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亞亞為什麼以海南坡鹿為原型?

2021-01-16 海南日報數字報
  本報三亞11月28日電 (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吳維楊)2020年第六屆亞洲沙灘運動會11月28日舉辦倒計時一周年活動,三亞亞沙會組委會同步發布亞沙會吉祥物,這個名為「亞亞」的吉祥物,以海南坡鹿為原型,與亞沙會會徽展示的鹿的形象相似,契合賽會的環保理念,又充滿海南特色。

  海南坡鹿是海南特有的珍稀物種,屬於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上個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這一珍稀物種的數量只剩下20多頭,到了滅絕的邊緣。建立海南大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立遷地保護種群、建立人工馴養種群……經過30多年的不懈努力,海南坡鹿數量從20世紀80年代的26頭增長至2019年的1700餘頭。

  「坡鹿的保護,是海南引以為豪的物種保護案例。」長期從事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工作的海口畓榃溼地研究所所長盧剛認為,坡鹿保護透視出海南在生態保護上的不懈追求。建省以來,政府陸續頒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護航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同步積極引導催生了不同領域的生物保護組織建立,持續推動生態保護科普工作,讓更多公眾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

  海南坡鹿種群數量穩步增長,僅是海南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縮影。保護生態就是保護海南發展的最強優勢和最大本錢。一直以來,海南牢固樹立和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創新成立省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聯合指揮部,組建生態環境廳,積極推動環境保護地方立法,建立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全面落實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政策舉措」「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開展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編制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和資源利用上線,建立全省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全面實施河長制、湖長制、灣長制、林長制」……海南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上先行一步,毫不鬆懈抓好生態文明建設,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作出表率。

  三亞亞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三亞爭當海南自貿區自貿港建設的排頭兵,生態保護一直是城市發展的核心命題。生態環保是亞沙會籌辦的應有之義,我們將環保理念貫穿賽事籌辦的全過程,更要通過賽事的舉辦,讓生態環保理念深入人心。

  「近年來,三亞市民遊客的環保意識不斷提升。三亞籌辦亞沙會,以坡鹿為吉祥物原型,把環保理念和生態保護理念滲透到賽會每個環節,更上升到一座城市面對綠色發展的長遠思考,以最好的資源吸引最好的投資,把最好的資源變成百姓共享的福祉,三亞有望為全球提供綠色發展的生動案例,助力海南爭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生動範例。」藍絲帶保護協會秘書長蒲冰梅說。

相關焦點

  • 海南坡鹿保護記
    海南坡鹿是澤鹿的四個亞種之一,曾廣泛分布於瓊島丘陵、臺地。人類開墾導致坡鹿棲息地減少,加之獵捕活動,坡鹿數量劇減,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26頭到現在600多頭,數十年來,在這片半落葉季雨林地帶,人與鹿的感人故事不斷上演。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詩經》中描寫的景象在海南曾經很常見。
  • 海島「原住民」坡鹿一萬年前紮根海南
    海南坡鹿擁有「C」字角。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傑 攝   兩隻坡鹿在嬉戲。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傑 攝   毛色是「半年拋」   不似梅花鹿般外形華麗,海南坡鹿身上沒有明顯的花紋,但脊背上一條褐帶的兩邊整齊地點綴著兩行銅錢般大小的斑點,與其在鹿種中算得上小巧的體形相得益彰,海南坡鹿因此顯得格外清秀。從脊背到腹部再到腳臁,坡鹿身上由褐漸黃而白,顏色自深到淺鋪開,掩映在草色青青的灌叢中,看上去十分和諧。
  • 海南坡鹿種群數量以每年15%速度遞增
    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傑 攝  海南坡鹿曾遍布瓊島  濃長的睫毛輕輕閃動,一雙眸子如秋水般澄澈,當與一隻海南坡鹿對視時,幾乎沒有人不會被眼前的這個可愛生靈所俘獲。  因棲居於丘陵坡地而得名的海南坡鹿,外形頗似梅花鹿,但體形較小、花斑較少,且頸、軀體和四肢更為細長。
  • 海南坡鹿、熊貓……「登」上了海南環島列車助推旅遊資源優勢互補
    海南坡鹿、熊貓……「登」上了海南環島列車助推旅遊資源優勢互補 2020-12-16 16: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5134 楓木鹿場 - 海南日報數字報
    楓木鹿場位於屯昌縣西南
  • 海南坡鹿、熊貓……「登」上了海南環島列車 助推旅遊資源優勢互補
    為向來瓊旅客推介海南坡鹿和熊貓貢貢、舜舜,傳播「綠色旅遊」理念,推動海南旅遊資源優勢互補,12月15日,由海南熱帶野生動植物園冠名的環島高鐵動車從海口東高鐵站發車。海南坡鹿、熊貓……「登」上了海南環島列車記者現場看到,列車的座椅及重要位置張貼了海南坡鹿、熊貓形象,綠色的主題色調引起旅客的關注。列車上的海報、頭枕巾、行李架、小桌板等畫面展現動物園內的明星動物和特色產品內容。「海野冠名環島高鐵動車,不僅為海野傳播『綠色旅遊』理念注入了強大動力,也搭建了讓更多人了解海南坡鹿、國寶熊貓雙國寶的新平臺和新窗口。」
  • 海南日報數字報-鹿母灣
    ■ 符耀文(海南)  鹿母灣瀑布  儋州有個鹿母灣,灣裡山綠水也綠。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陶瓷千年窯語
    文\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李丹  「配料調色細且精,塑形繪影藝超群。方知日用尋常品,曾費勞工無限心。」捧起或粗樸或精緻的陶瓷器皿,謝覺哉的詩句總會縈繞耳邊。
  • 海南日報數字報-「裡應外合」,讓海南人的英語強起來
    每周五,該校派師生志願者到祖坡小學開展教育扶貧工作時,不少家長會放下農活到學校圍觀。教室裡,外籍教師和學生們一問一答,氣氛輕鬆歡樂;教室外,家長們認真觀看,不時被課堂氣氛所感染露出笑容。  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是我省唯一一所外語類高校。在海南,多個城市的街頭標語、多座圖書館的外文書籍由該校師生翻譯,多個熱門景區的外語導遊、多場外交活動的同聲傳譯等工作也由該校師生承擔。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人在馬來西亞
    2014年是中馬建交40周年,以及海南與馬來西亞檳城結為友好城市一周年。  而在歷史上,中國與馬來亞(含今天的馬來西亞)的關係可謂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
  • 海南日報數字報-「為海南出力做事是我的幸福」
    「我對海南不陌生,我的大學本科畢業設計就是結合海口龍昆北路城市設計項目完成的。」在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周玉斌介紹道。1992年初,周玉斌和同學一行來到海南。他還記得,當時的海口,最繁華地帶是海秀路,濱海大道還在建設當中,現在海南的變化已經翻天覆地。  26年後,周玉斌因工作來到海南,只不過這次他更加有責任與使命感。
  • 海南日報數字報-西行東方 千年古村風韻殊
    船型茅草房,是黎族的一種傳統民居,因其像一艘倒扣的船,人們習慣稱它為「船型屋」。作為黎族千年來的建築結晶,船型屋具有造價低、防風防雨和冬暖夏涼等特點。白查船型屋是海南保留最完整、規模最大、時間最久遠的最後一個黎族古村落。  穿梭在船型屋之間,可以看到一些船型屋內整齊地放著一些舊式農具,屋前屋後的空地零星種著蔬菜、瓜果、鮮花。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文獻的活目錄」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他久居臺灣,卻從未有一刻忘記海南故土,以特殊的方式,展露著赤子之心、桑梓情懷,他被人稱為「海南文獻的活目錄」,他叫王會均。這麼多年來,僅他捐給海大的圖書已近千冊。
  • 海南日報數字報-在島中央「森」呼吸,快樂GO!
    海南中部市縣五指山、屯昌、瓊中和白沙,如同「海南之肺」,給這個生態島健康島賦予源源不斷的健康之源。作為一名合格的島主,一定要踏遍這裡的山山水水,讓自己的身、心、靈都融入到這滿目的綠中。  即將到來的清明假期,島主們可以沿著海南中線高速公路一路行駛。
  • 海南日報數字報-手握微信,讀懂海南
    文\見習記者 劉夢曉 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 實習生 陳美辰  數位化時代,微信已經成為「手機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上至花甲老人,下至垂髫小兒,在暢享手機通訊便捷的過程中多少都會把玩兩下。
  • 海南日報數字報-熱火朝天的「革命熔爐」
    文\海南日報記者 郭暢  南方大學海南分校,是偶然聽一位老者提起的,他那時15歲,在「革命熔爐」裡鍛鍊了6個月,就被分配到海南山區任教。沒有怨言,心懷理想。對他來說,南方大學海南分校培養了他的革命人生觀,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 海南日報數字報-那些「藏」在海南高校的博物館
    8月29日,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所高校了解到:海南有六所高校具有一定規模的博物館,分別是海南大學博物館、海南師範大學生物多樣性博物館、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南海文化博物館、海口經濟學院博物館、三亞學院博物館、瓊臺師範學院博物館。其中,瓊臺師範學院只有校史館,僅陳列了老照片,但因為其是海南最古老的高等學府,有數百年歷史,本身便被一些專家視為「博物館」,具備博物館的相關功能。
  • 海南日報數字報-曼谷街頭的海南味
    泰國,在這個51.3萬平方公裡土地上生活的6800多萬人口中,有600多萬華人華僑,其中祖籍海南的華人華僑有150萬人左右。上千年來,他們乘坐船隻,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漂洋過海,在泰國紮下了根。  在曼谷生活的瓊籍華人華僑在融入當地社會與生活中時,也帶來了不少海南文化,兩種文化互相融合,衍生出一派散發著「泰香」的海南味。「泰籍海南味」,是曼谷不少街巷中真實的一面。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椰子如何「長大長壯」
    連日來,海南日報記者走訪多家椰子產品企業和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椰子研究所等科研單位,聆聽各界學者、專家和業內人士的聲音。邢少戀告訴海南日報記者,「三禾椰娘」在不走商超渠道、不做鋪天蓋地宣傳的情況下,短時間內取得這麼好的銷售成績,出乎她的預料。  不過,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內地同類企業強大的營銷攻勢,讓邢少戀感覺壓力不小,有時,她也不得不為內地企業品牌代加工產品。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高校迎來大批「00後」新生
    海南日報記者近期走訪海南大學、海南醫學院和海口經濟學院發現,這些高校的校內快遞代收點近期包裹量大增。很多「00後」大一新生流行「空手到」,他們將行李包裹寄送到校,再一身輕鬆地前來報到。  也有一些大學新生在網上購買開學裝備後,直接寄送到學校。海南大學大一新生王家瑞網購被子等日用品後,全部通過快遞寄到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