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經濟生活裡的一切
導讀: 資本的盲目性帶來了學校辦學水平的參差不齊。各種排行榜的層出不窮更是使得家長陷入了信息爆炸,往往面臨著擇校難題。
來源丨21世紀經濟報導(
記者丨 姚建莉、劉丹蕾、皇甫博媛 上海報導
一直以來,國際學校 (國際學校並不是一個準確的法律概念,廣義上講,它既包括狹義的國際學校,也包括公立學校和民辦學校開設的國際部、國際課程班) 作為體制內教學和國外留學之間的「跳板」,是學生和家長們的寵兒。也因此,近幾年國際學校百花齊放,並憑藉其高教學水平、國際化課程設置等優勢,吸引越來越多的中國本土學生。
中國國際教育網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共有國際學校(含公立學校國際部)737所,數量位列全球第一,市場規模達到287億元,複合增長率達49%。其中民辦國際學校增長迅猛,招生範圍涉及幼兒園、K12等,預計未來仍將快速發展。
各類榜單層出不窮
榜單顯示, 上海和北京是中國優秀國際學校的重要集聚地,百強中佔近一半;其次是廣州、深圳和蘇州。在前十榜單中,上海更是囊括了5所,成為國際學校實力最強的地區。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採訪了解到,如今上海的國際學校無論在階段還是數量上都趨於飽和,從小學到高中各適齡的國際學校教育模式一應俱全。但其高額的利益回報還在吸引著社會資本的不斷投入。
資本的盲目性帶來了學校辦學水平的參差不齊。各種排行榜的層出不窮更是使得家長陷入了信息爆炸,往往面臨著擇校難題。
上海尚德實驗學校的家長王文將自己的兩個孩子都送進了國際學校,然而她坦言在孩子的擇校方面仍處於迷茫狀態。
她指出,在信息不對等的情況下,排行榜是家長獲取信息的最直接簡單的途徑。「這些排行榜太多了,作為家長特別希望有一個相對權威的機構,對國際學校的水平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判。」
資料顯示,胡潤的排行榜對各所學校的課程體系、軟硬體水平、升學情況、校園活動、學校環境、成本等進行了綜合考量。
但受訪的多位老師和家長對榜單的專業性提出了質疑: 「參與評定的專家的專業性,對國際學校的了解程度,以及具體的評價標準等都是值得懷疑的。」
業內人士指出,在胡潤排行榜名列前茅的學校硬體條件一般偏好,整體校區規模較大,這可能是排行榜的主要評判指標。但事實上,許多規模較大的校區在教學質量等軟性條件上也會存在不足。
其實,目前市場上各類排行榜層出不窮,但專業度難以衡量。而家長對於這一類的排行榜都表示有所了解,但表示不會盲從, 「排行榜所用的指標可能不一定是學生和家長所在乎的東西,排行榜靠前的學校不一定適合所有孩子。 」王文說。
家長擇校口碑為重
對家長而言,排行榜或是他們重要的信息來源,因而排行榜的專業性頗受議論。
據悉, 此次調查採用國際教育專家互評的方式,根據每所學校的得票數統計排名。 其邀請了國際學校校長、老師、國際學校投資人及其他教育行業的專家,在大上海地區(包括江蘇和浙江)、大北京地區(包括天津)、廣東及其他區域各評選出5所以內心中最好的中國國際學校。
「因為我們的評選過程採用的是互評的方式,以及開放式的問題,有些年輕的學校並沒有被提名很多,但其實它們做得也非常好。」 胡潤表示。
如今,市場上的國際學校排名一般都是由第三方留學機構進行操作。由於中國國際學校的界定與管理尚未明晰,加上其課程形式的多元化,使得大部分國際學校都在打「擦邊球」,對其進行排名更是難上加難。
上海光華學院劍橋國際中心校長雷冬冬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教學特色,國際學校的多元化也是排行榜評判標準的很大障礙。
這些公辦、民辦學校的負責人均表示, 市場上並不缺乏排行榜,缺乏的是來自於官方能夠讓人信服的直接數據,這也是最令人擔憂的方面。
在很多發達國家,都有官方的教育機構對公立和私立的學校進行打分,隨後公布在網絡上,而目前在中國尚未實行。
目前,中國的國際教育學校會接受教育部的例常年檢,但往往採取「事後補救」的檢查機制,並無對其教育體系的系統檢驗與監督。因此,大多國際學校主要依託市場化行為進行「優勝劣汰」。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 通常家長對國際學校的選擇並不十分看重排行榜,甚至有些家長對這些榜單一無所知。對他們而言,學校的課程體系、學生人數、軟硬體水平、升學情況、校園活動、學校環境、成本等因素才是他們看中的。
「另外,每個家庭給孩子選擇的學校通常是要考慮很多現實的條件,比如孩子的能力、學校離家的距離等。」一位上海中學國際部的家長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她選擇上中的主要原因是其重視中文教育、師資隊伍穩定以及離家近等原因。
另外,幾乎所有的受訪家長均表示, 目前來說,他們擇校依靠的主要還是親朋好友間的口口相傳, 「畢竟有熟人在裡面,對學校內部具體的動作模式都非常清楚了,更覺得可信任,而外部的榜單很多時候有些利益的因素總讓人覺得不客觀。」
「我們學校前期基本上就是憑藉良好的口碑宣傳。」雷冬冬指出。
仍處於探索階段
隨著經濟全球化、人才全球化趨勢日益加深,國際化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國際學校仍存在很大的市場空間。
從最初只招收持有外國護照的學生的「外國人的學校」,到引進國外教育模式、培育留學人才的基地,我國國際學校經歷了短時間內的迅速擴張。
排行榜顯示,德威有4所學校進入百強,是進入百強學校最多的教育品牌,其次是惠靈頓、協和、耀中,分別有2所學校上榜。
在上榜的國際學校中,平均每學年學費達15萬,最高的近30萬。
據悉,在教委的嚴格規定下,復旦附中、進才等公辦學校一年的學費不能超過七萬六,一學期不能超過三萬八;此次排行榜前列的包玉剛學校則高達三十幾萬,在學費水平上與公辦學校相差三四倍。
與每年高額的教育費用相對應,家長對於國際學校的選擇格外慎重。
「一所學校的核心是課程,而課程由教學人員來實施,所以學校的教職工團隊還是最核心的。」一位公辦國際學校的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中國國際教育網行業研究報告指出,2010年到2016年是轉型變革階段,民辦國際學校呈30%增長率發展;同時更加強調中西融合,而公立學校國際班在2013年之後由於政策影響增長迅速減少並開始轉型民辦。
隨著國際學校市場化競爭愈加激烈,不同的國際學校也注重發展不同的主打優勢。在家長挑選著國際學校的同時,國際學校對於學生並非來者不拒,實力較強的學校有嚴格的選拔面試,通常都是很難擠進去。
「家長們必須清楚教育並不是很美好的,教育一方面培養人,一方面篩選人。」雷冬冬校長表示,任何教育體系都是為了選拔優秀的人才,家長必須為孩子的未來發展制定合理的規劃,不可一味盲從。
百萬讀者都在看……
95後要工作了!招人的企業卻急瘋了,因為多數95後有這些想法...
中國人即將要面對的五頭「灰犀牛」(深刻!)
美聯儲宣布加息!中國跟不跟?明年還會加幾次?(耶倫或將帶著「遺憾」離場)
任澤平1500萬年薪是這樣算出來的!揭秘高管薪酬為何高得離譜
深圳福田香格裡拉大酒店
等你來
點擊圖片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