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這幾年在教育公益行業工作,越來越發現,無論教育還是公益都是在做人的工作。我也越來越好奇,為什麼面對同樣的問題,每個人的反應卻相差那麼大?為什麼每個人行為背後似乎有不同的目的?
因為工作原因,我讀了很多以心理學作為理論基礎的書,如《非暴力溝通》《遊戲力》《正面管教》《孩子挑戰》等等,這些書給了我很多角度去理解兒童行為背後的心理學機制,也讓我對心理學越來越好奇。
終於決定開始系統地學習心理學,這裡會更新我的學習筆記,算作是對自己的督促。以下是第一篇筆記
心理學的三大分析層面
心理學對人的心理和行為過程會從三個層面來進行研究。
生物生理層面:研究人的心理過程發生時人在生物生理層面上的變化,如神經元如何傳遞信息,讓我們心理想的可以轉化為實際的行為?當我們思考時,我們大腦的那一部分在活躍?當我們愛上一個人的時候,我們體內的荷爾蒙發生了什麼變化,等等。
行為和心理過程層面:研究人為了適應不同環境而產生的行為,以及行為背後人類內部的心理活動。如消費行為以及產生消費行為背後人們的思考、計劃、情緒、意志、動機等等。
社會文化層面:從社會宏觀的層面研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社會心理學就是典型。
這三個層面不是割裂的,他們彼此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繫,如愛情的發生,在生理層面會有分泌系統中荷爾蒙的變化、神經元傳遞信息等各種生理變化;行為和心理層面也可以很明顯的觀察到人的行為、態度、情緒情感的變化;同樣,愛情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會帶來社會文化層面的影響。
心理學工作者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
心理學工作者有三個非常重要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即保持好奇批判性思維,開放兼收和人文關懷。這些思維方式和前面講到的心理學的定義和三個層面是相關的。
保持好奇:心理學作為一個研究人的行為和心理過程的科學。我們需要保持對人的好奇,包括對人的行為和心理過程的好奇,對產生心理過程背後的神經生理好奇,同時也要關注社會文化對人的心理的影響以及個人的行為對他周遭社會關係中人的影響。心理學只有保持好奇,才能夠全面點看待一個問題或現象。
批判性思維:典型的雙盲實驗(測試藥物是否有效過程的一種方法,即醫生和病人都不知道使用的是藥物還是安慰劑),其實背後的核心就是保持懷疑的精神,多問幾個為什麼?真的是這樣嗎?雙盲實驗避免了安慰劑效應,而在現實生活中很難做到雙盲實驗,作為心理學工作者就需要多想多問。比如面對孩子的討好行為,仔細觀察,不同孩子背後產生的心理機制是不一樣的。如果沒有批判性思維就很容易一棍子打死,簡單得出結論。
開放和人文關懷:我覺得這點最重要的就是同理心,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理解他,抱持開放的態度去接納完全不同的觀點。人文關懷還有一點我認為是悲憫的心態,面對那些哪怕是所謂的「惡人」,也用悲憫的心去理解他為什麼成為「惡人」,去探究他背後的心理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