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牛車網]前後防撞梁結構及吸能盒設計,是經常被大家忽視的細節。一般來說,看防撞梁材料,防護寬度夠不夠,是大多數人的常識。其實細看之下,防撞梁的內部構造,決定了其吸能的效果,而吸能盒的大小和細節,也是決定碰撞吸能的一個重要指標。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拆解的歷史車型中(精選五款車),關於前後防撞梁和吸能盒的細節。
1、東風日產第14代軒逸:弓形吸能內構、吸能盒無誘導槽、前後結構一致
吸能盒結構是配合防撞梁,在發生碰撞時吸收分散能量用的,而為了更好的吸能,一般還會設計吸能盒壓潰誘導槽,也就是在吸能盒上「開凹槽」,這樣可以在槽內使得撞擊力度更好的被分散。很遺憾,我們在軒逸的前部吸能盒上未見到壓潰誘導槽。
後防撞梁的吸能構造,也是和前防撞梁一樣的弓形結構,同樣,其後部吸能盒也沒有設計壓潰誘導槽,碰撞吸能效果會大打折扣。
2、廣汽豐田雷凌:前鋁合金弓形內構、雙寬度吸能盒無誘導槽、後衝壓板材無吸能效果
全新換代雷凌的前部防護結構設計有點出乎預料,弓形鋁合金主防撞梁+緩衝泡沫+雙寬度吸能盒+行人防捲入鋼梁,如此設計超越了很多同價位產品。鋁合金成本高,吸能效果好,而超寬的吸能盒更是增強了前部碰撞時的潰縮能力,保護行人降低傷亡。
吸能盒上方帶有壓潰誘導槽,而側面並無此設計。主槓體和行人鋼梁都是螺栓固定,碰撞後便於維修更換。在緊湊級家轎中,我們此前僅見過本田思域配有類似的雙吸能盒結構,無疑是成本較高,碰撞吸能效果更好。但是也帶來了一個問題,就是頭部區域佔用空間大且重量略微增加,且影響周邊線束布局,不過還是利大於弊。
雷凌的後部防護結構就很讓人咋舌了,為什麼呢?其實單看後部結構, 比較中規中矩,沒什麼可議論的。但是恰恰就是因為前後差別太大了,才讓後槓的簡化設計成為了本文不得不提的論點。後部既沒有二級緩衝泡沫,也沒有用心設計吸能結構,僅僅是鋼板衝壓件上簡單設計了一個凹槽。側面結構上,也沒有使用多層疊加鋼板或者是異形內構。後部簡單到連常見的線束都沒有出現,也沒有卡扣,沒有什麼多餘的零部件,很少有車能夠達到如此境界。
我們不得不說,雷凌後槓所謂的「吸能盒結構」,其實就是主防撞梁和白車身的金屬連接件,只能是勉強稱之為吸能盒。因為真否定的話,畢竟碰撞時這個連接件是率先犧牲的,你也無法判斷它完全不吸能,的確有點讓人為難了。
3、領克03:前部鋁合金蜂窩內構、鋁合金吸能盒有潰縮點,後部半口字型內構有誘導槽
領克03前防撞梁為鋁合金材質且側面呈口字型,吸能效果好。吸能泡沫層位於槓皮蒙皮內,前部沒有設計行人腿部防護梁。
鋁合金吸能盒呈類蜂窩狀,提升了吸能效果,但沒有設計壓潰誘導槽僅有潰縮點。
領克03後部防撞梁為鋼製,正面衝壓出大面積吸能凹槽。槓體中間寬兩端窄,是常見的規格。
後部並無設計泡沫吸能層。後槓吸能盒僅有一道壓潰誘導槽,但設計了多個壓潰點,可以起到相似的潰縮作用。後槓體兩端均為三顆螺栓連接,雖無傷大雅但的確節約了微小成本。
4、吉利繽越:前部弓形內構、吸能盒有潰縮點、後部單層鋼板無吸能盒
繽越前部防護結構採用鋼製結構,最外層為拼接焊連接,金屬槓體側面呈「弓字形」吸能結構。緩衝泡沫塊設計比較隱蔽,位於保險槓皮內,對於低速碰撞能夠起到保護車體外觀的作用。
金屬防撞槓後部設計了吸能盒,僅有潰縮點並無壓潰誘導槽,明顯縮減成本。槓體採用8顆螺栓與後部縱梁相連,便於維修更換。前部線束由波紋管防護到位,但走線位置位於吸能盒區域,碰撞時易受到損傷。
繽越後部防撞鋼梁較為單薄,雖然側面呈弓字形結構,但並無內層構造。槓體與車身通過螺栓相連,嚴謹的來說,連接件並非傳統的吸能盒結構,而是單薄的鋼片材料。因為相關國標並未規定車輛必須安裝後防撞梁,所以為了節約成本,很多廠商就取消了後防撞梁。近年來隨著媒體的曝光,無後防撞梁的車型已經「令人髮指」,廠商只得把縮減成本的對象轉移到吸能盒上。
由於吸能盒的缺失,導致後部碰撞時撞擊力度無法被傳導至縱梁而分散。此外,後部也沒有緩衝泡沫塊,所以低速狀態下的後部車身自我防護也並不能讓人滿意。
5、寶駿510:前部單薄衝壓件無吸能盒、後部僅單薄鋼條貼合尾部、無吸能結構
寶駿510的前防撞槓是沒有吸能盒的,也就是只有一個金屬槓體用螺栓擰在縱梁上,碰撞時的吸能效果比較差勁。前槓上有三個金屬支架,是作為前槓外皮的支撐架,設計位置突出在槓體之前,碰撞時支架先受損,而後才撞擊到槓體上,邏輯上實在是行不通。
前槓也沒有緩衝泡沫,是個小遺憾。另外,在玻璃水壺的設計上,寶駿510也是非常的寒酸,有足夠大的空間,只安裝了一個扁小的水壺。建議每次加玻璃上都是用幹了再加吧,要不一瓶2L的標準玻璃水估計都倒不進去。水壺上還裝了單水泵很明顯是省錢,對於後窗有噴水嘴的SUV來說,雙水泵是比較普遍的,單水泵的話,後窗噴水延遲是比較明顯的。
從側面能更清晰的看出來,沒有吸能盒,槓體是直接連接在前縱梁上的。不過細看可以發現,焊接的縫隙和各種鈑金接縫,都沒有做哪怕是一點的防腐處理,常見的鈑金膠都沒有出現。難怪網上各種關於寶駿510金屬件生鏽的投訴,不過新車肯定是看不出來的,開上幾個月就難說嘍。
寶駿510的後部防護設計客觀的講就是一塌糊塗,反正沒有法規強制要求,即便完全空空蕩蕩也可以堂而皇之的上市,比如大眾新捷達後部就沒有防撞梁。如此一來,寶駿510這後槓還算不錯嘍?至少它還焊接了一個長方形金屬條,都這麼寒酸了還來了個鏤空設計,廠家對於成本的控制是多麼的苛求啊!這種嚴謹的精神用錯了地方吧。關於二級緩衝泡沫,也算是醉了。這麼低成本的配件,還不給個完整的,切成兩小塊,哎!這個後部防護形同虛設啊,只能應對超低速碰撞了。
全文總結:今天這5款車的前後防撞梁內構和吸能盒結構,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大部分普通家用轎車都在這幾種範疇之內。當然,鋁合金材料優於鋼製材料也是大家的共識,在十幾萬的產品上,我們也能看到應用,比如領克03和雷凌。而對於吸能盒的潰縮誘導槽(或潰縮點),還是有些產品不夠重視,希望工程師們還是在設計之初,多多注意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