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老一輩教育信條是「不打不成才」「打是親,罵是愛」,接著又風行了「虎爸虎媽」,近來則推崇「快樂學習」「鼓勵教育」。
「鼓勵教育」建議家長不要打擊孩子,多鼓勵孩子,發現孩子閃光點,多誇誇孩子聰明、能幹,這一點目前也受到很多父母、老師的認可。
但是,你真的掌握可科學的鼓勵孩子方法了嗎?讀了眾多國際企業高管,如比爾蓋茨極力推薦的《終身成長》,我發現自己真陷入這種鼓勵教育的陷阱了。
想一想,這樣的畫風是不是似曾相識?
當孩子取得一些成績或者幹得不錯時候:
「你學得真快!你真聰明!」
「你太有天賦了!」
「你都沒怎麼看書就考這麼高的分,你簡直就是個小天才!
當孩子遭遇失敗打擊時候:
「在爸爸\媽媽心中,你永遠是最棒的。」
「XXX其實沒那麼重要啦,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人生的路還很長呢。「
「XXX太難啦,大家都是一樣考不好。「
這些誇讚孩子天賦或能力的鼓勵,真的能夠更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嗎?這些不告訴孩子失敗真相,安慰孩子的話語,真的能避免打擊孩子自信心嗎?
卡羅爾·德韋克博士在《終身成長》闡明:家長對孩子的智力水平進行表揚,會損害他們學習的動力和表現。批評也是一樣,不要害怕告訴孩子失敗的真相,不要否定孩子的能力,而要給出失敗的原因、改進的方法。
為什麼這麼說呢?
卡羅爾·德韋克博士研究發現,父母喋喋不休或過分稱讚孩子智力或天賦, 會讓孩子更執著與表現自己聰明與才智,甚至會陷入這樣誤區——我最好不要那麼努力學習,不然他們覺得我沒有那麼聰明。
另外,對於孩子遭受失敗或挫折,想著保護孩子,給予孩子「虛偽「的鼓勵,只會讓孩子更失望,也不能從失敗中學習。
總而言之,如果鼓勵方式的不恰當,會讓孩子陷入「稱讚」的奴隸,執著於別人的稱讚,養成一種固定的思維,學不會用成長的思維看待問題。
02、
「成長型思維」「固定型思維」是《終身成長》介紹到的兩種思維模式。該書出版10年,在這數十年來,這書中觀點吸引了無數人。2018年,前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更是特意為一本再版新書寫了推薦文。
《終身成長》關鍵理念:成功不在先天,不靠外在,關鍵在於思維模式:是滿足於現有成果、避免失敗可能的固定型,還是以努力為豪、尋求挑戰機會的成長型,決定了你能在成功路上走多遠。
該觀點已經影響商業、體育、教育等行業的發展,對美國新一代有著意義深遠的影響。
尤其是,作者對「成長型思維」的突破性研究,已榮獲全球最大教育單項獎「一丹獎」。該套理論有效地指導了父母、老師如何鼓勵學童積極評估及發展自己的潛能。
那麼這兩種思維的人教育孩子有哪些 不一樣呢?
來源於網絡,侵權刪
著名的兒童教育專家海姆·吉諾特講述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媽媽帶著五歲的布魯斯來到幼兒園,布魯斯十分好奇,各種十萬個為什麼。
布魯斯:這麼難看的畫是誰畫的?
媽媽立刻更正:這幅畫這麼漂亮,你卻說難看,這很不好。「
但老師明白布魯斯意思:你不需要畫出漂亮的畫,只要你喜歡,你可以畫不好看的畫。
老師回答也間接告訴布魯斯,不僅不評判孩子,而且告訴孩子如果一個小男孩畫畫不好的話,要怎樣辦?
接著,布魯斯看到一輛壞的玩具車,又開啟十萬個為什麼模式。
布魯斯:是誰把消防車弄壞的?
媽媽搶著回答:誰弄壞對你來說,有什麼區別嗎?這裡的人,你一個也不認識?「
但老師理解布魯斯的疑問:玩具就是用來玩的,有時候玩具就會被破壞,這是經常有的事情。
不言而喻,這故事裡的媽媽就是一位固定思維型的媽媽,總是對孩子評判,並貼上標籤。這位老師則是一名成長思維的人,不會評判孩子,更注重孩子成長角度溝通。
總的來說,固定性思維的父母更側重於評判孩子,重點看中孩子的天賦、才能,設定目標讓孩子證明自己。看重努力的結果是否達成,孩子成功了,孩子就是聰明的,反之孩子是失敗的。如一些父母會認為考上目標清華北大才是聰明、成功,而考上中山大學就是失敗了。
成長型思維的父母則是注意到孩子的天賦,並設立高標準指引他們往這方向努力和學習。但是他們更看重學習的過程、學習的方法。
03、
父母看待孩子的成功與失敗,以及親子溝通中傳達的信息會在孩子心中種下一顆種子。要給孩子種下一顆具有成長思維的種子,我們要學會以正確的方式讚揚孩子、用建設性反饋面對孩子的失敗,此外,還需要為孩子設定努力目標,並鼓勵孩子努力的過程與方法。
此外,為人父母,最重要的是,首先我們自己要時刻保持自己成長性思維。為什麼這麼說呢?
卡羅爾•德韋克教授發在書中也特意聲明,不能簡單判定某個人是固定思維,還是成長思維。因為固定思維與成長型思維是一種認知模式,很多人同時具有這兩種思維,這需要因事而異。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認知是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背景等逐步形成的,要徹底改變一個人的認知是很難。不過,作者卡羅爾•德韋克教授介紹認知療法的四大步驟來協助我們養成成長型思維。
第一步:接受。
每個人的思維都是由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組成混合物,並不是脫離事件而討論哪種思維好。
擁有固定型思維並沒什麼可羞愧的,因為固定思維產生肯定基於某種原因,它在曾經某個時刻是產生過正向作用的。因此,擁抱自身固定思維,感恩他曾經庇護過你的人生,不過要意識到現在它的存在已經給我們生活帶來負面影響。
第二步,觀察。
自己在想什麼?自己又做了什麼?有時候,我們都會後知後覺。因此,要獲取成長型思維,接下來,我們要停下來觀察、思考是什麼激發我們的固定思維?是壓力?批評?還是反對意見。
如最近工作很忙,壓力很大,但是陪孩子輔導作業時候,發現孩子總是出錯,自然而然自己也沒有耐心,不由得責罵孩子笨,沒有耐心講解正確解法。
這時候,正是需要自己靜下心,是靜下來觀察自己所處的狀態,思考自己輔導孩子想要的結果,再去處理事情。
第三步,命名。
當我們觀察到激發自己原因後,我們可以把自己固定思維命名。思考這種固定思維是如何讓自己思考、感受和行動的?他對自己身邊的人又有怎樣影響?
隨意起一個名字,可以是電影中一個你不喜歡的人物或一種植物、動物。命名的目的主要是時刻警惕自己這個是你不要想成為的人。
第四步,教育。
當我們認知並命好名字後,我們就要開始教育固定思維之旅途,旅途中要設定成長的目標,並根據以下兩種思維的特點,並經常思考以下問題:
來源與網絡,侵權刪
對我來說,今天有哪些學習和成長的機會?對我周邊的人呢?
在思考這些問題時候,要制定對應計劃,然後拷問自己:
我將在何時、何地、用什麼方式實現這個計劃?
如,我遇到困難時候,總是容易輕易放棄,我觀察到自己這個固定思維後,命名為「害怕困難的童媽」。然後,我就每當我遇到困難,想放棄的時候,我就教育「害怕困難的童媽」:又要放棄了?多堅持一會,就達成目標了?不會嗎?可以找有經驗的知道下。加油,完成了,就獎勵自己一個禮物「
經過幾個月的挑戰,我更喜歡嘗試新的東西,也更容易堅持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們經常說富人與窮人的差距很多在於思維模式不一樣。《終身成長》這本書重點區分固定型思維與成長型思維對挑戰、阻礙、努力、批評、他人成功時截然不同的看法,主要針對商業、體育、人際關係、教育四個方面進行詳盡的分析,並給出可行解決方案。
如果你想改變自己,一時找不到更好方法?可以閱讀下這本書,相信會帶給你很大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