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成長》day11-用成長型思維看待孩子,其實他可以很優秀

2020-08-28 心佳

從小到大我們會遇到很多很多的老師,有哪個老師對你的影響很大,讓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瑪瓦·柯林斯在芝加哥教的學生是一些受到他人評判並被放棄的孩子,有一個的孩子4年內換了13所學校,還有一個孩子用鉛筆戳傷其他人,另一個8歲的男孩用刀片割壞同學們的大衣,帽子,手套和圍巾,還有一個孩子句句不離自殺……這些孩子們在學校裡沒有學到什麼知識,大家都認為這是這些孩子自己的錯,但是柯林斯並不這麼認為。

柯林斯在開學的第1天就跟所有的學生承諾,他們肯定能學到東西,她和每一個學生都籤了一份保證書。這些孩子們從一開始來到學校時「面無表情,眼神呆滯」,後來逐漸變得充滿激情。


優秀的老師會給所有的學生設立高標準,而不是只給那些相對優秀的學生。柯林斯從學生的入學開始就設立了極高的標準。

她一直維持著這種培育性的氛圍,一個非常嚴格有紀律,但是充滿著愛的氛圍,科林斯意識到這些學生以前的老師只會告訴他們,他們錯在哪裡,因此柯林斯立即讓這些孩子知道作為自己的學生以及作為個體自己對他們的所有承諾。

柯林斯的成功是因為她是一個成長型思維模式的老師。

而具有固定思維模式的老師會創造一種充滿了評判色彩的氛圍,這些老師會根據學生們一開始的表現判斷誰聰明、誰笨,然後就放棄了那些笨的孩子,他們覺得那些笨孩子不是他們的責任,也不會嘗試去提高學生們的能力。

所以說老師對學生的影響真的是非常的大。


真正的老師應該是怎麼樣的呢?

好的老師是能和學生一起成長的老師,能夠教會學生熱愛學習,教會他們最終學會自學和思考,並努力學習基礎知識。能夠和藹可親,富有包容力,並且創建一個充滿信任、摒棄評判的學習氛圍。老師們能做到「我會來教你」,而不是「讓我來評判你的能力」。

如果你能夠遇到一個這樣的老師,並能讓你發揮出最大潛能,那你真的是非常的幸運。

除了老師之外,孩子們最需要的還有父母來幫他們建立一種成長型思維模式的理想形象,給他們一個奮鬥的目標。

5歲的布魯斯第1次來到幼兒園,到了幼兒園之後,布魯斯抬頭看了看牆上的畫,對媽媽說:「這麼難看的畫是誰畫的呀?」媽媽說:「這幅畫這麼漂亮,你卻說很難看,這很不好。」


老師卻說:「你不需要畫漂亮的畫,只要你喜歡,你可以畫不好看的畫。」布魯斯給了老師一個大大的微笑,因為老師回答了布魯斯心裡真正的疑問,那就是:如果一個小男孩畫畫不好看該怎麼辦呢?

布魯斯很幸運,因為這個幼兒園裡不會有人對他進行評判,也不會給他貼上標籤。

從小到大你是不是經常得到父母的表揚呢?「你學的真快,你真聰明!」「你太棒了,真是個天才。」……

孩子們都喜歡被表揚,尤其喜歡別人表揚自己聰明有天賦。但一旦遇上了棘手的問題,他們自信心立刻會消失,積極性也會跌到谷底,因為如果成功意味著他們很聰明,那麼失敗就意味著他們很愚蠢。

父母最重要的是要教會孩子們熱愛挑戰,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享受努力的過程,不斷學習。所以我們要避免某種特定方式的讚揚,就是對他們的天賦才能做出評價的讚揚方式。隨心所欲的誇獎孩子們的努力過程吧,誇獎他們,通過自身的實踐學習,堅持不懈和有效的學習策略達到的,這樣我們就可以和他們在談到他們的成就的時候,更傾向於表示自己欣賞和讚揚他們所付出的努力和所做出的選擇。


9歲的伊莉莎白第1次參加了體操運動會,她非常適合練體操,自己也非常熱愛體操,但是參賽的時候有點緊張。那天比賽結束,她一條彩帶也沒有得到,非常的沮喪,如果你是伊莉莎白的父母,你會怎麼做呢?

也許你會誇她是最棒的,這對她的進步一點幫助都沒有。

或者是說是因為裁判的不公平,所以沒有得獎,這樣也許會讓她以後變成喜歡將自己的失敗歸咎於他人的人。

安慰她說體操沒有那麼重要,或者是告訴她下一次一定能贏,還是告訴她,她本來不會贏?這都是非常危險的,如果這次沒贏,下一次為什麼就能贏呢?

好在她的父親是一個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家長,他說:「伊莉莎白,我知道你的感受,你對比賽寄予了如此大的希望,而且拿出了自己最好的表現,但是依然沒能贏,你一定感到很失望。但是你要知道你並沒有付出100%的努力,有很多女孩練習體操的時間都比你長,而且比你更努力,如果這是你真心想要的東西,那麼你就要全身心的為此付出努力。」


伊莉莎白記住了父親的話,她花了更多的時間來反覆練習和完善自己,尤其是在薄弱的部分。後來她的房間裡掛滿了各種獲獎證明,幾乎覆蓋了整個牆面。

不要評判,要去教導,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在你想處罰孩子的時候先問問自己吧,你是想評判孩子,還是懲罰孩子,還是要幫助他思考和學習呢?

很多父母其實是希望孩子變成一個聰明有天賦的人,他們沒有留給孩子犯錯的空間,也沒有留給孩子展現自我個性,孩子們的興趣,性格、欲望和價值受到了壓抑。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向孩子傳遞著信息。作為父母、老師,我們的任務是幫助孩子們發展他的潛能,嘗試一下成長型思維模式吧,也許能改變孩子的一生。


相關焦點

  • 《終身成長》: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培養TA的成長型思維模式
    很久以前,我就在微信讀書上看到過《終身成長》這本書,匆忙掃過封面,我把它定義為一本個人成長指導書,但是直到這兩周拿到紙質書認真讀完了,我才發現,它其實也是一本貨真價實的育兒指導書。看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成長型思維模式對孩子的學習、成長,甚至對孩子的人際關係和性格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銀河補習班》:成長型思維的父親,教育孩子收穫《終身成長》
    馬浩文用他自己的思維模式,悉心教導原本成績不好的馬飛,最終馬飛不負眾望成功逆襲,學會終身成長。影片中的父親馬浩文,他是個很糟糕的父親,就像馬飛的作文裡寫的「這個世界上還有比他更糟糕的父親嗎?」閻主任認為,成功就是成為學校裡最優秀的孩子,能讓他產生優越感的孩子。二、兩種思維模式對孩子成長的影響進入一種思維模式,就如同進入一個新世界。
  • 《終身成長》:好思維終身受用,請幫助孩子建立「成長型思維」
    3、 安慰她說體操其實沒有那麼重要。4、 告訴她她有足夠的能力,下一次肯定能贏。5、 告訴她她本來就不該贏。這是心理學家卡羅爾.德偉克在《終身成長》書中講述的一個案例,在揭曉答案之前,我們先一起來看看這本書。
  • 《終身成長》:好父母幫助孩子建立「成長型思維」
    讓自己明白如何通過改變思維模式來幫助自己以及孩子發揮潛能。 《終身成長》通過對兩種思維模式的解析,以及它在體育、商業、人際關係、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等領域的具體表現、如何改變思維模式的方法等多方面,提出了「終身成長」的概念,將關注點放在不斷持續的努力、不畏挫折的態度上的成長型的思考模式的培養上。
  • 《終身成長》:撥開親情的外衣,建立成長型思維,塑造真實世界
    一、固定型思維帶來教育誤區,成長型思維模式助孩子成長二、成長型思維模式,需要掌握三個方法切實改變三、應用成長型思維模式,輕鬆教育出優秀的孩子一、固定型思維帶來教育誤區,成長型思維模式助孩子成長在我們的生活中,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變得更加優秀,甚至為了孩子的成功願意做任何的事情,甚至付出所有然而大多數的父母自己所認為的對孩子有幫助的評價
  • 《終身成長》:撥開親情的外衣,建立成長型思維,塑造真實世界
    一、固定型思維帶來教育誤區,成長型思維模式助孩子成長二、成長型思維模式,需要掌握三個方法切實改變三、應用成長型思維模式,輕鬆教育出優秀的孩子在我們的生活中從中可以看出來,僅僅是思維模式的不同,就可以讓孩子在面對一件事情的時候,就會有不同的心態去成長和進步。成長型思維模式者的父母在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看中過程,能夠更好地抓住機會讓孩子去學習;而固定型思維模式的父母則看中事情的結果,當看到孩子失敗,就會覺得他們沒出息是傻瓜,讓孩子更加沒有信心。
  • 《終身成長》:成長型思維模式,助你走上成功之路
    他說小學初中的數學即使不好好聽課,隨便看看書,考試都能考高分,這說明他的天賦很高,不需要付出努力也能拿高分。但是高中數學這樣就不行了,必須要努力學習才能拿高分,他就放棄學數學了。因為需要付出努力學習,就證明自己天賦不行,為了避免別人說他天賦不好,乾脆不學數學了。這讓我想起最近在讀的卡羅爾·德韋克寫的《終身成長》裡的固定思維模式。
  • 《終身成長》:三個步驟打造成長型思維模式,普通人也可以成功
    羅伯特很小是一個聰明的孩子,父母以他為傲,經常誇獎他,對他表達愛。結果他沒有考上一個紐約第1名的幼兒園,父母就不像以前那樣對他了,不會再經常表達愛,誇獎他,對他就越來越冷淡,他在父母眼裡是一個失敗者,他自己也相信自己是一個失敗者。相信很多人也有和羅伯特一樣的經歷,感覺自己是個笨蛋、沒有用的人、失敗者。
  • 《終身成長》-人生不設限,成長型思維模式是孩子成才的關鍵
    卡羅爾•德韋克的《終身成長》裡面講述了這個問題。卡羅爾•德韋克說,除物理和基因因素外,人還受兩種思維模式影響。分別是固定型思維模式、成長型思維模式。他們會悲觀地看待生活,並給自己貼標籤:「所有人都比我優秀。」「我的人生太可悲了。」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卻認為,人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培養的。即使人們在先天的才能和資源、興趣或者性情方面,有著各種各樣的不同。但每個人還是可以通過努力和個人的經歷,來改變和成長。當失敗來臨時,他們將會迅速從中吸取教訓,調整好自己的狀態,投入到下一輪的工作中去。
  • 成長型思維:終身成長
    當一個孩子擁有成長型思維時,他對待成功和失敗的看法會截然不同,他們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自己所遇到的困難和挫折,相信自己的潛力是未知的,困難和失敗只是幫助自己進步的挑戰。文章的標題是《一項全國性的實驗揭示了成長型思維模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學業成就》,旗幟鮮明地從科學實踐和實驗的立場,揭示成長型思維的實踐效果,表明成長型思維能夠有助於學生的學習進步和發展。
  • 《終身成長》:「笨蛋!」孩子優不優秀,取決於父母的思維方式
    《終身成長》全書圍繞兩種思維模型——固定型思維模型和成長型思維模型,深入探討了兩種思維模型的人面對問題,不同的處理方式,所帶來的影響。 1.孩子優不優秀,取決於父母的思維方式孩子優不優秀,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父母的思維方式,固定型思維模式的父母認為:「我的孩子天生太笨」,「你學習不好是因為腦子不聰明」,「你這個人要麼很聰明,要麼不聰明,如果你能讓自己成功,你就可以被稱為聰明,失敗則意味著你並不聰明」,「努力奮鬥、錯誤、不屈不撓的精神這些因素則都不能被劃在聰明這個範疇之內
  • 《終身成長》:「笨蛋!」孩子優不優秀,取決於父母的思維方式
    《終身成長》全書圍繞兩種思維模型——固定型思維模型和成長型思維模型,深入探討了兩種思維模型的人面對問題,不同的處理方式,所帶來的影響。1.成長型思維的父母則認為「我的孩子想要出類拔萃,可以通過後天努力來培養」——也就是即使每個孩子在先天的才能、資質、興趣或者性情方面,有著各種各樣的不同,都可以通過努力和個人經歷來改變和成長。」
  • 思維決定命運:培養成長型思維,讓孩子實現從平凡到優秀的蛻變
    文 | 朗姐育兒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思維影響著一個人的行動方式,我們的命運很大程度上受到思維模式的影響。成長型的思維模式能讓孩子更有前進的動力,從而幫助孩子一步步從平凡走向優秀。
  • 《終身成長》:一個優秀的家長,是會運用這種思維方式的人
    所以生活中,我們越來越重視對於孩子思維方式的培養,並希望由此能對於他們的人生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譬如說,《終身成長》裡的成長型思維模式,為我們開闢了一個新的視角,來重新定義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換句話說,無論生活中的各種關係,一旦開始使用成長型思維模式看待問題,就從評判與被評判的關係轉變成了學習與幫助學習的關係。
  • 《終身成長》:比說教更好的教育方式,是做成長型思維模式父母
    其實孩子身上的問題都是父母教育方式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背後取決於父母的思維模式。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博士在《終身成長》一書中介紹了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固定性思維模式(fixed mindset)和成長型思維模式(growth mindset)。
  • 《終身成長》:比說教更好的教育方式,是做成長型思維模式父母
    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博士在《終身成長》一書中介紹了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固定性思維模式(fixed mindset)和成長型思維模式(growth mindset)。固定型思維模式認為你的能力永遠不會變,而我在對你的能力進行評判。相反,成長型思維模式認為你是一個不斷成長的人,我對你的成長感興趣。我從小被父母灌輸一定要考上好大學的觀念,從小學到高中,一直成績很優秀,父母也為我感到很驕傲。他們工作特別辛苦,他們的口頭禪是:一切為了孩子。直到高三的時候,我的壓力特別大。
  • 《終身成長》你缺的是成長型思維
    這幾天,讀了一本好書《終身成長》,真是刷新了我的思維模式。在很多關係中為什麼不如意,通過這本書都能找到很好的答案。因為我們一直用固定型思維模式運作,卻很少用成長型思維模式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雖然人的先天才能、資質、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過努力和經歷來改變。教育孩子的思維模式擁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一般認為只有考上第1名或是名牌大學諸如清華北大哈佛,才能夠證明自己是聰明優秀的。因此,學習壓力非常大,如果不得第一,他就否定自己:我不是一個聰明的孩子。
  • 《終身成長》:學會成長型思維模式,破除阻礙人生成長的迷障
    他父親拿給秀才們看,公認寫得還可以。他父親就天天領著孩子到處趕場,讓孩子賣文賺錢,不讓他上學。長到十二三歲的時候,寫東西就一般般了。等到二十歲左右的時候,「泯然眾人矣」。這裡,王安石強調的是學習的重要性:人光靠天賦是不行的,必須學習。
  • 成長型思維模式
    固定型思維模式相信人的才能是一成不變的;成長型思維模式相信人的能力是可以通過努力來培養。放鬆和娛樂是每個人都需要的,但是積極學習成長的工作生活心態,是需要一直保持的,不能鬆懈。如《終身成長》書中所講,要培養自己的成長型思維模式,即使前期我們能力有限,或者不具備條件,但是具有這種思維模式就能不斷學習,不斷進取,最終取得成功。
  • 一個人的聰明與否只體現在他有沒有終身成長的思維
    比奈為了鑑別這些很難從正規的學校課程中獲得益處的孩子,發明了智商測試,目的是為了設計特殊的課程讓這些智力較低的孩子達到學習的目的,因為他始終堅信,教育和練習可以帶來智力根本上的改變,逐漸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判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