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創新:「雲」霄曼舞浴新生
首屆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指出:推進教育信息化,信息技術是手段,發展教育是目的,關鍵是融合創新,促進傳統教育與信息教育的優勢互補。在具體實踐中,泰安市本著「應用驅動、深度融合、變革創新、全面提升」的原則,紮實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及創新創業的深度融合,較好地發揮了信息技術助教、助學、助管、助評及助均衡功能,催生了全市各類教育的全新變革。
雲教育讓教學更精彩。本著「應用驅動、融合創新」原則,泰安教育人積極創新教學模式,探索了基於教育雲平臺的個性化學習與傳統教育優勢互補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並利用全省「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及「基於雲平臺·同步大教研」項目著力推進,帶來了課堂教學的全新變革。寧陽第二實驗中學「S—R—G」智慧課堂、肥城市3D列印仿真教學、泰山區東嶽中學「四模塊」(微課程助學——小組合作對學——課堂師生共學——當堂達標評學)教學等多元化教學改革風生水起,卓有成效。「混合式教學」讓個性化學習、一對一教育,因材施教成為活生生的現實。泰安師範附屬學校的「在線課堂」,使學科教學開放化,引導家長、學生全程參與課前預習、課堂教學和課後反饋的教學全過程,人人是老師,人人是學生,問題難點大家解決,好的方法大家分享,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泰安市實驗學校的「思維碰撞」課堂改革成果榮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2014年,國家教育部門基礎教育課程教材中心召開現場會向全國推廣,這一成果還榮獲2015年全國教育創新優秀案例。
這是寧陽第二實驗中學初二郭廣龍老師的地理課,課題是《南極地區及北極地區》。課前,學生利用平板看微課程進行自學,解決基礎知識。課上,教師組織學生在進行成果交流的基礎上,圍繞「如何在兩極辨別方向」「兩極地區氣候特徵的成因」等問題進行探究學習,教師適時進行點撥和指導,最後,進行了當堂達標和學以致用的拓展訓練。尤其是利用平板電腦將學生的達標訓練卷上傳進行案例剖析,凸顯了平板教學的優勢。整堂課,始終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微課圖像清晰,講解精要,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漸成自然,師生互動,興趣盎然,氣氛極為活躍,學生個個展現出成功的喜悅。這樣的課堂,還會低效嗎?
雲教育讓學習更精妙。基於市智慧教育雲平臺,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信息技術廣泛應用,電子白板、電子書包、移動終端成為常用的學習工具,學生在學習內容、時空和方式的選擇上更為自由與自主,個性化學習和泛在學習成為常態。同時,泰安教育人整合數字探究實驗室、數字科技館、數字星球教室、機器人教室,開發比特課程,學生實行網上選課,實施走班教學。學生對信息的獲取、加工、利用能力得到培養,綜合素質進一步完善。在2015年第32屆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決賽中,僅泰安一中就獲得兩金一銀的好成績,三名學生進入國家集訓隊,將參加國際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國家隊選拔。
肥城市儀陽鎮中心小學根據學生特點及認知現狀,依託市智慧教育雲平臺,對課標進行了適當分解,對課程內容進行了適當整合,構建了基於學生核心素養的共生課程體系,生成了以動手製作為主的勞動技術課程,以問題探究為主的科學研究課程,以藝體活動為主的社團課程,以TED晨會、校園吉尼斯為主的特色課程,以健康和安全教育為主的生命教育課程。豐富多彩的雲資源課程讓學生的學習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泰山學院附屬中學教師陶安泰依託市教育雲平臺建立了「泰安泰教學」微信公眾號,探索實施微信教學。微信普及到每位家長,學生利用家長的手機端自主獲取所需學習資源,進行微信學習。微信資源豐富,學習自主即時,交流研討便利,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調動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內驅力,更利於教師因材施教、實施一對一個別教學,還有利於家校共育、形成育人合力。
雲教育讓管理更科學。先進的網際網路技術,顛覆了學校的管理方式。依託市教育雲平臺,各試點學校積極推進以辦公自動化為標誌的「助力學校管理」工程、教學設施、校舍維護實現了網上申報;會議通知、公文傳閱實現了無紙化;教務管理、學生德育管理實現了網絡化;家校聯繫、教師與家長溝通實現了教師個人空間、學生個人空間、微博、微信、QQ聊天、郵件等多種形式;課堂教學、師生安全實現了全方位監控;教學研究、課題探討實現了遠程化運行。新泰市雲錄播系統實現了網上巡課、網上評課、同步課堂和網上研討的即時化和常態化,極大提升了管理效能。正在建設的基於泰安教育雲平臺的學前教育管理平臺,將實現專家在線、保教工作、衛生保健、兒童身心發展、後勤工作、綜合治理、幼兒園數據搜索系統、對外信息發布等功能,家長可隨時登錄查看幼兒在園情況。
「雲平臺還可以利用雲計算對傳統的教育信息系統進行整合、優化,形成教育大數據,支持教育決策、評價全過程。」泰山學院附屬中學校長秦潔新如是說。走進學院附中,引人注目的是學校依託市教育雲平臺,建立了學生網絡綠色評價平臺,每個學生都擁有個人主頁,創設學生、教師、家長無縫連接空間,從德、學、體、美、勞等五個維度實施「快樂成長積點卡」評價,全面呈現學生的發展狀況和成長曆程,真實記錄每一位學生的成長軌跡。雲評價的實施,將學校引入素質教育的快車道。
基於智慧教育雲平臺,泰安市學生成長服務中心打造了「一庫」(學生發展信息資料庫)、「一平臺」(泰安市學生成長服務平臺)和多終端的學生綜合服務,利用大數據分析對學生成長服務項目進行精準推送,實現對學生的全流程、一站式管理服務。建立志願服務在線管理系統,通過手機APP等搭建起志願者榮譽激勵、志願者組織管理、志願者增值服務、志願者交流溝通的有效載體;建立起以國際教育資源共享為紐帶的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系統,引進國際先進的教育理念和資源,服務於全市教育改革發展和教育國際化進程,其中泰山中學承辦的國際校長連線板塊,定期邀約國外校長在線上開展講座,深受市民歡迎,助力泰安教育國際化進入快車道。
雲教育讓教育公平更落地。市教育部門把農村學校作為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以「基於雲平臺·同步大教研」項目、「同步互動課堂」、「夢想教室」、「專遞課堂」等形式,不斷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快速向農村和邊遠地區擴散,努力提升廣大農村學校的信息化水平,縮小地區、城鄉、校際之間的差距,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肥城市教育部門和東平縣教育部門依託市智慧教育雲平臺,研發了「同步課堂互動平臺」,實現了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促進了區域教育均衡發展。地處偏遠山區、只有7位教師和42個學生的岱嶽區道朗鎮魯能教學點,藉助雲平臺應用,突破了農村學校的辦學困局,讓山區孩子與城市孩子一樣享受到優質教育的陽光雨露。寧陽縣伏山鎮中心小學,依託1間網絡同步課堂主講教室,為本鄉鎮另外3所小學提供教學服務,實現了4所學校師生同步交流、雙向互動,有效解決了村級小學師資力量薄弱難題,促進了鎮域教育的均衡發展。歷經三年多的不斷探索和紮實實踐,泰安教育信息化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可喜局面,全市智慧教育雲平臺建設與應用現場會、專題研討會多次成功召開,《新華網》《齊魯晚報》等媒體專題進行了報導,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反響。
立足「十三五」教育規劃的實施,泰安教育將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把創新擺在智慧教育發展的核心位置,把開放的體制機制和人才隊伍建設作為智慧教育支撐的關鍵,運用信息技術推進學習模式、學校形態、教育管理的創新;把泰安教育雲平臺建成市、縣、校三級教育管理資源共享平臺與泛在學習共同體,促進區域共建共享,實現優質教育資源面向全市集約供給,充分發揮網際網路的共享共治屬性,促進數字資源、數據模式廣泛共享。泰安教育將繼續緊緊抓住數位化發展機遇,樹立網際網路思維,堅持創新驅動、跨界協同,從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向多方參與的公眾治理轉變,建立現代學校制度、推動教育轉型發展。
「風吹大海浪千朵,雁點晴空字一行。」泰安市智慧雲教育在路上。我們相信,隨著「網際網路+」大戰略的啟動實施,勇於開拓的泰安教育人在教育信息化路上會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