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和孩子相處,難免會有摩擦。比如:看到孩子沒有好好做作業,挑食,晚睡……
因為出發點不一樣,所以總是會在一些地方相互碰撞,但更多的時候,我們沒有去關注孩子的想法,我們這樣批評他,在他心裡我們是什麼樣子的呢?
我們在疫情前廣東中山拍攝的街頭進行了一次採訪:
爸媽有沒有批評過你?
有。(並且模仿爸媽批評的樣子)
爸媽會表揚你嗎?
表揚也是有的,主要還是表現在幫助了別人和成績有所上升。
給媽媽打分打多少呢?扣分點什麼什麼呢?
95、80……
有的時候會對自己無緣無故的發脾氣;
父母也有的時候會做錯事情。
最想要對爸爸媽媽說的一句話是什麼?
爸爸媽媽我愛你!爸爸媽媽,我對你們又愛又恨。爸爸媽媽感謝你們這麼多年對我的教導與陪伴。……
儘管有的時候我們對孩子的要求比較嚴格,有些自己都覺得過分的事情,但在孩子的內心,他們從來都沒有怪過我們,愛著我們。
我們的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自己批評孩子的尺度和方式,每一次的批評和誇獎孩子都是記在心裡的。「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對孩子更是。
批評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這四點:
不分場合的批評孩子
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在小時候是天不怕地不怕,很多時候會做出讓家長意料之外的事情。
這個時候考驗的就是家長的情緒管理能力了。
記得小時候家庭大聚會,有人提議讓孩子們表演節目來活躍氣氛,我也準備好了唱一首歌。滿懷期待的剛唱兩句,就被爸爸打斷「你唱的什麼東西啊,走開走開。」
因為這件事情,我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再唱過歌,同時很自卑,不敢在人多的地方說話。
雖然很多時候,父母大多數的行為都是為了孩子好,但這種不分場合的批評真的不會傷害孩子嗎?
《少年說》之前有一期的主題是:孩子的面子重要,還是大人的面子重要?
裡面有個小女孩控訴自己的母親:
「別人家的家長,就算脾氣再大,也會關起門來教育孩子。但是你呢,在外面脾氣說上來就上來,完全不顧及旁邊有沒有其他人。」
然而面對女兒的指控,這位母親依然理直氣壯地反駁:
「你不分場合地犯錯,媽媽能不糾正你嗎?即使在外面,難道孩子的面子比媽媽的還重要?」
這種將自己面子凌駕於孩子之上的行為,真的是為了孩子好?
最後損傷的只會是孩子的自尊。
孩子犯錯時可以批評,但要注意下場合,尤其是在外人面前,顧及自己面子的同時,也請給孩子留一點餘地!
批評上升為語言暴力
大部分時候我們很難區分批評和語言暴力的界限,有的時候使用了冷暴力而不自知。
本來想說「這個怎麼還可以做錯」,升級為「你是豬嗎,我就沒有見過你這麼笨的孩子,這個問題說了幾百遍都還不會」。
或者「拖地沒有拖乾淨,要認真喲」,升級為「要你什麼用,拖個地都拖不乾淨,還不如養一條狗」。
殊不知這些以教育的名義說出來的語言暴力,都會在孩子身上刻上一道道傷痕。
很多電視劇的反派,都是因為得不到家長的肯定,一味的冷嘲熱諷,才讓他們走上了「復仇」之路。
孩子的內心是脆弱的,語言都是有殺傷力的,這句話一點都不假。語言暴力輕則傷害孩子的自尊,重則影響其一生。
對孩子冷暴力
之前有一次去逛超市,聽到一個小孩哭的很傷心,就走過去看情況。
到的時候發現孩子周圍並沒有他的家長在,旁邊人問小孩怎麼了,也說不清楚,不離開原地,也不停止哭泣。
後面超市的工作人員找到孩子父親,父親表示在逛超市的時候把旁邊的物品弄掉了,讓孩子道歉沒有道歉,就讓他在這裡冷靜的反思自己的行為。
雖然這位爸爸的出發點是好的,想讓孩子認識到錯誤,但是這樣的方法的太極端。可以自己先代替孩子道歉之後,帶回家再好好教育。
這樣把孩子一個人放在超市,他不會知道孩子內心經歷了什麼?經歷了什麼樣的世界崩塌,會覺得爸爸不要自己了……
這樣的冷暴力教育方式,會給孩子種下一顆傷害、不安全的種子,在未來的成長過程當中,他不知道什麼時候,爸爸會不會再次離開自己。從而過得小心翼翼。
我們平時教育和批評孩子是希望孩子對事情有個認知,以後遇到同樣的事情能夠避免和改正。
如果冷暴力處理,孩子只會對事情有恐懼感,把孩子越推越遠,根本起不到教育孩子的作用。
對孩子翻舊帳
冷暴力會讓孩子崩潰,那翻舊帳就是孩子的噩夢。
你摔碎了一個碗,媽媽對你說「小心點,下次不要再犯了」。
等到下次你不小心摔碎了一個熱水瓶,這個時候媽媽不但會教育你,還會說:
「要你有什麼用,上次打碎一個碗,這次摔碎一個熱水瓶,下次還要摔碎什麼?家裡的椅子也被你弄壞了幾個,還有什麼東西你不能弄壞的,真是一個破壞大王。」
這種翻舊帳的行為,無異於一次一次的揭開孩子的傷疤,讓孩子如鯁在喉,每次犯錯都戰戰兢兢。
我有個表妹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
小的時候偷了爺爺五元去買零食,但不幸的是,錢剛剛拿到手就被爺爺發現了。
爺爺教訓她一頓之後,並把這件事情告訴她媽媽。她承諾下次不會再犯,本想著這件事情就這樣過去了。
但後來,只要家裡少了東西,她媽媽都會用異樣的眼神看向她。每次表妹有什麼事情沒有做好,就會把偷錢的事情拿出來說。
表妹後面在家人面前都是極其敏感,說話都是極其自卑的狀態。
同時覺得自己是一個一無是處的人,有的時候做事情反而會破罐子破摔,與家長最初的期待背道而馳。
對孩子的每一次翻舊帳,就是對孩子的一次負面暗示。
「小樹不修不成才」,家長對於孩子的批評和指導肯定是不可少的。
但批評歸批評,該注意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不然因小失大,傷害了孩子幼小的心靈。
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是這個世界上最親密的人,你說的不管是誇獎還是批評他們都會記在心裡。你走的每一步都會算數。
希望每一位家長都可以很好的修剪、灌溉自己的小樹苗,讓他將來可以長成一棵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