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藝術文化,獨具特色的冀東皮影戲,造型的誇張與變形

2020-12-16 不喜歡你的人

在眾多的民間美術形式中,誇張與變形是一個突出的特徵。這首先源於中國審美傳統和哲學觀的影響。在中國古典繪畫中,以意為上,以心為主,講究「天人合一」,「超乎象外」,蘇東坡云:「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臨」。齊白石也說:「畫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則媚俗,不似則欺世。」都說明了在寫真與取意之間,首先以意境、神採、氣韻為上,而以肖似、逼真、寫實為下。所以在深受繪畫和中國美學思想的影響下,冀東皮影也顯示出對形象特徵和神韻的有意捕捉與塑造,甚至大膽變形、誇張,以達到神似的目的。

中國的傳統戲曲更是如此,劃清行當,規範表演,固定形象,以程式表現紛繁的人物和複雜的劇情,其形象、臉譜也大膽誇張,以期造成充分的視覺效果,從而結合唱念做打,表現意境和心境,往往點到為止,以虛當實,回味無窮,韻味十足。這就要求舞臺形象要概括,特徵要突出,一上臺便可知大概什麼人,什麼事,什麼情況等,誇張與變形,就顯得十分重要,在形象塑造上受戲曲影響很深的冀東皮影,無疑也具有這個特點。

其次,冀東皮影的誇張與變形和影人的雕刻者、影戲受眾有關。作為民間美術形式,影戲的雕刻者是能工巧匠,是藝人,他們繼承先輩傳統,根植於下層百姓,其自身也無需過高的文人繪畫修養與更廣的美術創作來源,所刻影人,無非是為了更好地表現人物,吸引觀眾。對影戲受眾也是如此,他們大多數是下層百姓,理解能力有限,大部分人不識字,只能靠聽和看來理解劇情。他們需要看到的不是千萬個不同的現實面孔,而是鮮明易辨的臉譜,是好人或是壞人,是喜劇還是悲劇,是帝王將相還是公子小姐,一目了然,便於看懂。

比如看見牙咧嘴有鮮紅臉蛋的醜兒,就知道此人非奸猾小人就是憨傻可笑。被刀劈斧砍的頭茬滿臉堆笑,頭被劈成兩半,頭頂上淌著紅血的頭茬,面部仍笑容可掏,事情說得很明白,但不血腥,還引人發笑。為了表現女山賊的形象,雕刻藝人在「小兒」的面部造型上誇張地大膽植入掃帚眉,以表現女山賊的暴虐兇殘。還有造型誇張的大手斯,三頭的妖魔鬼怪等,無不是誇張到極點。另外,冀東皮影誇張變形的特徵,是表演的需要。

冀東皮影屬於貌似剪紙藝術的民間傀倡戲曲。借燈光反映在幕布上,表現活動的情節,所以在透視上,只能以表現側面的形象為主,但對於身子,四肢以及冠戴頭飾,如果僅表現五分側面,則顯得單薄且不易於執杆操縱,從而形成了面部與腳是五分側面,冠戴髮式為六七分側面,上身為六七分側面,下肢為九十分側面的奇怪而扭曲的透視現象。但表演起來,這種變形處理卻生動自然,毫無彆扭之感。這種造型是科學的、合理的。另外一種變形的透視現象就是散點透視、多點透視,而不是寫實的焦點透視。

比如砌末中桌子的造型,視點在桌面的斜上方,而桌腿的造型,視點卻在正側方,使整個桌子看上去扭曲變形,但如果採取一點透視,則會產生表現了桌面,桌腿就不穩固、整齊。而表現了桌腿的穩固整齊,又表現不了桌面的方圓以及桌子上散放著的各種複雜物件。多點透視的運用,則解決了以上困惑,隨心所欲,自由靈活,顯示了藝人們的智慧。影人比例的處理也大膽變形誇張。皮影戲的幕布不過幾平米,影人不過尺餘,在沒有強光燈影射的情況下,面對臺下眾多觀眾演出,其形象的清晰度便成了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傳情達意、表現人物特徵的頭茬比例得到誇張,基本上佔整個身長的五分之一,而正常人的比例是六個半頭到七個頭。頭部的誇大也給眼睛的誇大留出了位置,「四體妍蠟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眼睛的傳神作用歷來在人物造型上倍受重視。在冀東影人的造型中,加大了眼睛的比例,使觀者更易看清,並達到表現神採的目的。手的比例也加大了,因為影戲造型是處在運動中的,手的舞動結合唱腔能更好的表現人物,同時彌補了頭茬表情不動的缺憾。

相關焦點

  • 皮影戲藝術文化,冀東皮影戲道德教化的功用,是怎麼體現出來的?
    我們以冀東皮影戲代表劇目《五峰會》為例,分析冀東影戲內容的社會教化功能。《五峰會》:宋神宗時,西戎進犯中原,鎮西侯曹克讓帶兵守邊。曹克讓有一把乾天劍,憑此劍力阻敵兵,殺的番兵膽寒,不敢犯界。西戎國王施計買通宋朝奸相沈恆威。沈弄權施計將曹克讓召回。
  • 戲曲 皮影戲的藝術流派
    藝術流派綜述浙江皮影浙江海寧皮影戲位於錢塘江北岸的浙江省海寧市境內,至今流傳著具有南宋風格的古典劇種——海寧皮影戲。泰山皮影泰山皮影由獨特的「十不閒」技藝大師——範正安先生為獨特代表任務,繼承民族遺產,打造泰山品牌,弘揚泰山文化!泰山皮影表演的泰山石敢當的故事栩栩如生,十七大期間在國家大劇院為與會代表表演的泰山石敢當故事,受到了一致好評,其皮影藝術先後被《新聞聯播》《焦點訪談》《實話實說》《走遍中國》《文化訪談魯》等專題報導。
  • 河北省各流派皮影戲集結亮相河北皮影藝術展
    原標題:河北省各流派皮影戲集結亮相河北皮影藝術展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保護、培育、涵養文化生態,展示河北省列入國家級、省級非遺名錄項目的皮影戲保護成果,豐富活躍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由河北省群眾藝術館、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唐山、秦皇島、滄州、邯鄲市群眾藝術館、非遺保護中心協辦的河北皮影藝術展於
  • 【文化·視點】皮影戲的眾多流派
    【文化·視點】皮影戲的眾多流派  皮影戲在我國流傳地域廣闊,在不同區域的長期演化中,形成了不同流派。現流存的數千件清代皮影原件,構思奇妙、雕刻細膩逼真,有極高的藝術和研究價值。  北京皮影戲:北京皮影以線刻見長,自清中葉後,在造型上借鑑京劇,出現了生、旦、淨、醜、末的臉譜。北京皮影繼承了西派皮影藝術的特色,善演神話、武打和寓言劇。久演不衰的保留劇目有幾十齣,都以唱腔委婉、表演細膩而著稱。  華縣皮影戲: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民間藝術。
  • 傳承千年的文化--湖南皮影戲
    據傳起源於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現有的史料可考為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是中國最古老的舞臺藝術——中國皮影戲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涵蓋了中國南方皮影的主要特徵;在長期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形成了自身獨具魅力的藝術風格。保留的傳統劇目有數百種,流派有:長沙皮影、澧縣皮影、衡山皮影、常寧皮影等。
  • 淺談:皮影戲的特點及現代進展
    皮影戲便是鬼神崇拜的一種表現,是「以虔敬所有超自然的神為第一目的的藝術。」影偶是皮影戲的基本道具,單獨來看,影偶也是別具風格的造型藝術品,其主要有4個特徵:一是合理的變形。為突破影偶只能在二維空間移動的局限,影偶雕刻藝人合理使用變形藝術,適應觀眾觀影時的視覺體驗,使觀眾產生鮮明的立體感,同時,還能突出人物性格特徵。二是大膽的誇張。這種誇張能夠集中反映人物和景物的本質特徵,產生強烈的美感和演出效果。
  • 民間藝術與年味⑤|「雙手對舞百萬兵」,皮影戲如何走入日常
    兩個展覽相輔相成,有助於觀眾更深入地了解冀東皮影藝術的歷史、民俗及工藝特點。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館藏皮影文物展覽現場皮影戲,是由藝人操縱影偶道具配合燈光、音樂、說唱等形式在幕布後表演故事的一種戲曲藝術。皮影載滿獨具魅力的中國故事。
  • 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皮影戲
    皮影戲其流行範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有些皮影藝人是專業的,有些是業餘的,只在農閒時節表演。皮影戲的相關技藝通過家庭、戲班或師徒進行傳承。中國皮影戲傳遞文化歷史、社會信仰、口頭傳統和當地風俗等信息。在過去還沒有電影、電視的年代,皮影戲曾是十分受歡迎的民間娛樂活動之一。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
  • 唐山皮影戲傳承人賈祥民
    錢俊聲是灤州影界名藝人,淨角,在冀東有極高名望。錢俊聲司鼓藝術極佳,1957年曾獲唐山地區一等獎,號稱「唐山第一鼓」。1970年又拜本縣影界名人、「皮影大王」張繩武的徒弟、演唱和司鼓俱佳的霍振地為師,再得皮影戲花臉、司鼓藝術真傳。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泰山皮影戲
    至於皮影戲中人物、景物的造型與製作,卻又是屬於我國的民間美術範疇。它的藝術風格,在民族藝苑裡也是獨樹一幟。為了適應皮影戲的幕影表現形式,採取了抽象與寫實相結合的手法,對人物及場面景物進行了大膽的平面化、藝術化、卡通化、戲曲化的綜合處理。其藝術創意汲取了中國漢代帛畫、畫像石、畫像磚和唐、宋寺院壁畫之手法與風格。其臉譜與服飾造型生動而形象,誇張而幽默。或純樸而粗獷,或細膩而浪漫。
  • 陝西皮影戲獨樹一幟,保留著當地的說書文化,造型質樸單純
    皮影戲的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從西漢時期他就一點一點的被大家所傳誦,尤其是在民間藝術中,它擔任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滿足了大家想要了解歷史文化的一個媒介。陝西的皮影在民間表現的形式比較普遍,東路的皮影比較大,圖案比較簡潔大方,而西路的皮影風格比較細膩一些,在陝西皮影戲中華縣的皮影戲是最著名的,一來是他的皮影雕刻技術比較好,後來就是演唱者的唱功比較深,第三就是表演者的功力比較精湛,第四就是有著歷史文化淵源,總體給人的感覺就是表演者能夠十分恰當了,把當地的文化和皮影戲結合在一起,讓我們感覺到戲曲的藝術也可以做得這麼完美
  • 皮影戲藝術的發展,明代的冀東影戲,有什麼的特點和魅力?
    《河北省志》七十九卷「文化志」記載:「1958年,唐山專署文教局發現明萬曆乙卯年手抄本樂亭影卷《薄命圖》、《炎天雪》卷中已有生、小兒、花小兒、髯兒、大兒、花生等幾個行當。已出現『三趕七』的結構變化」。由此古影卷可以看出明代的樂亭皮影戲中的行當已經齊全,並有了曲牌和固定的韻律格式,可以說自金、元、明以來,樂亭影戲經過數百年來的發展演變,已經從宋代汴梁影戲,成型為有冀東特色的樂亭影戲或灤州影戲了。自金代汴梁影戲被撈北移以來,影戲應該不久就傳到了距離京城不遠的灤河一帶。
  • 民俗文化之二 皮影戲
    民俗文化之二 皮影戲「一口訴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是皮影戲藝術最生動最大氣的寫照。關於皮影的起源,有一段悽美的傳說:兩千多年前,漢武帝愛妃李夫人亡後,武帝整日恍惚,不理朝政。中國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戲的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都起過先導作用。西方世界從十八世紀的歌德到後來的卓別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對中國皮影戲藝術都曾給予過高度的評價。
  • 民辦藝術展演上演皮影戲專場
    【深圳商報訊】(記者 杜翔翔 文/圖)2015深圳市民辦藝術展演《皮影戲專場》日前在深圳戲院上演,深圳龍崗杜鵑花皮影藝術中心為觀眾帶來了《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紅樹林的故事》等五個有趣的皮影劇目,吸引了不少小朋友觀看。
  • 皮影戲對舞蹈藝術有何影響?及其自身應該如何發展?
    一、皮影戲的相關概述(一)皮影戲的發展歷程皮影戲是我國傳統藝術表現形式,屬於中國最早的一種戲曲劇種,也可算作「現代電影始祖」。皮影戲感覺上比較鄉土,唱上整本大戲可以三天三夜,人物小巧,造型誇張百變,又吸收西派牛影的優點,使得演出效果更壯觀,也更吸引觀眾。二、舞蹈藝術的發展現狀(一)舞蹈藝術的現狀舞蹈是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通過肢體動作來表達出語言文字所難以表達的故事情節,及人物情感,深受人們青睞。
  • 河間皮影戲:兩手對舞百萬兵
    這,就是河間皮影戲。在河間市皮影劇團的小劇場,正在排練的幾位演員,熟練地操縱著影人——「鮑叔牙」和「管仲」,表演著新編皮影戲《千古豐碑》中的一折。兩位歷史人物在馬上槍來箭往、激戰正酣……唱腔粗獷 獨具特色皮影戲俗稱燈影戲,是中國最古老的戲劇形式之一。
  • 皮影戲:東方的光影傳奇
    光和影的律動總能激發人類無盡的想像力,在西方,光影的魔力被巧妙的利用,並由此誕生了電影藝術。而在東方,光和影的傳奇則以另外的一種形式被呈現。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一種傀儡戲藝術,歷史悠久。漢武帝時,方士用燈影為皇帝重現逝去愛人的形象,以解相思之苦,皮影的傳奇由此發軔。
  • 文化記憶:那支曾經活躍山鄉的皮影戲
    文化記憶:那支曾經活躍山鄉的皮影戲謹以此文,向那些為傳承、保護和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艱巨努力和無私奉獻的老一輩藝術家們致以崇高的敬意。——何東升1978年3月,對於中國北方來說,冬天才剛剛過去,又一個春天姍姍而來了。這個春天,在甘肅省華亭縣東華鎮王峽口村一個農民眼裡,有重要的意義。
  • 傳統文化之皮影戲
    擁有這些特點的當然是皮影戲了。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範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 借燈取影 戲若人生—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之巴林左旗皮影戲
    從事皮影藝術工作幾十年,自己創作劇本,邊唱邊演,一場戲裡可以扮演多個人物。「巴林左旗皮影有著自己的特點,比一般的皮影高大、人物造型多樣、動物活靈活現。經過幾代皮影藝人的探索實踐,已經形成獨具特色的表演體系。」李國華說。巴林左旗皮影藝術在劇本、演唱、表演等方面有著非常明顯的遊牧文化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