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藝術的發展,明代的冀東影戲,有什麼的特點和魅力?

2020-12-16 要走多少路看多少風景

《河北省志》七十九卷「文化志」記載:「1958年,唐山專署文教局發現明萬曆乙卯年手抄本樂亭影卷《薄命圖》、《炎天雪》卷中已有生、小兒、花小兒、髯兒、大兒、花生等幾個行當。已出現『三趕七』的結構變化」。由此古影卷可以看出明代的樂亭皮影戲中的行當已經齊全,並有了曲牌和固定的韻律格式,可以說自金、元、明以來,樂亭影戲經過數百年來的發展演變,已經從宋代汴梁影戲,成型為有冀東特色的樂亭影戲或灤州影戲了。

自金代汴梁影戲被撈北移以來,影戲應該不久就傳到了距離京城不遠的灤河一帶。尤其是樂亭縣,自明代遷都北京以後,冀東地區的人口開始因遷徙得到了補充,經濟開始發展,當地文化、教育程度不斷提高。加上明代政府對宣揚教化的重視,有很多文人為影戲編寫劇本,使冀東皮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據《永平府,地理志》的記載,明萬曆前後,樂亭影戲以臻成熟。在地理位置上,樂亭縣也有著得天獨厚的良好條件。樂亭縣地處渤海灣的灤河入海口,灤河在其下遊衝刷成了三角洲。所以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民勤勞樸實、文風日盛,河運繁忙、群眾生活比較富裕,富戶眾多,娛樂盛行。此地遠離軍事要塞,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秩序良好,這使得性格開朗的樂亭人民對民間娛樂有了廣泛的需求。樂亭影戲也在此良好的土壤上得到了發展與興盛。

明初,洪武與永樂年間,政府曾組織了幾次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樂亭縣的移民來自山東、河南、江浙等地。移民文化也與樂亭當地的文化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交融。比如浙江的南戲、崑曲,山東、河南的民間說唱與當地的秧歌、民歌小調等民間藝術融合,極大地豐富了樂亭皮影的表演。在影卷的編寫上,南戲崑曲的傳統故事給影戲起到了借鑑與啟發作用。

成熟的南方戲曲在表演服飾、戲劇程式、唱調等諸多因素上,對影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樂亭皮影在長期的交融中,逐漸形成了具有樂亭地域特色的民間戲曲形式。這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集政治、軍事、文化、地理、風俗等諸多因素合力形成的。

每一種民間藝術形式都具有著這樣的特徵,它的產生與發展首先不是一個人的作用,這有別於詩歌、文學。它是一代一代藝人的逐步努力與改革,緩慢發展的結果。其次,民間藝術少有自律自覺性,而是自發的、鬆散的,因其所需而產生、發展、演變的。再就是民間藝術有著極強的地域性,特色鮮明、形式活潑、風格純樸、表現自然。

相關焦點

  • 皮影戲藝術文化,冀東皮影戲道德教化的功用,是怎麼體現出來的?
    宋代就有雕影人「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與之醜形」的說法,可見一開始,影戲就擔當社會教化的作用。影卷內容宣揚正義,諷刺邪惡,宣揚傳統道德,歌頌忠孝節烈,感悟世態炎涼,描繪愛情願景,借因果報應以正社會風氣,演歷史興衰以感人生百態。
  • 皮影戲藝術文化,獨具特色的冀東皮影戲,造型的誇張與變形
    所以在深受繪畫和中國美學思想的影響下,冀東皮影也顯示出對形象特徵和神韻的有意捕捉與塑造,甚至大膽變形、誇張,以達到神似的目的。這就要求舞臺形象要概括,特徵要突出,一上臺便可知大概什麼人,什麼事,什麼情況等,誇張與變形,就顯得十分重要,在形象塑造上受戲曲影響很深的冀東皮影,無疑也具有這個特點。其次,冀東皮影的誇張與變形和影人的雕刻者、影戲受眾有關。
  • 臺灣偶戲劇種:皮影戲
    一、傳統影戲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影戲,包括手影戲、紙影戲及皮影戲三類。它起源於唐、五代,繁榮於宋、元、明、清,延續至今,成為一種集繪畫、雕刻、音樂、歌唱與表演等多項藝術之傳統戲曲。  影戲發展至宋代,由於商品經濟發達、都市生活繁榮、市民階層擴大,市民文化娛樂繁盛,以及宋代話本之出現,促使唐、五代萌芽之影戲,迅速繁榮等因素,影戲已成為民間普遍的娛樂。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云:「諸門皆有官中樂棚,……元宵節過後,每一坊巷口無樂棚去處,多設小影戲棚子,以防本坊遊人小兒相失,以引聚之。」可見影戲在當時相當興盛。
  • 河北省各流派皮影戲集結亮相河北皮影藝術展
    此次展覽分作品展示、劇目演出和出版成果展三部分。作品展示部分主要分冀東皮影、冀中皮影、冀南皮影三個版塊,近百件影人、頭茬、道具、製作工具等實物展示出各地風格各異的造型和精湛的製作技藝;劇目演出部分主要展示冀東皮影、冀南皮影傳唱至今、唱腔獨特的精品小劇目,如《龜與鶴》、《火焰山》等;出版成果展部分主要展覽各地記錄整理出版的皮影戲圖書、光碟等保護成果。
  • 皮影戲對舞蹈藝術有何影響?及其自身應該如何發展?
    一、皮影戲的相關概述(一)皮影戲的發展歷程皮影戲是我國傳統藝術表現形式,屬於中國最早的一種戲曲劇種,也可算作「現代電影始祖」。在西漢時期的陝西是皮影的起源地,也稱為「燈影戲」、「影子戲」、「土影戲」等,隨著朝代更替中得以繼承和創新,形成多種風格類型的皮影藝術形式。文字記載的影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皮影戲是通過燈光照射獸皮或者紙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用來演繹故事的戲劇。有著濃厚的風土氣息,與劇目唱腔上面也深受當地戲曲的影響,表演者一邊操作一邊演唱,並配上一定的音樂。
  • 民間藝術與年味⑤|「雙手對舞百萬兵」,皮影戲如何走入日常
    兩個展覽相輔相成,有助於觀眾更深入地了解冀東皮影藝術的歷史、民俗及工藝特點。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館藏皮影文物展覽現場皮影戲,是由藝人操縱影偶道具配合燈光、音樂、說唱等形式在幕布後表演故事的一種戲曲藝術。皮影載滿獨具魅力的中國故事。
  • 借燈取影 戲若人生—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之巴林左旗皮影戲
    在巴林左旗,皮影藝術深受當地百姓歡迎和喜愛,上個世紀鼎盛時期,影班發展到40餘個,從影藝人200多人。近些年來,人們的生活發生了變化,特別是電影、電視、電腦網路的普及,皮影藝術在當地逐漸走向低谷。皮影藝人大多年事己高,傳承的年輕人寥寥無幾;青少年觀眾數量大幅減少,演出市場日趨萎縮;老影卷、影箱流失嚴重,皮影藝術的生存和發展現狀令人堪憂。
  • 望奎皮影戲:弦掛極具特點 旋律流暢明快
    望奎皮影戲是集彈、唱、拿影、雕刻與一體的綜合性民間戲曲藝術,自清朝同治以來,已有近150年的歷史。昔日,曾有過輝煌和繁榮。多少年來,它不僅對剪紙、雕刻藝術的發展起著推動作用,還對京劇、評劇、龍江劇、舞臺姊妹藝術的繁榮有著重大的影響,保護和傳承望奎皮影戲,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獨特的學習價值。
  • 唐山皮影戲傳承人賈祥民
    錢俊聲是灤州影界名藝人,淨角,在冀東有極高名望。錢俊聲司鼓藝術極佳,1957年曾獲唐山地區一等獎,號稱「唐山第一鼓」。1970年又拜本縣影界名人、「皮影大王」張繩武的徒弟、演唱和司鼓俱佳的霍振地為師,再得皮影戲花臉、司鼓藝術真傳。
  • 淺談:皮影戲的特點及現代進展
    皮影戲是傀儡戲的一種,又叫「影子戲」、「燈影戲」,簡稱「皮影」,是我國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也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影畫藝術形式。皮影的發源,最早可追溯到西漢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皮影戲以其精美的雕刻影偶、通俗的音樂唱詞和簡單靈活的演出形式深受受眾喜愛。
  • 皮影戲:光與影之間搖曳的美
    一個板凳,一盤瓜子老少皆坐在戲臺前觀戲一張皮影,一個故事光與影之間搖曳的美小編就帶你走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的世界皮影戲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用蠟燭或燃燒的酒精等光源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
  • 戲曲 皮影戲的藝術流派
    陸豐皮影戲一直在民間生存、發展,有古代閩南語系的基因,又得海陸豐民間習俗的孕育,唱腔音樂豐富,地方特色濃厚,繪畫、雕刻精緻,表演生動逼真,優雅可觀。陸豐皮影歷史悠久,形成於宋代,盛行於明、清,普及於民國時期。新中國成立前夕的戰亂時期,其他戲劇大部分停鼓散班,皮影戲班仍活躍在周邊鄉鎮,可見皮影戲的群眾基礎深厚,有很強的生命力。
  • 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皮影戲
    「一口道盡千古事,雙手揮舞百萬兵」,皮影的藝術魅力名不虛傳,樂器演奏間極具藝術感染力,令人聽罷久久不能忘懷。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用蠟燭或燃燒的酒精等光源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皮影藝人在幕後用木桿操控影偶,通過光線照射在半透明的幕布上創造出動態的形象。
  • 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淺析出神入化皮影戲
    引言中國美術館展出過廉振華收藏、整理、繪製的皮影雕刻藝術圖譜;皮影戲劇造型影窗、清代皮影戲「影卷」(即劇本)等七百多件珍品。皮影戲居然登堂大展,說明它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和魅力。皮影戲是一種傳統的民族民間藝術形式,乂叫「影子戲」「燈影戲」「上影戲」,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它是集造型藝術、表演藝術、音響藝術為一體,用燈光把人影映現在布幕上的一種戲劇形式。最初的影人和舞臺布景用厚紙雕刻,風格類似民間的剪紙。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泰山皮影戲
    中國皮影藝術,是我國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巧妙結合而成的獨特藝術品種,是中華民族藝術殿堂裡不可或缺的一顆精巧的明珠。皮影戲是讓觀眾通過白色布幕,觀看一種平面偶人表演的燈影來達到藝術效果的戲劇形式,演出用的「影人」,是用驢皮,或用牛皮、羊皮經過硝制刮平,而戲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場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間藝人用手工,刀雕彩繪而成的皮製品,故稱之為皮影。
  • 遼劇是皮影戲發展而來的,它的表演有什麼風格?
    公演劇目除評劇、京劇外,還有一個和廣大觀眾初次見面的遼南劇。它是戲曲藝術的一朵新花。這朵新花的開放,更使人有喜上添喜之感。遼南劇,原叫蓋平戲,是在遼南地區,特別是蓋平一帶的皮影藝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個新生的地方劇種。遼南地區的皮影戲,原有濃厚的藝術基礎。
  • 河北唐山民間藝術皮影戲
    皮影戲,發源於我國西漢時期的陝西華縣(古華州),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動影畫藝術,有人認為皮影戲是現代「電影始祖」。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土影戲」,有的地區叫「皮猴戲」、「紙影戲」等,是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
  • 皮影戲(唐山皮影戲)
    聽爸爸說:相傳漢武帝時,有一位方士為解皇帝思念愛妃李夫人亡故之秋,取那海底的神石 ,雕刻成李夫人的模樣,放置在輕紗中,而在燈光的照射下宛如李夫重現。皮影便由此而來,到宋、金、元時期呈現出繁盛的趨勢,並由南至北,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藝術風格。而在這其中,唐山皮影是獨具魅力的。
  • 中國民間古老藝術——皮影戲
    皮影戲(Shadow Puppets),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 搖曳在光影中的千年藝術|走進非遺——邯山區範莊皮影戲
    歷史沿革皮影,俗稱「皮影戲」,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之一,是用驢皮或牛皮手工雕制的造型藝術,同時也是一種由說、唱和音樂相結合、由藝人操作的表演藝術。這種通過光影展現的「三位一體」藝術,充滿獨特魅力,被譽為「電影的鼻祖」「最早的卡通動畫」,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和廣泛的社會影響。冀南皮影戲是河北地區的戲曲藝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