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指數為:D=(∑di×P)/∑P
其中:D為綜合指標指數(得分);P為指標標準值(權數)。
隸屬函數評估方法較之加權評分法具有更大的合理性,但該方法對狀態指標缺乏有效的處理辦法,會直接影響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同時,該方法未能充分考慮企業近幾年各項指標的動態變化,評價結果很難全面反映企業生產經營發展的真實情況。因此,隸屬函數評估方法仍不適用於「成長型中小企業評估模型」。
3.功效係數法
功效係數法是根據多目標規劃原理,對每一個評估指標分別確定滿意值和不允許值。然後以不允許值為下限,計算各指標實現滿意值的程度,並轉化為相應的評估分數。最後加權計算綜合指數。
按功效係數法的一般原理,其模型為:
單項指標評估分值di=(Zis-Zib)/(Ziy-Zib)×40+60
綜合指數D=P√d1p1d2p2…dnpn
國家經貿委財經司與國家統計局工交司聯合推薦的「功效係數法」對此作了適當的改進,採用了「比率分析(每一指標均採用比率性指標進行比較分析)、功效記分(對每一指標均確定一個滿意值和不允許值,並以不允許值為下限,計算各指標實際值實現滿意值的程度,且轉化為相應的功效分數。最後將指標的功效分數乘以該指標的權數,即可得到該指標的評估得分、總分評定(按各項指標的重要程度不同,事先給定出相應的標準分即權數,然後按照企業的各項指標實際值與標準值差異的大小,分檔記分。各指標得分之和即為總分數)」的方法。其模型為:
D=∑[(Zis-Zib)/(Ziy-Zib)]
或D=∑[(Zis-Zib)/(Ziy-Zib)×Pi+Qi]
其中:Qi為分檔基礎分。
由於各項指標的滿意值與不允許值一般均取自行業的最優值與最差值,因此,功效係數法的優點是能反映企業某一時點在同行業中的地位。但是,功效係數法同樣既沒能區別對待不同性質的指標,也沒有充分反映企業自身的經濟發展動態,使得評估結論既不盡合理,又不能完全實現「成長型中小企業評估模型」所要實現的評估目標。
4.兩次記分法
這種方法是從動態和靜態兩方面分別考察計分。各指標實際數值與行業平均水平相比較,改善記1.5分,持平記0.4分,下降記0分;然後與前期水平比較,改善記1.5分,持平記0.4分,下降記0分,最後兩項評分相加,乘上權數後匯總即得綜合指數。
兩次記分法從空間和時間兩個方面評估企業,思路是全面的。但是,這種方法過於粗略,使得評估結果具有很大的模糊性。如資產報酬率指標,若行業平均值為20%,那麼,一個企業為26%,另一個企業為32%,按兩次評分法評估兩個企業,結果都得1.5分,兩個企業在資產報酬率上的差異就會消失,因而評估結論將難以準確描述一個企業在本行業甚至全產業中的正確地位。
綜上所述可以出,現有的企業綜合評估模型(方法)都存在兩個明顯的,難以滿足「成長型中小企業評估模型」特有要求的缺陷。一是缺乏恰當評估企業狀態指標的科學方法,二是沒有充分重視企業自身生產經營的發展水平與發展趨勢,沒有將反映企業成長狀況的動態考察納入評估範圍。為此,我們引入一種新的評估方法——二維判斷法。
(二)成長型中小企業評估方法——二維判斷法
所謂二維判斷法,就是從兩方面同時考察企業的變動狀況:一是空間,即正確反映企業在本行業(或全產業)時點狀態所處的地位,二是時間,即儘可能考慮一段時期內企業連續成長的速度和質量。
1. 二維判斷法的基本原理
二維判斷法的基本原理是:在確定各指標狀態值及標準分值的基礎上,首先測算評估期前3年企業各指標的平均數值,並確定平均分值,考察企業以往(評估期前3年)的發展狀況;然後根據企業評估期某一指標的實際值,測算企業該指標的行業比較得分,考察企業該項指標在同行業(或全產業)所處的地位;據此再計算該指標行業(全產業)比較得分與前3年平均分值的比值,考察企業該指標在整個測評期內的成長狀態;最後將各指標的比值加總得出綜合成長指數,從整體上反映企業的成長狀況是越來越好,還是有進有退,亦或是逐漸萎縮。
2.二維判斷法的數學模型
二維判斷法的數學模型為:
正指標:
D=∑{[Did+(Zis-Zid)/(Zig-Zid)×(Dig-Did)]/Dt}
逆指標或狀態指標:
D=∑{[Did-(Zis-Zid)/(Zig-Zid)×(Dig-Did)]/Dt}
其中:
D:企業成長指數;
Zis:評估期企業指標實際數值;
Zid:指標實際數值所在區間下限數值;
Zig:指標實際數值所在區間上限數值;
Did:指標下限數值對應的標準分值;
Dig:指標上限數值對應的標準分值;
Dt:企業評估期前3年指標平均分值。
式中:Dt=Dtd+(Ztm-Ztd)/(Ztg-Ztd)×(Dtg-Dtd) 正指標
或Dt=Dtd-(Ztm-Ztd)/(Ztg-Ztd)×(Dtg-Dtd) 逆指標或狀態指標
其中:Ztm:指標前3年平均數值;
Ztd:指標平均值所在區間下限數值;
Ztg:指標平均值所在區間上限數值;
Dtd:指標平均值所在區間下限標準分;
Dtg:指標平均值所在區間上限標準分。
二維判斷法與其他現有的企業綜合評估方法相比具有十分明顯的優勢,它不僅較準確地確定了指標權數作用的區間,而且較妥善地解決了狀態指標的科學評估問題。更為重要的是:第一,二維判斷法選取企業評估期前3年的指標數據,尊重了企業發展的連續性,使時點評估與動態評估合為一體,從而較客觀地反映了企業自身成長的變動狀況。第二,二維判斷法所反映的企業評估期在本行業或(全產業)的地位,實際是一種動態的地位,結合企業自身的評估結果,可以較準確地反映企業未來的發展趨勢。第三,二維判斷法評估企業實際需要同時考察企業4年的變動發展,排除了中小企業創業初期高成長或高死亡等不穩定期的許多變異因素,可以保證評估結果的準確性。
但是,與其他綜合評價方法相比較,二維判斷法也存在明顯的不足。一是這種方法在確定標準分值上仍存在較多的人為因素,只能靠充分調查、分析和徵詢專家的意見,儘可能避免人為失誤。二是這種方法的計算過程比較繁瑣,需要的數據量非常龐大。為此,只能藉助計算機等設備,在事先編好運算程序和做好基礎數據處理的基礎上,才能取得較好的結果。
3.評估方法的修定與補充
利用上述10項指標和二維判斷計量模型,可以完整地測算估價各企業的成長狀況與未來發展走向。但是,作為被我們暫時捨棄掉的定性指標而言,有兩項因素是需要特別重視的。
(1)國家產業政策。國家產業政策會在較大程度上決定某一產業或行業的未來發展前景,進而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企業未來發展走勢。因此,與反映企業內部管理或基本素質狀況的定性指標不同,有必要重視這一因素在評估企業成長性中的作用。
為此,我們將國家產業政策對企業未來發展的影響定義為「產業係數」,表示為M(M為大於或等於0,且小於或等於1的數值),由專家諮詢小組事先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取向,賦予各主要行業不同的產業係數,並納入評估運算。
(2)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是不同地區間的經濟差異。我國不同地區間的經濟差異非常巨大,這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發展狀況的好壞並不完全取決於企業自身。忽視地區間的經濟差異而使用同一標準判定不同的企業,不僅有可能使評估結果產生一定程度的偏差,而且有可能會錯誤地判定經濟發展相對落後地區的中小企業都不具有成長性。因此,有必要在評估不同地區中小企業成長性時,儘可能消除區域經濟差異對評估結果的影響。為此我們設定P為區域經濟調節係數,並納入評估運算。
修定後的最終評估方法可表述為:
正指標:
D=∑{[Did+(Zis-Zid)/(Zig-Zid)×(Dig-Did)]/Dt}×Mi×Pi
逆指標或狀態指標:
D=∑{[Did-(Zis-Zid)/(Zig-Zid)×(Dig-Did)]/Dt}×Mi×Pi
其中,Mi為產業係數;Pi為區域經濟調節係數;其他指標含義同上。
需要強調的是,對企業定性指標的評價,本方案選擇模糊數學的評價方法。模糊評價方法的特點主要表現在:第一,它不直接依賴於某一項指標,也不過分地依賴於絕對指標,而是採取比較的方法,這樣可以避免一般數學評價方法中,由於標準選用不盡合理而導致的評價結果的偏差。第二,評價指標的重要程度通過權數加以體現,但允許在權數選擇上有一定的出入,而不至於改變最終的評價結果。第三,在技術處理上,有效地避免了累計誤差的影響。第四,模糊評價中算子的選擇和隸屬函數關係的確立,使各項參與評價的非量化指標間建立了有機聯繫,使評價結果能夠更好地反映出評價對象的整體特徵和一般趨勢。因此,成長型中小企業評價系統對定性指標的評價,選擇使用模糊評價方法。但是,二維判斷法的評價思想將貫穿於成長型中小企業評估的整個體系,包括對企業定量指標的評價、企業定性指標的評價和對企業未來成長預期的評價。
《中小企業發展問題研究》課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