鋪就幸福小康路
——六師奇臺農場助力職工增收致富紀略
金秋時節,走進奇臺農場,處處都是豐收的景象。
田野裡,黃澄澄的玉米一望無垠;果園裡,累累碩果壓彎了枝頭;養殖區,膘肥體壯的牛羊豬即將出欄……一幅幅豐收的畫卷徐徐展開。
9月17日,一萬泉秋收場景。尚冰冰 攝
作為六師五家渠市農業大場和糧食主產區,近年來,奇臺農場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依託自身優勢,通過技術創新、種植結構優化、合作社引領等方式,大力發展特色種植、養殖,將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相結合,進一步激發農業發展潛力,在全面小康的路上,走出了一條團場增效、職工增收的幸福之路。
「種」出好生活
「今年我種的制種玉米畝產650公斤,一畝地能掙1300元呢!」9月15日,奇臺農場十連職工謝明祥樂呵呵地說,今年年初,他和制種公司籤了訂單,公司免費提供種子和技術指導,加上連隊「兩委」的全程服務,今年一定是個豐收年。
謝明祥今年50歲,種植制種玉米已有10個年頭了,「如今的幸福生活都是從地裡『種』出來的!我今年種了100畝地,估計能掙10萬元。」謝明祥說。
9月15日,奇臺農場十連居民謝秋毯在連隊曬場上翻曬自家收穫的制種玉米。鄭海英 攝
「這還是保守數字呢!」同樣種植制種玉米並獲得豐收的職工張志發笑著說,「這幾年種制種玉米收入高,我的兩個兒子都娶上了媳婦成了家,不久前,我還在烏魯木齊市為小兒子全款買了樓房。」張志發說,以前因為沒有掌握種植技術,每年種地都不賺錢,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後來,農場鼓勵大家種植制種玉米,連隊「兩委」手把手教他種植技術,他也享受到了增收帶來的幸福生活。
「不僅種玉米掙錢,給玉米母本抽雄一天能掙150元到200元,工錢當天結,我娘家的親戚都來這邊打工了。」說起這些,十連居民熱孜亞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笑容。憑著到制種玉米地裡打工,連隊許多職工群眾都能增收近萬塊錢。
奇臺農場十連黨支部副書記、連管會連長張四季說,在玉米生長關鍵期,他們會指導職工及時補充氮、磷、鉀等微量元素,同時做好病蟲害防治工作。
「雖然生產成本增加了,但是我們種出的玉米品質有保障,今年我們連隊一級成品種子率高於往年,每畝地收入增加了200多元。」張四季說。
9月12日,奇臺農場十七連職工張忠國駕駛收割機收割糯玉米。尚冰冰 攝
據悉,今年,該場種植玉米11.64萬畝,品種主要有糯玉米、爆裂玉米、常規玉米、制種玉米和鮮食玉米等。該場引進玉米加工企業,鼓勵職工發展訂單農業,越來越多的職工走上增收致富路。
在制種玉米的曬場,甘肅酒泉禾碩有限責任公司片區經理翟東元看著眼前黃澄澄的玉米,高興地說:「奇臺農場的水土氣候條件非常適合種植制種玉米,今年我們籤訂了9000多畝訂單,採取『公司+片區經理+技術員+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連隊『兩委』全程跟蹤參與服務監督,種植戶只管放心種地。今年的玉米品質很好,經檢測全部達標。」
結出「致富果」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回憶起以前耕田種土豆的日子,奇臺農場二十二連職工李萬學有著倒不完的苦水。而如今,對於他來說,種下的土豆變成了脫貧致富的「金蛋蛋」,咽下的苦水也變得「甜蜜蜜」。
今年54歲的李萬學,2006年就開始在連隊種植土豆,因為缺少技術、信息閉塞,那時候種出的土豆品質一般,自然也沒銷路,每年一到秋天,他就開始犯愁。
「豐產不豐收啊,產量上去了,但品質上不去,土豆自然也賣不上好價錢。」李萬學說。
2017年,六師農科所依託國家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標準化示範區建設以來,項目建立了「政府+科技+公司+基地+標準+農戶」生產經營模式,奇臺墾區馬鈴薯產業集群基本形成,不僅促進了師市馬鈴薯產業的提質增效,也帶動了職工群眾增收致富。
「土豆,具有營養價值高、產量大等優點,是重要的糧食作物。我們農場緊緊抓住這一機遇,鼓勵職工大力種植土豆,讓土豆成為帶動職工致富的『金蛋蛋』。」該場黨委書記、政委戴春智說。
今年,李萬學種了375畝土豆,從播種到銷售,連隊「兩委」天天跟著他往地裡跑,大家在一起研究品種選擇、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經驗。「連隊『兩委』都很熱心,他們從網上學技術,到地裡來給我指導,今年我種的土豆大豐收,多虧了他們。」李萬學說。
看著這些「金蛋蛋」,李萬學樂開了花。「今年的土豆完全不愁銷路,還沒出地,就已經有山東青島的一家客商籤了100噸單個50克土豆的訂單合同,價格每公斤1.6元。」李萬學說,相比過去小土豆每公斤只賣三四角錢,用來加工粉條,現在出產的高品質土豆,可以走進全國各地的高端市場。
今年7月,李萬學購買了馬鈴薯乾洗精選機和收穫機。如今,他種的土豆已經實現了全程自動化。
「除去成本,今年可以掙48萬元。明年,我準備多流轉一些土地,擴大種植面積。」李萬學信心滿滿地說。
在李萬學的帶動下,這兩年,該連種土豆的人越來越多。為擴大銷路,農場還引進了新疆科賽德薯業公司,引導職工群眾訂單種植,增收致富。
「如今,我們連隊的土豆種植面積達到4000多畝,小小土豆真正成了致富的『金蛋蛋』。」該場二十二連「兩委」成員馬偉忠說。
曬場(資料圖片)。李愛民 攝
除了「金蛋蛋」,還有「搖錢樹」。奇臺農場二十九連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逆溫帶氣候特徵,非常適合果樹生長。職工群眾通過種植蘋果、山楂、仁用杏等果樹,走上增收之路。
走進該場二十九連「美麗庭院」示範戶王鳳蘭老人家,院內果香四溢,紅彤彤的蘋果掛滿枝頭。
「今年果樹的收成好,賣蘋果的收入也增加不少。」 王鳳蘭說。
近年來,該場結合連隊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積極引導鼓勵職工依託庭院發展林果業,拓寬團場增效、職工增收的渠道。
「我種植了7畝蘋果,畝產兩噸多。今年的蘋果大豐收,品質好、產量高,一畝地能賣八九千元錢。」該場二十八連職工易勇喜滋滋地說。
籽用西葫蘆豐收了,奇臺農場十連職工謝明祥開心地笑了(攝於9月15日)。鄭海英 攝
走上小康路
9月的五家渠市,秋高氣爽。伴隨著歡快的歌舞,9月19日,師市首屆「鞏固提升脫貧成果,助力農副產品線上銷售」直播帶貨活動在五家渠市義烏小商品城拉開帷幕。
「各位粉絲朋友們,我今天要向大家推薦奇臺農場碩之辰農業產業化專業合作社的有機麵粉……」在一個個網絡直播間裡,奇臺農場的有機麵粉一上線,瞬間就吸粉無數。
和土地打了半輩子交道的周生偉,怎麼也沒想到,因為他們生產的有機麵粉,讓他成了網紅。
2013年5月,周生偉牽頭成立了碩之辰農業產業化專業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基地+產品+社員」的生產經營模式,通過統一購買農資、統一銷售農產品、統一農業技術服務,實現產業化、規模化發展。
如今,合作社的業務有小麥種子代繁代制、土地流轉規模經營、品牌農產品精加工、果蔬保鮮庫儲存等。現有社員139戶,土地流轉面積3000畝,訂單種植面積1.5萬畝。合作社以特色、示範為主,今年種植土豆、食葵、藜麥、鷹嘴豆等。
9月20日,在奇臺農場鈺祥食品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工人正在製作拉條子。張琳琳 攝
奇臺農場素有「兵團糧倉」之稱,是兵團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和國家級小麥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2020年,奇臺農場種植小麥14.62萬畝,總產量達6.52萬噸。
近年來,該場積極推廣機械深松、精量播種、測土配方施肥、節水灌溉、秸稈粉碎還田等節本增效技術,培育和壯大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業市場競爭力和整體效益不斷提高。
9月20日,走進奇臺農場新疆昌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麵粉生產車間,一袋袋優質小麥粉走下生產線,銷往疆內外各地市場。該公司是2013年奇臺農場引進的產業援疆項目。如今,公司產量已達到年加工小麥粉10萬噸。
近年來,奇臺農場積極引進輻射帶動能力強的企業落戶農場,大力引進起點高、前景好的農產品加工項目,實現農產品深層次的加工升值,為農場職工群眾提供就業崗位千餘個。
王發斌是奇臺農場十七連職工,如今他在新疆科賽德薯業有限公司上班,每月有4000多元工資。「在家門口打工,不僅能掙錢,還有時間照顧家裡。」王發斌說。
新疆科賽德薯業有限公司是奇臺農場引進的集加工、種植、貯藏為一體的馬鈴薯加工企業,建有1萬噸馬鈴薯精製原澱粉生產線一條、馬鈴薯雪花全粉生產線二條。今年,該公司投資新建了一條雪花全粉生產線,建成一座儲藏能力達到2萬噸的馬鈴薯智能全自動保鮮庫、6座大型現代化馬鈴薯儲藏庫。目前,該公司已成為拓寬職工增收渠道,延伸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的重要平臺。(張琳琳 史濤 鄭海英)
一萬泉(資料圖片)。張琳琳 攝
來源:兵團日報
編輯:張宇帆 王瑋昊
責任編輯:夏振忠 丁夢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