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號,88歲的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詩歌評論家謝冕,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院副院長李紅雨以及寧夏大學副校長郎偉三位先生在寧夏銀川談起中國新詩百年以來的發展和建設時滔滔不絕。
「這是千年詩歌史上最大的詩學挑戰,取得成功,至今100多年了。100年來我們享受前輩的衝鋒陷陣打破一切陳規的戰果,今天大家都能接受新詩,並能得心應手。」謝冕老先生在分享會中說到。
李紅雨先生認為謝冕先生是中國新詩最富於激情的一個讚頌者,同時是一個最為理性的剖析者。他闡述謝冕先生的學術觀點:「新詩從內容到審美形式上完全地開拓了一個嶄新的審美空間,獲得了不同的審美經驗,呼應當時的社會需要,呈現了與舊體詩完全不一樣的態勢和風貌。」
郎偉先生闡發謝冕先生對新詩百年的論述:「現在經過這一百年的奮鬥,尤其是文學的實踐,發現我們的古典文學傳統當中實際上存在著非常深厚的,對於新詩可以作為學習榜樣的一些元素,甚至我們的古典文學的精神傳統,包括藝術方式可能都會給我們新詩的建設提供一些優質的營養。」
這是由寧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主辦,黃河出版傳媒集團、寧夏大學、寧夏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承辦的「謝冕、李紅雨、郎偉三位先生暢談中國新詩百年」活動現場。
新詩未沒落,百年求創新。從19世紀末開始,迄今為止一百餘年,中國詩歌產生了重大變革。從保留古時候五言、七言的舊形式,到胡適、陳獨秀倡議所有人用白話寫作,再到現在,中國新詩的發展可以說是驚天動地。這也讓中國新詩可以把新時代的新思想、新知識、新思維都可以裝進來,在詩歌中,國計民生、時代盛衰、社會進退、民間憂樂都能得到表達,沒有了約束。
謝冕先生在本次讀書分享會上,不僅談了百年新詩取得的成就,還對新詩存在的問題也有很清晰地洞察。「為思想犧牲藝術,為內容忽視形式,這是新詩革命早期留下的弊端。當時梁實秋等人就提出了這一點。新詩革命最初出現的問題是忽視藝術、忽視詩歌本質,因為求新,以詩歌為武器表達對社會關懷,詩歌藝術得到了很大削減,現在還有這個問題。李白、杜甫、李商隱的詩有深厚的內容,有精美的形式,新詩沒有了。」
因為詩歌,謝冕多次來過寧夏。他認為寧夏是一個適合創作發展詩歌的地方,這裡很好地把西北風情和江南的環境很好的融合。謝冕先生談到,寧夏的花兒、民歌、自然環境、風俗習慣都是很寶貴的資源,是應該用於新詩寫作,寫出獨特的詩歌。
活動現場,眾多讀者和詩歌愛好者與嘉賓互動交流,三位嘉賓就「詩歌的歷史使命」「古典詩歌的意象對新詩的影響」「詩歌的個人化表達與時代精神」作了精彩回答。(中國日報寧夏記者站 胡冬梅 攝影蔡雨欣)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