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街咖啡現在上架的差不多就有50支豆子了,但是世界國家這麼多,依世界咖啡帶可以分成三大咖啡豆產區:拉丁美洲產區、亞洲太平洋產區以及非洲產區。今天前街咖啡為大家詳解這三大咖啡豆產區的區別。
產區的劃分——咖啡帶
咖啡是一種熱帶農作物,以赤道為軸心,南北緯各約25度的南北回歸線間,這個區域被稱為豆帶(Bean Belt)或咖啡帶(Coffee belt / Coffee zone )。咖啡帶地區的年平均氣溫在16-25℃之間、無霜降,降雨量在1600-2000mm。咖啡豆種植海拔在500-2500m的高地或山地,海拔1500m以上的咖啡豆品種,品質一般來說會較好。目前咖啡豆的主要生產國有70多個,可劃分為三大咖啡豆產區:非洲、拉丁美洲、亞洲。
非洲咖啡產國
非洲產區咖啡豆作為咖啡豆的發源地,非洲在整個咖啡行業中的地位舉足輕重。雖然咖啡豆的品種庫已經發展得非常的龐大,但非洲不知名的野生咖啡豆品種依舊是咖啡研究者們心中最大的寶藏。前街通過杯測非洲產區的咖啡豆,發現普遍風味特點是濃鬱的香氣以及迷人的果酸,其酸味亮度活潑令人難以忘懷。缺點是非洲產區咖啡的醇厚往往略顯單薄,甜味也不太突出。代表咖啡產國有衣索比亞和肯亞。
1、衣索比亞(風味特點:花果香濃鬱,柑橘、莓果酸活潑)
衣索比亞與其他咖啡產國極具不同之處,在於其並未被殖民文化所侵蝕,從古至今還保留著對咖啡最原始最純粹的態度和文化。咖啡之於埃塞,好比茶之於中國,是一種日常的存在。衣索比亞的咖啡儀式是喝三輪咖啡,第一輪為Abol,長者講些祝福語,第二輪為Tona,眾人開始閒聊,第三輪是Beraka,意為喜悅的結束這場儀式。其實這種咖啡儀式更多的是為了促進人際交往,就像中國人有客人拜訪或是談論生意,首先就是擺上茶具。
【衣索比亞咖啡種植系統】
衣索比亞的咖啡種植按照規模與模式分為:
● 森林咖啡(8-10%),咖啡樹與其他作物在原始的森林中共存,無任何人工的打理,農戶會定期去採摘咖啡果
● 森林-半森林咖啡(30-35%),咖啡樹的種植區介於森林與農戶生活範圍周邊,咖啡樹與forest coffee相同都為自然生產品種,農戶會對咖啡樹種植區進行管理,並種植其他經濟作物
● 田園咖啡(50-55%),咖啡樹種植在農戶生活區周邊,並且多為農戶自行栽種的咖啡
●種植園咖啡(5-6%),大的私有種植者,擁有跟多的處理設施與生產能力
【衣索比亞咖啡豆】
經常喝埃塞咖啡的人應該聽過Heirloom原生種這個品種,大部分衣索比亞的品種都會以這個名字來命名,其實是因為埃塞的品種實在是太多,它就像阿拉比卡的天然基因庫,一方面品種繁多,鑑定分類難度大,一方面埃塞政府出於保護的考慮也不願意公開這些品種信息,所以就統稱Heirloom原生種。正因為品種龐雜,所以混合種植,混合採收,前街認為這就是埃塞的豆子為什麼大小不一的原因。
【衣索比亞咖啡豆處理法】
在很多人的記憶中,衣索比亞一直以來都是以水洗處理法為主的產區,前街認為埃塞地區如此喜愛使用水洗處理法,是因為水洗處理法能突出埃塞的花香,檸檬的酸質,給大家帶來小清新的感覺。其實最早埃塞地區採用的多為日曬處理法,從1972年埃塞政府為了提升咖啡的品質,從中南美洲引進水洗處理法後,使埃塞地區咖啡更加的清新脫俗,贏得更多人的歡心。前街咖啡認為前街咖啡認為水洗法的咖啡酸質較明顯、乾淨度較好、觸感中度、生豆品質最一致,而日曬咖啡與水洗處理咖啡相比,酸度較低、甜度較高、觸感清楚、但乾淨度略低。風味上會產生更多的漿果類的調性,也更為複雜。
【衣索比亞咖啡豆分級】
埃塞咖啡的等級定義比較複雜。一開始,埃塞農業部有一個叫做Cupping and Liquoring Unit(簡稱 CLU)的部門,專門負責出口咖啡的品質批准,對於水洗處理的咖啡,出口的等級分為G1與G2;對於日曬的咖啡出口的等級為G3,G4,G5,也就意味著日曬最高的等級為G3。2012年成立的埃塞商品交易所Ethiopian Commodity Exchange(簡稱ECX)針對分級做了重新的定義,水洗的分級無改動,而對於日曬的定義則第一次出現了G1,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市場上出現了埃塞的日曬是G1和G2的,而G3開始慢慢的變。前街咖啡埃塞比亞咖啡豆均採用G1等級。
【衣索比亞產區】衣索比亞咖啡產區一共有9個:西達摩、耶加雪菲哈拉、林木、伊魯巴柏、金比、鐵比、貝貝卡、金瑪。其中耶加雪菲、西達摩、利姆、哈拉屬於衣索比亞精品咖啡產區。耶加雪菲和西達摩更是大名鼎鼎。耶加雪菲產區(Yirga cheffe)是衣索比亞的一座小鎮,海拔1700-2100公尺,是全球海拔最高的咖啡產區之一,也是衣索比亞精品咖啡的代名詞。以霧谷(Misty valley)為代表的裂谷裡,終年霧氣瀰漫,四季如春,微風徐徐,涼爽溼潤,數千種咖啡樹茁壯繁衍,孕育出耶加雪菲獨特的花香和果香交織、變幻莫測的獨特風土氣息。前街覺認為所謂的耶加雪菲風味,是指豐富的柑橘檸檬果酸,濃鬱的茉莉花香氣息,口感清淡優雅,帶有茶感,喝起來就像清爽乾淨的檸檬茶。
西達摩產區(Sidamo,又譯希達摩、希達莫)是埃塞的一個省,是大名鼎鼎耶加雪菲的上級行政單位,西達摩產區即西達摩省除耶加雪菲外的產區,是埃塞最南部的咖啡產區,這裡平均海拔1400-2000米,出產的咖啡甜感明顯,有sweet coffee之稱。前街認為日曬西達摩口味有著淡淡花香,豐富的莓果酸質,同時帶有發酵感,比水洗西達摩的口感更為順滑。
前街咖啡——耶加雪菲果丁丁合作社咖啡豆
產區:耶加雪菲 Gedeo Zone產區海拔:1900-2300m品種:原生種(Heirloom)處理法:日曬等級:G1衝煮風味:整體口感紮實,發酵香和熱帶水果比較突出,隨著溫度的變化,顯現出莓果、奶油的風味,餘韻停留在齒唇間的柑橘酸甜感比較持久。
前街咖啡烘焙果丁丁咖啡豆建議
爐溫至攝氏 175℃入鍋,風門開設3,火力為120;回溫點1'32",爐溫140℃時火力不變,風門開至4;此時豆表變為黃色,青草味完全消失,進入脫水階段,在166℃時火力降到100,176℃時火力降到80,風門保持不變。8'28"時,豆表出現醜陋胡皺褶和黑斑紋,烤麵包味明顯轉為咖啡香,可以定義為一爆的前奏,這時候要聽清楚一爆爆點的聲音,到 9'38"開始一爆,將風門調至5(調火力要非常小心,不可小到無爆裂聲),一爆後發展1'30「 ,193.5℃下鍋。
2、肯亞(風味特點:酸質強勁,莓香聖女果香突出)
眾所周知,咖啡是起源於非洲的衣索比亞,早在9世紀的時候被發現,然而鄰國的肯亞是到了臨近20世紀才引入咖啡,期間咖啡幾乎是繞了地球一整圈,才又回到了非洲,並且當時咖啡界也開始有了新的轉變,肯亞可以說是這個轉變的見證者和推動者。
【肯亞咖啡豆】
L-28與SL-34。這是斯科特Scott Laboratories實驗室的蓋伊·吉卜森領導的研究計劃得出的40個品種之二,實驗室在西元1930年培育、命名。根據SL實驗室植物學家的說法,SL28、SL34為基因變種。它們佔肯亞高質量咖啡產量的絕大多數,不過這些品種容易得葉銹病。SL34擁有法國傳教士、波旁、以及更多的鐵比卡血統。銅葉色以及蠶豆狀的豆子,前街咖啡通過杯測還想肯亞這個品種的豆子有很棒的甜感、平衡感和複雜多變的風味,以及顯著的柑橘、烏梅特色。
【肯亞咖啡豆分級】
肯亞是以咖啡豆顆粒大小及杯測結果區分等級。根據咖啡豆的大小、形狀和硬度,由高至低為AA或AA+、AB、PB、C、E、TT、T。針對AA級和AB級這兩個等級的咖啡生豆,加入了杯測結果的特別分級(非肯亞國家官方認定,出口商制定),由高到低依次為 TOP、PLUS(+)、FAQ。
【肯亞咖啡豆處理法】
肯亞採取發酵後洗淨的循環重複處理法,採收當日後制,篩選最優質的咖啡漿果進行去皮、發酵,發酵時間為24小時,24小時後使用乾淨的河水洗淨。接著,再度以乾淨河水發酵24小時,再洗淨,經過重複3次循環,達到72小時,因此稱為肯亞式72小時發酵水洗處理法,簡稱【K72】。前街認為肯亞72小時發酵水洗處理法的咖啡豆在低溫下長時間發酵,最後經過晾曬脫水才算是完工,會使豆子能有更明亮、乾淨卻又飽滿的風味。
【肯亞產區】
肯亞有以下6大產區:
①新安布與繆浪尬:多數人喜愛的明亮酸及厚實的觸感這裡都有,加上離奈洛比不算遠,產季期間會有不少國外買家來此探訪。
②尼耶利:明亮的黑莓與厚實的油脂,加上柑橘甚至花香氣,這裡的精品豆也是讓肯亞馳名國際的一大功臣。
③奇林呀尬:這裡的風味也是明亮果酸,具有中度油脂感與細緻的甜味。
④安布區:此地的算不會像尼耶利那般強勁,風味均衡清晰且餘味多數表現不錯
⑤馬洽柯斯區:這個區域有後起之勢,清果酸與細緻風味,中度觸感與細緻清新的尾韻很出名,近年來吸引不少買家。
⑥西邊產區:其風味與中部諸產區很不相同,以中等厚實的甜感與較溫和的風味吸引買家,本區部分水洗場的靠榛果與溫和水果風,也廣受不喜歡明亮酸度的買家青昧。
前街咖啡——肯亞阿薩莉婭咖啡豆
產區:肯亞錫卡Thika
處理廠:Asali蜂蜜處理廠海拔:1550-1750米分級:AA TOP品種:SL28,SL34處理法:肯亞72小時水洗衝煮風味:入口有烏梅、聖女果的風味,口感上酸質強烈、厚實,中段甜感突出,有果汁感,餘韻莓果香和黃糖甜,並有綠茶香氣。
前街咖啡如何烘焙肯亞咖啡豆?
爐溫預熱至設施200度入鍋,風門開設3,30S後開火,火力調整160,風門不變,回溫點1'34",保持火力,5'30"轉黃,青草味消失,進入脫水階段,火力下調至130,降低火力進入梅納反應,到178度時再次降低火力拉長梅納反應時間,風門開到3.5。7'45"脫水完畢,火力降至80,8'30"是豆表出現皺著和黑斑紋,烤麵包味轉為咖啡香,為一爆前奏,這時要留意聽一爆的聲音。到8'52"開始一爆,風門全開5,火力降至50,減少焦糖化程度。當第一次爆裂開始時,吸熱較強,因此建議在這個階段保持熱量以防止停滯。一爆發展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有助於降低酸度及發展風味。一爆後發展時間2分10秒,至191.6度下鍋。
拉丁美洲咖啡產國
拉丁美洲產區咖啡豆拉丁美洲是指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也就是地處北緯32°42′和南緯56°54′之間的大陸,包括墨西哥(北美洲)、中美洲、西印度群島和南美洲。拉丁美洲的咖啡起源於十八世紀,與當時西班牙的殖民統治密不可分,西班牙語也是拉丁美洲大部分國家的共通語言,巴西主要使用葡萄牙語(過去系葡萄牙殖民統治)。拉丁美洲的肥沃火山土、多雨溼潤氣候與高海拔,很適合咖啡豆的栽植。拉丁美洲的咖啡,普遍以水洗加工發酵處理為多,過程嚴謹的加工,可確保生產出來的咖啡豆品質較佳,瑕疵率低,豆粒大而完整。拉丁美洲整體咖啡豆風味以平衡而著稱,通常具有可可、黑巧克力般的醇厚風味。代表咖啡產國有巴西、哥倫比亞、巴拿馬以及哥斯大黎加。
1、巴西(風味特點:酸味低、堅果味重、醇厚度佳)
巴西是世界第一大咖啡生產國,同時也是世界第二大咖啡消費國(第一是美國)。雖然巴西所面臨的天然災害比其它地區高上數倍,但其可種植的面積已經足以彌補。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巴西在採摘今年咖啡進度上有所拖延,但有分析稱今年的出口數量有望創新紀錄。(該資訊來自咖啡金融網的報導)
【巴西咖啡豆處理法】
1990年前,巴西幾乎全部採用粗糙的日曬處理法,這樣使巴西的豆子容易染上朽木味或者泥土味,因為咖啡果實要經歷兩到三周的暴曬過程,遇到下雨回潮,就容易產生黴味。為了改變這個只能看天吃飯的情況,1990年巴西嚴拒了巴西氣候比較乾燥的特性,開發出半日曬法(Pulped Natural)以縮短處理時間。日曬處理法在去除咖啡果皮果肉的過程中,熟透的果肉會容易去掉,未成熟的青果果皮不易處理掉,因此可以進行第二次篩選,以過濾未成熟的果實,統一咖啡果實的成熟度。相比日曬方式,前街認為這樣挑選處理後的的咖啡豆乾淨度和成熟度會提高,會帶來更均一口感的咖啡。半日曬處理法的推出不代表所有巴西產區都在使用,香溼度較低的喜拉多還是以日曬處理法為主,半日曬發在喜拉多反而是配角,但是前街咖啡入手的喜拉多地區紅波旁,則是採用半日曬處理法處理。
【巴西產區】
巴西有21個州,17個州出產咖啡,但其中有7個州的產量最大,加起來佔全國總產量的98%。分別是:
聖保羅州(Mogiana、Centro-Oeste)
巴拉那州(Norte Pionerio do Paraná)
巴伊亞州(Planaltoda Bahia、Cerrado da Bahia、Atlantico Baiano)
聖埃斯皮裡圖州(Montanhas do Espírito Santo、Conilon Capixaba)
米納斯吉拉斯州(Sul de Minas、Cerrado Mineiro、 Chapada de Minas、 Matas de Minas)
朗多尼亞州(Rondnia)
裡約熱內盧州 (Rio de Janeiro)
【巴西咖啡豆等級】
①按瑕疵率分級:由高到低No2-No8七個層級,每300g有多少瑕疵豆區分等級,採用扣分制,扣分在4以下可歸為No2(一顆瑕疵豆都沒有的No1情況少見且無法維持一定的供應量)。
②按豆目大小分級:以17目、18目為最高等級。
③杯測質量分級:由高到低,Fine Cup、Fine、Good Cup、Fair Cup、Poor Cup、Bad Cup。FC(Fine Cup)與GC(Good Cup)較為常見。
④風味等級分級:由高到低,Strictly Soft非常柔順、Soft柔順、Softish有一點柔順、Hardish不順口、Rioy碘嗆味。
前街咖啡巴西——皇后莊園咖啡豆產區:摩吉安娜海拔:1400—1950m品種:黃波旁處理法:日曬處理衝煮風味:豆性甜、乾淨、使用半日曬會令她的酸略顯明亮但又跟甜結回得優,部份甚至有熱帶水果香。
前街咖啡烘焙皇后莊園咖啡豆建議溫預熱至設施200度入鍋,火力調整150,風門開設3,回溫點1'30",保持火力,5'10"轉黃,青草味消失,進入脫水階段,火力下調至125,風門開到3.5。8'20"脫水完畢脫水完畢,豆表出現皺褶和黑斑紋,烤麵包味轉為咖啡香,為一爆前奏,到178度時火力降到80,這時要留意聽一爆的聲音,到9'14"開始一爆,風門全開5。一爆後發展時間3'00,,201度下鍋。
2、哥倫比亞(風味特點:酸香和莓香,並有焦糖香氣,甜感十足)
哥倫比亞是世界第三大咖啡生產國,地處熱帶,氣候因地勢而異。東部平原南部和太平洋沿岸屬熱帶雨林氣候,海拔1000-2000米的山地屬亞熱帶氣候,西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地貌豐富,低緯度,高海拔,微型氣候多樣化,使得哥倫比亞在精品咖啡領域佔有一席之地。前街咖啡通過杯測認為哥倫比亞咖啡具有飽滿的口感,質感較重。擁有堅果、巧克力、焦糖等香味和柔順的愉悅果酸。
【哥倫比亞咖啡豆處理法】
哥倫比亞咖啡豆主要以水洗處理法為主,隨著特殊處理法的盛行以及哥倫比亞咖啡豆「來者不拒」,越來越多的特殊處理法運用在哥倫比亞的咖啡豆身上,水洗處理法是咖啡農先把採摘好的咖啡漿果倒入大水槽之中,發育不完全的劣質豆會浮上水面,成熟飽滿的果實則會沉入水底,此時將浮在水面的瑕疵果撈除。然後用果肉篩除機將咖啡果實的外果皮與果肉去除,此時咖啡豆上還依附著一層滑溜溜的果膠。
將帶有果膠的咖啡豆放入發酵水槽16~36小時,這此過程中微生物會分解掉果膠。發酵完成後,就利用大量的清水把咖啡豆上的果膠殘留物清除掉。最後把洗乾淨的咖啡豆進行晾曬乾燥。
【哥倫比亞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種植產區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位於哥倫比亞中部,主要生產商用咖啡豆,海拔低,大約在1000m左右。該區域被稱為MAM,M是指安蒂奧基亞省的首府梅德因(Medlillin),A是指金迪奧聖首府亞美尼亞(Armenia),還有一個M指的是卡爾達省的首府馬尼薩萊斯(Manizales)。中部區域中部出產的咖啡豆低酸醇厚,甜感不錯,有點接近印尼曼特寧的風味。一部分位於哥倫比亞中南部,歷屆SCAA年度最佳咖啡豆產自這個地區。這裡火山林立,是個臥虎藏龍的精品咖啡豆產區。該區域包括託利馬省(Tolima),考卡省(Cauca),蕙蘭省(Huila)以及娜玲瓏省(Naeino)。
前街咖啡——哥倫比亞蕙蘭咖啡豆
國家:哥倫比亞
產區:慧蘭海拔:1500-1800米品種:卡杜拉處理法:水洗處理衝煮風味:堅果、黑巧克力、焦糖、柔和果酸。
前街咖啡烘焙蕙蘭咖啡豆建議楊家800N,投豆量:480g 。爐溫至攝氏180℃入鍋,風門開設3,火力為130;回溫點1'42";爐溫至140°C時,風門開設4;爐溫至設施150.6°C時,轉黃點6'20",此時豆表變為黃色,青草味完全消失,進入脫水階段,180℃時火力降到100,風門不變。8'45"時,豆表出現醜陋胡皺褶和黑斑紋,烤麵包味明顯轉為咖啡香,可以定義為一爆的前奏,這時候要聽清楚一爆爆點的聲音,到10'20"開始一爆,將風門全開,一爆後發展1'50"「,196℃下鍋。
3、巴拿馬(風味特點:以瑰夏為代表,獨具特色的明亮酸味)
巴拿馬咖啡因瑰夏而馳名世界,究其原因,與巴拿馬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和專研精細化管理模式密不可分。巴拿馬在20世紀末開通運河後,許多美國精英南下,一方面是工作需求,另一方面也是挖掘商機,便是此時,咖啡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由此奠定了巴拿馬在精品咖啡中的地位。2004年,巴拿馬的瑰夏咖啡初吐芬芳,連戰佳績效,讓世人為巴拿馬這個國家冠上了「人間絕品瑰夏咖啡誕生地」之名,同時成為了精品咖啡界的新霸主。前街通過杯測認為瑰夏咖啡有著豐富花香,柑橘的酸香,以及花蜜般的清甜感。
【巴拿馬咖啡豆處理法】
說到巴拿馬的咖啡豆,大部分都是瑰夏品種。處理瑰夏咖啡豆,常見是使用水洗和日曬處理法,水洗法能體現出瑰夏最原本的花香果酸風味,日曬法則在基礎上增添濃鬱感和甜感。
【巴拿馬產區】
巴拿馬咖啡產區主要有四個:波奎特Boquete,沃肯Volcan,聖塔克拉拉Santa Clara,坎德拉Piedra de Candela。波奎特產區有我們耳熟能詳的翡翠莊園、艾麗達莊園、卡託瓦莊園等。
前街咖啡——翡翠莊園水洗綠標咖啡豆
產區:巴拿馬 波奎特莊園:翡翠莊園海拔:1600-1800m品種:瑰夏處理法:水洗處理衝煮風味:茉莉花香濃鬱、甜感高,柑橘、莓果、果汁感、奶油,綠茶、橙子皮、哈密瓜,整體風味層次豐富,餘韻花香、柑橘持久。
前街咖啡烘焙綠標瑰夏咖啡豆建議爐溫190℃入鍋,火力150,風門開設3;回溫點1'36",爐溫140℃時將風門開至4,火力下降到130;爐溫150.8℃時豆表變為黃色,青草味完全消失,進入脫水階段,當爐溫到達166℃時,將火力調至110;風門不變;7'55"時,176度時火力調到90;豆表出現醜陋胡皺褶和黑斑紋,烤麵包味明顯轉為咖啡香,可以定義為一爆的前奏,這時候要聽清楚一爆爆點的聲音,到8'30"開始一爆,風門開至5,187度時火力調到60;一爆後發展1'30,193.5℃下鍋。
4、哥斯大黎加(風味特點:巧克力香氣和堅果風味,酸甜感適中、香醇)
哥斯大黎加是中美洲裡最早種植咖啡,並商業化推廣咖啡的國家。之後,哥斯大黎加擺脫西班牙的殖民統治,當地政府開始以一連串政策大力支援咖啡產業,促進了私有莊園的發展。前街咖啡通過杯測發現該國咖啡喝起來相當溫和柔順,酸香、甜香和巧克力堅果的苦香兼容並蓄,整體風味十分平衡。
【哥斯大黎加咖啡豆處理法】
。哥斯大黎加的咖啡豆多採用當地獨創的蜜處理法處理咖啡豆,前街認為蜜處理法的咖啡有著酸味與甜味均衡,且同日曬法因為有經過日曬,咖啡豆本身的香氣也會被放大,醇味濃厚。隨著蜜處理法的技術成熟,人們通過對蜜處理的改良,創造處理了葡萄乾蜜處理法,提高了蜜處理加工方法的難度,但是出來的咖啡豆的發酵感以及香氣更加濃鬱並使得咖啡風味有白葡萄酒的口感和平衡的酸味。
【哥斯大黎加產區】
哥斯大黎加主要有八大咖啡產區:西部山谷West Valley、中央谷地Central Valley、塔拉蘇Tarrazu、三水河Tres Rios、歐羅西Orosi、布倫卡Brunca、杜利阿爾巴Turrialba、瓜納卡斯特Guanacaste。其中以中央山谷、塔拉珠、三河產區最為著名。
前街咖啡——哥斯大黎加卡內特音樂家系列·巴哈咖啡豆
國家:哥斯大黎加
產區:塔拉珠
海拔:1950m
處理法:葡萄乾蜜處理
等級:極硬豆SHB
品種:卡杜拉衝煮風味:聞起來像米酒的發酵香氣,喝起來帶有成熟熱帶水果、莓果的酸甜感,堅果、奶油風味,回甘帶有焦糖,餘韻有淡淡的花香。
前街咖啡烘焙巴哈咖啡豆建議
爐溫預熱至180℃入鍋,火力調整130,風門開至3,回溫點1'43",保持火力;140℃時火力不變,風門開到4。6'15"轉黃,青草味消失,進入脫水階段,151℃時火力下調至100,風門保持4。176℃時調整火力至70,風門不變。8'15"脫水完畢,豆表出現皺褶和黑斑紋,烤麵包味轉為咖啡香,為一爆前奏,這時要留意聽一爆的聲音。到9'40"開始一爆,風門全開5,火力不變。一爆後發展時間1'45",到196℃下鍋。
亞洲產區咖啡豆亞洲產區咖啡豆產量僅次於拉丁美洲,其中越南是亞洲的第一咖啡產國。前街通過杯測,認為i亞洲咖啡的厚實度比拉丁美洲與非洲都要高,但酸質較不優雅,帶有木質、藥草、香料味,低沉的悶香調性高於上揚的水果酸香味。代表咖啡產國有印度尼西亞和中國雲南。
1、印度尼西亞(風味特點:醇厚度佳,藥草沉香)
印尼位於亞洲東南部,其咖啡歷史要追溯到1696年,荷蘭的咖啡農場主們試圖尋找更為廣闊的咖啡種植地,經過多方探尋,最後確定了印尼的爪哇島。經過30年的時間,印尼已在咖啡市場奠定了足夠的基礎。然而到了今日,印尼的咖啡代表卻是曼特寧,這其實也是不出意外的結果,因為一開始銷往歐洲的爪哇咖啡就有大部分是來自蘇門答臘這個地區,而曼特寧就是來自蘇門答臘的。所以蘇門答臘可以說是印尼的重要咖啡生產地。
【印度尼西亞咖啡豆處理法】
曼特寧居多採用的是蘇門答臘特有的咖啡豆處理法——溼刨法。由於當地天氣常以雨水天居多,颱風不斷,無法達到日曬所需的好天氣,而且當地經濟並不好,也同樣無法使用水洗法這種比較費錢的方式,這樣就衍生出了極具當地特色的溼刨法。第一階段,以木製去皮機刨除果皮與果肉,發酵3小時後,進行晾曬,使含水率降到半乾半溼的30-50%。第二階段,去掉果膠和羊皮層,繼續後段的曬乾,乾燥製程需2-4天,含水率降為12-13%。
除了常規的溼刨法,還有一種陳年溼刨法。咖啡豆先經過普通的溼刨法處理後,然後封存進倉庫2~3年。倉庫的環境必須具備陰涼、通風的條件,且要定期翻動豆子,防止發黴腐敗。期間咖啡豆的酸度會慢慢減弱轉為糖分,顏色也變得深沉些,多為黃褐色或深褐色。使用該處理法的曼特寧咖啡豆也叫陳年曼特寧咖啡豆。
【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產區】
在蘇門答臘的著名咖啡產區有蓋奧山GAYO山區(也就是亞齊產區),Lintong(林東產區)和Sidikalang(西地加朗)。常見曼特寧就來源於林東產區,該產區最能代表常規曼特寧的風味。而市面上常說的高級曼特寧,也就是黃金曼特寧,是來自於塔瓦湖產區(蓋奧山產區的微產區)。
前街咖啡——黃金曼特寧咖啡豆產區:蘇門答臘亞齊伽佑山海拔:1100-1600米品種:Ateng等級:G1、3次手選處理法:溼刨法衝煮風味:草本,香料,醇厚乾淨,平衡感高,濃鬱堅果和焦糖香氣,帶有巧克力氣息,尾韻持久。
前街咖啡烘焙黃金曼特寧咖啡豆建議爐溫至攝氏200度入鍋,風門開設3,1分鐘後調火力160度,風門不變,烘至5『40」,溫度148度,豆表變為黃色,青草味完全消失,脫水完成,火力調至140度,風門變4;第9『40分鐘,豆表出現醜陋胡皺褶和黑斑紋,烤麵包味明顯轉為咖啡香,可以定義為一爆的前奏,這時候要聽清楚一爆爆點的聲音,到9』54」開始一爆,調小火力至60度,風門全開(調火力要非常小心,不可小到無爆裂聲),在204.5度下鍋。
2、中國雲南(風味特點:瓜果香、堅果香,茶感,醇厚)
雲南,有著在中國種植咖啡最早的歷史,1892年(清光緒18年),法國傳教士田德能在大理賓川的朱古拉村種下第一棵咖啡樹,拉開了中國大陸種前街這些年通過杯測不同的雲南咖啡豆,認為其有著瓜果的清香,李子的明亮酸質,紅糖的甜感,堅果的餘韻,甘甜明顯,香氣濃鬱,口感醇厚。植咖啡的序幕。保山的潞江壩,乾熱河谷氣候非常適合栽培咖啡,因為背靠高黎貢山咖啡園的海拔可以達到1500米。1952年,保山地區第一次試種,剛好是中國百年咖啡史的一半,早期村裡引進都是阿拉比卡良種,主要是鐵皮卡和波旁。
【中國雲南產區】
雲南的咖啡的種植主要分布在臨滄、保山、普洱、德宏這幾個地方,這裡有著低緯度、高海拔、晝夜溫差大的自然資源,讓雲南成為產出阿拉比卡(小粒)咖啡這種高品質咖啡的黃金種植區。由於雲南在咖啡豆種植上一開始沒有劃分好區域,導致了在分級篩選上的模糊化。
【雲南咖啡豆處理法】
前街來到種植季的雲南產區,真正地體會到什麼才叫雨季。晴幾分鐘,下雨半個小時,正因為常年的雨季,氣候的不穩定,雲南的咖啡豆大多都是採用水洗處理法處理咖啡豆。將採收的漿果以去果皮機將大部分的果肉從咖啡豆上分離,再將帶殼豆導引至一個乾淨的水槽裡,浸泡在水中進行發酵以徹底去除殘餘的果肉層。過去(約五年前),水洗法往往是好咖啡豆處理法的首選。通過水處理,未熟豆及瑕疵豆會因為浮力的關係而被挑選出來,發酵的過程也比較好控制,因此風味上不像日曬豆有雜味,而是呈現明顯果酸、複雜度稍強以及更乾淨(沒有任何負面風味的存在,像是澀感或尖銳感)的杯中特質。
前街咖啡——中國雲南咖啡豆
咖啡產地:中國,雲南,保山
咖啡品種:鐵皮卡Typica
生產海拔:1200M
質量等級:AA
處理方式:水洗
前街咖啡烘焙雲南花果山咖啡豆建議?爐溫至攝氏200度入鍋,風門開設3,1分鐘後調火力160度,回溫點1'32"秒,烘至5'40」轉黃,溫度149度,青草味完全消失,脫水完成,火力不變,風門變4;第6分鐘,火力調到140,第7分鐘,火力再調至120,第8分鐘,豆表出現醜陋胡皺褶和黑斑紋,烤麵包味明顯轉為咖啡香,可以定義為一爆的前奏,這時候要聽清楚一爆爆點的聲音,到8』37」開始一爆,火力調90,風門全開5,第9分鐘調小火力至20度,一爆發展2'00",在196.度下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