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確認若干基本問題探討

2020-12-16 中華會計網校

  一、會計確認的含義

  對會計確認首次作出權威性定義的當屬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它在1984年發表的第5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企業財務報表的確認和計量種認為,「確認是將某一項目,作為一項資產、負債、營業收入、費用等等之類正式地記入或列入某一個財務報表的過程,它包括同時用文字和數字描述某一項目,其金額包括在報表總計之中。對於一筆資產或負債,確認不僅要記錄該項目的取得或發生,還要記錄其後發生的變動,包括從財務報表中予以消除的變動」。① 而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在1989年發布的文告《關於編制和提供財務報表的框架》中也對會計確認進行了定義,認為「確認是指將符合要素定義和第83段規定的確定標準項目計入資產負債表或收益表,它涉及到以文字和金額表示一個項目並將該金額計入資產負債表或收益表的總額」(文告第83段如下:如果符合下列標準,就應確認一個符合要素定義的項目:①與該項目有關的未來經濟利益將會流入或流出企業;②對該項目的成本或價值能夠可靠地加以計量)。②我國對會計確認的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葛家澍教授所提出的觀點。他認為「所謂會計確認,是指通過一定的標準,辨認應予輸入會計信息系統的經濟數據,確定這些數據應加以記錄的會計對象的要素,進一步還要確定已記錄和加工的信息是否全部列入會計報表和如何列入會計報表」。同時還指出, 「會計確認實際上要進行兩次,第一次解決會計的記錄問題,第二次解決報表的揭示問題」。③根據上述對會計確認的解釋,可以認為:(1)會計確認是以一定的標準為依據;(2)會計確認是針對一定的會計對象而進行的;(3)會計確認的最終目標是要進入財務報表。其中,葛家澍教授明確提出會計確認包括初始確認和再次確認。這一含義雖然在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的定義中已包括,但尚未予明確表達。

  然而,我們認為上述定義將「進入財務報表」作為會計確認的最終目標尚有可商榷之處,其原因在於:(1)財務報表是在會計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才產生的。在中國,會計報告的發展經歷了文字敘述式會計報告編制階段 (夏、商至秦、漢)、數據組合式會計報告編制階段(唐代至清末以前)、表式會計報告編制階段(清末、中華民國)。④其中,表式會計報告才能算得上是財務報表。事實上,會計報告自會計一產生就已經是會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最初的會計報告就是那些帳簿記錄」,⑤而中國的財務報表從清末才開始出現。在國外,獨立意義的財務報表是應政府納稅、合資者了解合資企業的經營狀況和經營成果以及私人取得貸款的需要⑥而產生的,它並不是伴隨著會計的產生而產生的。而確認是會計的一個必要環節,只有經過確認的事項,它才能進行記錄並報告。可見,在財務報表出現之前,會計確認早已存在,「進入財務報表」顯然不是它的最終目標。 (2)財務報表只是會計報告的一個組成部分,財務報表通常包括資產負債表、收益表(利潤表、損益表或利潤及利潤分配表)和現金流量表,這是國際會計慣例。會計報告除了這三大報表之外,還包括用以補充財務信息和報告非財務信息的其他報告手段,它們所報告的信息也是經過確認了的。由上兩點可見,確認的最終目標不僅僅是「進入財務報表」,而是「進入會計報告」。另外,我們認為,會計確認貫穿於整個會計信息系統。原始資料進入會計信息系統,要進行確認;系統運行過程中各種變動(如進行各種計提、攤配等)需要進行確認,會計信息的輸出仍需要進行確認。

  綜上所述,會計確認是為達到會計目標而對會計對象按照一定標準進行辨認的過程。會計確認的真正目的在於為實現會計目標服務,它是由會計系統圍繞會計目標發生作用的特性所決定的。

  二、會計確認的標準

  會計確認標準即為會計系統予以確認的會計事項所應具有的特徵。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在1984年發表的第5號財務會計概念公告《企業財務報表的確認和計量》中認為,「確認一個項目和有關的信息,應符合四個基本的確認標準。凡符合四個標準的,均應在效益大於成本以及重要性這兩個前提下予以確認。標準是:(l)定義一一項目要符合財務報表某一要素的定義;(2)可計量性-具有一個相關的計量屬性,足以充分可靠地予以計量;(3)相關性-有關信息在用戶決策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4)可靠性-信息是反映真實的、可核實的、無偏向的。」①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在1989年發布的文告《關於編制和提供財務報表的框架》中認為,「如果符合下列標準,就應當確認一個符合要素定義的項目:(1)與該項目有關的未來經濟利益將流入或流出企業;(2)對該項目的成本或價值能夠可靠地加以計量。⑧從上述兩個觀點來看,一個會計事項要予以確認,它應符合會計要素的定義,具有相關性,能夠可靠地計量;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認為它還應具有可靠性。對此,我們必須明確以下幾點:

  (1)會計要素的定義作為會計確認的標準之一,其前提是會計要素能把所有的會計對象進行具體化。顯然,如果會計要素無法把所有的會計對象具體化,則必然會存在某些應予確認而未能予以確認的會計事項。目前,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作為會計的6大要素,它涵蓋的僅僅是與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相關的會計對象,它無法包括與現金流量表相關的會計對象。如果說現金流量表可以根據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以及會計帳簿進行編制,那它也無法涵蓋財務報表外的會計事項。因此,要將會計要素的定義作為會計確認的標準之一,首先應重新確定會計要素,使之成為能夠對所有會計對象進行具體化的會計要素。

  (2)可計量性作為會計確認標準之一,它並不意味著只能採用貨幣計量。從某種意義上講,人類最初的計量記錄行為,其本身就表現為一種原始的數學行為;而人類最初的數學行為,原本就是為進行經濟計量記錄服務的 ⑨。可見,會計從其產生起就是要進行計量的,因而會計事項應具有可計量特徵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我們應該認識到,不同的會計事項,其計量難易程度是不同的。歷史性會計事項是已經發生了的,其計量是相當容易的;而未來的會計事項,⑩由於不確定性的存在,對其進行計量便因而變得比較困難。貨幣是會計的主要計量單位,但不是唯一的計量單位。以貨幣來表現價值是價值形式發展的最終結果,⑾但是,從會計發展史的角度考察,會計計量單位經歷了實物計量單位佔主導地位階段、實物量度與貨幣為統一量度階段的發展過程。⑿這說明以貨幣計量單位代替非貨幣計量單位是歷史發展的趨勢。貨幣計量的優點在於它便於綜合進行核算,對實物量度無法考核的經濟指標進行分析,從而深入地反映了經濟活動及其過程。值得我們注意的是,12、13世紀的義大利北方的一些城市,銀行業已較為繁榮,貨幣在量度中的作用已顯示出來,然而,這一時期的某些帳簿記錄仍運用實物量度。⒀這一現象的存在,或是人們對貨幣計量作用的認識不足,或是會計計量理論與方法的缺陷所造成,但它給了我們重要的啟示:對某些無法或不宜進行計量的會計對象可以採用非貨幣單位進行計量,這是對貨幣量度的補充,而非對貨幣計量的否定。另外,由於企業經營活動中的某些要素並沒有通過交易,並且市場上不具有類似的參照物,這決定該要素一時無法用貨幣單位進行計量;再則,不用貨幣單位來表現價值也是可行的,在貨幣產生之前,會計信息就是藉助實物單位進行計量的。

  (3)可靠性和相關性是會計確認的重要標準。會計事項的可靠性和相關性是會計信息可靠性與相關性的基礎,在此基礎上,會計信息的充分性和可比性才具有現實意義。因而,會計系統要確認的一個會計事項,它必須是可靠的且相關的會計事項。

  除此之外,我們還認為,會計確認標準有兩個層次,一是基本確認標準;一是具體確認標準。基本確認標準是對具體確認標準的抽象,而具體確認標準必須聯繫具體會計目標。

  在單式簿記時代,具體會計目標是核算收支及其結果,因而會計確定的標準就是與收支相關的可靠的會計對象;在複式簿記時代,具體會計目標是反映財產。損益、交易、債權、債務相關的、可靠的會計對象;在股份有限公司出現後,會計確認標準也就發展為與評價受託責任履行情況和企業經營管理相關的可靠的會計對象;在證券市場出現以後,會計確定標準也就進一步擴大為與評價受託責任履行情況、投資者決策、企業經營管理等相關的可靠的會計對象。由此可見,基本確認標準是與具體會計目標相關的可靠的會計對象;而具體確認標準因具體會計目標不同而不同。由於具體會計目標隨會計的發展而不斷增多,因而具體確認標準也不斷擴大。

  三、會計確認的基礎

  在會計確認標準回答了哪些會計事項應予以確認的問題之後,我們仍需要回答這些應予以確認的會計事項在何時確認確認為哪一或哪些會計要素的問題。這一問題即為會計確認基礎問題。從各國現行會計理論和實務看來,可供選擇的會計確認標準有兩個: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

  對於權責發生制的含義,不同學者和不同機構都曾作過不同的表述。s.戴維遜(S.Davidson)、C.P.斯笛克尼(C.P.Stickney)和 R.L.威爾(R.L.Weil)在《會計:商業語言》一書中認為,「權責發生制會計是按貨物的銷售(或交付)和勞務的提供來確認收入,而不考慮現金的收取時間;對費用也接與相關聯的收入的確認時間予以確認,不考慮現金支付的時間」⒁。美國會計原則委員會在第4號公告中認為,「交易的其他事項對企業資產和負債的影響,在其直接相關的時間內確認與報告,而非在現金收、付發生是確認與記錄」。「每期收益和財務狀況的確定,取決於在變動發生時的經濟資源和義務及變動的計量,而非貨幣收支的簡單記錄。」⒂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認為,「按照權責發生制,要在交易和其他事項發生時(並不是在現金或其等價物收到或支付時) 確認其影響,並且要將其記入與其相關聯期間的會計記錄,並在該期間的財務報表中予以報告」。⒃從上述表述看來,它們一致認為會計確認的時間應該在會計事項的影響「真正發生」之時。《會計理論》在對權責發生製作了充分考察的基礎上,認為完整的權責發生制應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1)它應能有效地用於判別、甄別應該進入會計系統的經濟業務,其標準是對企業經濟資源和義務確實產生了影響-這種影響以權利或責任的發生與否為依據為判斷;(2)經過篩選、準予進入會計系統的交易或事項,在輸入會計系統時,按其實際影響的權利與責任的情況而決定應記人何種要素:資產、負債、收入、費用、所有者權益等等;(3)權責發生制不僅是指對收入和費用的確認,它還應能廣泛用於全部的會計要素。⒄對於收付實現制的含義,不同學者也曾作過不同的解釋。W.A.佩頓和 A.C.利特爾頓在1940年的《公司會計準則導論》中認為,「計量收入的現金基礎……將從顧客處收到的現金報告為收入……,換言之,如果收入是定期地按收到款項為標準,則一切所發生的成本應按此標準來分配」。⒅S.戴維遜(S.Davidson)、C.P.斯笛克尼(C.P.Stickney)和 R.L.威爾(R.L.Weil)在《會計:商業語言》一書中認為,「現金基礎是與權責發生制基礎相對應,它要求收到現金時確認收入、支出現金時確認費用。收入確認毋需對收入和費用進行配比」。⒆由此可見,收付實現制一般只用來確認收入與費用,所有收到的現金都作為當期收入,所有現金支出都作為當期費用。

  然而,在會計實務中,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在具體運用過程中往往會發生某些變化,其原因在於它們或多或少存在著某種不足。如按照權責發生制,商譽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等都無法得到合理的確認;而按照收付實現制,沒有發生現金收支的債權債務不能得到確認,發生了現金收支的債權債務則確認為收入和費用,這與人們的一般觀念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背離。我們認為,會計確認基礎的選擇也是受會計目標的約束的。不同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的不同需求,也意味著有些使用者更需要基於權責發生制基礎上的會計信息,有些使用者則更需要基於收付實現制基礎上的會計信息,因為它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動狀況進行反映。可見,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都有獨到的作用,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將兩者進行有機的結合,這將是會計學界需要著力研究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另外,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主要是針對能夠在財務報表之內進行反映的會計事項,而如何選擇目前尚無法在財務報表之內進行反映的會計事項的確認基礎,也是需要會計學界著力研究解決的重要問題。

相關焦點

  • 環境會計的若干問題探討
    環境會計理論尚處於探討階段,本文分析了環境會計的基本含義,從基本目標和具體目標兩個角度對環境會計的目標進行了闡述;探討了環境會計應遵循的假設和原則;從環境會計信息應披露的內容出發,提出了環境會計的基本構成要素。
  • 關於若干會計問題
    以下分四個方面論述當前會計準則和制度尚無明確規定或有關法規、準則、制度規定不一致的若干會計實務問題,並根據現行會計制度、會計準則規定的基本精神,參照國際會計準則及慣例,提出相應的處理意見。國家科委、國家工商局國科發政字[1997]326號《關於以高新技術成果出資入股若干問題的規定》中指出:「以高新技術成果出資入股,作價總金額可以超過公司註冊資本的20%,但不得超過35%。」這裡講的是作價總額,而不是投資人原帳面價值。  不過,2001年之後我國股票發行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即從原來的額度制轉變為核准制。
  • 非營利組織財務管理若干基本問題探討
    本文試圖對非營利組織財務管理的幾個基本問題作些探討。  一、非營利組織財務管理的目標  一個組織的財務管理目標決定於組織本身的目標。眾所周知,作為營利組織的企業,其出發點和歸宿都是營利。企業的目標可以概括為生存、發展、獲利。企業只有生存才可能獲利,只有發展才能求得生存,只有獲利才有生存的價值。
  • 中國資產證券化實踐中相關會計問題的探討
    從國際經驗來看,有關資產證券化的會計問題基本上集中在會計確認、會計計量、會計信息披露和會計合併這幾個方面。下面擬就這些方面展開討論。  (一)資產證券化的會計確認問題  資產證券化中的會計確認問題主要是發起人將準備證券化的資產轉與SPV時,是否以真實銷售(true sale)的方式處理。
  • 會計確認、計量與收入確認
    早在FASB的第3號概念公告(1980年12月)的第83段(即取代它的第6號概念公告第143段)就指出,確認是將某一項目正式記入或計入一個主體財務報表的程序。在這一定義的基礎上,第5號概念公告對確認的定義,確認與非確認的界限,以及確認的基本標準和收入確認的指南都作了重要的闡述。  第一,整個會計程序中,確認是項目應否列入財務報表某一要素的第一道關口。
  • 財稅法規:《<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若干問題》
    關於印發《<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若干問題的解釋》的通知財會〔2020〕9號黨中央有關部門,國務院有關部委、有關直屬機構,有關人民團體,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財政局
  • 無權處分若干問題探討
    無權處分若干問題探討 ----《合同法》51條的理解及適用之司法尷尬
  • 關於我國中期財務報告會計準則的若干問題
    但是,應當看到,中國證監會的信息披露準則或者規則僅僅涉及到中期報告的披露內容問題,沒有涉及相應的確認與計量。而在實務中,上市公司披露的中期財務報告良莠不齊,信息質量不容樂觀。  所謂獨立觀,是將每一中期視為一個獨立的會計期間,其基本特點是:中期財務報告中所採用的會計政策和確認與計量原則與年度財務報告相一致,其中所應用的會計估計、成本分配和應計項目的處理等也與年度財務報告相一致。
  • 非訴行政執行制度若干問題探討(上)
    本文試圖在簡單梳理非訴行政執行相關制度規範的基礎上,分別從非訴行政執行的模式、非訴行政執行中的有關程序、法院對非訴行政執行案件的審查、非訴行政執行中的權利保障救濟等幾個方面,揭示現行制度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並探討相應的完善對策,以期有所裨益於非訴行政執行制度的進一步健全。
  • 土地估價師知識點: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
    會計核算也稱會計反映,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尺度,對會計主體的資金運動進行的反映。傳統意義上的會計核算主要是指對會計主體已經發生或已經完成的經濟活動進行的事後核算,也就是會計工作中記帳、算帳、報帳的總稱。
  • 企業普通清算會計處理與稅收問題的探討
    二、普通清算適用的法律法規  目前尚沒有一部完整的法規來規範內資企業的普通清算行為,有關部門可以依據民法通則、公司法、企業所得稅法的有關規定,參考企業破產法、國有企業試行破產有關會計處理問題暫行規定及說明、地方政府出臺的企業清算管理條例(辦法)等的有關規定,在遵循有關法律法規的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結合企業當前的實際情況切實可行地來進行普通清算的操作和管理。
  • 國內外基本會計準則比較
    財務制度對企業某些費用的計量規定了最高限和最低限,對費用的確認也界定了範圍,因此,我國企業會計中的費用不僅僅是個會計問題,也是一個財經紀律問題。美國會計中的費用問題純屬會計問題,費用計量和確認方面的限制僅僅在稅法中規定。(2)我國的營業外支出與美國的損失不完全相同,有些項目我們只能說是支出,還不能說是損失,如職工子弟學校和技工學校的經費。
  • PPP項目公司會計核算相關問題探討—無形資產模式和混合模式
    前言,在上一篇文章【PPP項目公司會計核算相關問題探討】中筆者粗淺分析了PPP項目公司採用金融資產模式會計核算的方法,得到了知名專家和廣大讀者的好評,同時也收到了一些好的建議和意見。有網友對項目資產歸屬問題提出了諮詢,本文中筆者對照《國際財務報告解釋公告第12號》和《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2號》作了比較分析,從「控制」和「無形資產」的定義中解析了PPP項目公司資產的歸屬。
  • 上海市財政局關於2021年非上市企業貫徹實施企業會計準則若干問題...
    各區財政局,市財政監督局:   為進一步規範非上市企業實施企業會計準則工作,不斷提升會計信息質量,現就本市2021年非上市企業全面貫徹實施企業會計準則的若干問題通知如下:   一、加強組織領導,全面摸排本區企業會計準則執行情況
  • 對會計確認基礎的初步認識
    會計確認的定義,會計確認是指將某一項目作為一項資產、負債、營業收入、費用等正式地記入或列入某一主體財務報表的過程,包括同時用文字和數字表述某一項目。會計確認應當滿足的條件為:可定義性、可計量性、相關性和可靠性。會計確認的特徵包括:從確認的程序來看包括初始確認和再確認兩個步驟;確認的目標是要進入財務報表;對於任何一個項目的確認必須同時滿足四個條件。
  • 財政部關於印發《<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若干問題的解釋》的通知
    關於印發《<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若干問題的解釋》的通知財會〔2020〕9號 黨中央有關部門,國務院有關部委、有關直屬機構,有關人民團體,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財政局:為了進一步明確民間非營利組織有關經濟業務或事項的會計處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專業畢業論文參考選題
    >40  .會計監督弱化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41  .試論會計的不確定性與會計信息質量42  .會計信息披露的博弈論分析43  .會計信息披露違規的成本和收益分析(五) 企業財務會計問題1  .會計理論結構的探討2  .對財務會計基本假設的重新思考3  .財務會計目標探討4
  • 關於小企業會計制度的探討
    按照我國企業會計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將打破行業、所有制的界限,並根據企業的性質和規模,將全部企業會計制度分為《企業會計制度》、《金融企業會計制度》和《小企業會計制度》。目前,前兩個制度已經實施,後一個制度也正在制定之中。對此,我們就小企業會計制度應當明確的內容及關注的問題進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議。
  • 基本會計準則與財務會計概念框架
    在我們的會計準則體系中,將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基本會計準則,它是用來指導方向的,內容包括會計準則所要運用到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第二層是具體會計準則, 它是準則體系的主體,是財務會計確認、計量和披露的恰當規範 。用英國會計準則委員會(ASB)的話來說,它才是「應當如何在財務報表上反映具體種類的交易和其他事項的權威表述」。
  • 房屋裝修費用計價問題探討
    一是涉及到房屋、建築物資本化的條件問題,二是涉及到裝修的性質是屬於涉及改建、擴建以及裝修改造性質還是僅僅只是裝修。關於固定資產改建支出及大修理支出資本化的條件,我們曾公眾號文章固定資產更新改造及大修期間是否計提折舊?中以表格形式做了詳細分類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