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新疆奇臺3月5日電 (史玉江)大型曲子戲《戈壁花開》4日晚在新疆聞名的「西戈壁村」所在地奇臺縣上演。記者通過對故事靈魂人物原型的採訪,為網民們講述50年前從甘肅流浪到奇臺的孤兒,懷著對土地非同一般的眷戀和義無反顧的信念,帶領村民在茫茫戈壁重建新村的故事。
《戈壁花開》根據全國勞動模範、新疆奇臺縣西戈壁村支書馬國良帶領村民戈壁創業、改變自身命運的真實故事創編。
該劇為國家藝術基金全額資助項目,從確定題材到完成最後排演跨越歷時4年,新疆昌吉州藝術劇院首次將回族花兒和新疆曲子融合,以藝術的形式鮮活演繹。
演出結束後,經久不息的掌聲和觀眾的熱烈響應,觸動記者去追尋這段改寫歷史的「戈壁變新村」的幕後故事。
5日,中新網記者來到距離縣城20餘公裡的碧流河鄉西戈壁村三村,映入眼帘的是64座規劃整齊的院落,蓋著紅色琉璃瓦的磚房連著刷有嫩黃色油漆的院牆,縱橫交錯的油路筆直平整,路兩旁2米寬的花帶圍繞著每一座院落。
該劇3月4日至8日將持續在奇臺縣各地演出5場次。 史玉江 攝
要不是親眼所見,記者不敢相信,這裡30多年前曾是一片人跡罕至的戈壁荒灘。
70歲的老書記馬國良熱情相迎,談及往事,他告訴記者,自己原是甘肅一個的流浪兒,因父母雙亡,1966年流落到新疆奇臺縣碧流河鄉洞子溝三隊當農民。
洞子溝三隊地處深山,地少人多,當地農民曆來靠天吃飯,生活無保障。「當時村民窮得連吃飯用的食鹽都買不起。隊裡打架、偷盜公物的事件層出不窮。鄉裡和村民都盼著有人能收拾這種亂局。」馬國良回憶。
經過對全村的調查分析,馬國良認為,山下有一片戈壁,約5000畝荒地,因離水源太遠無法耕種。「只要引入水源,就能讓村民致富。」
1986年12月,村民推選馬國良擔任黨支部書記。他上任的第一個決定,就是將5000畝戈壁全部種植,解決農民的吃飯問題。
馬國良告訴記者,這個大膽的想法曾遭很多人極力反對。「因為當時農村已經實行包產到戶,要搬遷就要重新分地,很多農民不響應。」
但馬國良是條硬漢,認準的路就會走到底。他向村民拍著胸脯說:「相信我馬國良的就跟我走,我保證讓你們餓不著。不願意走的,我把現有的地都分給你們,讓你們增加收入。」
全國勞動模範、新疆奇臺縣西戈壁村黨支部書記馬國良在演出結束後回味劇情。 史玉江 攝
當時就有269名村民在協議上簽名。這些村民跟隨馬國良拼了命苦幹:沒房子,就挖地窩子睡覺;沒有菜,人就到水渠邊或野地裡挖野菜;戈壁上半個月才來一次水,馬國良就帶領農民挖澇壩蓄水吃。
1987開春後,馬國良多方奔走,籌集到足夠的種子,和村民將5000畝地全部種上。緊接著,他帶領全部勞力在山區距戈壁近30公裡沿線修引水乾渠。
到了灌水期,馬國良把近百名勞力布置在整個乾渠每一個可能的跑水點和漏水點。「不管哪個點漏水,看管人只要一聲大喊,相鄰人員都會趕來搶修。」
「在當年夏季的一次澆水中,乾渠的大壩衝一個大口子,十幾個村民趕過來跳下水去堵,漏洞仍不斷擴大。情急之下,我抱了一大捆草去堵,結果連人帶草被大水衝入洞中,其他人(見狀)嚇得四散逃開。」
馬國良回憶這段讓他刻骨銘心的往事時,聲音有些顫抖。他說,自己從大洞的出口衝了出來後,趕緊用手抹去臉上的泥水,爬上岸又開始指揮搶險,直到堵住大洞。
經過馬國良和村民們的共同努力,河水被輸送到農田裡。當年秋季,5000多畝地獲得了豐收,洞子溝三隊收穫的糧食創造了歷史記錄。從此,該村農民對馬國良佩服得五體投地,馬國良和村民們的信心更足了。在他的帶領下,村民們建輸水渠道、規劃條田、修建道路、植樹造林,為村莊的長遠發展打好基礎。
洞子溝三隊的快速發展讓外村農民羨慕,慕名而來的農民越來越多。村裡的人均耕地也由原來的2畝增加到14.5畝,人均純收入過萬元,比在山區居住時增長了8倍。
1989年,馬國良帶領村民創建的戈壁村莊已經發展到1300多口人,8個村民小組,3萬多畝耕地。鄉政府就勢成立了「西戈壁行政村」,村民們一致推選馬國良當村總支書記。
30多年來,馬國良連續當選該縣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先後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優秀黨務工作者」等稱號。
如今,高齡的馬國良經該地政府特批,仍在西戈壁行政村任書記。他對中新網記者說:「《戈壁花開》演繹的故事情節基本屬實,勾起了我辛酸的記憶,我放不下這個村,願繼續為村民效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