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想過得好?竟是靠沒出息的子女」老人病床哽咽:明白太晚

2020-12-22 小屁孩兒

文|文兒

陪伴,一直都是最溫暖的詞語。小時候,我們什麼都不懂,是父母的陪伴讓我們一步步成長。長大後,父母年紀大了,他們懼怕孤獨也需要子女的陪伴。對於父母的晚年生活,你是時時刻刻給予愛的陪伴?還是讓父母成為了孤寡老人呢?

王老太家有一個女兒,一個兒子。在以前那個年代,女孩想上學讀書,家裡人都不會支持。男孩說想要讀書,家裡人一定會說:好好學習。小時候,王老太家的女兒看到哥哥讀書,吵著鬧著要上學,卻被家裡人拒絕,並說:女孩子上什麼學,把你養到嫁人就可以。

而王老太的兒子,從小家裡人供他讀書,供他上大學。畢業之後,她兒子也出息了,在大城市紮根生活。王老太年齡也大了,躺在病床上動不了,是一直沒上過學,長大之後嫁到隔壁村沒出息的女兒照顧的。

王老太的兒子明明知道她生病,在病床上起不來。卻總推脫自己工作忙,沒有時間回去。在王老太生病期間,兒子不曾回來看她一眼,全靠女兒盡心盡心的伺候。躺在病床上王老人醒悟道:晚年想要的過得好,沒想到最後竟是靠沒出息的女兒照顧。

△ 為何越是沒出息的子女,越孝順?

① 有時間去陪伴,離得近

在生活中也會有這樣的例子,有的孩子很有出息,在大城市紮根立業,買車買房。還有的孩子在取得一定的成就之後,選擇出國追求更高層次的生活,卻把養育自己的父母忘記了。但一些沒什麼出息的子女,上完學之後就在家裡附近找個工作,住在父母身邊。因為離得近,這些沒什麼出息的子女有時間都會去看望他們,所以到了晚年他們也不會特別孤獨。

② 孩子富有責任感,比較孝順

其實孝順和有沒有出息,我認為是沒什麼關係。要想孩子有一顆孝順的心,首先孩子要有責任感。只有這樣,在父母年邁的時候,孩子才會盡心盡力地去照顧。這和從小的生活環境以及教育息息相關,對於孩子的教育一定不可以大意。用心培養,用心澆灌,開花結果的時候才不會失望。

從小陪伴自己到大的父母,有一種難以割捨之情

你陪我小,我陪你老,每次聽這句話都會潸然淚下。對於從小陪伴到大的父母,作為孩子,都會有一種難以割捨的情懷。就像王老太家的女兒一樣,儘管父母從小對待她和哥哥不一樣。但是反而她更孝順,主要是因為她從小就一直在父母身邊,嫁人之後也只是隔壁的村莊,所以她會把父母看的很重要。

△ 如果以後想要子女孝順,家長該如何教導?

① 公平對待家裡的孩子

為何王老太家的女兒孝順,而兒子卻如同一隻白眼狼呢?主要是因為從王老太家從小就比較偏向於兒子,時間長了他覺得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所以形成了他自私自利的性格,也是教育的失誤。家裡有多個孩子的父母,作為稱職的父母,一定要學會公平地對待孩子們。

② 從小培養孩子的負責任的心態

作為家長從小就應該培養孩子的負責任的心態,告訴孩子:小時候父母養你,是身為父母的責任。等你長大了照顧父母,是你身為子女的責任。並且要培養孩子感恩的心,比如說:要感恩警察叔叔,他們保衛了社會的和平;要感恩老師,他們用知識培養了人才;要感謝父母,他們用心血撫養了你們成長等等。只有孩子明事理,父母老了才不會受罪。

③ 家庭環境很重要

想要孩子孝順,首先要給孩子一個好的環境。有很多家庭應該都是和老人住在一起,即便是發生矛盾,也一定要避免爭吵。因為你怎麼對待老人,他們長大之後,很有可能就這樣對你,孩子從小耳濡目染會對他產生較大的影響。所以自己一定要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做到尊重老人,愛戴老人。從小生活在有愛的家庭裡,孩子也一定會是孝順的,你贊同嗎?

隨著時間的流逝,父母一點點的變老。把自己的時間分配出來,多陪伴一些父母,常回家看看。他們也會害怕孤獨,害怕老去。不管之前有什麼恩怨和矛盾,想想他們也是初次為人父母,經驗不足多多包涵,別等失去了再去後悔。

【話題討論:你認為「沒出息的孩子」最孝順嗎?你平時會時常陪伴父母嗎?】

相關焦點

  • 「孩子沒出息,起碼能常回來看看」,60歲空巢老人道出晚年心酸
    「沒出息好啊,孩子沒出息,起碼能常回來看看。主要原因有三:1)孩子越有出息,陪老人的時間越有限「孩子沒出息,起碼能常回來看看」,王大爺這句話說到很多人的心坎裡去了。如果孩子普普通通,雖然賺的錢不多,但住得近或者時間充裕可以經常回家看看,老人就會歡喜許多。
  • 「不要求孩子孝順,晚年會過得更幸福」老人的解釋,充滿智慧
    畢竟父母辛辛苦苦地把孩子生出來,供孩子吃,供孩子喝,供孩子上學……孩子長大以後,理所應當投桃報李,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讓父母擁有一個幸福的晚年生活。可是,前不久我聽一位老人說「不要求孩子孝順,晚年會過得更幸福」。我一開始聽到這種說法,不明白是什麼意思。但是,聽完老人的解釋,突然發現他的想法,充滿智慧。
  • 女人想要晚年過得好,不是一心為兒女,而是要自私自利、守好錢袋
    年輕的時候一心為孩子,沒想到老了的時候,卻過得那麼憋屈,年齡越大,兒子和兒媳婦的臉色越難看。女兒知道之後,責怪母親,當年不聽自己的勸告。而那個自私的王奶奶,老年時卻過得滋潤了。她手中有積蓄,不管是兒子還是女兒、孫子還是外孫,都願往她家裡跑。
  • 養老有三寶,有了晚年好
    父母的家永遠是子女的家,子女的家卻未必是父母的家。--趙樸初生老病死是個自然規律,每個人都會變老,誰也無法抗拒。人老了,到底靠誰養老,養老有三寶,有了晚年好,是哪三寶呢?人到了晚年,該吃就吃,該喝就喝,就不要想那麼多了。把擔子交出去,交給兒女,兒女一定會做得比你好,多管閒事,惹來的是兒女的閒氣。該享清福的時候,就要學會放手,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馬牛。漫畫界的泰鬥方成老先生,退休後每天仍舊讀書、畫畫、練太極,沒事時騎自行車到處逛悠,他一直保持一個好心情。
  • 這幾種類型的老人,子女喜歡其晚年生活也過得愜意,讓人羨慕
    同樣是父母,為什麼有的父母老了後幾個子女都不待見,有關他們的養老問題子女之間也是處處踢皮球。而有的父母老了之後,幾個子女則是搶著養?為什麼會這樣,說到底還是和老人自己有關。下面提到的這幾種類型的老人,可以說他們老了後不僅子女喜歡,老人的晚年生活也能夠過得很愜意舒服,也是讓人很羨慕了,看看其中有你沒?
  • 一位70歲老人的醒悟:永遠不要把自己的養老錢,交給子女
    作者:雪影大部分父母都覺得,自己對子女掏心掏肺的好,等到了晚年,子女一定會孝順,但可惜的是,很多父母為子女付出所有,到了晚年才知道,錢只有放在自己手裡才有保證,遇到不孝順的子女,不僅不會幫老人養老,甚至還要看子女的臉色過日子,甚是可悲。
  • 這2種父母,到了晚年最拖累子女,子女:就怕兩樣都「佔全」
    而小女兒之所以會說出這樣的話,也是因為李阿姨總是和小女兒說別人家的兒子多好,多厲害,用別人家的兒子來諷刺自己的女兒沒出息,氣的小女兒不再願意照顧老人了。分析:雖然我們都說養老是子女的義務,子女必須要照顧老人。
  • 老人自己存錢養老,不靠子女,最後結局怎麼樣了?72歲老人說實話
    攢錢養老的老人,指的是自己攢錢自己花,以後養老不靠子女,相對應的老人也不管子女的孩子,說白了就是各過各的,誰也不麻煩誰,這樣想法的老人,最後晚年會是什麼樣的結局呢?這下我算是明白了,平時照顧他們再好,只要有一點做得不對,他們就不顧我以前的恩惠,就他們現在這樣的情況,以後給我養老不一定看他們多少臉色呢,我還不如放手讓他們自己帶孩子,我自己去攢點錢養老。
  • 不要求兒女孝順,晚年才能真正過得舒坦,70歲老人說出大智慧
    孝順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只有兒女孝順,父母才能老有所依,老有所靠,有一個舒坦的晚年。但孝是一種道德,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感情,而不是靠要求得來的。曾經和一位70歲的大爺聊天時說到,孩子和父母的關係,這位大爺語重心長地說了一句話:「我之所以現在晚年過得這麼舒坦,是因為我年輕時從不要求孩子孝順」。
  • 符合以下條件的老人,晚年會被子女搶著養,子女有福老人享福
    而老人養老主要靠的也是這三個孩子,不過有關老人養老的問題,更多時候可不是他要求哪個子女要把自己接到身邊,而是他住哪個子女家住多久,可都是老人的三個孩子「爭搶」的結果,因為老人的幾個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老父親可以去自己家,多住幾天。
  • 「獨居老人」的心酸:晚年生活想要幸福,竟然需要沒出息的兒女
    另一個則直接去了國外,如今也是嫁給了外國人,過上了非常幸福的生活,但這兩個孩子卻根本就沒有時間陪伴夫妻倆。但子女們其實都非常孝順,每個月都會給兩位老人打錢,而且還經常給老兩口買東西,之前女兒還提議讓父母去國外生活。
  • 如何安度晚年
    可養兒真的能防老嗎,不少現實案例說明,兒子往往因為性格、脾性,在和父母相處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矛盾,導致老人的晚年生活並不舒坦,甚至會過得很可悲。如果這個老母親神志清醒,那麼這三天他在土裡邊,他該有多傷心啊,救自己的竟是毫無血緣關係的兒媳婦,是否後悔養不孝兒?@網友二:你的良心讓狗吃了嗎!你的內心不感到愧疚嗎!這三天你能睡得著覺嗎!你怎麼能對親生母親下得去手呢!
  • 那些對兒媳婦好的婆婆,晚年過得怎麼樣?兩位奔七老人說了實話
    很多人都覺得,婆媳關係是天底下最難處的關係,但是現實生活中,並不是所有的婆婆和兒媳都是如此,就比如以下這兩位婆婆,她們在年輕的時候是出了名的好婆婆,那她們現在的生活過得怎麼樣呢?我們不妨來看看。曹女士曹女士今年67歲,當年她兒子兒媳結婚的時候她就說過:「兒媳婦也是她家的寶貝,人家父母把她養這麼大,不是為了讓她將來受氣的,我當然得對人家好一點。」所以他們小兩口結婚後,曹女士和兒媳的關係一直很好,而且曹女士還叮囑兒子:「平時也要做一些家務,老婆娶回家是為了跟你過日子的,不是為了伺候你的。」
  • 那些不幫子女帶娃的老人晚年過得如何?3種結局現實又戳心
    一位寶媽說:「我每天都被孩子纏得脫不開身,已經小半年沒去逛過商場了,可我婆婆倒好,整天躲在家裡享清閒,從來不說過來幫我一把。」另一位也深有同感:「我家婆婆也是,不幫忙帶娃也就算了,連紅包都不知道發一個,我現在也想通了,她現在不幫我帶娃,以後我也不會給她養老!」
  • 老人拒絕幫忙帶娃,晚年過得好嗎?常見的3個結局,最後一個圓滿
    老人帶娃會影響晚年生活嗎?很多網友都說,自己的孩子自己帶。但現實生活中往往和想的大不一樣,以為自己為母則剛、仿佛三頭六臂,到頭來還是下班回家只想葛優躺,孩子早睡就萬事大吉,更別提堅持每天的高質量陪娃了。所以站在年輕人的角度,如果老人能搭把手,自己就能安心上班,開心陪娃。
  • 人到晚年,怕的不是沒錢,子女不在身邊,而是這3件事,很現實
    所以,當生命步入老年時,害怕的不是子女不在身邊,而是根本沒人在意你的存在。陳大伯是一個「獨居老人」,子女都在外地定居,退休後,他和老伴回到老家生活。但就在去年,老伴也離他而去了,留下陳大伯一人居住。其實從金錢上來看,陳大伯有退休金,日子過得還算不錯,但讓他心寒的是,兒女平時工作忙,不僅沒有時間看望他,而且連電話都幾乎沒有打過。有時候他想念孫子,打電話問候一下,通話時間也是快速結束,每天面對空蕩蕩的老房子,陳大伯有一種說不出的心酸,感覺已經沒人記得自己了。
  • 越沒出息的孩子,越會一直「惦記」父母的這些東西,並不光是房子
    作為父母,都想自己的孩子有出息。父母辛苦奮鬥一輩子,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孩子,只要下一代過得好就是唯一心願。但是因為種種因素的影響,並不是每一個孩子最後都成才了,顯然不成才的孩子成了父母心頭上難以言說的惆悵。晚年的時候,不僅指望不上孩子養老,更可怕的是還要繼續撫養孩子。作為孩子既不懂得報答,反倒還惦記著父母的財產。
  • 人活到晚年,只能靠子女養老嗎?明晰其中利弊後,不難作出決定
    在享受兒孫孝順的同時,一些矛盾也在不斷地出現:例如婆媳關係、隔輩教育等等,都可能會影響晚年生活質量,靠不靠子女養老更應該權衡其中的利弊。人活到晚年,只能靠子女養老嗎?1)是否會成為子女的負擔人到晚年身體狀況逐步下降,這無形之中會給子女增添負擔,而年輕人生活壓力較大,工作較為繁忙,有些時候難免會顧及不到父母。這就容易讓父母和子女之間產生隔閡,繼而讓自己的晚年生活十分不愉快。
  • 「老人,還能自理,就別把自己的晚年生活放在子女的家裡」你怎麼看?
    為什麼現在的老人但凡有點自理能力,都不願意把自己的晚年生活放在子女的家裡?因為老人和子女住在一起,真的是有很多不便,他們每天早上五點就起床,六點鐘開始煮早餐,然後孩子們也別想睡了。 老年人為什麼最好不要和子女住一起呢?
  • 一個老人的忠告:想要晚年幸福,需和子女保持「一碗湯」的距離
    老人給出忠告:想要晚年幸福,不要長江也不要黃河,一碗湯的距離,就夠了。太多怕溢,太少怕不夠如果用一碗水來比喻晚年與子女的關係,那麼水的多少就是最好的形容。孫伯今年65歲高齡,兒女成家,都有各自的幸福。兩人觀念跟不上潮流,孩子又經常無法忍受老人的嘮叨,兩人就成為了孩子們不愉快的根源。最後,孫伯和老伴還是搬回了自己的家,回到二人生活。兩人重新過上沒有孩子相伴的日子後,和孩子們的聯繫也漸漸減少。雖然住的不遠,但是兒女們也只有逢年過節才會回來探望一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