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防部發布1944年塔林攻勢文件

2020-12-12 黑料

有關1944年塔林攻勢的文件已公開發布,相應的文件出現在了俄羅斯聯邦國防部的網站上。

文件記載了1944年9月17日至26日的事件。紅軍在這些天裡從入侵者手中解放了塔林、派爾努和愛沙尼亞的其他城鎮。在文件中可以看到列寧格勒戰線前線參謀長馬基恩·波波夫上校給總參謀長亞歷山大·瓦西列夫斯基的報告。紅軍的進攻很快,其中包括在9月22日這一天蘇聯部隊解放了派德、蒂裡和貝雷沙姆等重要城市。在同一天,塔林被解放。 從文件來看,第一個進入該城市的是紅軍第7愛沙尼亞師。這些文件敘述了有關紅軍事跡的故事。

照片 : MIL.RU

國防部發布1944年塔林攻勢文件

"在向塔林方向的戰鬥中,第27裝甲團第二坦克連的指揮官雅科夫·洛博夫中尉指揮的坦克摧毀了五門大炮、六門迫擊炮和多達兩個排的敵軍士兵和軍官。 到9月22日11時,洛博夫中尉衝進了愛沙尼亞首都塔林,佔領了港口。"這些文件指出,當地居民熱烈歡迎紅軍,"用蜂蜜、牛奶和蔬菜來招待他們",甚至冒著生命危險幫助了蘇聯士兵。這些來自國防部中央檔案館的文件此前都未曾公布過。

相關焦點

  • 1944年渤海區的對敵作戰攻勢
    在此較為有利形勢下,中共中央和北方局要求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抗日武裝積極主動發動攻勢作戰,打擊日偽軍,鞏固和擴大根據地。1944年初,中共山東分局和山東軍區作出了對敵鬥爭的全面部署:抓住時機,積極主動地對敵人發起局部反攻;針對敵人的「重點主義」,採取對應措施,加強武工隊、小部隊活動,健全民兵聯防;積極開展邊沿遊擊區鬥爭,加強政治攻勢和瓦解日偽軍工作。
  • 愛沙尼亞電影《1944》的歷史彩蛋
    在此之前,除了首都塔林以外,我對愛沙尼亞幾乎一無所知。 愛沙尼亞是波羅的海三國之一,和拉脫維亞以及立陶宛幾乎屬於同一民族,語言則更接近於芬蘭語。歷史上愛沙尼亞先後被丹麥、瑞典、神聖羅馬帝國統治,到了1710年,沙皇彼得一世取得了愛沙尼亞的統治權,從此就是長達200年的被俄國殖民時期。
  • 俄國防部:2019年俄計劃在卡普斯京亞爾靶場測試約200個飛彈武器
    據俄羅斯衛星網1月1日報導,俄羅斯國防部信息與大眾傳媒司發布消息稱,俄羅斯2019年將在阿斯特拉罕州卡普斯京亞爾靶場對約200枚飛彈武器的樣品進行測試。 消息稱:「2019年計劃在卡普斯京亞爾靶場進行約200枚飛彈武器樣品的測試,這一數字與2018年持平,是2017年以及前幾年的1.5倍。」
  • 帶你一次弄懂二戰歷史系列三十,二戰歷史1944年三月至四月
    本篇為大家帶來的是超詳細的1943年三月至四月的二戰歷史事件。3月1日:塔拉瓦號 航空母艦和柯薩爾號航空母艦 的龍骨被放下。反法西斯罷工發生在義大利北部。:列寧格勒陣線於3月1日至4日發起納爾瓦攻勢。1944年3月,美國陸軍士兵在布幹維爾捕殺日本滲透者。在烏克蘭第聶伯河西岸的一個紅軍攻勢迫使德國人進行重大撤退。9日:蘇聯遠程航空對愛沙尼亞塔林進行空襲。軍事目標幾乎沒有受到影響。約。800名平民死亡,2萬人無人居住。10日:通過開設民族解放的政治委員會在希臘。13日:在布幹維爾,日本軍隊結束了他們在700山的美軍攻擊失敗。
  • 俄國答應法國要求,選擇勉強發動攻勢!
    自從他在1915年8月撤換了他的叔父尼古拉斯大公爵,而親自接管對俄軍的最高指揮權之後,其對於俄國軍事戰略方面的貢獻可謂有害無益。作為三軍統帥,他連一般專制帝王在戰爭中的最輕鬆任務,即到處檢閱部隊以激勵士氣都做不到。實際上,俄國軍人對於皇帝有無比的忠心,但是他卻並不知道如何利用這種心理因素。儘管他的統治極為惡劣,最後又落得極悲慘的下場,但至少他還是有一個美德,即他對於盟國的關係始終效忠不二。
  • 俄國防部封殺ABC電視臺 因其播放巴薩耶夫專訪
    車臣非法武裝頭目巴薩耶夫1999年10月28日的資料照片。  IC供圖  俄羅斯國防部長謝爾蓋·伊萬諾夫7月31日宣布,俄國防部已經切斷與美國廣播公司(ABC)的一切聯繫,將對該電視臺進行制裁,原因是該電視臺不顧俄方嚴正交涉播出了對車臣反政府武裝頭目沙米利·巴薩耶夫的採訪節目。
  • 俄國防部稱俄士兵正因高熱量飲食而快速增重
    據報導,根據相關數據顯示,2012年俄羅斯新兵半年內體重增加5公斤,而2009年這一數據僅為3公斤。軍醫解釋稱,士兵體重增加的最主要原因是部隊的高熱量食物。目前,俄羅斯士兵一天的食物總熱量約為4400千卡。而一個成年人要消耗這些食物所提供的熱量,就需要4至5個小時的高強度體育鍛鍊,否則就會造成脂肪堆積。但在俄羅斯軍隊中,有一些軍種的士兵是無法達到這一運動量的。
  • 愛沙尼亞塔林老城,地處歐洲「十字路口」,中世紀風情歷久彌新
    繁茂的森林資源,賦予愛沙尼亞絕佳的自然環境,使其成為全世界空氣品質最優、生活環境最舒適的國家之一,首都塔林更被譽為「洗肺聖地」。我第一次愛沙尼亞之旅,雖然只在塔林停留,卻對這座城市一見傾心,流連於這裡的古城風情和生活氛圍。
  • 愛沙尼亞塔林大學校史簡介
    塔林大學位於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的中心,是該國三大高等教育機構之一。QS世界大學和時代高等教育排名均將其排在世界1000強大學之列。歷史塔林大學的前身是塔林教師研討會,成立於1919年。由於塔林的幾所大學和研究機構合併,塔林大學的現形式於2005年3月18日成立:愛沙尼亞學術圖書館(1946年),波羅的海電影和媒體學院(1992/97),愛沙尼亞人文學院(1988),歷史學院(1946)和塔林教育大學(1919/52/92)。2015年,塔林大學進行了結構改革,將其20多個結構單元(導致成立的眾多合併的遺產)重組為六所學校,以優化資金並消除研究與教學單元之間的重疊。
  • 民調顯示俄國防部長成俄羅斯最受歡迎部長
    據報導,在9月份進行的滿分為5分的民意調查中,俄國防部長紹伊古獲得4.28分的高分,成為俄民眾中最受歡迎部長。位列第二名的是俄外長拉夫羅夫,其得分為3.81分,而俄羅斯緊急救災部部長弗拉基米爾•普奇科夫以3.61分排在第三位。此外,俄羅斯內務部部長弗拉基米爾•科洛科利採夫的分數從2012年的3.22分下降到3.06分。
  • 愛沙尼亞篇-塔林大學-TLU
    作為智慧生活方式的倡導者,塔林大學非常重視會員的空閒時間:該大學為其員工,講師和校友頒發了文學獎,其交響樂團被選為年度愛沙尼亞樂團,並且在國際上擁有多個公認的合唱團和藝術團體以及幾支愛沙尼亞冠軍級別的運動隊。歷史1552年 在塔林的聖奧拉夫教堂建立了圖書館,該圖書館成為塔林市的第一個公共圖書館。
  • 點燃十月革命的「克倫斯基攻勢」
    1917年二月革命勝利後,俄國軍民把沙皇尼古拉二世趕下臺,取而代之的是資產階級臨時政府。
  • 愛沙尼亞塔林:童話裡的城市
    乍聽其名,似乎和位於我國河南的少林寺塔林有密切的關係,使人腦海裡不禁浮現出一座座青磚壘成的塔林。不過,這個塔林是坐落于波羅的海東岸的愛沙尼亞的首都。    作為一個只有130萬人口、在1991年獲得獨立的國家,愛沙尼亞在世界上算不上關注度高的國家,對遙隔萬裡的中國人來說更是接近於陌生的存在。但無論你知不知道,它都在那裡,人們在那方土地上勤奮而幸福地生活。
  • 俄羅斯解密1945年解放德國首都柏林文件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俄羅斯國防部解密了一批1945年春解放柏林期間蘇聯士兵的英勇行為的文件。在德國首都解放75周年前夕,俄國防部在其網站上開設了「偉大的衛國戰爭終結音」這一專欄,其中呈現了中央檔案館的歷史文獻。在這裡可以看到命令書、戰地期刊和頒給最為傑出的戰士們的獎章的副本。被公開的包括德國國防軍指揮官和最後一任柏林城防軍司令炮兵將軍黑爾姆特•魏德林所發出的命令,命令德國防衛這座城市的部隊立即停止抵抗。
  • 二戰戰壕中的激戰,全程真實恐懼如身臨戰場《1944》片段
    >周末大片觀影短片(建議在WIFI下觀看)一部狂暴的二戰大片 全程生猛彪悍的火爆激戰 看得極致過癮震撼電影背景:1944年……德軍與蘇聯列寧格勒方面軍為爭奪納爾瓦地峽進行了一連串戰鬥。納爾瓦身後的坦能堡防線是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的最後防線,一群20歲出頭的愛沙尼亞青年人志願加入武裝黨衛軍親衛隊第20師,開始在東線迎頭痛擊蘇軍裝甲部隊,為反抗蘇聯的佔領而戰。
  • 北京銀山塔林觀覽記
    銀山塔林銀山塔林坐落在北京昌平區東北部的崇山峻岭之中,距北京市區50公裡,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名勝區的主要文物景點。銀山塔林雖然名氣不大,卻有著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優美的風景,是一處旅遊勝地。
  • 愛沙尼亞塔林工業大學校史簡介
    成立於1918年,塔林理工大學(TalTech )是唯一的技術在愛沙尼亞的大學。TalTech位於首都塔林,是一所工程,商業,公共管理和海事大學。TalTech在Tartu和Kohtla-Järve設有大學。儘管名稱相似,但塔林大學和塔林工業大學是分開的機構。歷史在20世紀初,愛沙尼亞意識到迫切需要本地培訓的工程專家。在那之前,來自愛沙尼亞的年輕人在聖彼得堡,德國或裡加接受過專業教育。
  • 嵩山少林寺:塔林遊記
    走進塔林的第一感覺是陰森,第二感覺是陰森,第三感覺還是陰森。也許是早已聽說這是禪師們的墓地的緣故吧,但這裡的確沒什麼好玩兒的。轉了一會兒,同事便坐在塔基上不走了,我只好獨自欣賞。我先看了介紹塔林的牌子。
  • 一戰硝煙|尼維勒攻勢:一場慘敗導致的大兵變
    二.導火索1917年3月,被稱為「帝國主義鏈條中薄弱一環」的沙皇俄國首先垮掉了。二月革命不僅埋葬了沙皇政權,還讓俄國的軍事力量陷入了土崩瓦解的境地。成群的俄軍扔掉武器,甚至槍斃軍官,回到後方參加革命運動或是乾脆毫無目的的遊蕩。「麵包、和平、土地」的口號響徹原野——總而言之,讓這場該死的戰爭見鬼去吧!
  • 克倫斯基攻勢,一戰沙俄的最後掙扎
    1917年「二月革命」後,俄國沙皇被迫下臺,取而代之的是一個資產階級的臨時政府,為首的是一個叫克倫斯基的政客。與此同時,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政權也建立起來了,兩個政權為了權力展開鬥爭,臨時政府極力主張繼續參戰,蘇維埃擔心軍官團隊會支持臨時政府的行動,在3月15日發布了「第一號命令」,以此剝奪了軍官們的軍事管理權,命令一出,整個俄軍騷亂了起來,厭戰的士兵殺死了許多軍官,更多的軍官則被罷免,他們中很多是有經驗的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