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這樣一段視頻,視頻中一個男孩喊了句「媽媽,我難受!」,就倒了下去。驚慌失措的媽媽嚇得大喊,聞訊而來的社區醫務人員立刻對孩子展開急救。在專業人員的急救下,孩子終於醒了過來,誰知熊孩子醒來第一句話卻是:「他們氣死我了!」
原來這個6歲的孩子暈倒是因為和朋友打王者榮耀被氣的。男孩所在的隊伍在晉升白銀過程中,碰到一個「豬隊友」,這個隊友水平不太高,操作遲緩,一直被男孩咒罵。誰知隊友也是個倔脾氣,你越罵我就越拖後腿,故意犯一些低級失誤。這才有了開頭的一幕:男孩氣急攻心,一下子就暈了過去。
翻了翻網友留言,選了幾條比較有特點的:
「小朋友,好勝心不要這麼強,人生還長!」「著什麼急,別人手機不能卡嗎?有什麼辦法,爸媽給的老爺機,能陪你玩就不錯了!(別問我怎麼知道的!)」「現在的小朋友,心理承受能力有待提高啊~」「這都是家長的責任,不給他手機就不會有這事了!」
其中點讚、跟帖最多的是最後一條,很多網友在聲討這位男孩的父母,認為只要不給他玩手機,孩子自然就不會好勝心作祟氣到暈倒。但對於此事,我卻有些不一樣的看法:
與其「圍追堵截」,不如建立孩子正確的「遊戲觀」!
跟帖最多的那一條,其實反映了很多家長對孩子玩遊戲的態度。我們都知道電子遊戲對自制力相對較弱的孩子而言,弊遠遠大於利。但在 21世紀的今天,科技早已高度發達,電子產品更是普及到了各個角落,電子遊戲防不勝防,不讓孩子接觸網遊幾乎是不可能的。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做過一個名為「中小學生及其家長網路遊戲認知與態度」的研究。他們調研了北京、廣州、合肥、成都、寶雞、遼陽等不同收入城市小學四年級到高三的學生。發現了很有意思的一個現象,有83.8%的中小學生通過「同學或朋友」了解過網遊,而通過「遊戲相關網站」了解遊戲資訊的孩子僅為35%。也就是說,哪怕家長「圍追堵截」,孩子還是有很大概率通過同學、朋友得到遊戲相關訊息。
基於此,我更建議家長:與其「圍追堵截」不如幫孩子建立正確的「遊戲觀」。所謂正確的遊戲觀,就是家長應該引導孩子在合適的時間、地點、場合玩適當的遊戲。更建議家長們,不要把遊戲當成「禁果」,而要把它當成需要限時限量品嘗的「美食」。
同事老王的教育方式一直在公司小有名氣,老王兒子今年剛上高一,初二之前妥妥的一枚學渣,經常因為打遊戲被叫家長。老王那段時間被派往海外出差,在國外待了2年,回來一看兒子的成績有些悔不當初。兒子沉迷網路遊戲,老婆對遊戲更是深惡痛絕,還專門跑去帶兒子打遊戲的同學家鬧,這都沒有阻止兒子打遊戲。老王一看這不行啊,於是偷偷買了個級別高的號,故意去兒子跟前晃,帶著兒子組隊打任務,在遊戲裡和兒子做起了師徒。又故意讓兒子發現,原來爸爸是隱藏在自己身邊的遊戲大牛,用老王的話說,「當時兒子看我的眼神都不一樣了,兩眼放光啊!」。
從那以後老王和兒子約定,每天做完功課,爺倆玩一個小時遊戲,如果作業完成早還可以提前玩,慢慢地兒子玩遊戲開始有了規律,老王也有意無意在遊戲裡引導孩子努力,遇到難打的怪讓兒子先上,每次兒子抱怨老爸給自己挖坑,老王卻笑咪咪的說:「我是鍛鍊你的能力,就像你現在學習一樣,總有一天你會發現有用」,慢慢地兒子走位、反應速度、經驗逐步都上來了,也開始相信父親所說的,逐漸地對學習減少了阻力。去年中考,考了全北京600多名,雖然不說特別拔尖,但那對一年前還是個學渣的他而言已經是奇蹟了。
老王說:你不能完全不讓孩子玩遊戲,要制定適當的規則,讓孩子知道自己做什麼才能完遊戲,比如完成作業、做完家務後可以玩一小時,這一個小時你不要管他,就讓他隨心所欲的玩,時間一到就停止。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明確遊戲的邊界。
現在想想,薑還是老的辣,老王告訴兒子只有完成課業才能和爸爸玩遊戲,直接後果就是,別的孩子都為了玩遊戲偷摸去網吧,偷摸攢錢買手機,而老王兒子卻在努力寫作業,他知道只要自己努力老爸一定會給他買最新的裝備,不僅如此,還有媽媽牌水果,何樂而不為呢?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影響下的加長版假期裡,老王兒子已經自學完了高二第一學年的所有課程,作為獎勵老王思來想去最後還是給兒子買了一款超高性能遊戲手機,老王理由很簡單:驍龍865處理器搭配UFS 3.1超快快閃記憶體,會讓他和兒子的親子時光更加流暢!其實想想,老王這個老頑童大概率是給自己試用高性能手機找個由頭罷了。不過不得不說,老王教育兒子還真挺有一套的。
孩子有好勝心不是壞事,但也需一定的「心理彈性」
回到開頭小男孩被氣暈這件事,有網友留言:「好勝心」不要這麼強,人生還長。但我卻覺得,孩子有好勝心難能可貴,重要的不是打壓孩子的好勝心,而是提高孩子的「心理彈性」。
「心理彈性(resilience)」一詞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安東尼提出的,主要是指人在壓力、困難、焦慮等逆境下的一系列心理狀態及行為反應。簡單地說,就是人在面對壓力時表現出的復原能力。
這個小男孩玩個遊戲還能被氣暈,足見他的「好勝心」很強,但「心理彈性」卻格外脆弱。腦科學研究發現「好勝心」刺激下大腦會分泌多巴胺,這會讓大腦處於興奮狀態。此狀態和充滿動力時狀態極為相似,這就意味著只要家長合理引導,「好勝心」其實很容易轉變為「動力」,這也就是我不建議打擊孩子「好勝心」的原因。
不僅不能打擊,還要在幫孩子建立「心理彈性」的同時,保護孩子的「好勝心」。
這個假期,表哥和小侄子組隊打「吃雞」。侄子用的是表嫂的手機,跑遊戲多少有些吃力,遊戲畫面也有些卡頓,好幾次在搶裝備環節就被別人打死了。那幾天侄子總是悶悶不樂,上網課也無精打採的。
這種模擬射擊遊戲對硬體的要求很高,畫面流暢度、手機反應速度等等都是影響遊戲體驗的直接因素。和小侄子一起玩的小夥伴陸續都吃到雞了,就他一次沒贏過,這也嚴重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不過好在,小傢伙心理彈性還算可以,雖然每次在遊戲中被虐成狗,但也逐漸看清差距。他嘆著氣說,「可能這就是人生吧!」。
好笑之餘,表哥決定送小侄子一份大禮:一部手機,這部手機配有144Hz競速屏,還配了一塊4500mAh超大容量電池,完全滿足侄子預期。當然表哥此舉不是為了方便小侄子打遊戲,而是想通過這種方式保護他的好勝心,同時希望通過這次遊戲事件鍛鍊他的「心理彈性」。讓人沒想到的是,拿到新手機後小侄子不僅連吃好幾把雞,現在連上網課都用心了。他說拿著新手機上網課感覺就是不一樣,視頻不卡,屏幕也特別清楚。
用心理學分析,表哥不過是通過延遲滿足的方法送了侄子一份禮物,而這份禮物不僅讓小侄子在虛擬世界得到了滿足,還反過來促進了侄子上網課的興致,也算有些意外收穫。
表嫂說她同意給侄子買手機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有天侄子一如既往的輸掉遊戲後,長嘆一聲,「我贏一次怎麼就這麼難,我的人生好難啊,難道就不能讓我贏一次嗎?」,正是這句話觸動了一向嚴格的表嫂。其實我一直不反對孩子玩遊戲,更不太反對孩子在合理範圍內對遊戲投資,重要的是如何引導孩子不要沉迷遊戲。就像同事老王那樣,如果既能和孩子通過遊戲做最好的合作夥伴,又能巧妙引導孩子愛上學習,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哈佛大學教授Philip A·Fisher,Ph·D說:心理彈性不是什麼特殊的品質,每個人或強或弱都有心理彈性,它的發展受到先天和後天的影響,是可以塑造的。就像小侄子,剛開始在遊戲裡被虐時總是悶悶不樂,但後來慢慢調整了狀態,也就接受了自己手機卡頓這個現實,這就是一種擴大心理彈性的刺激。哪怕後來換了新手機,但他對失敗的容忍度早已提高。
那我們要怎樣引導孩子合理使用手機,控制玩遊戲呢?
首先,條件允許的話和孩子一起玩,幫孩子把控遊戲來源。我身邊很多80、90後父母自己本身就是遊戲迷,所以對孩子玩遊戲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反對。反而休息之餘喜歡帶著孩子開黑,孩子碰到新的遊戲也會和家長交流。這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幫助孩子把控遊戲來源。
其次,如果孩子已有沉迷遊戲的跡象,家長可以進行引導」興趣遷移「。一開始我們需要自降身份,向孩子「請教」怎樣玩遊戲,逐漸和孩子打成一片後。在與孩子「同玩」中適時將孩子對網路遊戲的興趣向其他方面遷移。比如,一般遊戲有很多英文操作界面,可以讓孩子翻譯每個界面的單詞什麼意思;也可以引導孩子自己製作遊戲等等。
最後,家長成為更有趣的人。很多孩子沉迷遊戲是因為他們在遊戲中找到了歸屬感、價值感、成就感。但這些感覺不僅僅只有遊戲能提供,我們作為父母也可以。這就要求我們父母成為更有趣的人,我們可以帶著孩子玩樂器、玩畫筆、玩滑板等等,一旦孩子在這些活動中找到了心理寄託,自然會遠離遊戲。
最後想說,80後的遊戲廳、90後的網吧、00後的手遊,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獨特的印記,遊戲不可能被禁止,更重要的是引導。當年被批被遊戲迫害的80、90後早已成了社會的脊梁,我們也要相信10後、15後會比我們更有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