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的反思習慣

2020-12-13 湖北教育新聞網

 

  什麼是「反思」。「反思」又譯「反省」、「反映」。是西方近代哲學的一個概念。「反思」是人類基於探究外部物質世界活動的經驗來追尋事物本質和意義的內心活動。

  反思的過程不僅是內省的過程,更是內「醒」的過程,反思就是自我喚醒自我。反思是源於心靈的力量,反思是心靈成長的原動力。

  在不同哲學家那裡,有不同的具體含義。英國哲學家洛克認為,反思或反省是人心對自身活動的注意和知覺,是知識的來源之一;人通過私活心靈的活動和活動方式,獲得關於它們的觀念,如知覺、思維、懷疑、信仰的觀念等。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認為,反思是認識真理的比較高級的方式方法。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認為反思是一個把握絕對精神發展的辯證概念,認為反思是從聯繫中把握事物內部的對立統一本質的概念。現在,通常把反思或反省視為對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心理感受等的思考。

  反思的意義

  新課改理論強調,要從小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因為讓學生學會反思,可以使學生自行調節學習策略,選擇學習方法,有利於提高學習質量。更重要的是,還可以培養學生具有自我調控的意識和能力,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加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責任感。

  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方式,每一位優秀學生的成長都在自覺或不自覺中進行著"學習反思"。反思對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自學能力的形成、學習策略的遷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培養學生認真及時地反思學習的得與失,總結和積累學習經驗教訓,才能使學生有針對性地自覺改進學習方法,提高自我學習發展能力。

  小學生的學習是一個思考過程,更是對自己的思維活動和經驗的反思過程。小至個人,大至國家,都是在不斷的反思與總結經驗中逐漸成長、壯大。一個人如果在成長過程中善於反思、總結經驗、揚長避短,那麼他一定比有同樣經歷的人有更加豐碩的收穫。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反思能力的培養,有利於學生提高主體意識,自主地進行學習。

  真正意義上的學會學習,必然是具有一個核心要素就是「主體反思」。反思是思維活動的核心和動力,是對過去經歷的再次認識,並由此產生觀念自律和策略調整。缺乏「主體反思」的學習活動,是難以納入「學會學習」的實質性範疇的。所以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學會反思,只有這樣學生才有可能真正「學會學習」。

  反思性學習的反思對象、反思過程的每個環節能直接指向自主學習。反思性學習是自主學習的核心目標,同時反思性學習也是形成自主學習的有效途徑。反思性學習過程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對於提高學生的智、情、意都較為有效,是讓學生學會學習的有效途徑。

  培養學生反思習慣

  現代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自我發展能力,並且認識到學習應該是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心理活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通過這種反思來促進學生對學習狀態的自我調控,學習效果的自我內省,學習過程的自我約束,從而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培養學生反思習慣,學生必須掌握必要的反思技能,才能進行有效的反思。

  1、利用課前預習,培養學生反思的意識。對於學生而言,每次的學習僅是一種經歷。只有通過不斷的反思,把經歷提升為經驗,學習才具有了真正的價值和意義。因此,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對學生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應常常要求學生課前預習,而且引導學生在預習後,再回顧一下預習的內容和過程,多對自己提問題。例如:本節主要學習了什麼?自己理解了多少?有沒有學過相關的知識?如果有,是哪些?自己能不能獨立把它們列出來?通過這樣的反思訓練,能夠逐漸培養學生對預習的反思意識,促進學生學會預習,學會學習,使學生能夠有針對性地對自己的預習情況進行反思和反覆推敲、自我評價,並且有利於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中來,主動探究和深入探討教學內容,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2、利用課堂小結,培養學生的反思興趣。課堂結尾的小結若設計得當,不僅可以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而且常能引發學生對探求新知識的好奇心,引發對課堂認知及自我認知結構的再認知。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課堂小結的設計,通過訓練學生自己去概括、總結、檢驗、提煉、質疑和引申,形成學生的反思習慣和培養反思能力。例如:在臨下課前幾分鐘,教師可引導學生對整節課內容進行小結,小結內容可包括:(1)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麼?用自己的話概括出來。(2)這節課還有什麼不懂,哪裡是你感到最滿意或更感興趣?(3)本節課的知識可以用來解決哪些問題?把問題稍作延伸,又該如何解決?使學生從教師的所舉之「一」中反其「三」,從而產生一系列疑問,促進反思,引發探索。通過這樣的課堂小結,能夠逐步培養學生的反思興趣,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引起學生思維的升華,使學生超越認知層面,產生對本節課自我認知的再認知,從而提高學生的反思能力。

  3、利用課後回顧、檢驗,培養學生的反思習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要求學生在課後對當天所學內容、自己的聽課情況及課前預習情況進行回顧、反思。針對調查結果,例如:可給學生設計出類似以下的反思問題,來培養反思習慣:(1)今天所學內容是什麼?老師講的知識哪些我還沒明白?(2)關於新的知識我掌握了嗎?自己的課前理解與教師講解後的差別在哪兒?哪些問題是我以後應該加強、改進的地方,新舊知識有哪些聯繫?(3)本節課我最大的收穫或感悟是什麼?這樣,就給學生在課後理清自己的思想、評價自己的學習情況、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創造了條件,從而能夠逐步培養學生的課後反思習慣。

  教學離不開學生的反思活動,只有引導學生學會反思,養成積極的反思習慣,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優化思維品質,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以適應新時期教育改革的趨勢及要求。

  

相關焦點

  • 成功=勤奮+方法+反思,一定培養孩子自我反思的習慣!
    學渣是沒有反思習慣的,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自己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成績,認為這樣的學習成績才是自己的常態,無需反思任何問題。那麼,在學生整個反思的過程中,如何培養孩子養成反思的好習慣呢?家長需要做好示範,和孩子一起學會反思,養成自我反省的好習慣。
  • 如何培養解題反思的習慣
    我是鄭老師這一講給大家介紹的主題是「如何培養解題反思的習慣」。同學們,你們每次做題,有沒有把題看錯過;做題的時候,有沒有想過:「『這道題求什麼?』,『解題的常規方法是什麼?』,『有沒有其他方法呢?』」;做完題後,是直接對答案,答案對了就行,有沒有注意解題過程對不對呢?「有沒有想過自己的解題方法好不好?」如果你有看錯過題,後面說的這些反思過程都沒有的話,說明你還沒有養成解題反思的習慣。
  • 優秀是一種習慣,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這是教育家葉聖陶先生的一句名言。在此用它做本文的標題,意在引起廣大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注意。教育孩子,必須先抓習慣,再談成績。有句俗語說得好:「積千累萬,不如養成好習慣。」葉聖陶也強調「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由此可見培養習慣的重要。良好習慣一旦養成,必將受用終生。
  • 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
    就學習過程而言,教師只是引路人,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體,學習中的大量問題,主要靠自己去解決。閱讀是自學的一種主要形式,通過閱讀教科書,可以獨立領會知識,把握概念本質內涵,分析知識前後聯繫,反覆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識,形成能力。要培養認真聽課的習慣。學生在課堂上要集中精神,專心聽教師講課,認真聽同學發言,抓住重點、難點、疑點,邊認真聽邊積極思考。
  • 小學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
    小學生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應包括自主學習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探究和質疑的能力等。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預習的習慣  預習應該從一年級新生入學開始培養。認真審題是正確解題、準確計算的前提,教師應從低年級起,就引導學生逐字逐句讀題審題,不多字少字,在讀準確的前提下,再幫助其理解。理解題目後,在解題過程中,要培養學生認真驗算的習慣,這是保證解題正確的關鍵。教師應建立解題的基本程序:審題,列式,計算,驗算,作答。學生從小學中年級開始就應該養成這個基本程序的習慣。
  • 初中數學教學,解題策略實踐研究,養成反思的習慣,培養應用意識
    目前大部分學生動手能力差,應用意識薄弱,長此以往,必將學而無用,適應不了社會發展的需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學反思已經成為了教師自我教學行為反省、自我教學方式矯正和不斷提高知識素養、教學水平的重要過程。教學反思即是教師通過對自己教學活動過程的理性觀察和教學結果的宏觀判斷,查漏補缺,及時矯正,從而提高其教學能力及課堂效率的活動。
  • 「好習慣手冊」是培養學生「好習慣」的有力抓手
    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在葉聖陶眼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習慣。他說:「我們在學校裡受教育,目的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我們離開了學校,仍然要從多方面受教育,並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還是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習慣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強越好。」 重慶這所小學從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抓起,明確了習慣培養的具體要求,注重家校合作,可謂抓住了教育的本質,為孩子終生發展奠定了基礎。
  • 善於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
    語文教學的教和學兩方面主要是指導學生自學,讓學生自己多讀多寫。學生積極性的調動,並不在於「積極」回答一些支離破碎的問題,不在於積極「配合」老師的分析而猜出「合乎老師的要求和結論」。這個積極性、主動性的關鍵在於引導學生扎紮實實地動口讀,動手寫,動腦想。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當大力引導,啟發學生自學。要培養學生的自學習慣,我認為應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 先抓習慣,再談成績!附1-9年級學生好習慣培養指南!(一)
    新學期開始了,作為家長,應該先努力培養孩子的習慣。習慣能夠塑造一個人,從小養成好的行為規範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家長請幫孩子養成這些好習慣吧!好習慣要從小養成有人說,從小養成良好習慣,優良素質便猶如天性一樣堅不可摧。抓好習慣,再談成績,這些習慣,必須在孩子小的時候培養。
  • 初中物理實驗操作技能的培養及反思
    ,注重實驗總結為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初中物理教師在授課中還應引導學生做好實驗操作反思,定期總結實驗操作中存在的不足,並及時加以針對性的改進,避免實驗操作錯誤的出現。一方面,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操作習慣,每完成一個實驗都要做好實驗操作反思,反思是否熟練地掌握了實驗步驟、在實驗過程中犯下了哪些錯誤以及出現錯誤的原因等,並在以後的實驗中注意避免。另一方面,學生要做好實驗操作總結,尤其針對不同的實驗總結相關的實驗操作方法與技巧,同時鼓勵其與其他學生積極交流,分享相關的實驗操作經驗,注重借鑑他人的長處。
  • 1-9年級好習慣培養指南,請老師轉給家長、學生
    下面這11個好習慣,需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培養:1. 尊重與欣賞老師的習慣學生要學會尊重老師,適應老師,並學會欣賞自己的老師。從小適應老師,長大了適應社會。不會稍有不如意就埋怨環境。2.學生要仔細閱讀材料內容,學會抓字眼,抓關鍵詞,正確理解內容,對提示語、公式、法則、定律、圖示等關鍵內容更要認真推敲,反覆琢磨,準確把握每個知識點上的內涵與外延。8. 反思的習慣第一,怎樣做出來的?想解題採用的方法;第二,為什麼這樣做?想解題依據的原理;第三,為什麼想到這種方法?
  • 新時代學生學習習慣培養的關鍵問題
    學生的習慣是一個很複雜、很廣泛的話題,這裡主要談談學習習慣。作為教育者都知道學生學習成績好壞取決於其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習習慣好的學生,成績應該是不錯的。那學生學習喜感培養的關鍵是什麼呢?在此提出自己的看法,與同行商榷。學習習慣,顧名思義,與學習有關的一些行動自如的行為與做法,也是與學習效果有關的學習基本策略和方法。
  • 新學期先抓習慣,再談成績!1-9年級學生好習慣培養指南
    抓好習慣,再談成績,這些習慣,必須在孩子小的時候培養。每一個孩子都應當學會觀察,逐步養成觀察意識,學會恰當的觀察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培養敏銳的觀察能力。學問、學問,學習就要開口問,不懂裝懂最終害自己,提問是主動學習的表現,能提出問題的學生是學習能力最強的學生,是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
  • 培養學生「光碟」習慣 科技是有效助力
    「積極探索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防止學校餐飲浪費,將信息技術、物聯網、人工智慧和現代食堂管理相結合,打造節約型智慧食堂」……9月9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教育系統「制止餐飲浪費培養節約習慣」行動方案》,對堅決制止學校餐飲浪費行為作出了部署,行動方案強調要因校制宜制定針對性、操作性、實操性強的舉措,從根本上解決學校浪費問題。  培養節約習慣、反對浪費,需要從小抓起。
  • 新學期先抓習慣,再談成績!1—9年級學生好習慣培養指南
    新學期開始,作為家長,應該先努力培養孩子的習慣。習慣能夠塑造一個人,從小養成好的行為規範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新學期來了,家長快把這些好習慣給孩子收藏吧好習慣要從小養成有人說,從小養成良好習慣,優良素質便猶如天性一樣堅不可摧。抓好習慣,再談成績,這些習慣,必須在孩子小的時候培養。
  • 如何培養好習慣?好學生現身說法「不過夜」竅門,父母當以身作則
    對孩子來說,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習的道路上將事半功倍。好習慣的培養越早越好,最近孩子暑假在家,正是培養良好習慣的契機,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1、良好作息的習慣,他提到曾經教過的一位學生,學習非常優秀,但其實稟賦一般。
  • 新學期先抓習慣,再談成績!這份1-9年級學生好習慣培養指南
    抓好習慣,再談成績,這些習慣,必須在孩子小的時候培養。01尊重與欣賞老師的習慣學生要尊重老師,適應老師,並學會欣賞自己的老師。學問、學問,學習就要開口問,不懂裝懂最終害自己,提問是主動學習的表現,能提出問題的學生是學習能力最強的學生,是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
  • 新學期,先抓習慣,再談成績!附1-12年級學生好習慣培養指南
    新學期開始了,作為家長,應該先努力培養孩子的習慣。習慣能夠塑造一個人,從小養成好的行為規範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家長請幫孩子養成這些好習慣吧!抓好習慣,再談成績,這些習慣,必須在孩子小的時候培養。9、反思的習慣一般說來,習題做完之後,要從五個層次反思:第一,怎樣做出來的
  • 如何培養小學一年級學生數學學習習慣?
    一方面,他們已經習慣了三年的幼兒園生活,玩玩樂樂、跳跳蹦蹦;另一方面,剛過了兩個月的暑假,嬌慣自由。因此,對於剛入學的孩子來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顯得尤為重要。我覺得,我們一年級的教師得以愛心、恆心來引導孩子們漸漸步入正軌,逐步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我根據教材內容和一年級學生年齡特點,著重培養以下幾個方面的好習慣。
  • 教學經驗 | 英語老師需要培養學生的十二個好習慣,你get 到了嗎?
    培養學生聽的習慣,有助於養成好的聽力策略:catch the key words, predict the detail information, form the main idea等等。有了好的傾聽習慣,學生與人交際的時候就能很自然的get到點上,交流順暢,融洽自然。學生學習英語,有很多的理由:獲得一種語言技能;獲得一種交際閱讀工具;培養跨文化意識等,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