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孩子就交給你了」
家長相信老師,會對孩子負責,這是好事。但是如果把教孩子這件事情真的都全權交給老師,那麼也說明了一個問題:這個家長很不負責任。
家長與老師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應該是相輔相成,相互配合的。如果家長這些都也是老師應該教的,孩子學不好就認為是老師的問題,那麼生活這樣家庭中的孩子也離成才無緣了。
家長不想耽誤孩子,那麼很多事情,不僅老師要上心,家長自己也得多關注。畢竟一個班級裡那麼多孩子,即使老師有心要管,也很難管的過來,管的透徹。
尤其這3件事情,真的不能只靠老師自己教,作為家長,自己也得多上心,這才是真的為孩子好。
孩子在學校,更多的是學習固定的數學、語文等知識,那麼老師對孩子的關注點也主要是從在這些學科上出發的。
所以孩子是否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即使老師想管的,但是能做到的也是十分有限。更多的還是要靠家長。
給孩子營造一個讀書的好氣氛,比如帶著孩子一起讀,或者規定一個時間,半個小時左右就行,全家人閱讀,就是閱讀時間。
孩子看的書籍只好是孩子感興趣的就行,家長不必固定孩子非要看什麼,讓孩子「讀書自由」,更有利於培養孩子愛讀書的好習慣。
愛讀書的孩子看世界的角度更多元化,思維也跟更開闊,而且對孩子的閱讀理解,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都是有好處的。
小孩子,往往自制力很差。如果家長寄希望於孩子自覺,那麼結局多半是讓家長失望的。其實也看到過很多家長覺得孩子網癮太大,然後就讓孩子進入到所謂的「戒網癮中心」去給孩子戒網癮。其實就是一個騙錢的地方。
遊戲中的世界豐富多彩,很多大人都會沉浸在其中,更何況是孩子。而孩子最開始會有網癮。其實主要都是家長要背鍋。
小時候孩子一哭鬧就給他看動畫片,用虛擬的網絡東西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點燃孩子對網絡的興趣。
孩子長大後,依然不限制孩子接觸網絡的時間,每次都只是嚇唬孩子,「不許在看了」、「趕緊收起來」,實際上一點實質性的措施,那麼自然無法起到警告孩子的作用。
當然,不是提倡家長用棍棒教育,而是要家長及時制定好規則,限制孩子上網的時間。
比如孩子每天可以玩30分鐘,那30分鐘還沒有放下,那麼家長可以提醒孩子一句,如果孩子放下來,那麼很好,孩子遵守了規則。
如果孩子沒有放下,而是說「我馬上看完了」、「這局打完就放下」、或者乾脆不予理睬,那麼孩子多玩了多長時間,就從明天的30分鐘裡面扣。
比如孩子今天玩了40分鐘,那麼孩子明天 就只能玩20分鐘,到了時間即使孩子一局遊戲沒打完,一集動畫片沒看完,也不允許他看。
反過來,如果今天可以看30分鐘,但是他只看了10分鐘,那麼這個攢下來的時間允許他第二天用掉,可以玩50分鐘。
不過為了他的眼睛著想,這50分鐘之間要有休息的時候。
每次都嚴格執行,那麼幾次下來之後,孩子就知道,這是需要自己去嚴格遵守的,那麼也就不會成日沉浸在網絡中了。
孩子成長成為一個怎樣的人,真的,老師的作用是非常小的。而家長才是對孩子性格養成最大的人,尤其是在孩子幼兒階段。孩子是非常願意去模仿家長的行為模式的。
而在學校中,其實作為班主任和孩子相處的時間並不多,也就是自習課和老師所教的那一科的課堂,有兩個小時算是很多了。
就算是在幼兒園,園長能夠對孩子起到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更多的還是好靠家長配合,不然在幼兒園教的,到家就回到解放前二來。
所以想要培養孩子好性格,那麼家長真的不能指望著老師就能做到。還有就是孩子的是自理能力。
很多家長都會覺得孩子到了幼兒園,老師肯定會教的。那麼效果也是同樣的,起主導作用的還是家長。
即使孩子平時表現得更怕老師,但是事實上,對孩子來說最有震懾效果的還是家長。
《養成好習慣》小腳鴨繪本就是一套可以很好的幫助孩子養成好性格,好習慣的繪本。這一套有10冊,就包含《玩具要回家》幫助孩子養成玩完玩具把玩具放回原位的好習慣,以及《我會刷牙》《我會穿衣服》讓孩子學會自己刷牙穿衣服,讓孩子更獨立。
還有《我不挑食》《我愛洗澡》等讓孩子養成好習慣。繪本採用可愛的小腳鴨形象貫穿其中,語言簡潔好理解,也非常符合學齡前孩子理解水平,有利於孩子模仿學習。
這裡是全職寶媽曉曉,幫你挖掘最有意思,最有科學依據的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