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遊《遊山西村》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山」分別是哪兒?
在古詩文中,有很多概念的含義,與今天有很大區別。比如江和河,今天它們都是集合概念,包括陸地上眾多的水流系統。但是在古代,他們卻只是個體概念,「江」只限於長江使用,是長江的代名詞。河」是黃河的專稱,說到「河」,人們都知道指的是黃河。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自古山河並列,河可以專指黃河,卻沒有哪座山獲得殊榮,用「山」來專指某座山。所以,當古詩文中出現「山」字的時候,我們就要具體考察,它到底是指哪座山了。尤其是出現「山東」「山西」這些概念的時候,就更要小心了。那麼,問題來了,陸遊的詩《遊山西村》和王維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山」,分別指哪座山?
黃河
首先我們要明確,這裡的「山西」「山東」都不是行政概念,不是我們今天說的「山西省」「山東省」。關於《遊山西村》,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的一場比賽中,就曾涉及到這樣一個題目:陸遊詩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山」,位於現在哪個省?其實對了解陸遊的生平歷史的人來說,這個題目非常簡單。陸遊是南宋越州山陰(今天的紹興地區)人,他一生都未到過北方。所以酈波老師解釋說,寫這首詩的時候,陸遊被貶官在浙江山陰老家,也就是今天紹興鏡湖一帶一個叫三山鄉的地方。那一帶是丘陵地區,到處是小的山丘。他所到的那個山村就在三山鄉的西邊,所以叫「山西村」。正因為那裡山丘多,所以才有陸遊筆下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中國詩詞大會
蒙曼老師進一步補充說,從答題技巧而言,這裡最不應該選的就是「山西省」,然後這裡還涉及一個歷史問題。「山西」在這首詩是一個地理概念,它正式成為行政概念是在明朝後。「山西省」在唐宋以前叫「晉」,唐宋時期叫「并州」,明朝時有山西布政使,到清朝才開始有「山西省」。那麼陸遊筆下的「山」到底是哪座山?紹興三山鄉一帶小的山丘很多,也沒有具體的名字,我們只能說是指那一帶的山,至於具體哪一座,就不得而知了。
山重水複疑無路
同樣,王維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裡的「山東」,也是一個地理概念,而不是行政概念。關於這裡的「山」,我們了解一下王維寫這首詩的背景就非常明確了。這首詩是王維十七歲時的作品。當時王維獨自一人出外謀取功名,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王維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長安、洛陽都在華山西面,王維在九月九日登高之際懷念的是家鄉的親人,所以,這裡「山東」應該指的是他的家鄉蒲州,這裡的「山」自然是指「華山」。
華山
其實,在古詩文中,「山東」一詞作為地理概念出現還是比較多的,比如司馬遷《鴻門宴》中,「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賈誼《過秦論》中「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這裡的「山」都是指「崤山」,由於古代崤、函(崤山、函谷關)並稱,戰國時期秦人稱崤山、函谷關以東為「山東」,所以這裡的「山東」指的是崤山、函谷關以東的地區,「山東六國」指的是除秦以外戰國七雄中的其他六個諸侯國。
函谷關
話說回來,今天「山西省」「山東省」的「山」又是哪座山呢?它們是不是同一座山?其實這正是今天「山西省」「山東省」行政概念的由來,這裡的「山」指的是同一座山——太行山。因為山西省在太行山的西面,山東省在太行山的東面,二者因此得名。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不慎觸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