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有許多的旅人。有些人會在孩子特定的階段陪伴孩子一段時間,授予孩子一定的學科知識。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學校老師。而有一種老師是從孩子還未出生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他們的教育,他們一直陪伴孩子成長所有的瞬間。這樣的老師名字叫做父母。
所以,父母們一定要注意,孩子的這些事情在學校裡老師是不會教的。父母在孩子上學前一定要培養好。
1、生活習慣不能等老師教
孔子曾經說過「少若成天性,習慣成自然。」因此,習慣是可以成為人的一種天性的。父母要明白,教授孩子專業的學科知識才是學校老師出現在孩子成長中的主要任務。孩子出生時那聲啼哭開始,就已經敲響了家庭教育的鐘聲。在孩子遇見老師,上學之前。孩子一直都是和父母在一起,在家庭中學習的。
這個時候家庭教育的最重要的是為白紙一張的孩子開始建立行為習慣。尤其是在3--6歲,是孩子生活習慣的培養的黃金時期。3--6歲建構孩子所有的生活習慣,無論孩子長大之後成為什麼樣的人,人們都可以從他的生活習慣中摸索到他的家庭教育和過去。
2、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
一個可以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才更能平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因此對孩子控制自己情緒能力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孩子的年級比較小的時候,很容易被「情緒腦」所控制,常常陷入到消極的情緒中。當孩子學會控制自己情緒,說明孩子有很強的自製力。
3、安全意識不能等老師教
剛出生的小鹿必需馬上學會走路,否則很容易成為飢餓的狼的美餐。成長中的孩子其實就和剛出生的小鹿一樣,什麼都不懂,周圍的世界又是十分危險的。很多成人認為安全的事物,對大多數的弱小孩子來說,其實是偽裝成天使的惡魔,稍微不注意,孩子就會置身在危險之中。
因此,孩子們只要有安全意識,才能成功識破那些偽裝的危險。
家長們可以有很多方式去教會孩子上面這些事情,但是其中最好的、最有效的方法還是要看家長的引導。
1、言傳身教
想要知道孩子未來的樣子,請父母比照一下自己現在的樣子。想讓孩子成為一個文明有禮的人,那麼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的說話做事,一定要給人一種如沐春風的舒適感。在遇到生氣的,不愉快的事情時也能藉助其他健康的方式發洩,比如帶著孩子去運動或者遠足的方式來發洩。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三十年後的孩子基本上就是父母的樣子。因此,教育不僅僅是一個人的事情,是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長的過程。想要孩子更好地成長,家長也要學會正確管教,多看一些育兒書籍,遵循科學育兒方法。
2、通過生活小事,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
日常生活中的危險無處不在,他們或許藏在家長看不到的角落,伺機而動;他們或許帶著安全的面具圍繞在孩子的身邊。
倒水的時候告訴孩子不可以碰水壺,會被燙到;帶著孩子出門過馬路時,教孩子一定要左右看一看,要等車過去在走等等;行人過馬路一定要走斑馬線和遵守紅綠燈的規則;在外面遊玩的時候,不要離開大人的視線;陌生人的糖果不能拿······
面對防不勝防的危險,家長要做的並不是將孩子更好地保護起來,而是要將安全意識傳遞給孩子。只有孩子真正懂得保護自己,才能真正避免受到傷害。從小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利用故事、繪本、圖片等內容提升孩子的認知,傳達哪些是危險的。
作為孩子第一位老師的父母,一定要在孩子上學校之前,將孩子的生活習慣,情緒控制習慣培以及安全意識培養好。這些能力能讓孩子受益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