、西安的一流大學雖多,但一流學科數量並不突出。
這樣一比,武漢的一流學科數量仍穩居第四名,杭州則上升到五名。
杭州的雙一流大學雖然很少,但浙江大學比較強,一個學校有18個「一流學科」,超過西安、成都、天津、合肥、長沙、哈爾濱等城市的全部大學,顯示杭州的高等教育實力被低估。
再看世界500強高校。
以下是「2021QS世界大學排名」作為參考,躋身世界500強的內地高校共有25所。
這25所高校中,北京、上海分別有5所和4所,總量位居前茅。在北京、上海之後,南京、廣州、武漢、天津都是2所,杭州、西安、合肥、廈門、哈爾濱、長春、濟南、深圳各1所。
03
衡量一個城市的教育實力,除了看學校數量,也要看學生數量。下面是各大城市在校本專科生數量:
如上圖所示,廣州以108.64萬的本專科數量,排名全國第一,而且很可能也是全球第一。廣州排名第一,並不奇怪,因為廣東人多,全省常住人口達到1.13億,差不多是湖北省的兩倍,而且廣東人讀大學不太願意出省,作為省會的廣州,承接了絕大多數省內考生。
鄭州雖然只有一所211大學,但本專科生數量居然僅次於廣州,超過武漢、南京、西安等科教重鎮。鄭州能排名第二,也和強大的人口腹地有很大關係,河南省常住人口超過9600萬,比湖北省多了3700萬左右。
武漢以96.9萬的本專科生數量,排名全國第三。不過,武漢擁有7所211大學,大學的平均實力遠遠高於鄭州,也高於廣州。
北京、上海雖然名校雲集,但本專科生的總量並不算多,大約只有廣州的一半,表明京滬更在乎大學的精,而不是多。
深圳的本專科生數量只有8.62萬人,比無錫和溫州還少,在所選城市中排名墊底,表明深圳在高等教育上的歷史欠帳不是一般的大。當然,深圳高校的含金量還是比無錫和溫州要強,包括哈工大、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眾多名校都在深圳開設分校區,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的排名近年來也顯著提升。
細看這份榜單,我們還能發現什麼呢?
省會城市幾乎全部都是高教大市,承接了絕大多數的省內考生,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專科院校,表明我國的專科教育主要由省會城市主導,京滬在這方面興趣不大。
另外,計劃單列市在大學生數量上完全不是省會城市的對手。畢竟,計劃單列市設立的初衷,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對科教文衛沒有太大的要求。
所以,這是省會城市相對計劃單列市的一個結構性優勢,那就是源源不斷的人才供應,省會天然就是一個省的人才中心。
04
如果說本專科生反映了一座城市的大學數量,那研究生數量則反映的一座城市的大學質量了。畢竟,不是什麼大學都能招收研究生的。
下面是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的全國主要城市在校研究生數量排名:
如上圖所示,在校研究生的數量排名,和高教實力的排名基本一致。北京遙遙領先,在校研究生數量達到33萬,比上海的兩倍還多。
僅次於北京、上海的是武漢和南京,分別達到13.8萬和13萬,和上海的差距不算太大。廣州的研究生數量也有10.11萬,和西安、成都相當,顯示廣州的大學質量也還行。
比較特殊的是鄭州,本專科數量接近100萬,排名全國第二,而研究生數量只有3.02萬,在被統計城市中位居第20位。第一財經的分析認為,河南的高考人數雖然全國最多,但整個河南只有鄭州大學這一所211大學,河南的一本大學錄取率也是全國最低之一,大量的考生只能選擇上高職大專院校。因此,鄭州乃至河南的高教實力十分薄弱。
與鄭州相反,北京和上海雖然在校本專科生數量都只有50多萬人,但兩市在校研究生數量分別達到了38.6萬人和15.85萬人,在全國的領先優勢十分明顯。
京滬大學的平均質量非常高,高職大專生佔比很少。比如,從211大學的數量來看,北京達到26所,上海達到10所,穩居第二。京滬之後,武漢和南京基本旗鼓相當,兩市2018年的在校研究生數量分別為13.8萬人和13萬人。
所以,武漢和南京是我國科教第三城最有實力的兩個種子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