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8 11: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七洞鄉成凡村村工作隊結合村裡人多地少,產業結構單一,村民增收困難的實際,緊盯脫貧目標不放鬆,腳踏實地付真情,為村民廣開增收之門,搭建就業之橋,鋪就致富之路,託起村民脫貧致富夢。
一、調結構,打造萬元田
「工作隊員很實在,去年他們動員我家種植田2.5畝青豆,收入了1萬多元」建檔立卡戶許王波高興地說:「依靠科學種植和管理,錢袋子肯定能鼓起來」。
許王波說的「實在」就是駐村工作隊在村裡推廣的複式農業種植模式。
駐村工作隊通過調研摸底,全村在水稻、玉米收穫完成後,土地閒置較多,但土壤含沙量適度,清水河穿流過村,適宜種植大肉芥菜、青豆等,工作隊與村「兩委」商議發揮自身特長,調整種植結構,打造『蔬菜或豆類、瓜果類』+優質稻+蔬菜(或豆類、瓜果類),複式農業種植模式。在保證糧食增產增收的同時,充分利用閒置的土地,大力發展大肉芥菜、青豆、油麻菜為主的特色種植業、在駐村工作隊的引導服務下,46戶村民去年春季種植了102畝青豆,52戶村民秋季種植了108畝的大肉芥菜。由於青豆、大肉芥菜「吃」的是泉水,品質好,產量高,很受市場青睞,青豆畝均收入6000多元,大肉芥菜4000多元,收穫了一份「綠色」大紅包。
有了成功的種植經驗,今年駐村工作隊員以打造「萬元田」為目標,在不影響優質稻的產業基礎上,擴大種植規模,鼓勵村民春秋各種植一茬青豆、大肉芥菜、油麻菜。讓村民一年一畝地獲得3次收益,真正把每畝地打造成「萬元田」。
二、送崗位,實現「就業夢」
「我在牛蛙養殖場幫老闆養牛蛙,每月至少掙2800多元,一年下來,我有叄萬多的收入,日子會越過越好」,建檔立卡脫貧戶韋美育對未來生活充滿了信心。
40多歲的韋美育患有高血壓病,一家四口人靠打零工維持生活,駐村工作隊考慮到她不適宜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鼓勵她到牛蛙養殖場學習養殖技術,並在養殖場務工,增加收入。
駐村工作隊以村民靈活就業為抓手,兼顧「掙錢顧家」兩不誤,爭取「送崗上門,就近就地就業」方式,幫助村民穩定就業增收。近日,駐村工作隊引導動員村裡10名有勞動能力的村民,到牛蛙養殖場學習牛蛙養殖並務工,貧困戶覃六妹說:「我看到其他村民在牛蛙養殖場一邊學習養殖技術一邊務工,有錢掙,我也準備去。」
成凡牛蛙養殖場於2019年12月由福建老闆投資建設,2020年5月初開始投放蛙苗,蛙苗投放後,可提供固定崗位8名,流動崗位12個,在駐村工作隊的引導下,目前我村已有18個貧困在牛蛙場實現就業,人均年增收可達2萬5千元以上,家庭人均5口人,年人均增收達5000元,遠遠高於當前國家脫貧標準,並有力的推動我村穩崗就業促脫貧這一目標。
「駐村工作隊推行扶志+扶智,優勢+特色,本地就近就業脫貧模式,並不斷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在做大做強主導產業的同時,拓寬致富門路,帶動村民增收,爭取今年把我村剩餘7戶全部脫貧摘帽。」駐村第一書記說。
成凡村種植的大肉芥菜、青豆等農作物
成凡村種植的大肉芥菜、青豆等農作物
成凡村種植的大肉芥菜、青豆等農作物
成凡牛蛙養殖場
原標題:《成凡駐村工作隊託起村民脫貧攻堅富夢》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