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

2021-03-02 大腦幫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這是教育家葉聖陶先生的一句名言。

在此用它做本文的標題,意在引起廣大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注意。教育孩子,必須先抓習慣,再談成績。

有句俗語說得好:「積千累萬,不如養成好習慣。」葉聖陶也強調「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由此可見培養習慣的重要。良好習慣一旦養成,必將受用終生。

一般情況下,孩子的成績上不去,或許是孩子習慣上的問題。

如果孩子沒有提問的習慣,很可能只能夠滿足被動的知識積累;如果孩子沒有尊重老師的習慣,很可能課堂效率不高;如果孩子沒有總結思考的習慣,很可能撿起這個知識點,丟了那個知識點……

因此,家長一定要先給孩子抓好習慣,再談成績。對於學習而言,家長應該著重培養孩子的哪些習慣呢?

要培養課前預習的習慣。提前預習,是培養自主學習的精神和自學能力、提高聽課效率的重要途徑。提前預習教材,自主查找資料,研究新知識的要點、重點,發現疑難問題,從而可以在課堂內重點解決,掌握聽課的主動權,使聽課具有針對性。

就學習過程而言,教師只是引路人,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體,學習中的大量問題,主要靠自己去解決。閱讀是自學的一種主要形式,通過閱讀教科書,可以獨立領會知識,把握概念本質內涵,分析知識前後聯繫,反覆推敲,理解教材,深化知識,形成能力。

要培養認真聽課的習慣。學生在課堂上要集中精神,專心聽教師講課,認真聽同學發言,抓住重點、難點、疑點,邊認真聽邊積極思考。哪怕是你已經超前學過了,也還是要認真聽,要把教師的思路、其他同學的思路與自己的思路進行對比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並在這過程中,儘量多理解記憶一些東西。

要培養觀察和思考的習慣。觀察客觀事物,是獲取知識最基本的途徑,也是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環節。每個孩子都應當學會觀察,逐步養成觀察意識,學會恰當的觀察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培養敏銳的觀察能力。

「觀」是看的意思,「察」是想的意思,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觀察,對認識客觀事物毫無意義。要做到觀察和思考有機結合,要善於提出問題,要積極思考在學習過程中碰到的問題,積極思考老師和同學提出的問題,通過大腦進行信息加工,總結得出事物的一般規律和特徵。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今天可以理解為:對書本知識不可以全信,而應批判地吸收,進而養成認真思考的習慣。

要培養積極提問的習慣。提問積極鼓勵孩子質疑問題,帶著知識疑點問老師,問同學,問家長。學問、學問,學習就要開口問,不懂裝懂最終害自己,提問是主動學習的表現,能提出問題的學生是學習能力最強的學生,是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

要培養合作學習的習慣。「切磋」就是與同學廣泛交流,以共同提高。《學記》上講「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同學之間的學習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問題要互幫互學,展開討論。每一個人都必須努力吸取別人的優點,彌補自己的不足,象蜜蜂似的,不斷吸取群芳精華,經過反覆加工,釀造知識精華。

要培養孩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做作業的目的是鞏固所學的知識,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不是為了交教師的差,或是應付家長。有的學生做作業的目的不明確,態度不端正,採取「拖、抄、代.……等等」,會做的馬馬虎虎,不會做的就不動筆;有的學生好高騖遠,簡單的是會而不對,複雜的對而不全,這些不良習慣嚴重的影響了學習效果。所以我們要重視做作業,在做習題時要認真思考,總結概念、原理的運用方法、解題的思路、並且儘量多記憶一些有用的中間結論。

要培養認真、仔細審題的習慣。審題能力是孩子多種能力的綜合表現。要求學生仔細閱讀材料內容,學會抓字眼,抓關鍵詞,正確理解內容,對提示語、公式、法則、定律、圖示等關鍵內容,更要認真推敲,反覆琢磨,準確把握每個知識點上的內涵與外延。同時還要培養自己能從作業,考試中發現自己的錯誤,及時糾正的能力。

要培養孩子練習之後不忘反思的習慣。一般說來,習題做完之後,要從五個層次反思:

一是怎樣做出來的?想解題採用的方法;二是為什麼這樣做?想解題依據的原理;三是為什麼想到這種方法?想解題的思路;四是有無其它方法?哪種方法更好?想多種途徑,培養求異思維;五是能否變通一下而變成另一習題?想一題多變,促使思維發散。

這是常規反思。如果發生錯解,更應進行反思:錯解根源是什麼?解答同類試題應注意哪些事項?如何克服常犯錯誤?「吃一塹,長一智」,不斷完善自己。

要培養孩子及時複習、歸納的習慣。複習就是消化知識,加深理解和記憶,達到舉一反三。複習也就是通過對知識,對解決問題的思路進行提煉,進行歸納整理,使零碎的知識,分散的記憶得到一個串聯,從而學生的知識系統化、條理化、重點化,避免前後知識的脫離與割裂。

複習要講究規律和效率,複習必須及時,否則超過了人的記憶極限點再去複習,將要多花幾倍的時間,而且效果不好。因此必須有計劃的不間斷地複習。

每天儘量把當天的東西都複習一遍,每周再做總結,一章學完後再總的複習一下。對記憶性知識的複習,每一遍的用時不需多,但是反覆的遍數要多,以加深印象。每章每節的知識是分散的、孤立的,要想形成知識體系,課後必須有小結歸納。

對所學知識進行概括,抓住應掌握的重點和關鍵。對比理解易混淆的概念。每學習一個專題,要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識點連成線、輔以面、結成網,使學到的知識系統化、規律化、結構化,這樣運用起來才能聯想暢通,思維活躍。

要培養孩子及時複習、歸納的習慣。平時要把有什麼疑問或是弄錯的地方隨手拿張紙記下,經常看看,看會了、記住了才扔掉。有價值的就用專門的本子記下,並找些可以接受的類型題、同等程度的相關知識點研究一下它們的異同,解題的技巧和辦法。

要培養孩子客觀評價自己的習慣。能客觀地評價自己和同學在學習活動中的表現,是一種健康心理的體現。只有客觀地評價自己、評價他人,才能評出自信,評出不足,從而達到正視自我,不斷反思,追求進步的目的。

要培養孩子正確對待失誤的習慣。對待考試,要「勝不驕,敗不餒」,一次考試的失敗不能證明什麼,我們應該用更加飽滿的熱情,和付出更大的努力來迎接接下來的一個個挑戰,戰勝它,我們就又向成功邁進了一大步。最為關鍵點,是要學會分析失敗的原因,知道今後怎麼做。應該及時與任課老師溝通,養成及時解決問題的好習慣。這樣,下一次考試,必定是收穫成功的勝利者。

孩子習慣的養成教育是一個長期的任務,是一個系統工程,並非一蹴而就,並非僅憑學校或家長某一方面就能達成。作為家長,一定要適當配合學校教育,檢查督促習慣的養成狀態。只有這樣,才能使孩子的習慣養成教育落到實處。

如果您喜歡大腦幫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關注大腦幫(Brainlearning),與你共成長

相關焦點

  • 優秀是一種習慣,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這是教育家葉聖陶先生的一句名言。在此用它做本文的標題,意在引起廣大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注意。教育孩子,必須先抓習慣,再談成績。有句俗語說得好:「積千累萬,不如養成好習慣。」葉聖陶也強調「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由此可見培養習慣的重要。良好習慣一旦養成,必將受用終生。
  • 教育孩子的目的 就是培養他的習慣
    1、認真學習的習慣認真聽老師講課、認真做筆記、認真寫作業,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專注,切莫三心二意。當孩子決定做一件事時,我們可以告訴他:做到極致是最高目標,我們不強求;當專注認真、有始有終,則是最基本的要求,是一定要做到的。除此之外,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給孩子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將可能影響孩子專注力的東西都撤走。
  •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蒙臺梭利教育助力孩子養成良好習慣
    教育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教育是一朵雲推動一朵雲,教育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習慣的養成亦是如此,只有喚醒孩子天生的「內驅力」,才能養成良好的習慣。其實,有一種教育方法,一直在助力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那便是蒙臺梭利教育。我們一起看一下,接受蒙臺梭利教育的孩子,是如何養成好習慣的。
  • 成功的教育從培養習慣開始
    共勉: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衡量教育是不是成功就看有沒有形成良好的習慣。體育不是看跳多高,跑多快,打球多好,是要看有沒有養成良好的健身習慣。如果體育成績優秀,但大吃大喝不鍛鍊,身體也很糟糕,這不叫體育成功。教育就是要養成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心,不斷地自主學習,不斷為自己充電的習慣,而不是讀書時拿100分,到了社會上連書都不看。與時俱進的升級思維,提升認知,養成習慣,才不會被淘汰。
  • 警惕孩子「積懶成笨」: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習慣
    周末一到,大一點的孩子會一整天都賴在床上,每天最極限的運動就是翻身,更不要說讓孩子學會自己收拾房間了。懶惰是一種可怕的壞習慣,讓孩子越來越拖沓,嚴重耽誤孩子的學習。從教多年,美媽越來越發現教育的一個真相:沒有真正的笨孩子,只有被懶惰拖垮的孩子。
  • 教育就是培養孩子好習慣
    今天,我們再來討論一下「教育就是培養孩子好習慣」這一話題。葉聖陶先生曾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概括,就是養成孩子良好的習慣。」也就是說,教育要在德、智、體、美、勞五育上培養孩子具有各種良好的習慣。
  • 葉聖陶: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為孩子養成這3個習慣,尤其是第二種
    葉聖陶先生認為:「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掌握學習方法首先要養成良好的習慣。養成習慣要比制定規則更重要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但是規矩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情,並不是主觀或者說能夠讓還在主動形成自願去做的事情。但是養成習慣就是主動形成的,並且自願形成的事件,所以養成習慣要比指定規則更重要。
  • 教育就是培養習慣,3個好習慣,父母一定要幫他養成
    好習慣讓孩子一輩子都享受不盡它的利息;壞習慣讓一輩子都償還不盡它的債務。童年時期是一個人人生的起步階段,同時也是各種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因此,父母應該重視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和薰陶,包括生活習慣、待人習慣、學習習慣等。教育就是培養習慣,3個好習慣,父母一定要幫他養成!
  • 葉聖陶:教育就是培養習慣!為孩子養成這3個習慣,家長會更省心
    簡單一句話,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他還專門寫了《習慣成自然》、《兩種習慣養成不得》等文章,提醒家長、老師和孩子習慣的重要性!但實際上,專注力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能力,是需要培養、訓練的。培養專注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利用孩子的興趣
  • 教育故事《一種習慣就是一種品質》
    因為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決定一個學生未來成功的基礎和保障。英國有句諺語:行動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教育是什麼?教育就是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培養學生課堂學習的習慣;培養學生課後複習的習慣;培養學生大膽探究問題的習慣;培養學生寫字的姿勢;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培養學生獨立完成家庭作業的習慣;培養學生學會傾聽的習慣;培養學生寫作的習慣……諸多的習慣就是我們現在倡導的素質教育,這也是素質教育的歸宿。有了學習習慣,就有了一筆精神財富,就具備了勤奮、拼搏、向上的品質。
  • 葉聖陶:教育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
    小晨的成績好,主要就是因為她有好的學習習慣;小夏的成績差,不用說,就是因為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屬於典型的寫作業磨蹭。愛人曾經和小夏的媽媽商量了多次,也採取了各種方法。雖然小夏的習慣有所好轉,但收效不大。你看,習慣的力量有多大!三年級的孩子習慣就難以糾正了,所以養成好習慣越早越好。
  • 教育的本質就是習慣,英語學習習慣才是關鍵
    教育家葉聖陶說:「教育的本質就是習慣。」良好的習慣對英語學習來說尤為重要。我們往往會發現,英語好的人,他們總會有良好的英語學習習慣。高頻短時,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針對孩子的英語學習問題,阿卡索外教網經過長、大量的分析也發現,我們的行為發展軌跡:隨機行為—習慣—深度習慣—成癮(正向成癮),儘管大部分的隨機行為不會變成習慣,但如果是有意識地培養,學習英語這類行為也是可以變成一種習慣。
  • 習慣決定孩子一生: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人格
    如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委員周南照所說,學會做人包括了適合個人和社會需要的情感、精神、交際、親和、合作、審美、體能、想像、創造、獨立判斷、批評精神等方面相對全面而充分的發展。因此,學會做人是教育的核心目標。父母不是戰略家但需要戰略眼光,首先要明白什麼是最重要的教育。
  • 習慣心理學:教育就是養成好習慣
    習慣讓我們減少思考的時間,簡化了行動的步驟,讓我們更有效率;也會讓我們封閉,保守,自以為是,墨守成規。在我們的身上,好習慣與壞習慣並存,而獲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取決於好習慣的多少。人生仿佛就是一場好習慣與壞習慣的拉鋸戰,把高效能的習慣堅持下來就意味著踏上了成功的快車。如果你希望出類拔萃,也希望生活方式與眾不同,那麼,你必須明白一點:是你的習慣決定著你的未來。
  • 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
    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曾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拉開孩子差距的,往往不是智商,而是從小養成的各種良好習慣。孔子曰:「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 意思是說小時候養成的良好習慣,就如同自然發生的行為一樣。
  •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孩子終生受益的習慣!
    最後得出一個結論:教育的本質,是培養孩子終生受益的習慣。 深以為然。 人生前半場,孩子養成各種各樣的習慣;人生後半場,習慣決定他身在何處。
  • 培養良好習慣 北京發布中小學生養成教育行動計劃
    中新網北京9月5日電 (記者 杜燕)《北京市中小學養成教育三年行動計劃(2017—2019年)》今天正式發布,學生、家長、學校等將多方聯動提高青少年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養成教育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是學生品德形成和終身發展的奠基工程。
  • 「好習慣手冊」是培養學生「好習慣」的有力抓手
    葉聖陶曾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在葉聖陶眼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習慣。他說:「我們在學校裡受教育,目的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我們離開了學校,仍然要從多方面受教育,並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還是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習慣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強越好。」
  • 「過度教育」反而讓孩子變成媽寶男?培養閱讀習慣才是教育的關鍵
    這種教育方式帶有強制命令式的特點,具體表現為「你要……」「你不能……」「你必須……」這樣的教育方式一般會讓孩子產生3種不同的反應:1 無論父母觀點對錯,孩子全盤接受就像文章開頭的媽寶男一樣。他的世界觀就是他父母的世界觀,他沒有培養出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
  • 淺析孩子的早期教育在語言發展、天賦開發和習慣培養的重要性
    在早期教育中,不僅僅是語言,還有天賦和習慣培養都是不容忽視的,下面我們就來談談它們的重要性。一、早期教育對刺激孩子的語言發展至關重要。3T原則: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開發孩子的智力。美國的薩斯金德提出了父母與孩子溝通的「3T原則」:共情關注、充分交流和輪流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