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不同於孤獨。很多人在工作或生活的忙碌之餘,總喜歡找個安靜的地方獨處一下,這種獨處是一種很好的放鬆。
而寂寞源自內心的孤獨,大概沒人喜歡它。最容易被寂寞擊中的,是多愁善感的人。尤其是古往今來的詩人們,大都與寂寞形影不離。但是,寂寞和失意一樣,都能激發詩人的靈感。
古代詩人們關於寂寞的作品太多了,很難找出公認的、最「寂寞」的詩詞,因為人們對同一首作品往往有不同的感觸。
比如,有人說李白的《月下獨酌·其一》最寂寞,其中有「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一個人在月下自斟自飲,的確很孤獨。
但李白是什麼人,千百年來最懂得浪漫的奇男子,寂寞也能被他描成暖色調。這首詩後面的畫風已變為「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到《月下獨酌·其四》又說「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萊。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臺。」看吧,寂寞被他打跑了。
還有生性豁達的蘇軾,在他被貶黃州時寫的一首詞《卜算子》,發散出幾乎令人窒息的寂寞:「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對蘇軾這首詞我們不再贅述。言歸正傳,我們看看來自唐、宋時期的兩首不帶「寂寞」二字的絕句。
先說唐代大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和他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江雪》入選了小學課文,不過小時候我們只是從字面去理解它,難以深刻領會它的含義。要讀懂這首詩,還需了解一下柳宗元的遭遇。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德宗李适(kuò)去世,太子李誦接了班,就是短命的唐順宗。柳宗元當時官位不高,卻一度得到重用,參與了唐順宗的親信王叔文主導的「永貞革新」。
可是「永貞革新」觸犯了宦官集團和藩鎮勢力的利益,唐順宗在位半年時間,就被逼退位,其子唐憲宗李純繼承了大統。這樣一來,王叔文就倒臺了,隨後又被殺害。柳宗元等擁護革新的官員全都遭到打壓。
柳宗元被打發到永州做司馬,一待就是十年。這實際上是一種禁錮,不準離開,不準調動工作。期間柳宗元的母親去世,他都不能回家一趟。當時的永州可謂窮山惡水,柳宗元在那裡的生活條件很苦,才三十多歲就患了一身病。
柳宗元被貶到南方之後,深切體會了世態炎涼。昔日的朋友、同僚們大部分都害怕受牽連,甚至不敢和他書信往來。當然也有例外,他的鐵哥們韓愈和劉禹錫時常寄來書信,也有少數幾個正直的朋友給他寫信表示慰問。此外,柳宗元作為天下知名的文豪,在永州也收到了一些粉絲的來信。
這種突如其來的遭遇換誰都難以接受,柳宗元剛永州時非常痛苦。尤其是他母親去世那段時期。《柳河東集》裡有不少他在永州寫的詩和文章,抒發的愁悶令人惻然。
《江雪》也是柳宗元在永州時所作,那時他的心境已經比較平和了。在一個雪花飛揚的冬日,寒風凜冽,江邊四顧無人,連鳥兒都沒了蹤影;江水中卻浮著一條小舟,一個年老的漁翁身披蓑衣,獨自冒著雪垂釣。那種孤寂難以描述。
這首詩更像一副淡淡的水墨畫,主要的色調是灰和白。漁翁迫於生計而「獨釣寒江雪」,固然寂寞 ,卻不知還有個更寂寞的人,唯一的「觀眾」柳宗元。
灰白的天空、飛舞的雪花,一葉孤舟,一個漁翁,時間似乎靜止在這裡。當然,這首詩描述的「寂寞」並不哀傷,反而隱隱透出一絲高潔的味道。因為詩人經歷了磨難,已經看破世情。從藝術角度而言,《江雪》寫得簡短而傳神,造詣非常高。
還有一首宋代的七言絕句《有約》,寫的是另一種寂寞情懷,「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
這首詩的作者趙師秀大有來頭,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八世孫,在南宋號稱「鬼才」。趙師秀與徐照、徐璣、翁卷四位詩人的字或號裡都有「靈」字,又同是浙江永嘉人,因此他們被稱為「永嘉四靈」。
《有約》這首詩所說的「寂寞」人皆有之。詩人在黃梅時節的一個雨夜,等著朋友來家裡下棋,可是不知何故,朋友爽約了。詩人聽著雨聲和蛙鳴,獨自坐在棋盤邊,手拿棋子輕敲桌面,眼看著油燈燒落的燈芯,等到夜半也沒見客人來。
這首詩乍一看很寂寞,卻源自閒適的心境,與《江雪》的寂寞大為不同。這也是筆者挑選這兩首詩的理由,因為有一些詩詞描寫的寂寞要麼顯得悽涼,要麼哀傷,而《江雪》和《有約》沒有那些「負能量」。
參考文獻:
《舊唐書》
《千家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