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成長》:「笨蛋!」孩子優不優秀,取決於父母的思維方式

2020-09-03 紅星閃閃君

在一次聚會中,閨蜜談到她和先生經過一次深夜長談後,決定放棄對女兒的「培養」——因為「爛泥扶不上牆」、「不是學習那塊料」。

當時聽完我感覺哪裡不對勁,但又說不出個所以然,直到昨天看完《終生成長》這本書後,才明白閨蜜的問題出在哪。

《終身成長》這本書是美國著名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博士所著。她是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領域內公認的傑出學者之一,曾任哥倫比亞大學威廉·蘭斯福德心理學教授,現任史丹福大學路易斯和維吉尼亞·伊頓心理學教授,也是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美國的讀者評價她:「你的作品讓我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教育方式,並讓我從不同角度來看待教育這件事」、「我只是想讓你知道,你傑出的研究工作在個人和實踐的層面為成百上千的孩子帶去了多麼大的影響」……。

《終身成長》全書圍繞兩種思維模型——固定型思維模型和成長型思維模型,深入探討了兩種思維模型的人面對問題,不同的處理方式,所帶來的影響。

1. 孩子優不優秀,取決於父母的思維方式

孩子優不優秀,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思維方式,固定型思維模式的父母認為

「我的孩子天生太笨」,

「你學習不好是因為腦子不聰明」,

「你這個人要麼很聰明,要麼不聰明,如果你能讓自己成功,你就可以被稱為聰明,失敗則意味著你並不聰明」,

「努力奮鬥、錯誤、不屈不撓的精神這些因素則都不能被劃在聰明這個範疇之內」。


成長型思維的父母則認為「我的孩子想要出類拔萃,可以通過後天努力來培養」——也就是即使每個孩子在先天的才能、資質、興趣或者性情方面,有著各種各樣的不同,都可以通過努力和個人經歷來改變和成長。」

當面對孩子不理想的考試成績時,固定型思維的父母會這樣想:「看吧,女孩子就是數學不行」或者「他真不是讀書那塊料」或者「他腦袋就是沒有誰誰誰聰明……。」

而成長型思維的父母則會幫助孩子從失敗的考試中,分析自己的問題,通過改正錯誤,一點點提高自己。


2.「人類的能力到底是可以培養的,還是一成不變的?」

常言道:「三歲看大,八歲看老」。

可當代智力研究領域的權威羅伯特·斯騰伯格卻認為:「人類的某項專長並不是固定的先天能力決定的,而是通過有目的的鍛鍊獲得的」。

暢銷書《異類》作者格拉德威爾也表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

乒壇名將鄧亞萍很小就夢想成為專業桌球運動員,可是她個子矮,手腳粗短,根本不符合一個桌球運動員的要求,體校拒絕了她,但她的爸爸沒有否定她,把小鄧亞萍帶在身邊自己教。

在鄧爸爸的嚴格要求下,鄧亞萍憑著毅力,勤學苦練,13歲就奪得全國冠軍,15歲時獲亞洲冠軍,16歲開始先後獲得14次世界冠軍,4枚奧運會金牌,是唯一蟬聯奧運會桌球女單、女雙金牌的運動員,名副其實的世界乒壇皇后。

鄧亞萍的經歷也告訴了我們:父母相信「沒有過不去的坎」,孩子就真能「披襟斬棘」!

具有成長型思維的父母信奉「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他們會看到孩子的缺點,並幫助他們改正,鼓勵他們去學習新事物,並通過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他們更多關注的是成長,而不是孩子一時的成功。


而固定型思維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天資過人」、「完美」的孩子,這就造成了孩子也會認定「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變的」、只要「足夠聰明,根本就不需要努力」,把精力都用在「證明』自己能力,而不是「如何提高自己」。

有不少令人扼腕嘆息的悲劇,都是由父母的固化思維引起的,比如:10歲女孩繆可馨,平時性格開朗,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家裡的牆壁上貼滿了獎狀,卻在一次作文被老師批評後,跳樓身亡。

老師的教學方式我們暫且不論,一個10歲的女孩因為一次挫折就這麼激烈的結束自己的生命,這就是固定型思維模式的父母對於孩子的能力過於關注,使得孩子遇到批評或挫折時,會輕易給自己貼上標籤,喪失自信心。


3.父母唯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成長」

曾經流行過一句話:「未來的你比現在的你更優秀。」

固定型思維模式父母們並不接受未來的完美,他們要求必須現在就達到完美。在他們的世界裡,遇到挫折——一個糟糕的成績,輸掉一場比賽……就意味著自己的孩子不夠聰明,不夠有天賦,就意味著失敗。

而在成長型思維模式的父母世界裡,自身沒有成長,沒有朝著目標努力,沒有發揮自己的潛能,才是失敗的。

「在前一個世界裡,努力是一件壞事。努力,和失敗一樣,意味著你不夠聰明,不夠有天賦。而在後一個世界裡,努力可以讓你變得更聰明,更有才能。」

費孝通曾說過:「孩子碰著的不是一個為他方便而設下的世界,而是一個為成人們方便所布置下的園地。」

父母們要做的是協助孩子成長,在其需要的時候提供幫助,而不是在他們對世界感到無助時,給他貼一個標籤:笨蛋!

相關焦點

  • 《終身成長》:「笨蛋!」孩子優不優秀,取決於父母的思維方式
    《終身成長》全書圍繞兩種思維模型——固定型思維模型和成長型思維模型,深入探討了兩種思維模型的人面對問題,不同的處理方式,所帶來的影響。1.孩子優不優秀,取決於父母的思維方式孩子優不優秀,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思維方式,固定型思維模式的父母認為:「我的孩子天生太笨」,「你學習不好是因為腦子不聰明」,「你這個人要麼很聰明,要麼不聰明
  • 《終身成長》:比說教更好的教育方式,是做成長型思維模式父母
    其實孩子身上的問題都是父母教育方式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背後取決於父母的思維模式。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博士在《終身成長》一書中介紹了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固定性思維模式(fixed mindset)和成長型思維模式(growth mindset)。
  • 《終身成長》:比說教更好的教育方式,是做成長型思維模式父母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總感覺力不從心,即使讀過很多育兒書、懂得很多育兒道理、做了很多努力,依然教育不好孩子。為了孩子能夠成功,父母願意做任何事情,哪怕付出所有, 但往往事與願違。還是出現親子關係冷漠、孩子成績不理想等各種問題,對孩子期望越高失望就越大。作為家長,是否想過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確呢?其實孩子身上的問題都是父母教育方式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背後取決於父母的思維模式。
  • 《銀河補習班》:成長型思維的父親,教育孩子收穫《終身成長》
    ——《終身成長》思維模式對孩子的成長具有很重要的影響: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不敢去嘗試能力以外的事,懼怕挑戰,面對挑戰會產生退縮或者逃避的想法。影片中的馬飛,對於爸爸和閻主任的打賭,心驚膽戰,他覺得自己很蠢,絕對不可能是全年級前十名,他害怕失敗,不敢去嘗試。
  • 《終身成長》:好父母幫助孩子建立「成長型思維」
    現在很多家長,漸漸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感覺力不從心,在經過各種搜各種找育兒方案之後,就會發現教育孩子這事,根本不存在最好的方案或正確的答案,而是關鍵點在培養孩子思維上。 我認為,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背後的真正的隱喻,是父母及早培養視孩子的思維能力。思維能力帶給孩子的差距來不是一丁點。
  • 《終身成長》告訴你,不同思維方式,決定不同的人生走向
    小時候讀書時,老師常常誇那些成績優秀的孩子聰明,或者說是塊學習的料,而對成績不好的學生說,天生就如此,怎麼學也學不好,過了幾年後,那些被貼上標籤的學生,好的依然好,差的依然差,而卻有那麼些個同學,在小學時墊底,在高中時突飛猛進,相反的也有小學很優秀的學生到初高中一落千丈,一直不知其解。在讀了《終身成長》這本書後,終於讓我解開了這個迷底。
  • 《終身成長》: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培養TA的成長型思維模式
    教會TA成為一個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擁有更大的世界和無限可能的精彩人生,當然是父母能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01.成長型思維模式和固定型思維模式《終身成長》的作者卡羅爾·德韋克是史丹福大學行為心理學的教授,她致力於研究人的自我、人格、動機和發展。書中的觀點和研究成果都是以她的實證研究為依據。
  • 《終身成長》:一個優秀的家長,是會運用這種思維方式的人
    所以生活中,我們越來越重視對於孩子思維方式的培養,並希望由此能對於他們的人生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譬如說,《終身成長》裡的成長型思維模式,為我們開闢了一個新的視角,來重新定義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換句話說,無論生活中的各種關係,一旦開始使用成長型思維模式看待問題,就從評判與被評判的關係轉變成了學習與幫助學習的關係。
  • 《終身成長》:好思維終身受用,請幫助孩子建立「成長型思維」
    如果你是伊莉莎白的父母,你會怎麼做?1、 告訴伊莉莎白,你認為她是最棒的。2、 告訴她是裁判的不公平讓她丟掉了原本屬於她的彩帶。3、 安慰她說體操其實沒有那麼重要。4、 告訴她她有足夠的能力,下一次肯定能贏。5、 告訴她她本來就不該贏。
  • 《終身成長》:你的思維方式裡,藏著你的人生高度
    不論是伴侶之間、朋友之間、父母與孩子、領導與下屬、老師與學生,還是自我關係……成長型思維,都是讓這些關係,從「評判與被評判」,轉變為「成長與幫助成長」。比如,在對孩子的教育上。一般來看,剛入學的孩子,成績都是差不多的,為什麼越升入高年級,差距就會越來越大呢?固定型思維的父母,習慣這樣說:「我家孩子從小就不愛學習,根本坐不住,我們也沒辦法。」「這孩子就不像人家孩子那麼聰明,成績一般就一般吧,我們也沒指望他學得太好。」
  • 《終身成長》:三個步驟打造成長型思維模式,普通人也可以成功
    羅伯特很小是一個聰明的孩子,父母以他為傲,經常誇獎他,對他表達愛。結果他沒有考上一個紐約第1名的幼兒園,父母就不像以前那樣對他了,不會再經常表達愛,誇獎他,對他就越來越冷淡,他在父母眼裡是一個失敗者,他自己也相信自己是一個失敗者。相信很多人也有和羅伯特一樣的經歷,感覺自己是個笨蛋、沒有用的人、失敗者。
  • 深度 | 3招,讓孩子打破「固定型思維」,擁抱《終身成長》
    今天,我就要向各位父母、老師推薦這本「影響了美國一代人」的心理學勵志之作。《終身成長》的作者卡羅爾.德韋克是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領域的傑出研究者。2017年9月,她憑藉對「成長型思維」的突破性研究,榮獲全球最大教育單項獎——「一丹獎」(該獎項堪稱教育界的「諾貝爾獎」)。
  • 《陪孩子終身成長》允許孩子「犯錯」:3招幫助孩子擁有成長思維
    家長需要做的,是幫助孩子從每一次錯誤中學到東西。這也正是幫助孩子擁有成長型思維的關鍵。《陪孩子終身成長》一書的封面允許孩子「犯錯」,接納孩子的不完美成長是個「試錯「的過程。孩子的心靈像稚嫩的幼芽,很容易受到傷害。
  • 《終身成長》:撥開親情的外衣,建立成長型思維,塑造真實世界
    直到今天董卿成為中國最受歡迎的實力主持人之一,她依舊很缺乏安全感,對自己十分苛責;在工作上,更是不允許自己出半分差錯。無論工作做得多出色,她都永遠對自己不滿意。對於董卿這麼優秀的人,在她成功光環的背後,竟也有著讓人不敢想像的家庭教育,可想而知她小時候是在怎樣的痛苦中長大的。董卿如今的不自信就在於她父親的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永遠只有苛責,沒有鼓勵。
  • 《終身成長》:撥開親情的外衣,建立成長型思維,塑造真實世界
    董卿如今的不自信就在於她父親的教育方式出現了問題,永遠只有苛責,沒有鼓勵。孩子做錯了,可以批評,可是孩子做得足夠好了,父親還是責備,嫌做得不夠完美。即使是天使,心裡也會有陰影產生。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沒有一個父母會想:「我今天能做點什麼去傷害我的孩子,破壞他的努力,讓他變得不愛學習,阻礙他取得成就?」
  • 優秀的父母,可以陪孩子一起變優
    最優秀的教師可以培養更優秀的學生,這是教育界的共識。這裡的優秀,是認知、能力、狀態的綜合體,用在家庭中,可演繹成:優秀的父母,可以陪孩子一起變優。讓孩子成龍成鳳,是普天下所有父母的心願。但經常的狀況是,父母是蟲,卻希望孩子成龍;父母狀態萎靡,卻希望孩子青春蓬勃。典型的悖論!家庭、學校和社會是培養孩子的三個重要環境,其中家庭居於第一位。若要孩子優,家長鬚先優,家長若不優,至少要努力變優——認知不一定優,能力不一定優,但狀態要優,精神要優,要給孩子正能量的感覺。
  • 《終身成長》day11-用成長型思維看待孩子,其實他可以很優秀
    ,而不是只給那些相對優秀的學生。她一直維持著這種培育性的氛圍,一個非常嚴格有紀律,但是充滿著愛的氛圍,科林斯意識到這些學生以前的老師只會告訴他們,他們錯在哪裡,因此柯林斯立即讓這些孩子知道作為自己的學生以及作為個體自己對他們的所有承諾。柯林斯的成功是因為她是一個成長型思維模式的老師。
  • 培養優秀孩子的正確方式,是父母和他一起終身學習
    如果你仔細觀察身邊的孩子,會發現有的孩子在待人接物、言談舉止、學習成績等各方面,都非常的優秀,就是父母口中常說的「別人家的孩子」。有的孩子,毫無教養、口出髒言、學習差勁,屬於讓父母頭疼的「熊孩子」。同樣都是孩子,為啥雙方差距這麼大呢?我仔細觀察過這些孩子的家庭,最主要的區別在於他們的父母。那些優秀的孩子,他們的父母自身的素養過關,始終保持著上進學習的心態。
  • 《終身成長》:你的鼓勵方式對嗎?小心孩子成為「稱讚」的奴隸
    總而言之,如果鼓勵方式的不恰當,會讓孩子陷入「稱讚」的奴隸,執著於別人的稱讚,養成一種固定的思維,學不會用成長的思維看待問題。02、「成長型思維」「固定型思維」是《終身成長》介紹到的兩種思維模式。該書出版10年,在這數十年來,這書中觀點吸引了無數人。2018年,前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更是特意為一本再版新書寫了推薦文。
  • 《終身成長》:你的鼓勵方式對了嗎?小心孩子成為「稱讚」的奴隸
    總而言之,如果鼓勵方式的不恰當,會讓孩子陷入「稱讚」的奴隸,執著於別人的稱讚,養成一種固定的思維,學不會用成長的思維看待問題。02、「成長型思維」「固定型思維」是《終身成長》介紹到的兩種思維模式。該書出版10年,在這數十年來,這書中觀點吸引了無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