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反思」。「反思」又譯「反省」、「反映」。是西方近代哲學的一個概念。「反思」是人類基於探究外部物質世界活動的經驗來追尋事物本質和意義的內心活動。
反思的過程不僅是內省的過程,更是內「醒」的過程,反思就是自我喚醒自我。反思是源於心靈的力量,反思是心靈成長的原動力。
在不同哲學家那裡,有不同的具體含義。英國哲學家洛克認為,反思或反省是人心對自身活動的注意和知覺,是知識的來源之一;人通過私活心靈的活動和活動方式,獲得關於它們的觀念,如知覺、思維、懷疑、信仰的觀念等。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認為,反思是認識真理的比較高級的方式方法。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認為反思是一個把握絕對精神發展的辯證概念,認為反思是從聯繫中把握事物內部的對立統一本質的概念。現在,通常把反思或反省視為對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心理感受等的思考。
反思的意義
新課改理論強調,要從小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因為讓學生學會反思,可以使學生自行調節學習策略,選擇學習方法,有利於提高學習質量。更重要的是,還可以培養學生具有自我調控的意識和能力,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加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責任感。
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方式,每一位優秀學生的成長都在自覺或不自覺中進行著"學習反思"。反思對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自學能力的形成、學習策略的遷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培養學生認真及時地反思學習的得與失,總結和積累學習經驗教訓,才能使學生有針對性地自覺改進學習方法,提高自我學習發展能力。
小學生的學習是一個思考過程,更是對自己的思維活動和經驗的反思過程。小至個人,大至國家,都是在不斷的反思與總結經驗中逐漸成長、壯大。一個人如果在成長過程中善於反思、總結經驗、揚長避短,那麼他一定比有同樣經歷的人有更加豐碩的收穫。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反思能力的培養,有利於學生提高主體意識,自主地進行學習。
真正意義上的學會學習,必然是具有一個核心要素就是「主體反思」。反思是思維活動的核心和動力,是對過去經歷的再次認識,並由此產生觀念自律和策略調整。缺乏「主體反思」的學習活動,是難以納入「學會學習」的實質性範疇的。所以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學會反思,只有這樣學生才有可能真正「學會學習」。
反思性學習的反思對象、反思過程的每個環節能直接指向自主學習。反思性學習是自主學習的核心目標,同時反思性學習也是形成自主學習的有效途徑。反思性學習過程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對於提高學生的智、情、意都較為有效,是讓學生學會學習的有效途徑。
培養學生反思習慣
現代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自我發展能力,並且認識到學習應該是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心理活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意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通過這種反思來促進學生對學習狀態的自我調控,學習效果的自我內省,學習過程的自我約束,從而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培養學生反思習慣,學生必須掌握必要的反思技能,才能進行有效的反思。
1、利用課前預習,培養學生反思的意識。對於學生而言,每次的學習僅是一種經歷。只有通過不斷的反思,把經歷提升為經驗,學習才具有了真正的價值和意義。因此,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對學生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應常常要求學生課前預習,而且引導學生在預習後,再回顧一下預習的內容和過程,多對自己提問題。例如:本節主要學習了什麼?自己理解了多少?有沒有學過相關的知識?如果有,是哪些?自己能不能獨立把它們列出來?通過這樣的反思訓練,能夠逐漸培養學生對預習的反思意識,促進學生學會預習,學會學習,使學生能夠有針對性地對自己的預習情況進行反思和反覆推敲、自我評價,並且有利於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中來,主動探究和深入探討教學內容,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2、利用課堂小結,培養學生的反思興趣。課堂結尾的小結若設計得當,不僅可以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而且常能引發學生對探求新知識的好奇心,引發對課堂認知及自我認知結構的再認知。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課堂小結的設計,通過訓練學生自己去概括、總結、檢驗、提煉、質疑和引申,形成學生的反思習慣和培養反思能力。例如:在臨下課前幾分鐘,教師可引導學生對整節課內容進行小結,小結內容可包括:(1)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麼?用自己的話概括出來。(2)這節課還有什麼不懂,哪裡是你感到最滿意或更感興趣?(3)本節課的知識可以用來解決哪些問題?把問題稍作延伸,又該如何解決?使學生從教師的所舉之「一」中反其「三」,從而產生一系列疑問,促進反思,引發探索。通過這樣的課堂小結,能夠逐步培養學生的反思興趣,提高學生的概括能力,引起學生思維的升華,使學生超越認知層面,產生對本節課自我認知的再認知,從而提高學生的反思能力。
3、利用課後回顧、檢驗,培養學生的反思習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要求學生在課後對當天所學內容、自己的聽課情況及課前預習情況進行回顧、反思。針對調查結果,例如:可給學生設計出類似以下的反思問題,來培養反思習慣:(1)今天所學內容是什麼?老師講的知識哪些我還沒明白?(2)關於新的知識我掌握了嗎?自己的課前理解與教師講解後的差別在哪兒?哪些問題是我以後應該加強、改進的地方,新舊知識有哪些聯繫?(3)本節課我最大的收穫或感悟是什麼?這樣,就給學生在課後理清自己的思想、評價自己的學習情況、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創造了條件,從而能夠逐步培養學生的課後反思習慣。
教學離不開學生的反思活動,只有引導學生學會反思,養成積極的反思習慣,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優化思維品質,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以適應新時期教育改革的趨勢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