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非洲產區的咖啡豆,很多小夥伴們馬上想到的是肯亞咖啡豆,的確,肯亞咖啡豆的豆子一直很深入民心,因為豐富的水果酸真的很讓人難忘。今天,小編就來介紹非洲產區的咖啡豆特點吧~
世界上許多最好的非洲咖啡豆來自東部的衣索比亞和肯亞到盧安達,那裡的優質阿拉比卡咖啡豆種植到西非國家,包括塞內加爾和喀麥隆,其中大部分種植羅布斯塔咖啡豆。我們將簡要介紹一下本文中的一些地區:衣索比亞,烏幹達,肯亞,坦尚尼亞和馬拉威。雖然公平地說,來自非洲的咖啡豆在整個大陸廣泛種植,並且在許多地區甚至野生。
[味道的特徵:迷人的果酸]
作為咖啡的發源地,非洲咖啡在整個咖啡行業中的地位舉足輕重。雖然咖啡的商業種植在全球已有數百年的發展,時至今日非洲不知凡幾的野生咖啡品種依舊是咖啡研究者們心中最大的寶藏。非洲咖啡的普遍特點是濃鬱的香氣以及迷人的果酸,其酸味亮度活潑令人振奮,但非洲咖啡的醇厚往往略顯單薄,甜味也不太突出。非洲咖啡由於乾旱缺水,多採用日曬法處理生豆,豆型常常並不均勻美觀,瑕疵率較高。
[衣索比亞]
衣索比亞有三個生產非洲咖啡豆的主要地區:Harrar,Ghimbi和Sidamo,或Yirgacheffe。哈拉爾豆來自小農場,經過幹法加工。它們被標記為「longberry」用於大型和「shortberry」用於小型或Mocha(其大小為peaberry)。
[埃塞的咖啡種植]
由於埃塞在1995前後對行政區域的劃分做了變更,對於咖啡的區域最大的影響莫過於原來的西達摩Sidamo省被劃分為新的西達摩Sidama(佔原少數部分),與大部分歸入奧羅米亞Oromia 州中;而且原來屬於西達摩省的耶加雪菲現在歸入了新的蓋迪奧區Gedeo,現在市場上流通的埃塞咖啡品項中會出現以新、老區域名字命名的混雜情況,這裡我們以新的區域劃分為基準,結合行政區域來認識下埃塞的咖啡種植地圖
埃塞的咖啡種植其中以西部南部區域為主,小農家庭佔總體種植的90%,近120萬的小農家庭以咖啡種植為生, 每戶的種植面積少於4公頃,平均種植海拔為1000-2300米之間,種植密度每公頃1000-1800顆咖啡樹之間,每公頃產出近600kg。
埃塞的咖啡種植按照規模與模式分為:
● 森林咖啡forest coffee (8-10%),咖啡樹與其他作物在原始的森林中共存,無任何人工的打理,農戶會定期去採摘咖啡果
● 森林-半森林咖啡semi-forest coffee (30-35%),咖啡樹的種植區介於森林與農戶生活範圍周邊,咖啡樹與forest coffee相同都為自然生產品種,農戶會對咖啡樹種植區進行管理,並種植其他經濟作物
● 田園咖啡garden coffee(50-55%),咖啡樹種植在農戶生活區周邊,並且多為農戶自行栽種的咖啡
●種植園咖啡plantation coffee(5-6%),大的私有種植者,擁有跟多的處理設施與生產能力
[埃塞咖啡品種]
埃塞的咖啡品種已記錄在冊的有近2000個品種(其中1927原生品種,128外來引進品種)
看顏值的話,埃塞的咖啡品種是「大觀園」,裡面啥都有,長的,短的,瘦的,胖的……
[埃塞原生種全家譜]
長型顆粒,在埃塞全境咖啡種植區都有,從實際看到的比例來看,西部的Jimma,包括Limmu與Kaffa會有較多的長型顆粒品種,在sidama或者yirgacheffe比例較少。
小顆粒種,外型較為渾圓,豆體很小,大多介於14-15目之間,這個品種應該是我們最為熟悉的了,在sidama與yirgacheffe裡經常能看到它們的身影,我還曾經在一個harrar樣本裡看到過,也在Jimma當地售賣的咖啡生豆裡見到過,相比其它區域,sidama與yigracheffe及周邊arsi, guji都有較多這種小顆粒的原生品種種植
[處理方式]
埃塞的咖啡處理方式分為以下:
●日曬,日曬為最傳統的處理方式,Harrar地區由於特別乾旱,沒有水源條件做水洗,全部出產為日曬處理,其他地區Sidama, Yirgacheffee ,Guji,Jimma也都有日曬出產
●水洗,相比日曬對處理設備,水源資源,處理廠環境有更高的要求,但也能較穩定的量產高品質的咖啡,除Harrar外的產區均有水洗處理方式
●蜜處理,近兩年在市場上陸續見到標識為Kochere蜜處理的品項,這裡先打一個問號
[風味特徵]
● 水洗,柑橘類水果,類似檸檬,橘子,橙子,西柚,甜柚,風味的強弱從較為明顯的柑橘類水果(皮)的香氣,到不同強度的果酸,從柔和的小橘子,到中等強度的橙子,再到較為爽口的檸檬與西柚的酸質。
● 日曬,熟成的黃色、紅色、黑色水果果香,類似杏,桃子,櫻桃,草莓,蔓越莓(幹),藍莓(幹),李子等,同時還會伴隨著不同程度的酒香,似朗姆酒,威士忌,甚至會有紅酒酒香(beaujolais)
[埃塞的咖啡等級]
埃塞咖啡的等級定義比較複雜。
首先,埃塞農業部下屬有一個叫做Cupping and Liquoring Unit CLU的部門,專門負責出口咖啡的品質批准,這其中就包含了等級定義這一個非常重要的職責;CLU在ECX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在ECX出現之前,對於水洗處理的咖啡,出口的等級分為G1與G2;對於日曬的咖啡出口的等級為G3,G4,G5,也就意味著日曬最高的等級為G3。
ECX出現後,針對分級做了重新的定義,對於水洗的分級名字無差異,而對於日曬的定義則第一次出現了G1,這也是為什麼市場上現在出現了埃塞的日曬是G1和G2的,而G3開始慢慢的變少。
[衣索比亞九大精品產區地域]
耶加雪菲(精品產區):海拔1,800~2,000米|田園咖啡系統|
耶加雪菲附屬於西達摩產區,由於其獨特的風味,所以被單獨分了出來。除了小鎮耶加雪菲外,還包括周邊的Wenago、Kochere、Gelena、Abaya等三個副產區。因此新的耶加雪菲分級制度裡,Yirgacheffe A、Wenago A、Kochere A、Gelena/AbayaA,會比同名B更昂貴。除了水洗與日曬,最近又推出了半水洗的耶加雪菲也值得一試。
西達摩(精品產區):海拔1,400~2,200米|田園咖啡系統|
風味近似耶加雪菲,精緻水洗或日曬的西達摩,同樣的有花香與橘香,身價不輸耶加雪菲。這兩個產區的品種相似,豆粒中等但亦有矮株的小粒種,農民經常會單獨拿出來售賣。常見的Kurmie,抗病能力較差;Wolisho;高大健壯;Deiga,樹形中等,這三個種類是精品日曬中系列碧洛雅與艾芮莎的主力軍。
林姆(精品產區):海拔1,200~2000米|田園、森林、半森林、栽植場咖啡系統|
產量較少,主要外銷歐美市場,臺灣地區不容易買到,但是歐美很受歡迎,有水洗、日曬和半水洗三種處理法。林姆身體的粘稠度會明顯的較低,花朵與柑橘味的表現也遜色於耶加雪菲和西達莫,卻多了一股青草香與黑糖香氣,果酸明亮。
哈拉(精品產區):海拔1,500~2400米|田園咖啡系統|
哈拉獨尊日曬,是東部古城,但是城區並不種植咖啡,所謂的哈拉咖啡是指大哈拉地區的哈拉吉高低所生產的咖啡咖啡。由於年降雨量只有1,000毫米,全採取日曬處理法。風味上哈拉咖啡素以其特別的[雜香]出名,是古代早起風味的典型,她與耶加雪菲並列[雙星]。
如果哈拉的瑕疵豆能挑選乾淨,很容易喝到莓果香,略帶令人愉悅的發酵雜香味。但是由於各種因素,這幾年哈拉咖啡品質不穩定,還有分級制度不實,所以在購買時務必杯測或者試喝。
金瑪(大宗商用豆產區):海拔1,350~1,850米|森林/半森林系統|
金瑪是咖法森林或咖法省的首府,英文拼得很雜亂,地圖多半為jimma,但咖啡麻布袋卻拼成Djimmah。這是衣索比亞咖啡產量最大的產區,佔出口的1/3。
咖法森林以原始野生品種著稱,金瑪是此地區咖法的集散地,農民習慣將林區採摘運至金瑪,再將成百上千的品種混合在一起,充當商用豆出售,導致很多美味的品種的香味被遮掩。
水洗精品金瑪,雖然沒有耶加雪菲的橘香與花韻,味譜也是相當的乾淨剔透,與中美洲精品相似。商用級精品金瑪在臺灣地區很普遍,運氣好還可以買到物美價廉的金瑪,能喝出檸檬皮的清香味,不遜色於西達莫。總得來說,金瑪比巴西大宗商用豆桑多士的風味更優,使不錯的中低價位配方豆。
伊魯巴柏(大宗商用豆產區):海拔1,350~1,850|森林/半森林咖啡系統|
此區位於埃塞爾比亞西部,恰與蘇丹接壤,是最便西部的產區的,咖啡基因龐雜度僅次咖法森林,豆粒明顯大於耶加雪菲與西達莫,果酸味偏低,黏稠度佳,風味平衡,此地咖啡多半運到金瑪混合,少見獨立出售。
金比,列砍提(大宗商用豆產區):海拔1,500~1,800|森林/半森林咖啡系統|
此區有日曬與水洗豆,豆相近似哈拉的長身豆,亦有少量精品級頗受歐美歡迎。大部分被譽為窮人的哈拉,果酸與水果味由於伊魯巴柏,風味明亮。
鐵比,貝貝卡(大宗商用豆產區):海拔500~1,900米|田園/森林/半森林咖啡系統|
兩個產區很接近,鐵比在貝貝卡北方,設有企業化的經營管理的咖啡栽植場,近年推廣田園系統,增加農收益,年產量約3,000噸。兩地均有野生咖啡,產量不高,風味迥異於哈拉和耶加雪啡,果酸低是最大的特色,適合做配方豆,有日曬和水洗。
塔納湖畔(另類產區):海拔1,840米|森林系統|
修道院咖啡,周邊森林咖啡年產量極少,不到10噸,其實稱不上產區,湖區林立的東正修教道院、教堂、宗教壁畫與神話,造就世上最有「神味」的咖啡。
歐洲的修道院士開闢了當地的咖啡種植產業,後改由小鎮周邊村莊的咖啡社區或合作社經營。這裡沒有專門的種植園,咖啡樹自然地散布在森林和田園裡。採收的季節裡,衣索比亞咖啡貿易公司會到鎮上收購農民採集的咖啡豆。
代表咖啡:耶加雪菲果丁丁咖啡
烘焙建議
果丁丁這支豆子比較適合淺中的烘焙方式,會突出果丁丁乾淨的口感,明亮的果酸,且回甘明顯。
機器:烘焙機楊家800N
入豆溫:180℃
轉黃點:5'00",149.9℃
一爆點:8'42",183.8℃
一爆後發展1'48",193.5℃出爐。
【前街衝煮】展示
濾杯:Hario V60
水溫:90℃
粉水比:1:15
研磨度:中細研磨
衝煮建議
30克悶蒸30秒,30g—125g—225g
用30克水進行悶蒸30秒,小水流繞圈注水至124克時進行分段,水位下降即將露出粉床時繼續注水至228克停止注水,等水位下降即將露出粉床時移走濾杯,(悶蒸開始計時)萃取時間為2'00"。
風味描述
入口有柑橘、紅茶,隨著溫度的變化下有奶油、焦糖、杏仁餘韻回甘明顯且口感乾淨清甜。
[蒲隆地:非洲之心]
蒲隆地位於非洲中東部赤道南側。北與盧安達接壤,東、南與坦尚尼亞交界,西與剛果(金)為鄰,西南瀕坦噶尼喀湖。境內多高原和山地,大部由東非大裂谷東側高原構成,全國平均海拔1600米,有「山國」之稱。有超過一半是座落在著名的坦噶尼喀湖(Lake Tanganyika)湖面上。首都為布瓊布拉(Bujumbura)。西部湖濱與河谷及東部為熱帶草原氣候;中西部屬熱帶山地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0~24℃,最高可達33℃。3~5月為大雨季,10~12月為小雨季,其他月份為旱季。
蒲隆地(Burundi)有世界上種類最繁多、經營最成功的咖啡業,且具有自身特色。該國咖啡是在1930年由比利時殖民者引進的,現只在小農場種植。不幸的是,其中許多農場都處在與戰亂頻繁的盧安達(Rwanda)接壤的地帶,這給咖啡生產造成了壓力。蒲隆地生產的咖啡,幾乎都是阿拉伯咖啡豆,而恩戈齊(Ngozi)的咖啡樹則種植在海拔1200多米的地方。蒲隆地的咖啡味道芳香濃鬱,具有極佳的酸度,產品大多出口到美國、德國、芬蘭和日本。
蒲隆地咖啡與其鄰國盧安達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這兩國出產的咖啡經常被人們所混淆。蒲隆地的咖啡種植以波旁為主,採用傳統的水洗處理加工咖啡櫻桃,其精品咖啡的主要特點是優雅的甜蜜與明亮的柑橘芳香。
代表咖啡:
[蒲隆地路透納鎮水洗波旁種]
研磨度:中細研磨
濾杯:hario v60
水溫:90度
水粉比例:1:15
衝煮建議
30克悶蒸30秒,30g—125g—225g
用30克水進行悶蒸30秒,小水流繞圈注水至124克時進行分段,水位下降即將露出粉床時繼續注水至228克停止注水,等水位下降即將露出粉床時移走濾杯,(悶蒸開始計時)萃取時間為2'00"。
風味敘述:金橘,檸檬的清新香氣,焦糖與布林的微甜感也充滿了整杯咖啡,水洗的發酵酸是整杯咖啡十分明亮。
[肯亞:小型合作社]
肯亞咖啡具有明顯的酸度,甜味和乾燥的葡萄酒餘味。它們最好的是黑醋慄的味道和香氣。拍賣會在收穫季節的每個星期二在奈洛比舉行,導致最佳作物的價格戰。
[肯亞6大產區]
新安布與繆浪尬
多數人喜愛的明亮酸及厚實的觸感這裡都有,加上離奈洛比不算遠,產季期間會有不少國外買家來此探訪。
尼耶利
明亮的黑莓與厚實的油脂,加上柑橘甚至花香氣,這裡的精品豆也是讓肯亞馳名國際的一大功臣。
奇林呀尬
這裡的風味也是明亮果酸,具有中度油脂感與細緻的甜味。
安布區
此地的算不會像尼耶利那般強勁,風味均衡清晰且餘味多數表現不錯
馬洽柯斯區
這個區域有後起之勢,清果酸與細緻風味,中度觸感與細緻清新的尾韻很出名,近年來吸引不少買家。
西邊產區
其風味與中部諸產區很不相同,以中等厚實的甜感與較溫和的風味吸引買家,本區部分水洗場的靠榛果與溫和水果風,也廣受不喜歡明亮酸度的買家青昧。
大多數是由小型合作社而不是大型莊園生產的,經過溼處理並按豆的大小分級。肯亞咖啡是酸性的(具有鮮明的香調)並使口感更加明亮。根據它來自哪個農場,它有漿果或柑橘味,有時與香料交替。有些是明亮而乾淨的,而有些則具有葡萄酒般的味道。
肯亞生產了一種名為Ruiru 11的抗病雜交種,但它缺乏傳統咖啡的一些最佳風味特徵,被認為是低等級的。他們仍然在開發這種豆子,希望能夠像天然作物一樣好吃。
馬拉威是非洲東南部莫三比克和尚比亞之間的一個小國。它的咖啡口感柔滑,飽滿,是一種真正的口感。它很少到達西半球,所以如果你看到一些你應該抓住機會品嘗它。你會發現東非的風格更柔和,更花香,甜美,細膩,明亮。
推薦咖啡:[肯亞阿薩莉婭]
衝煮參數
推薦方式:濾杯v60
水溫:90-91度
粉量:15克
粉水比:1:15
研磨:中細研磨
衝煮手法
分段萃取,30克水悶蒸30秒,小水流中心繞圈注入125克水時分段,水位下降時繼續注水至225克,萃取時間大約2分鐘。
風味描述:溼香有成熟番茄與花香,入口聖女果與烏梅的風味,酸度明亮,口感乾淨,body中等,中段甜感突出,有果汁感,餘韻莓果香和黃糖甜,並有綠茶香氣。
[盧安達:千丘之國]
盧安達境內分五大咖啡產區,這五大區產的咖啡在香味、口感上都略有區別。盧安達的咖啡口味偏酸,但喝過後回味無窮。「好咖啡就像中國茶,喝完之後才能感覺到甘甜。」知名咖啡連鎖店星巴克所用的原料也有一部分從盧安達進口。
盧安達的咖啡種植
盧安達有「千丘之國」之稱,全境多山地和高原,大部地區屬熱帶高原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溫和涼爽。大約有3.3萬公頃咖啡種植園,50萬人從事咖啡種植業。盧安達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可以完全享受土壤-海拔-氣候之間和諧一致的國家,盧安達擁有得天獨厚的阿拉比卡咖啡的種植條件,肥沃的火山土壤、充足的降雨量、終年適宜的溫度,這些都使我們咖啡的味道與眾不同。
美麗的千丘之國盧安達對於種植高地咖啡有著悠久而豐富的文化,以種植高質量的阿拉比卡(Arabica)咖啡為主。盧安達這種特質咖啡的產量佔整個咖啡產量的20%,在國際市場上也非常受歡迎。在這種特有的種植環境中,盧安達的高質量咖啡具備了與眾不同的口感和香味。
根據盧安達咖啡協會市場營銷和推介官卡魯瑞特瓦日前說,盧安達計劃今年咖啡出口達到3000噸,進一步提高咖啡產量,以滿足不斷增加的市場需求。全球最大的咖啡飲品零售企業星巴克公司也與盧安達政府結為合作夥伴進口盧安達(Rwanda)咖啡,正如同盧安達咖啡的商標上,一隻咖啡色的鴿子從咖啡杯裡飛起,映襯著「希望之杯」這樣一排文字。
盧安達咖啡的口味被描述為「青草香氣」,帶有熱帶氣候特色,此咖啡呈現的水果甜味之外,它同時還能讓人品嘗出清爽、明朗、和新鮮的感覺。盧安達所生長的波本(Bourbon)咖啡以其水果甜味讓人叫絕,其香味濃鬱飽滿,絕無任何收斂,讓人回味悠長。這種咖啡有著可口的、柑橘味的甜香,並有著深邃的巧克力顏色,有著紅蘋果、櫻桃、肉桂和蜂蜜、優質的甜度與平衡感、肉桂、杏仁、巧克力的餘韻。
代表咖啡:【盧安達西部省穆修伊處理廠水洗波旁】
研磨度:中細研磨
濾杯:hario v60
水溫:90度
水粉比例:1:15
衝煮建議
30克悶蒸30秒,30g—125g—225g
用30克水進行悶蒸30秒,小水流繞圈注水至124克時進行分段,水位下降即將露出粉床時繼續注水至228克停止注水,等水位下降即將露出粉床時移走濾杯,(悶蒸開始計時)萃取時間為2'00"。
風味描述:紅蘋果、櫻桃、肉桂和蜂蜜、優質的甜度與平衡感、肉桂、杏仁、巧克力的餘韻。
[坦尚尼亞:吉利馬札羅火山]
在坦尚尼亞,咖啡被稱為kahawa(卡哈瓦)。坦尚尼亞是一個是典型的東非國家,北臨肯亞、烏幹達,南接馬拉威、莫三比克和尚比亞,西面是盧安達、蒲隆地。這裡的咖啡歷史其實也是蠻悠久的了,其咖啡栽種面積也是不小,總種植面積約25萬公頃。
雖然不如肯亞豆那麼有名,它的年產量幾乎與肯亞相等,年產量達5萬噸,最早期的阿拉比卡種子是從Réunion法屬留尼旺島引進,栽種於Bayamoyo和Mogoro兩個產區,1893年時,種在吉力馬札羅山坡上的豆子成為最成功的咖啡豆,其他的品種也陸續在1950年代從鄰國蒲隆地引進種在坦尚尼亞的西部,目前則主要種在高海拔的地區佔了75%,然而當地野生咖啡仍陸續出現。
與非洲大多產國不同的是,坦尚尼亞的咖啡豆袋並非是常見的黃麻袋,而是由龍舌蘭葉子製成的粗糙纖維袋,這是因為當地政府為了保護坦尚尼亞的劍麻產業,而禁止使用黃麻袋。
| 種植品種
坦尚尼亞最常種植的咖啡品種有波旁,鐵皮卡和肯特。
波旁(Bourbon)
一般我們說的波旁種,大多是指紅波旁。因為紅波旁一般咖啡樹開花結果後,咖啡果實的顏色變化是由: 綠色 >轉微黃色 >轉微橙色 >轉成熟的紅色 > 再轉較熟的暗紅色,因此也有人稱【紅波旁種】種在高海拔的波旁種,通常會有較佳的香氣,同時酸較明亮,喝起來甚至有類似紅酒的風味。
鐵皮卡(Typica)
味道表現極佳,是公認的精品咖啡品種,但是產量極低而且易受鏽蝕病的侵蝕,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管理。鐵皮卡咖啡原產於衣索比亞及蘇丹的東南部,是西半球栽培最廣的咖啡變種。植株較健壯,但不耐光照。鐵皮卡頂葉為紅銅色,稱紅頂咖啡。
肯特(kent)
在1911年在印度麥索地區肯特咖啡園發現的鐵比卡混血品種,由S288 與鐵皮卡 混血而成的,具有高產量和抗銹病特性。咖啡香氣比波旁種更加有厚度,並引種到肯亞、印尼等新世界產國,貢獻卓著。
| 處理法
坦尚尼亞生豆以水洗法為主。
水洗法是目前最為廣泛使用的處理方式,利用水洗和發酵的方法來去除果皮果肉以及黏膜。
水洗法:選豆→去除果肉→發酵→水洗→乾燥→脫殼→挑選與分級。
| 分級
坦尚尼亞的分級方式與肯亞一樣,是依照豆子顆粒大小和風味分級。顆粒大小依序為:
AA Plus (AA+)杯中品質(風味、口感)特別優秀的AA級AA顆粒大小(Screen Size) 17——18大小
AB顆粒大小(Screen Size) 15——16大小,佔產量大多數
C顆粒大小(Screen Size)比AB小者
TT從AA與AB級豆子裡,用氣流篩選器吹出的重量較輕豆子
T從C級豆子裡,用氣流篩選器吹出的重量較輕豆子
E Elephant Bean兩豆合一的大型異變豆,又稱象耳豆Elephant ear
UG不符合以上標準者
PB圓豆Peaberry,以外型分類,與風味重量無關
風味等級依序為:
TOP、PLUS、FAQ
FAQ——"Fair to Average Quality"會有一些輕微的瑕疵豆,但是不影響風味。
咖啡的口感:
坦尚尼亞是典型的東非國家,北臨肯亞、烏幹達,南接馬拉威、莫三比克和尚比亞,西面是盧安達、蒲隆地。很多人喜歡拿坦尚尼亞的咖啡同他的鄰居肯亞相 比,同肯亞優質的咖啡豆相比,坦尚尼亞咖啡少了點明亮的酸氣,更顯柔和溫順的美,多了份甜香,紅酒氣息濃厚也是坦尚尼亞的一個特點。
坦尚尼亞境內東北部聳立非洲第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Mt Kilimanjaro),一戰後名為託管,曾為英國殖民統治,1964年獨立。最早於1893年即引進波旁品系咖啡栽植,生豆處理方式以水洗為主,良好品質的高海拔坦尚尼亞咖啡,如同肯亞有活躍明亮的酸質表現。
坦尚尼亞咖啡產區北方為吉力馬札羅山麓高地周圍Moshi、Mbeya等產區,往南則以魯武馬(Ruvuma) 河流流經的Songea-Ruvuma區為主,因生長地勢的不同,風格略有殊異。坦尚尼亞西南方魯武馬(Ruvuma)地區所產的咖啡有酒香和水果香氣風味,有別於北部近吉力馬札羅山(Mt Kilimanjaro)地區咖啡。
吉利馬札羅火山(Kilimanjaro)是在坦尚尼亞(Tanzania)東北部,也是坦尚尼亞最大咖啡產區佔75%,大體上說,坦尚尼亞的咖啡豆具有非凡的品質。重要的產區在北部接近肯亞的山區,咖啡小農種植咖啡佔用85%,當地咖啡小農種植在海拔1300-2000m之間,其咖啡風味有別於臨國衣索比亞合和肯亞個性,他具有兩國特色,厚實度body佳又兼具水果花香香氣,是值得一試咖啡。咖啡屬於雙子葉植物,一般而言一顆咖啡櫻桃果實中正常會有一對(即兩瓣)的咖啡種子,也就是我們所稱的咖啡豆。
相對於平豆(pair of flat-sided beans),又稱caracol 或 caracolillo的圓豆,其西班牙語意為小蝸牛;圓豆的產出,植物學理上,據稱是因為授粉不均(阿拉比卡咖啡種屬於自花授粉的植物,若一朵咖啡花只有一個子房,或僅其一子房有成功授粉,就只能產生一顆種子),或生長過程中營養不均(通常較易發生在生長於咖啡樹欉末端的咖啡果實),養份僅被其中一瓣子葉吸收,僅有獲得養分繼續成長的子葉長成單獨一顆橢圓小粒卵型的咖啡種子,因而有了圓豆之名。正常來說,咖啡植株產出圓豆的比例約為3到5%,相對產量是較為稀少的,也因為形狀大小與一般正常的咖啡(平)豆有所落差,藉由網目過篩,圓豆常被另外獨立分級挑出銷售。
北部咖啡香氣十足,酸度明亮,口感醇厚,而且得益於肥沃的火山土,使其帶有礦泉水般的甘甜。
南部咖啡擁有豐富的花香,其口感順滑且帶優雅的果酸。
咖啡種植區在非洲——坦尚尼亞咖啡產自土壤豐沃的東非大裂谷,是來自這一地區的優質咖啡的傑出代表。其清爽的酸度和中等的醇度與甜柑橘和花香味相得益彰。這款咖啡無論是熱飲或製作冰咖啡都口感極佳。搭配橙子或莓果,更能彰顯其明快的風味。
代表咖啡:【坦桑利亞吉利馬札羅火山水洗波旁】
研磨度:中細研磨
濾杯:hario v60
水溫:90度
水粉比例:1:15
衝煮建議
30克悶蒸30秒,30g—125g—225g
用30克水進行悶蒸30秒,小水流繞圈注水至124克時進行分段,水位下降即將露出粉床時繼續注水至228克停止注水,等水位下降即將露出粉床時移走濾杯,(悶蒸開始計時)萃取時間為2'00"。
風味描述:杏果、核棗、香料、麥芽巧克力。採用水洗式處理法,有著近似肯亞咖啡般如紅酒質感的酸質柔軟、討喜的低調酸度,圓潤的口感,以及中等的黏稠度。上等的坦尚尼亞豆喝起來質感雖與肯亞咖啡類似,但整體而言品質可及肯亞咖啡。除了綿延的餘韻之外,果香與果酸也都兼備,酸度較肯亞咖啡弱,是比較溫和的咖啡
[南非:玻利維亞]
南美洲盛產咖啡豆,玻利維亞也不例外,玻利維亞部分地區得天獨厚的熱帶雨林環境,為有機咖啡的生長提供了絕佳的自然條件。玻利維亞咖啡香氣豐富獨特,無論是豆子研磨後的香氣還是製作出的咖啡的香氣都相當明顯濃鬱,類似花香和水果香氣的混合,讓人印象深刻。
玻利維亞咖啡的優勢在於高海拔以及優秀的咖啡品種,這裡傳統的鐵比卡和少量的卡杜拉都在世界市場上受到很高的評價。過去玻利維亞的咖啡樹常種在花園的周圍充當樹籬,起花木裝飾作用。真正的商業生產從20世紀50年代早期才開始。1957年的大霜凍嚴重地損害了巴西的咖啡業,而玻利維亞(Bolivia)卻從中受益,迅速發展起來。玻利維亞咖啡在海拔18000——2670米的高處種植,其中的阿拉伯水洗咖啡豆出口到德國和瑞典,其味道並非當今最好的,而且帶點苦味。
的的喀喀湖位於玻利維亞和秘魯兩國交界的科亞奧高原上,是南美洲地勢最高、面積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大型淡水湖之一,還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船可通航的湖泊,是南美洲第三大湖(僅次於馬拉開波湖和帕圖斯瀉湖)。
南美洲盛產咖啡豆,玻利維亞也不例外,玻利維亞部分地區得天獨厚的熱帶雨林環境,為有機咖啡的生長提供了絕佳的自然條件。玻利維亞咖啡香氣豐富獨特,無論是豆子研磨後的香氣還是製作出的咖啡的香氣都相當明顯濃鬱,類似花香和水果香氣的混合,讓人印象深刻。
玻利維亞的優質莊園,海拔都非常高,長年低溫的環境,讓咖啡果實生長較緩,緊密度夠,香氣也迷人,花香氣息明顯,如仔細處理,採成熟度一致的櫻桃,往往有乾淨細緻的高級口感,這種優雅的香草與蜜桃氣息很吸引人,這款冠軍豆的花香氣很多樣、香草與蜜甜感非常持久
代表咖啡:【玻利維亞水洗鐵畢卡】
研磨度:中細研磨
濾杯:hario v60
水溫:87度
水粉比例:1:15
手衝建議:
建議用15克粉87度水溫,水粉比例1:15,中度研磨(小富士鬼齒刀3.5-4研磨),V60濾杯,第一次注水30g水量進行25s悶蒸,注入至110g水量斷水,等待粉床水量下至一半再注水,緩慢注水直至230g水量,尾段不要,萃取時間2:00s.
風味描述:烤堅果與杏仁的幹香,入口展現柳橙、白柚的柔順果酸,整體有著甜美的焦糖,堅果牛奶的滑順質地,乾淨度與平衡感也都有相當亮眼的表現,餘韻的草本香氣也相當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