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車實驗室」拆解盤點 前後防撞梁結構及吸能盒設計趣談

2020-12-20 牛車網

[資訊-牛車網]前後防撞梁結構及吸能盒設計,是經常被大家忽視的細節。一般來說,看防撞梁材料,防護寬度夠不夠,是大多數人的常識。其實細看之下,防撞梁的內部構造,決定了其吸能的效果,而吸能盒的大小和細節,也是決定碰撞吸能的一個重要指標。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拆解的歷史車型中(精選五款車),關於前後防撞梁和吸能盒的細節。

1、東風日產第14代軒逸:弓形吸能內構、吸能盒無誘導槽、前後結構一致

吸能盒結構是配合防撞梁,在發生碰撞時吸收分散能量用的,而為了更好的吸能,一般還會設計吸能盒壓潰誘導槽,也就是在吸能盒上「開凹槽」,這樣可以在槽內使得撞擊力度更好的被分散。很遺憾,我們在軒逸的前部吸能盒上未見到壓潰誘導槽。

後防撞梁的吸能構造,也是和前防撞梁一樣的弓形結構,同樣,其後部吸能盒也沒有設計壓潰誘導槽,碰撞吸能效果會大打折扣。

2、廣汽豐田雷凌:前鋁合金弓形內構、雙寬度吸能盒無誘導槽、後衝壓板材無吸能效果

全新換代雷凌的前部防護結構設計有點出乎預料,弓形鋁合金主防撞梁+緩衝泡沫+雙寬度吸能盒+行人防捲入鋼梁,如此設計超越了很多同價位產品。鋁合金成本高,吸能效果好,而超寬的吸能盒更是增強了前部碰撞時的潰縮能力,保護行人降低傷亡。

吸能盒上方帶有壓潰誘導槽,而側面並無此設計。主槓體和行人鋼梁都是螺栓固定,碰撞後便於維修更換。在緊湊級家轎中,我們此前僅見過本田思域配有類似的雙吸能盒結構,無疑是成本較高,碰撞吸能效果更好。但是也帶來了一個問題,就是頭部區域佔用空間大且重量略微增加,且影響周邊線束布局,不過還是利大於弊。

雷凌的後部防護結構就很讓人咋舌了,為什麼呢?其實單看後部結構, 比較中規中矩,沒什麼可議論的。但是恰恰就是因為前後差別太大了,才讓後槓的簡化設計成為了本文不得不提的論點。後部既沒有二級緩衝泡沫,也沒有用心設計吸能結構,僅僅是鋼板衝壓件上簡單設計了一個凹槽。側面結構上,也沒有使用多層疊加鋼板或者是異形內構。後部簡單到連常見的線束都沒有出現,也沒有卡扣,沒有什麼多餘的零部件,很少有車能夠達到如此境界。

我們不得不說,雷凌後槓所謂的「吸能盒結構」,其實就是主防撞梁和白車身的金屬連接件,只能是勉強稱之為吸能盒。因為真否定的話,畢竟碰撞時這個連接件是率先犧牲的,你也無法判斷它完全不吸能,的確有點讓人為難了。

3、領克03:前部鋁合金蜂窩內構、鋁合金吸能盒有潰縮點,後部半口字型內構有誘導槽

領克03前防撞梁為鋁合金材質且側面呈口字型,吸能效果好。吸能泡沫層位於槓皮蒙皮內,前部沒有設計行人腿部防護梁。

鋁合金吸能盒呈類蜂窩狀,提升了吸能效果,但沒有設計壓潰誘導槽僅有潰縮點。

領克03後部防撞梁為鋼製,正面衝壓出大面積吸能凹槽。槓體中間寬兩端窄,是常見的規格。

後部並無設計泡沫吸能層。後槓吸能盒僅有一道壓潰誘導槽,但設計了多個壓潰點,可以起到相似的潰縮作用。後槓體兩端均為三顆螺栓連接,雖無傷大雅但的確節約了微小成本。

4、吉利繽越:前部弓形內構、吸能盒有潰縮點、後部單層鋼板無吸能盒

繽越前部防護結構採用鋼製結構,最外層為拼接焊連接,金屬槓體側面呈「弓字形」吸能結構。緩衝泡沫塊設計比較隱蔽,位於保險槓皮內,對於低速碰撞能夠起到保護車體外觀的作用。

金屬防撞槓後部設計了吸能盒,僅有潰縮點並無壓潰誘導槽,明顯縮減成本。槓體採用8顆螺栓與後部縱梁相連,便於維修更換。前部線束由波紋管防護到位,但走線位置位於吸能盒區域,碰撞時易受到損傷。

繽越後部防撞鋼梁較為單薄,雖然側面呈弓字形結構,但並無內層構造。槓體與車身通過螺栓相連,嚴謹的來說,連接件並非傳統的吸能盒結構,而是單薄的鋼片材料。因為相關國標並未規定車輛必須安裝後防撞梁,所以為了節約成本,很多廠商就取消了後防撞梁。近年來隨著媒體的曝光,無後防撞梁的車型已經「令人髮指」,廠商只得把縮減成本的對象轉移到吸能盒上。

由於吸能盒的缺失,導致後部碰撞時撞擊力度無法被傳導至縱梁而分散。此外,後部也沒有緩衝泡沫塊,所以低速狀態下的後部車身自我防護也並不能讓人滿意。

5、寶駿510:前部單薄衝壓件無吸能盒、後部僅單薄鋼條貼合尾部、無吸能結構

寶駿510的前防撞槓是沒有吸能盒的,也就是只有一個金屬槓體用螺栓擰在縱梁上,碰撞時的吸能效果比較差勁。前槓上有三個金屬支架,是作為前槓外皮的支撐架,設計位置突出在槓體之前,碰撞時支架先受損,而後才撞擊到槓體上,邏輯上實在是行不通。

前槓也沒有緩衝泡沫,是個小遺憾。另外,在玻璃水壺的設計上,寶駿510也是非常的寒酸,有足夠大的空間,只安裝了一個扁小的水壺。建議每次加玻璃上都是用幹了再加吧,要不一瓶2L的標準玻璃水估計都倒不進去。水壺上還裝了單水泵很明顯是省錢,對於後窗有噴水嘴的SUV來說,雙水泵是比較普遍的,單水泵的話,後窗噴水延遲是比較明顯的。

從側面能更清晰的看出來,沒有吸能盒,槓體是直接連接在前縱梁上的。不過細看可以發現,焊接的縫隙和各種鈑金接縫,都沒有做哪怕是一點的防腐處理,常見的鈑金膠都沒有出現。難怪網上各種關於寶駿510金屬件生鏽的投訴,不過新車肯定是看不出來的,開上幾個月就難說嘍。

寶駿510的後部防護設計客觀的講就是一塌糊塗,反正沒有法規強制要求,即便完全空空蕩蕩也可以堂而皇之的上市,比如大眾新捷達後部就沒有防撞梁。如此一來,寶駿510這後槓還算不錯嘍?至少它還焊接了一個長方形金屬條,都這麼寒酸了還來了個鏤空設計,廠家對於成本的控制是多麼的苛求啊!這種嚴謹的精神用錯了地方吧。關於二級緩衝泡沫,也算是醉了。這麼低成本的配件,還不給個完整的,切成兩小塊,哎!這個後部防護形同虛設啊,只能應對超低速碰撞了。

全文總結:今天這5款車的前後防撞梁內構和吸能盒結構,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大部分普通家用轎車都在這幾種範疇之內。當然,鋁合金材料優於鋼製材料也是大家的共識,在十幾萬的產品上,我們也能看到應用,比如領克03和雷凌。而對於吸能盒的潰縮誘導槽(或潰縮點),還是有些產品不夠重視,希望工程師們還是在設計之初,多多注意完善。

相關焦點

  • 「拆解PK」15款車型車門防護結構大盤點 廉價圓形鋼防撞梁佔據半壁...
    [資訊-牛車網]車門結構和安全息息相關,車輛發生側面碰撞的情況並不少見。相對於追尾和正面碰撞而言,側碰經常會被忽視。車門內的安全結構設計,防撞梁和加強筋是主要部件,此外還有止震材料和防腐工藝。我們今天就來盤點下拆過的15輛車,回顧下車門的設計趨勢。
  • 「牛車實驗室」拆車拆出的那些奇特設計盤點 三款換代車各有奇葩事
    牛車實驗室也暫停了新車的拆解,轉而發布了大量盤點文章,通過前面的幾十篇原創,相信大家對往期拆解車型有了很深入的了解。本周我們繼續推出盤點系列,把之前零散的內容整合成不同系列的歸納性技術文章,希望給您帶來一定的參考。今天盤點的是拆出的那些奇特設計:1、寶馬新3系:前門鏤空長方體異形防撞梁:結構罕見,但並非最優方案。
  • 可靠的結構用事實說話 名爵MG領航拆解點評
    雙重好寓意,預示著新車的全新進化,那麼除了名稱,新車的安全結構是否也做到全面提升了呢?為了滿足大家的好奇心,牛車實驗室特別購買了一臺名爵MG領航,下面就請大家一同跟隨牛車實驗室的腳步,看看名爵領航的內部結構到底是怎麼樣的。(名爵MG領航由牛車實驗室自費購買,配置為300TGI自動兩驅Trophy尊享版,官方指導價12.58萬元。)
  • 「牛車實驗室」意外發生後逃生就靠它 車門不僅僅是道門
    實際上,車門當然可以做的薄一點,但是會嚴重影響安全,車門除了是道門,方便進出之外,最重要的作用是其內部有安全結構,有防腐止震的設計,還有線束以及隔音裝置等等。我們通過下面的實例,來看看車門裡面都有什麼(軒逸實例具備代表性)。軒逸的車門和車頂設計在同類產品中算是中規中矩,車門內安全防護結構是比較落後的圓形鋼防撞梁,這也是日系車慣用的。
  • 對比出真知 名爵MG領航的結構設計到底強在哪?
    [資訊-牛車網]上篇文章,牛車實驗室對我們自費購買的名爵MG領航進行了完整的拆解點評,在點評之餘,新車上有不少細節設計讓我們眼前一亮,有必要單獨拿出來說一說。接下來,我們就針對名爵MG領航這些亮點設計進行一下細緻的分析,讓您更直觀得了解這款車的結構設計到底好在哪。
  • 對比出真知 名爵MG領航的結構設計到底強在哪?_易車網
    上篇文章,牛車實驗室對我們自費購買的名爵MG領航進行了完整的拆解點評,在點評之餘,新車上有不少細節設計讓我們眼前一亮,有必要單獨拿出來說一說。鏤空緩衝層後方才是真正的防撞鋼梁,防撞鋼梁採用了弓形結構,後方吸能盒體積巨大,並且在頂部、側面和底部都設計了幾組凹陷和凸起。這樣的凹陷和凸起叫做壓潰誘導槽,在發生碰撞時,壓潰誘導槽可以使吸能盒更好的潰縮緩衝。
  • 拆開防撞梁選它的賺大了
    拆開防撞梁選它的賺大了。首先來看看前部的防護結構, WEY VV5前的防撞梁很薄,沒有緩衝泡,在棒體上焊接拔鋼結構,碰撞可以吸收一定的能量,內部看不到緩衝泡, 棒體中心位置的ACC探測器的設計不合理,事故後容易破損, 衝擊梁的上端有金屬杆,連接油箱框架支撐杆皮,發生碰撞時,前部結構整體會大幅變形,可能會損傷油箱, 主衝擊梁側面呈口字形結構,但沒有封閉,後部吸能盒為點焊工藝並且帶有潰縮導槽
  • 看一看10萬轎車的前後鋁合金防撞梁,都有誰
    諸如有看車皮(覆蓋件)厚度的,有看電子配置的,有聽關門聲音的,甚至有看五花八門的事故照片的……能達成認知共性的不多,看前後防撞鋼梁算是其中一個。    汽車前後防撞鋼梁作為汽車碰撞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 【牛車實驗室】汽車降價或許只是表面 揭秘常見減配重災區
    從牛車實驗室拆解過的車型來分析中不難發現,在很多地方都留下了偷工減料的鐵證。汽車產品可以說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即便你擁有它也無法知道其內部的品質如何。在車頂、地板、甚至是車門內部,都會有些你大概永遠不知道的秘密。
  • 「牛車實驗室」拆過的那些車有什麼值得回味?六個意外驚喜設計不妨...
    [資訊-牛車網]汽車的設計本身很枯燥,但是在千篇一律的汽車構造中,總會有一些驚喜等著你,說不定設計師們也是經過了頭腦風暴才敲定的最終方案。不按常理出牌的汽車設計,也並不是很常見的,也是透露出設計師的腦洞大開。有的零部件讓人很難想到其用處,有的設計呢就是很奇葩的,有時候真心讓你認知顛覆,今天我們的話題就是比較輕鬆有趣的,汽車設計腦洞大開。
  • 不要被誤導,小編告訴你汽車防撞梁應該什麼樣子!
    鋁合金防撞梁我們來說說歐盟強制規定的防撞梁結構。歐盟的防撞梁結構主要由四部分組成,分別是吸能盒,防撞梁主體,防捲入杆,裝在防撞梁和保險槓中間的人員緩衝材質(通常是泡沫塑料)。顧名思義,吸能盒就是為了吸收撞擊所產生的能量。國內吸能盒都是由鋼材所製造的(歐盟鋁合金),一般長度在20cm左右,為了完成吸能任務,製造出來就有波浪或孔洞結構。由螺絲釘螺母連接在車輛的主體結構上很方便替換。
  • 後防撞梁,為何成為汽車減配重災區?
    No.1 前防撞鋼梁 首先是汽車的前防撞鋼梁。它是由主梁、吸能盒以及連接汽車的安裝板組成,位於在汽車前部兩道縱梁之間,呈「口」字形結構。
  • 朗逸的減配生意經:兩根密封條省近2000萬、防撞梁縮水省上億
    在A2MAC1官方的拆車鈑金截面上,我們可以看到2018款歐版POLO和2015款途觀的後防撞梁分別採用的是2.16mm和2.82mm厚度抗拉超過1500MPa的熱成型超高強度鋼,防撞梁吸能盒厚度分別是1.9mm和1.68mm的超高強度鋼。
  • 雷克薩斯防撞梁用泡沫?原來日本車舒適度是假的!
    今日話題時下雷克薩斯防撞梁用泡沫登上熱搜,雖然不少媒體快速洗地,證實那是車輛改裝所致,但卻暴露出日本車舒適度是假的,這到底是為什麼呢?1、雷克薩斯防撞梁用泡沫?據媒體爆料顯示,一輛被後車撞掉保險槓的雷克薩斯ES250露出泡沫,不少人開始借題發揮宣洩對日系車主觀不滿,用料差和安全性低成為它們主要攻擊點,如日系車就是菜,後防撞梁塞滿泡沫糊弄人,雷車忽悠消費者,豪車還用劣勢泡沫等這種言論刷爆網絡,讓剛剛火起來的雷克薩斯深陷產品質量危機(本文屬於原創,貓視汽車首發,轉載請註明);2、日本車為何不安全
  • 看到塑料防撞梁和透明膠帶,我笑了笑
    拆掉保險槓,沒有發現任何行人保護泡沫,如果是新設計的車型,通常是為了節省成本。前防撞梁為單層衝壓鋼板,厚度1.92毫米,寬度能覆蓋前部的66.67%。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吸能盒設計還算規矩,不僅有潰縮褶皺還有打孔。但吸能盒與縱梁之間,連接了塑料固定架。如果發生低速碰撞,很可能直接碎掉,增加維修成本。
  • 2019款卡羅拉全國首撞,看到防撞梁後,網友:還是國產紅旗安全點
    圖片中卡羅拉受損最嚴重的就是右側車燈周圍,基本上車殼碎了不少,大燈可能也有些內部裂紋,當然不是說車殼碎了很多說明汽車不安全,其實恰恰相反,大部分車型都有這樣的設計,外包圍採用了比較脆弱的材質,在撞擊時,碎裂的車殼會卸掉撞擊的力度,而且還有助於保護行人!
  • 一個防撞鋼梁,一個泡沫塑料!
    一個防撞鋼梁,一個泡沫塑料!決定一臺車安全與否的因素非常多,白車身設計、鋼材強度、主被動安全配置、車身形態等因素綜合決定,我不認為薄薄的一層鐵皮能影響車輛在碰撞時的安全性,安不安全首先看碰撞成績,其次深度研究考量白車身結構以及全球各地區的安全評分。
  • 日系車防撞梁要麼很薄,要麼壓根沒有,對車輛安全有影響嗎?
    先說結論,有汽車前後防撞梁的作用僅僅是減少低速碰撞(小於15km/h)中對車身的損傷,降低維修成本,僅此而已,對車內成員安全幾乎沒有影響,高於60km的時速下,普通防撞梁的強度就是一根一次性筷子在你手裡的強度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