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河「鄉愁記憶」微信投票即將開啟,今日走進蒙自人的鄉愁記憶!

2021-02-12 加油紅河

鄉愁是什麼?

鄉愁是龔自珍的「家大人時年七十有三,倚門望久矣」。

鄉愁是余光中的一枚郵票、一張車票、一灣海峽,或是一座墳墓。

鄉愁是讓人刻骨銘心的一個地方;是讓人無法忘懷的一些玩伴和親人。

鄉愁,永遠都是動人的發射詩性光芒的那個地方、那些人。

雖然故鄉有時面目全非,但是鄉愁,依然在那兒。

說到這,是否勾起了你的鄉愁?

紅河「鄉愁記憶」微信投票評選活動即將開始!

我們將會陸續推出紅河州各縣市的鄉愁記憶,敬請期待!

今天,小編就先帶大家走進屬於咱們蒙自人的這些鄉愁記憶~

南湖位於蒙自老城南面,舊時名草坡、草湖,原為城南一窪地,積雨水而成池。因位於蒙自縣城南,故稱「南湖」。

明朝時知府錢邦稱帶領民眾,將湖中淤泥雜草取出,壘成3座小山,分別以神話中仙人居住的蓬萊、瀛洲、方丈三仙山為名;並從縣城十幾裡外引來酒雞泉、法果泉等四泉之水灌入湖中,形成碧波蕩漾的大小兩個湖泊。

湖面總面積41萬平方米,積30萬平方米,湖堤種植垂楊,三島有遊路相通,國內廣植花木。主要的建築有雄偉的瀛洲亭,為六角三層重簷,簷角、亭頂鋪琉璃瓦,畫棟雕梁,金碧輝煌。簷上掛有風鈴,鈴聲悅耳。

湖中還有各式亭臺樓閣、奇花異卉,環境清幽,因有文人學士常來相聚,吟詩作賦,攻讀詩書,又有「學海」之稱。

南湖中的路、「菘島」和「軍山」是上世紀30年代初滇軍獨立第2團駐防蒙自期間,團長李菘組織所建。瀛洲亭是南湖內最重要的觀賞古建築。她始建於清康熙 29 年(1690 年),亭高22.4 米,為木結構,六角攢尖頂三層樓閣式重簷亭。頂蓋琉璃瓦,黃綠相間,脊飾吻獸,寶頂聳立。內外裝修富麗,畫棟飛簷,整體造型挺秀,結構勻稱,是清代園林建築佳作之一,被編入《中國美術全集·園林建築卷》。瀛洲亭還與它周圍的景物一道,素被歷代文人學士譽為「三山毓秀」。 

碧色寨火車站位於蒙自城北面10公裡處。宣統元年(1909年)4月13日滇越鐵路鋪軌至碧色寨,建碧色寨車站。宣統二年(1910年)滇越鐵路全線通車,逐漸繁榮起來,原為滇越鐵路滇段一大站。民國10年(1921年)個碧鐵路通車,碧色寨成為換裝站,滇南進出口貨物都由碧色寨中轉,後成為個碧石鐵路的終端站,滇越鐵路與個碧石鐵路的換裝站,曾經繁榮一時的一個火車站。

碧色寨車站是我國最早的鐵路車站之一,位於蒙自城北10公裡處,為滇越鐵路與中國第一條民營鐵路——個(舊)碧(色寨)石(屏)鐵路交匯地,滇越鐵路上重要的特等甲級車站。

1909年6月,滇越鐵路(米軌)鋪軌至碧色寨後修建碧色寨車站,1910年滇越鐵路全線通車。1921年10月,個碧石鐵路(寸軌)個舊至碧色寨段竣工,1936年全線貫通,碧色寨車站成為換裝站,滇南進出口貨物都由碧色寨中轉,為當時雲南鐵路交通的樞紐。

碧色寨也因之商賈雲集,貨倉、店鋪林立,一派繁華熱鬧景象,有「小香港」之稱。

碧色寨車站作為中國鐵路寸軌、米軌共存和中國第一條民營鐵路所在地,充分反映了中國鐵路發展的一段歷史,具有極強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科學價值。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蒙自的街道越來越寬,但小商販走街串巷時發出的「新安所冰棒, 新安所冰棒……」的吆喝聲卻總是日復一日地陪伴著每個蒙自人的日常生活。這吆喝聲總能穿過嘈雜的聲音,傳入耳朵,涼透心扉。

新安冰棒算是蒙自的一大特色,多少年來,一直堅守傳統,卻又歷久彌新,陪伴了一代又一代蒙自人的童年。

它貌不驚人,甚至可以用樸實來形容其樣貌。但它所具有的糯米味兒,水果味兒等各種傳統味道相比市面上那些出奇的開花兒的冰激凌,卻更讓人迷戀這類原汁原味,混合著童年的味道,一點甜,冰冰爽。

聽在耳朵裡的「新安所冰棒」是讓人難忘的蒙自鄉音,吃在嘴裡的「新安所冰棒」是流落異地的遊子的無限鄉愁。

蒙自年糕說起來和蘇州也有些淵源,話說明清年間,從內地來了大量的軍民駐守邊疆,蒙自城不遠有個新安所軍屯,來到軍屯的就有會做蘇州年糕的手藝人.清朝康熙年間,新安所的師傅用雲南當地生產的糯米,水磨後吊漿製成米粉,加入當地的優質紅糖、玫瑰糖、噴香的芝麻等原料,放入墊著豆腐皮的碗中蒸熟,就成了名聞遐邇的蒙自年糕。

蒙自年糕外型就像個紅色的小碗,做得好的,對著燈光能看到裡面的玫瑰花瓣,切片後用油煎出來,清香四溢,甜蜜可口。

民國年間,新安所人熊兆林、蒙自縣城江星齋製作的年糕就享譽全省。

到了當代,蒙自年糕又開發出白糖製作的白色年糕,還有火腿、花生等多個品種,加上現代保鮮包裝,行銷全國。有人說現在吃甜食太多不好,但在過去白糖限額供應的時候,大家誰不想多點甜味啊。

蒙自被譽為「『中國石榴之鄉」。蒙自石榴種植始於明代,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蒙自石榴美如玉」,以果粒大、皮薄、味甜而著稱,古人稱之為「天下之奇樹,九州之名果」。

蒙自石榴連片規模、產量、品質堪稱中國第一,鮮果除暢銷國內20多個省區和城市外,還遠銷越南、寮國、泰國等東南亞國家。

2005年11月,116株蒙自石榴樹移栽釣魚臺國賓館。2007年「蒙自石榴」 成功註冊紅河州首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2008年獲得「奧運果品一等獎」, 被指定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專用果品;2010年 「蒙自石榴」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被認定雲南省著名商標;2013年「蒙自石榴」入選國家農業部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中心組織編制的「2013年度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

過橋米線發源於雲南蒙自,相傳明清之際,蒙自縣各民族以習科舉,入仕第為榮。時蒙自城內一書生喜歡遊樂而不思學業,家中賢妻甚為憂慮,常以良言苦口規勸,生卻不以為然。一日,妻慍而責之:「你終日遊樂,不思學業,真不想光宗耀祖,為妻兒爭氣嗎?」聞妻言,生深感羞愧,於是在城郊南湖畔築一書齋,獨居苦讀。妻轉喜,逐日三餐均繞堤過橋送至書齋餉生,風雨無阻。日久,書生漸瘦弱,妻視而心疼,思進補之。一日晨,妻於早市上備來米線、脊肉、鮮菜等料,煨好雞湯,切好生肉片,正忙著為夫作早餐。時身邊幼子稚氣,戲將案上的生肉片丟入湯鍋中。妻斥兒惡作,急將肉片撈出,視之已熟,嘗之鮮嫩,甚奇,再以生肉片試之,喜得妙法。遂將肥油雞湯裝罐,米線、生肉片、佐料等分別盛於食籃中,即攜罐提籃,偕子出門,直送南湖書齋。途中,因操勞過度而暈厥湖堤上,良久方醒。生聞訊趕來,扶妻入齋,更覺今日早餐別樣,開罐驗湯無一絲熱氣, 用掌撫罐卻灼熱炙手。掀帕視籃中,米線、肉片、佐料皆為生涼之物,奇疑。妻掩面一笑,遂與小兒順序操作示範,邊釋道:「飄浮之油能保湯溫,先氽肉片與鮮料,再入米線燙之。」生試嘗,居然熱湯炙口,肉片鮮熟白嫩,米線滑溜而味美,真不同凡餉。生大喜,宣揚之,秀才們便紛紛效仿,囑家人如法炮製,皆得美食,異口同聲讚美生妻賢能, 譽此為「過橋米線」。從此,遍傳鄉裡,蒙自過橋米線不脛而走,數百年後,終成為雲南地方名膳。

蒙自過橋米線歷經300多年,其烹製方法講究煨湯,竅為:無雞不甜,無鴨不香,無肘不濃,無肚不白。湯的選料以老母雞、豬排骨、筒子骨為主。配料主要有雞脯肉片、豬脊肉片、豬腰片、肚頭片、烏魚片,開片極講究刀法技藝,展開來薄如蟬翼,合攏來捏作一砣,應該是最上乘的刀法。其他還有雞腿、酥肉、炸肉之類熟食。佐料有蔥、韭、豌豆尖、豆芽、芫荽、菊花、豌豆砣(泥)、豆腐皮、草芽之類。其他調料有薑末、鮮辣椒末、胡椒末、辣椒油、芝麻油之類。

由於過橋米線不需要烹調,營養得以最大保留,使成品更加滋嫩清香,享譽中外,故得「天下一碗」美名。

紅河「鄉愁記憶」評選微信投票規則:


一、投票時間:2017年6月12日零點至6月30日零點。

二、每個微信號一天可以投10票(須分別投給不同的作品)。

三、本次投票在「人文紅河」、「聽紅河」、「紅河電視臺」、「加油紅河」四家媒體微信公眾號平臺上同時進行,網友可以任意在一家平臺上投票,也可以在多家平臺上投票,最後計票以4個平臺的累計票相加數為準。

四、各微信平臺和投票參與者不得刷票,一經發現有刷票行為,將對該投票項目全部票數進行清零。

 雲南加油報全媒體報導

轉載請註明:來源加油紅河

本公眾號長期法律顧問:雲南經峰律師事務所 律師:許毅輝 13529467308

相關焦點

  • 用記憶打撈歷史 以鄉愁展望未來——唐村鄉愁記憶館
    作為首個街道村史館這裡儼然已經成為了王曲人的「精神家園」重煥光彩的古宅裡有著怎樣的鄉愁記憶?讓我們共同走進三間小屋用記憶打撈鄉村歷史以鄉愁展望美好王曲/////////村貌不再,何處尋鄉愁?鄉愁是什麼?鄉愁是兒時對故鄉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的記憶,是對親人的思念和牽掛,對生活過的地方難以割捨的懷念。一個人不管走多遠,飛多高,身處何處,魂牽夢繞、無法揮去的就是這種情節。唐村鄉愁記憶館就像一個時光隧道,通過文字、圖片、實物等方式,生動展示了王曲的滄桑歷史、近年來的發展軌跡和未來的發展方向。
  • 大漠深處留得住的鄉愁——民勤鄉村記憶博物館
    習總書記說,要「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鄉愁,它是一處抹不掉的記憶,如羈鳥戀舊林,如池魚思故淵,熟悉,卻又模糊,往往可以觸動你的內心。走進位於民勤縣三雷鎮新陶村原三雷中學舊址的民勤鄉村記憶博物館內,這裡集藏品展示、情景體驗、民宿文化、文體活動、教育宣傳、旅遊娛樂等功能為一體,設有生活用品館、生產工具館、紡織服飾館、非遺體驗館、民間工藝館、陶瓷器皿館、人民公社館、紅色珍藏館8個展館,共有藏品4200餘件(套)。
  • 記憶|到西莊邂逅田園鄉愁!
    點擊題目下方紅河文旅,了解更多文旅資訊。小桂湖旁、瀘江河畔,自古就是墨客詩人玩水戲魚、賞荷觀花、煮茗品茶、吟詩作賦、抒發情感的地方,詩人孫清元曾有長聯云:「畫成煙雨樓臺,看山橫煥嶺,地轉瀘江,剩一片芳草夕陽,記新都公子行吟處;人在蓮花世界,喜月到天心,風來水面,趁此際香溫茶熟,想茂叔先生得意時。」直到今天,楊慎與葉瑞的身影仿佛還留在瀘江河畔。
  • 寫在春節的鄉愁記憶
    今日,「思享一席」欄目,獨家推出上海交通大學城鎮空間文化與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陸邵明教授對小城鎮承載鄉愁記憶的理論文章,用理性思考來為這個春節假期收尾。當然,結束永遠意味著新的開始。鄉愁記憶不是塗脂抹粉而是引領小城鎮特色發展陸邵明 上海交通大學城鎮空間文化與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為「思享者工作室」微信公號獨家稿件
  • 杭州富陽:農耕文化博物館 留住鄉愁記憶
    杭州富陽:農耕文化博物館 留住鄉愁記憶 2014-08-28 07:43:00 導讀:農耕文化博物館,由一幢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磚木結構民居改造而成,裡面陳設著100多件農耕工具和農業生活用品,原汁原味地展現了改革開放前各時期的山區農民生活風貌。
  • [留住鄉愁]童謠聲音,留住隆都人家的記憶
    一種熟悉聲音,一座城市,留住的是滿滿的鄉愁。家鄉話,熟悉的童謠,無論您在何方,無法淡忘。
  • 重拾鄉愁記憶!永春五裡街舊街將「涅槃重生」
    這條名震閩南的古老街道,正在華麗轉身,即將再現昔日魅力。永春五裡街曾被譽為「閩南商貿重鎮」,是永春縣目前保留相對完整具有閩南騎樓風格特色的傳統老街,承載著永春人的鄉愁記憶。隨著時代變遷,五裡街交通要道的地位一再被削弱,人員外流,房屋日漸破敗,老騎樓日漸老去。近日,記者途經五裡街時發現,沿街騎樓已搭起腳手架,正在進行老屋翻修。
  • 記美食鄉愁 留城市記憶
    在展覽迎客之前,還有兩個承載了廣州美食記憶的網站已經上線,網友們在此感受城市記憶的脈搏,更可上傳圖文,將這個網站當做珍貴美食記憶的「銀行」,永久保存。觀展:按圖索驥尋美食海心沙「世界美食集錦」人流如織,不少人駐足「不出廣州吃遍亞洲」的展區,拍照記錄16個亞洲國家的外交官們推薦的在廣州最地道的本國菜餐廳,大概已經準備好了按圖索驥尋找異國風味,親身體驗「不出廣州吃遍亞洲」的滿滿幸福。展區裡還展示了16位外交官們所喜愛的廣州美食,想必這些廣州風味日後會給他們留下美好的回憶。
  • 文藝的風景棧道,山城步道十八彎,是重慶人記憶中的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對於重慶人而言,山城步道就是鄉愁,這一頭連著自己,那一頭連著這座城市的過去。重慶渝中區仍保留著三條步道,其中最令人稱讚的還是山城第三步道,作為年齡最大的「老大哥」,第三步道見證著一代代重慶人的成長,當年還是牙牙學語的孩童,一轉眼就變成精壯結實的帥小夥。
  • 百年老石磨承載記憶與鄉愁
    百年老石磨承載記憶與鄉愁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8.06.25 星期一 【崢嶸歲月】    老石磨是重要工具    「這口老石磨承載了村裡人的煩惱與歡樂,幾乎見證了現在村子裡每一個人的成長。 」在羅家營村史館內楊方信老人說,石磨伴隨他們度過了艱辛又充滿樂趣的童年。在老人的指    引下,記者見到了這口據說已    有百年歷史的老石磨。
  • 《遙遠的鄉愁》2、鄉愁,是現代人心底抹不去的疼
    《遙遠的鄉愁》(之二)離別是人生的功課,相逢是許多人的希望。相逢無數,不如重逢。但每次重逢,只有變得更好,哪怕一點點,生活才更有意義。而我們,就是為了這個,才離開家,奔赴遠方。遠隔千裡,被問了無數次的「你好嗎」,不如回到家裡,讓他們看看,我很好……人隔千裡路悠悠,未曾遙問心已愁。故鄉不大、不高、不繁華、不富裕,卻是山水田園和人文歷史、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深度融合。一片藍天、一朵白雲,成就了獨有的文化特性;一池碧水、一片田園,也成為最美的鄉愁印記。
  • 永泰舉辦百年老照片展 追溯百年鄉愁記憶(組圖)
    百年前的永泰母親河大樟溪、聯奎塔、永泰一中的八角樓、纏腳的婦女、穿古裝的中國人,拉船裸體縴夫,衣裳襤褸的當地人等民生百態等,都是難忘的歷史記憶。還揭示鮮為人知的駐永泰的美國傳教士與當年駐軍到永泰的蔣介石的微妙關係。  「永泰縣重視歷史文化傳承,留住鄉愁的做法讓人感動。」 蔣濱建表示,他下一步將繼續在海外各大圖書館、檔案館、拍賣會等徵集永泰老照片和相關史料,到時贈送給永泰縣。
  • 忠縣三峽老街:勾起眾多忠州人的鄉愁記憶
    古街目前,忠州城保留的老城區面積約0.4平方公裡,主要分布在忠州街道東坡路、十字街等社區,居住有約3000戶、1萬餘人。古民居(四合院俯瞰)忠州城遺存的古門、古街、古井、古石梯、古城牆、古城門、古民居等建築雖已破敗不堪,但依然透出忠州古城的建築特色和歷史厚重感,並能喚起眾多忠州人的鄉愁記憶。
  • 福建漳平:一個濃鬱的鄉愁情結在古厝裡凝聚
    修繕後的觀音厝煥然一新更讓人驚喜、驚訝、驚嘆的是,在古建築觀音厝裡,由鄉賢章汝先教授與鄉親們一起創建了一個鄉愁記憶館。這個鄉愁記憶館由鄉賢章教授個人出資,鄉親鄭偉明負責收集購買,歷經三年多,到目前為止共收集購買有六百多件,其中部分是鄉親自發捐獻的,現全部收藏陳列在觀音厝八間展室裡。
  • 走進鄉愁書院、傳承紅色文化——威信法院的主題黨日
    走進鄉愁書院、傳承紅色文化——威信法院的主題黨日 2020-12-05 17: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三汊港鎮港頭俞姓人家:留住記憶中的鄉愁
    根據自己的記憶,他用紅梨木和樟木按一定的比例製作各種農耕器具,「這些擺件不僅好看,還能使用,都是按比例縮小後成的的貨真價實的物件,希望後人記住這些農耕文化,不要忘記祖先的智慧。」俞老介紹說。經過幾年的製作,上百套「能動起來」的農具模型,讓人們留住記憶中的鄉愁。俞中棠130餘年前由縣城遷往三汊港,是因為當年的三汊港,憑著暢達的鄱陽湖水系,成為商賈雲集的碼頭。
  • 老物件傳家風 鄉愁館潤鄉風
    近日,彭州市民張秀英和老夥伴一起參觀通濟鎮橋樓社區鄉愁記憶館後感慨道。鄉愁記憶館是橋樓社區的「文化地標」,館藏「文物」來自當地居民,從風谷車、犁耙、土陶水缸,到石磨、糧食櫃等不一而足,總計80餘件,全是傳統農用老物件。
  • 一位公務員的鄉愁:記憶中的柴屋村
    ►每個人都有家鄉,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有濃濃的鄉情、鄉愁,今天,公務員內參(ID:igongwuyuan)分享一位公務員對家鄉的回憶:小漁村,叫柴屋村。雖叫村,卻只是賽湖大隊一個村民小組。我不敢苟同,只是感嘆記憶與現實,有時只隔著半個城市的距離。隨著棚戶區改造拆遷令一聲號角,那些識大體、顧大局的柴屋人,舍小家為大家,配合拆遷,負重涉遠,雖然政府有就近安置還房政策,但邁不開的還是那故土情深。
  • 古村落的數字記憶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12月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指出,「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一句「記得住鄉愁」,不知撥動了多少人的心弦。    中國傳統社會的根基在鄉村,鄉土文化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層面。
  • 鄉愁,一根精神的臍帶——讀《一碗米粉的鄉愁》有感
    導語——生於1922年的饒平如老先生寫《一碗米粉的鄉愁》,娓娓道來的敘述筆調,像春天的風輕柔地吹過水麵,在讀者的心湖裡泛起層層漣漪……《一碗米粉的鄉愁》邱建國/主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12月讀鄉愁患者、米粉達人丘山的詩《南城人與米粉》:每一個南城人/生下來時/一根臍帶剪斷了/另一根叫做米粉的臍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