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7月20日訊 近年來,隨著「跨境消費」熱潮的興起,代購海外藥品也像代購化妝品一樣迅速發展,由於利潤可觀,越來越多的人加入藥品代購行列。但這些私自代購的海外藥品實則屬於「未經批准生產、進口」的藥品,按照我國法律,就屬於售賣假藥的行為。
記者近日從天寧區人民檢察院了解到,今年以來,該院共受理涉及代購銷售假藥犯罪案件24件40人,「地下美容院」是此類情況的重災區。消費者使用這些非正規途徑、沒有監管的藥品,自身也需承擔很大的風險。
藥品代購多微商
該院檢察官根據案發情況分析,藥品代購者為了躲避監管,紛紛轉型電商交易,「無批文」的進口藥和高仿假藥魚龍混雜,代購藥品的亂象令人堪憂。
「韓國原單美白丸」、「澳洲纖體瘦腿燃脂片」……近年來,一些實體店不準銷售的藥品,在朋友圈賣得風生水起。店主常常在微信朋友圈中曬藥品及效果圖進行宣傳,再以微信聊天的方式向買家兜售。天寧區人民檢察院公訴科萬黎檢察官告訴記者,為躲避監管,涉案店主多採取「商品替拍」的方式完成交易,即讓買家拍下其他正規商品,店家為其修改為雙方微信聊天時談妥的藥品價格,最後以正規商品的名義為買家發貨,所發貨品就是其代購的海外藥品。
萬黎稱,由於微店交易多為「私人定製」,行業監管尚不完善,加之網絡違法的隱蔽性,給執法機關鎖定違法行為和違法人員帶來一定難度。
再「真」也是假藥
主打「無依賴性」、「無抗生素」、「無激素」的進口兒童、嬰兒用藥品,近年來很受代購的追捧,其中不乏部分處方藥,如德國產的MUCOSOLVAN止咳糖漿、NURROFEN退燒藥、小綠葉消炎噴霧等。涉案微商到案後往往辯稱,所銷售藥物絕對不是假藥,均為國外親友從國外的正規醫院開具,或從國外官方網站直接下單購買,再寄到國內,然後才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或實體店進行銷售。自己也曾服用過,買家可放心使用。
殊不知,進口藥品真假與否,不只看藥品本身,還要看有沒有取得《進口藥品註冊證》。根據藥品管理法規定,藥品進口須經國務院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組織審查,經審查確認符合質量標準、安全有效的,方可批准進口,並發給進口藥品註冊證書。未經批准進口的,均按假藥論處。因此,即便是實質意義上的「真藥」,只要沒有獲得批文,一律算「假藥」。
萬黎介紹,根據刑法修正案相關規定,生產、銷售假藥的,最高可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地下美容院」成重災區
隨著美容微整形的流行,一些沒有店面、沒有許可證的「地下美容院」以較低價格、上門服務的方式吸引了很多愛美人士,但這些「美容院」用的美容藥品往往都存在嚴重的質量和安全問題。
萬黎稱,他們在辦案中發現,涉案店主大多是通過杭州、廣州等地的美容博覽會開始接觸這一行業,從展會上購買的肉毒素、玻尿酸實為「三無」小作坊生產的美白因子幹凍粉,經後期手工貼標、附說明書等操作,包裝成代購的進口藥品,謀取暴利。
「地下美容院」老闆不光利用朋友圈推銷此類高仿肉毒素、玻尿酸,還大肆攬客進行非法注射整形。涉案店主一般自稱「微整形專家」,往往還有護士隨行,他們通過社交網絡、熟人介紹的途徑,湊夠幾個顧客就集中施術,術後往往人走房空,隱蔽性強、流動性高。發展到現在,不少人甚至帶著針管四處走穴,約好時間到賓館、住家登門服務。在沒有充分證據的前提下,給監管平添了難度。更可怕的是,現實生活朋友圈之間也會進行介紹傳播,加劇非法整形的蔓延,應該引起市民的警惕。 童華崗 蔣麗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