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是什麼?
鄉愁是龔自珍的「家大人時年七十有三,倚門望久矣」。
鄉愁是余光中的一枚郵票、一張車票、一灣海峽,或是一座墳墓。
鄉愁是讓人刻骨銘心的一個地方;是讓人無法忘懷的一些玩伴和親人。
鄉愁,永遠都是動人的發射詩性光芒的那個地方、那些人。
雖然故鄉有時面目全非,但是鄉愁,依然在那兒。
說到這,是否勾起了你的鄉愁?
紅河「鄉愁記憶」微信投票評選活動即將開始!
我們將會陸續推出紅河州各縣市的鄉愁記憶,敬請期待!
今天,小編就先帶大家走進屬於咱們蒙自人的這些鄉愁記憶~
南湖位於蒙自老城南面,舊時名草坡、草湖,原為城南一窪地,積雨水而成池。因位於蒙自縣城南,故稱「南湖」。
明朝時知府錢邦稱帶領民眾,將湖中淤泥雜草取出,壘成3座小山,分別以神話中仙人居住的蓬萊、瀛洲、方丈三仙山為名;並從縣城十幾裡外引來酒雞泉、法果泉等四泉之水灌入湖中,形成碧波蕩漾的大小兩個湖泊。
湖面總面積41萬平方米,積30萬平方米,湖堤種植垂楊,三島有遊路相通,國內廣植花木。主要的建築有雄偉的瀛洲亭,為六角三層重簷,簷角、亭頂鋪琉璃瓦,畫棟雕梁,金碧輝煌。簷上掛有風鈴,鈴聲悅耳。
湖中還有各式亭臺樓閣、奇花異卉,環境清幽,因有文人學士常來相聚,吟詩作賦,攻讀詩書,又有「學海」之稱。
南湖中的路、「菘島」和「軍山」是上世紀30年代初滇軍獨立第2團駐防蒙自期間,團長李菘組織所建。瀛洲亭是南湖內最重要的觀賞古建築。她始建於清康熙 29 年(1690 年),亭高22.4 米,為木結構,六角攢尖頂三層樓閣式重簷亭。頂蓋琉璃瓦,黃綠相間,脊飾吻獸,寶頂聳立。內外裝修富麗,畫棟飛簷,整體造型挺秀,結構勻稱,是清代園林建築佳作之一,被編入《中國美術全集·園林建築卷》。瀛洲亭還與它周圍的景物一道,素被歷代文人學士譽為「三山毓秀」。
碧色寨火車站位於蒙自城北面10公裡處。宣統元年(1909年)4月13日滇越鐵路鋪軌至碧色寨,建碧色寨車站。宣統二年(1910年)滇越鐵路全線通車,逐漸繁榮起來,原為滇越鐵路滇段一大站。民國10年(1921年)個碧鐵路通車,碧色寨成為換裝站,滇南進出口貨物都由碧色寨中轉,後成為個碧石鐵路的終端站,滇越鐵路與個碧石鐵路的換裝站,曾經繁榮一時的一個火車站。
碧色寨車站是我國最早的鐵路車站之一,位於蒙自城北10公裡處,為滇越鐵路與中國第一條民營鐵路——個(舊)碧(色寨)石(屏)鐵路交匯地,滇越鐵路上重要的特等甲級車站。
1909年6月,滇越鐵路(米軌)鋪軌至碧色寨後修建碧色寨車站,1910年滇越鐵路全線通車。1921年10月,個碧石鐵路(寸軌)個舊至碧色寨段竣工,1936年全線貫通,碧色寨車站成為換裝站,滇南進出口貨物都由碧色寨中轉,為當時雲南鐵路交通的樞紐。
碧色寨也因之商賈雲集,貨倉、店鋪林立,一派繁華熱鬧景象,有「小香港」之稱。
碧色寨車站作為中國鐵路寸軌、米軌共存和中國第一條民營鐵路所在地,充分反映了中國鐵路發展的一段歷史,具有極強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科學價值。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蒙自的街道越來越寬,但小商販走街串巷時發出的「新安所冰棒, 新安所冰棒……」的吆喝聲卻總是日復一日地陪伴著每個蒙自人的日常生活。這吆喝聲總能穿過嘈雜的聲音,傳入耳朵,涼透心扉。
新安冰棒算是蒙自的一大特色,多少年來,一直堅守傳統,卻又歷久彌新,陪伴了一代又一代蒙自人的童年。
它貌不驚人,甚至可以用樸實來形容其樣貌。但它所具有的糯米味兒,水果味兒等各種傳統味道相比市面上那些出奇的開花兒的冰激凌,卻更讓人迷戀這類原汁原味,混合著童年的味道,一點甜,冰冰爽。
聽在耳朵裡的「新安所冰棒」是讓人難忘的蒙自鄉音,吃在嘴裡的「新安所冰棒」是流落異地的遊子的無限鄉愁。
蒙自年糕說起來和蘇州也有些淵源,話說明清年間,從內地來了大量的軍民駐守邊疆,蒙自城不遠有個新安所軍屯,來到軍屯的就有會做蘇州年糕的手藝人.清朝康熙年間,新安所的師傅用雲南當地生產的糯米,水磨後吊漿製成米粉,加入當地的優質紅糖、玫瑰糖、噴香的芝麻等原料,放入墊著豆腐皮的碗中蒸熟,就成了名聞遐邇的蒙自年糕。
蒙自年糕外型就像個紅色的小碗,做得好的,對著燈光能看到裡面的玫瑰花瓣,切片後用油煎出來,清香四溢,甜蜜可口。
民國年間,新安所人熊兆林、蒙自縣城江星齋製作的年糕就享譽全省。
到了當代,蒙自年糕又開發出白糖製作的白色年糕,還有火腿、花生等多個品種,加上現代保鮮包裝,行銷全國。有人說現在吃甜食太多不好,但在過去白糖限額供應的時候,大家誰不想多點甜味啊。
蒙自被譽為「『中國石榴之鄉」。蒙自石榴種植始於明代,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蒙自石榴美如玉」,以果粒大、皮薄、味甜而著稱,古人稱之為「天下之奇樹,九州之名果」。
蒙自石榴連片規模、產量、品質堪稱中國第一,鮮果除暢銷國內20多個省區和城市外,還遠銷越南、寮國、泰國等東南亞國家。
2005年11月,116株蒙自石榴樹移栽釣魚臺國賓館。2007年「蒙自石榴」 成功註冊紅河州首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2008年獲得「奧運果品一等獎」, 被指定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專用果品;2010年 「蒙自石榴」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被認定雲南省著名商標;2013年「蒙自石榴」入選國家農業部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中心組織編制的「2013年度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目錄」。
過橋米線發源於雲南蒙自,相傳明清之際,蒙自縣各民族以習科舉,入仕第為榮。時蒙自城內一書生喜歡遊樂而不思學業,家中賢妻甚為憂慮,常以良言苦口規勸,生卻不以為然。一日,妻慍而責之:「你終日遊樂,不思學業,真不想光宗耀祖,為妻兒爭氣嗎?」聞妻言,生深感羞愧,於是在城郊南湖畔築一書齋,獨居苦讀。妻轉喜,逐日三餐均繞堤過橋送至書齋餉生,風雨無阻。日久,書生漸瘦弱,妻視而心疼,思進補之。一日晨,妻於早市上備來米線、脊肉、鮮菜等料,煨好雞湯,切好生肉片,正忙著為夫作早餐。時身邊幼子稚氣,戲將案上的生肉片丟入湯鍋中。妻斥兒惡作,急將肉片撈出,視之已熟,嘗之鮮嫩,甚奇,再以生肉片試之,喜得妙法。遂將肥油雞湯裝罐,米線、生肉片、佐料等分別盛於食籃中,即攜罐提籃,偕子出門,直送南湖書齋。途中,因操勞過度而暈厥湖堤上,良久方醒。生聞訊趕來,扶妻入齋,更覺今日早餐別樣,開罐驗湯無一絲熱氣, 用掌撫罐卻灼熱炙手。掀帕視籃中,米線、肉片、佐料皆為生涼之物,奇疑。妻掩面一笑,遂與小兒順序操作示範,邊釋道:「飄浮之油能保湯溫,先氽肉片與鮮料,再入米線燙之。」生試嘗,居然熱湯炙口,肉片鮮熟白嫩,米線滑溜而味美,真不同凡餉。生大喜,宣揚之,秀才們便紛紛效仿,囑家人如法炮製,皆得美食,異口同聲讚美生妻賢能, 譽此為「過橋米線」。從此,遍傳鄉裡,蒙自過橋米線不脛而走,數百年後,終成為雲南地方名膳。
蒙自過橋米線歷經300多年,其烹製方法講究煨湯,竅為:無雞不甜,無鴨不香,無肘不濃,無肚不白。湯的選料以老母雞、豬排骨、筒子骨為主。配料主要有雞脯肉片、豬脊肉片、豬腰片、肚頭片、烏魚片,開片極講究刀法技藝,展開來薄如蟬翼,合攏來捏作一砣,應該是最上乘的刀法。其他還有雞腿、酥肉、炸肉之類熟食。佐料有蔥、韭、豌豆尖、豆芽、芫荽、菊花、豌豆砣(泥)、豆腐皮、草芽之類。其他調料有薑末、鮮辣椒末、胡椒末、辣椒油、芝麻油之類。
由於過橋米線不需要烹調,營養得以最大保留,使成品更加滋嫩清香,享譽中外,故得「天下一碗」美名。
紅河「鄉愁記憶」評選微信投票規則:
一、投票時間:2017年6月12日零點至6月30日零點。
二、每個微信號一天可以投10票(須分別投給不同的作品)。
三、本次投票在「人文紅河」、「聽紅河」、「紅河電視臺」、「加油紅河」四家媒體微信公眾號平臺上同時進行,網友可以任意在一家平臺上投票,也可以在多家平臺上投票,最後計票以4個平臺的累計票相加數為準。
四、各微信平臺和投票參與者不得刷票,一經發現有刷票行為,將對該投票項目全部票數進行清零。
雲南加油報全媒體報導
轉載請註明:來源加油紅河
本公眾號長期法律顧問:雲南經峰律師事務所 律師:許毅輝 13529467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