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地道的感情,是親情。
最巨大的人,是父母。
父母之愛,能夠逾越困難險阻,堅決地守護在孩子身邊。
但是,父母也是有等級的。愛孩子的5個等級,看看你在哪一級?
第一級:捨得給孩子花錢
有些家長以為孩子應該「富養」,不論孩子想要什麼,都儘量去滿足他。
當然,假如條件允許,帶孩子去體味這種高質量生活無可厚非,這種生活能讓孩子看到金錢帶來的溫馨與美妙,明白努力的意義。
假如孩子想要一個1w+的蘋果手機,而你月薪只要三千,還要硬著頭皮滿足他,這種所謂的「富養」就變成了一種溺愛。
最低層次的愛,是僅僅表現在物質上的滿足。
真正的「富養」,是在孩子的幼當心靈下種上一顆亮堂的種子,即便以後遭遇波折,也能堅持悲觀的心態,積極面對,慢條斯理。
第二級:捨得為孩子花時間
你有多久沒有好好陪過孩子了?
我們總說太忙,忙著賺錢,忙著應酬,忙著加班.....
是啊,這個時期的父母壓力太大了,為了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只能每天在風雨中不停地奔走。
「放下工作養不起你,拿起工作陪不了你」,是很多父母的無法,也是當今社會最真實的寫照。
可是, 錢是永遠賺不完的,而孩子的童年卻只要一次。短少父母陪伴的童年,是孩子永遠抹不去的心裡陰影,也是父母和子女之間日漸疏遠的鴻溝。
陪伴孩子,不是讓你時時辰刻陪在他的身邊,而是每天回到家,放下你的手機,好好陪孩子說說話,聽他講講身邊的趣事,陪他做半小時的遊戲,讀一個小時的故事。
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內心充溢平安感,生長才會更安康。
第三級:有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你希冀孩子未來成為這樣什麼樣的人,並朝著這個方向去規劃和努力。
但值得留意的是,父母是孩子的導師,而不是決策者,只能起引導作用。
有人希望孩子成為全校第一,於是一口吻給孩子報7個輔導班,孩子每天悶悶不樂,眼鏡度數在增加,成果卻沒有半點進步。
有人希望孩子成為鋼琴巨匠,於是給他報了鋼琴課,卻沒想過,孩子喜歡的是繪畫,對鋼琴毫無興味。
目的,指的是孩子的目的,而不是你的目的。
尊重孩子的興味,順應孩子的生長規律,和孩子共同討論出來的目的,才是你們共同努力的方向。
第四級:努力提升和完善本人
曾經看到一句話,「有種鳥很厭惡,本人飛不起來,就在窩裡下個蛋, 要下一代用力飛。」
很多家長打著愛的旗幟對孩子施加壓力,把本人後半生的希望全部寄予在孩子身上。
而本人呢?
該睡的時分睡,該玩的時分玩,只需在孩子身後揮一揮鞭子就行了。
很多人都曉得,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假如父母自身懶散懈怠,又怎樣會教出一個勤奮好學的孩子?
優秀的父母,都懂的努力提升和完善本人,和孩子共同生長,成為彼此最信任的朋友。
第五級:以身作則,成為孩子最好的典範
著名教育家朱慶瀾先生曾經說:
「無論什麼是教育,教育人要將本身做個樣子給孩子看,不能以為只憑一張口,隨意說個道理,孩子就會置信。」
節目《爸爸去哪兒》其中一期,節目組為吳尊一家只提供了饅頭和雞蛋,兩個孩子很絕望,說本人不想吃饅頭,這時分吳尊沒有勉強他們,而是本人拿起一個饅頭津津樂道地吃起來。
neinei問他,為什麼你什麼都吃?
吳尊答覆,由於不能糜費食物,有很多貧窮地域的孩子,連饅頭都吃不到。
或許兩個孩子還沒有完整了解爸爸話的意義,但還是跟著爸爸一同開心腸吃起來。
以身作則,說起來容易,卻是很難辦到的事情。
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本人就要成為這樣的人。
假如希望孩子勤奮努力,那父母就應該勤奮工作;假如希望孩子富有同情心,那就請他看到父母對別人所表現出的好心;假如希望孩子剛強英勇,那麼在面對艱難時,你就要迎面而上,不隨便屈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