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志》七十九卷「文化志」記載:「1958年,唐山專署文教局發現明萬曆乙卯年手抄本樂亭影卷《薄命圖》、《炎天雪》卷中已有生、小兒、花小兒、髯兒、大兒、花生等幾個行當。已出現『三趕七』的結構變化」。由此古影卷可以看出明代的樂亭皮影戲中的行當已經齊全,並有了曲牌和固定的韻律格式,可以說自金、元、明以來,樂亭影戲經過數百年來的發展演變,已經從宋代汴梁影戲,成型為有冀東特色的樂亭影戲或灤州影戲了。
自金代汴梁影戲被撈北移以來,影戲應該不久就傳到了距離京城不遠的灤河一帶。尤其是樂亭縣,自明代遷都北京以後,冀東地區的人口開始因遷徙得到了補充,經濟開始發展,當地文化、教育程度不斷提高。加上明代政府對宣揚教化的重視,有很多文人為影戲編寫劇本,使冀東皮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據《永平府,地理志》的記載,明萬曆前後,樂亭影戲以臻成熟。在地理位置上,樂亭縣也有著得天獨厚的良好條件。樂亭縣地處渤海灣的灤河入海口,灤河在其下遊衝刷成了三角洲。所以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人民勤勞樸實、文風日盛,河運繁忙、群眾生活比較富裕,富戶眾多,娛樂盛行。此地遠離軍事要塞,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秩序良好,這使得性格開朗的樂亭人民對民間娛樂有了廣泛的需求。樂亭影戲也在此良好的土壤上得到了發展與興盛。
明初,洪武與永樂年間,政府曾組織了幾次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樂亭縣的移民來自山東、河南、江浙等地。移民文化也與樂亭當地的文化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交融。比如浙江的南戲、崑曲,山東、河南的民間說唱與當地的秧歌、民歌小調等民間藝術融合,極大地豐富了樂亭皮影的表演。在影卷的編寫上,南戲崑曲的傳統故事給影戲起到了借鑑與啟發作用。
成熟的南方戲曲在表演服飾、戲劇程式、唱調等諸多因素上,對影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樂亭皮影在長期的交融中,逐漸形成了具有樂亭地域特色的民間戲曲形式。這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集政治、軍事、文化、地理、風俗等諸多因素合力形成的。
每一種民間藝術形式都具有著這樣的特徵,它的產生與發展首先不是一個人的作用,這有別於詩歌、文學。它是一代一代藝人的逐步努力與改革,緩慢發展的結果。其次,民間藝術少有自律自覺性,而是自發的、鬆散的,因其所需而產生、發展、演變的。再就是民間藝術有著極強的地域性,特色鮮明、形式活潑、風格純樸、表現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