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聚會中,閨蜜談到她和先生經過一次深夜長談後,決定放棄對女兒的「培養」——因為「爛泥扶不上牆」、「不是學習那塊料」。
當時聽完我感覺哪裡不對勁,但又說不出個所以然,直到昨天看完《終生成長》這本書後,才明白閨蜜的問題出在哪。
《終身成長》這本書是美國著名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博士所著。她是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領域內公認的傑出學者之一,曾任哥倫比亞大學威廉·蘭斯福德心理學教授,現任史丹福大學路易斯和維吉尼亞·伊頓心理學教授,也是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美國的讀者評價她:「你的作品讓我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教育方式,並讓我從不同角度來看待教育這件事」、「我只是想讓你知道,你傑出的研究工作在個人和實踐的層面為成百上千的孩子帶去了多麼大的影響」……。
《終身成長》全書圍繞兩種思維模型——固定型思維模型和成長型思維模型,深入探討了兩種思維模型的人面對問題,不同的處理方式,所帶來的影響。
1. 孩子優不優秀,取決於父母的思維方式
孩子優不優秀,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思維方式,固定型思維模式的父母認為:
「我的孩子天生太笨」,
「你學習不好是因為腦子不聰明」,
「你這個人要麼很聰明,要麼不聰明,如果你能讓自己成功,你就可以被稱為聰明,失敗則意味著你並不聰明」,
「努力奮鬥、錯誤、不屈不撓的精神這些因素則都不能被劃在聰明這個範疇之內」。
成長型思維的父母則認為「我的孩子想要出類拔萃,可以通過後天努力來培養」——也就是即使每個孩子在先天的才能、資質、興趣或者性情方面,有著各種各樣的不同,都可以通過努力和個人經歷來改變和成長。」
當面對孩子不理想的考試成績時,固定型思維的父母會這樣想:「看吧,女孩子就是數學不行」或者「他真不是讀書那塊料」或者「他腦袋就是沒有誰誰誰聰明……。」
而成長型思維的父母則會幫助孩子從失敗的考試中,分析自己的問題,通過改正錯誤,一點點提高自己。
2.「人類的能力到底是可以培養的,還是一成不變的?」
常言道:「三歲看大,八歲看老」。
可當代智力研究領域的權威羅伯特·斯騰伯格卻認為:「人類的某項專長並不是固定的先天能力決定的,而是通過有目的的鍛鍊獲得的」。
暢銷書《異類》作者格拉德威爾也表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
乒壇名將鄧亞萍很小就夢想成為專業桌球運動員,可是她個子矮,手腳粗短,根本不符合一個桌球運動員的要求,體校拒絕了她,但她的爸爸沒有否定她,把小鄧亞萍帶在身邊自己教。
在鄧爸爸的嚴格要求下,鄧亞萍憑著毅力,勤學苦練,13歲就奪得全國冠軍,15歲時獲亞洲冠軍,16歲開始先後獲得14次世界冠軍,4枚奧運會金牌,是唯一蟬聯奧運會桌球女單、女雙金牌的運動員,名副其實的世界乒壇皇后。
鄧亞萍的經歷也告訴了我們:父母相信「沒有過不去的坎」,孩子就真能「披襟斬棘」!
具有成長型思維的父母信奉「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他們會看到孩子的缺點,並幫助他們改正,鼓勵他們去學習新事物,並通過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他們更多關注的是成長,而不是孩子一時的成功。
而固定型思維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天資過人」、「完美」的孩子,這就造成了孩子也會認定「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變的」、只要「足夠聰明,根本就不需要努力」,把精力都用在「證明』自己能力,而不是「如何提高自己」。
有不少令人扼腕嘆息的悲劇,都是由父母的固化思維引起的,比如:10歲女孩繆可馨,平時性格開朗,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家裡的牆壁上貼滿了獎狀,卻在一次作文被老師批評後,跳樓身亡。
老師的教學方式我們暫且不論,一個10歲的女孩因為一次挫折就這麼激烈的結束自己的生命,這就是固定型思維模式的父母對於孩子的能力過於關注,使得孩子遇到批評或挫折時,會輕易給自己貼上標籤,喪失自信心。
3.父母唯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成長」
曾經流行過一句話:「未來的你比現在的你更優秀。」
固定型思維模式父母們並不接受未來的完美,他們要求必須現在就達到完美。在他們的世界裡,遇到挫折——一個糟糕的成績,輸掉一場比賽……就意味著自己的孩子不夠聰明,不夠有天賦,就意味著失敗。
而在成長型思維模式的父母世界裡,自身沒有成長,沒有朝著目標努力,沒有發揮自己的潛能,才是失敗的。
「在前一個世界裡,努力是一件壞事。努力,和失敗一樣,意味著你不夠聰明,不夠有天賦。而在後一個世界裡,努力可以讓你變得更聰明,更有才能。」
費孝通曾說過:「孩子碰著的不是一個為他方便而設下的世界,而是一個為成人們方便所布置下的園地。」
父母們要做的是協助孩子成長,在其需要的時候提供幫助,而不是在他們對世界感到無助時,給他貼一個標籤:笨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