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分享如何培養孩子自主閱讀的話題。關於自主閱讀,我發現家長都有類似的困惑。
困惑一:我們都知道閱讀的重要性,所以,從孩子一出生,甚至孩子還沒有出生,我們就在為他們準備各種各樣的書籍。可是到了6、7歲的時候,孩子還是需要我們一字一句的為他們讀書。困惑二:我們從小讓孩子接觸了大量的繪本及有趣的圖畫書,可是到了一、二年級,孩子卻只喜歡閱讀圖畫書,而不喜歡讀有文字的書。
家長們花了大量的時間精力陪伴孩子閱讀,孩子的自主閱讀水平仍然沒有實現。
原因有兩個:一是6、7歲的孩子識字量不夠。二是我們對6、7歲的孩子的閱讀要求也不一樣了。
因為文字會逐漸變成他的閱讀生活的主角,也成為他學習生活的主角。所以成長階段的變化,需要有另一種介於繪本和文字之間的書籍來幫助這一階段的孩子進行過渡閱讀。這就是橋梁書。
橋梁書,顧名思義,就是能起到牽線搭橋的過渡作用的書籍。它最大的特點就是:文字和圖畫是1:1的比例分布的。
橋梁書的語言不是《鼠小弟和鼠小妹》那種簡單重複的語言,而是與童話書的語言一樣,既有童趣又是較書面的語言。
正因為如此,橋梁書就具有了幫助孩子從圖畫閱讀到文字閱讀的過渡。只有實現了這種閱讀,孩子的自主閱讀能力才能真正培養起來,橋梁書是實現孩子自主閱讀的重要方法。
那麼如何通過橋梁書的閱讀,來培養孩子自主閱讀的能力呢?方法是一定要有的。橋梁書的閱讀方法與6、7歲孩子的閱讀方式有很大的關聯。
你看看你家的小朋友是不是這樣的閱讀方式:一本書需要家長反覆閱讀,讀上幾十遍。孩子對書中的文字內容瞭然於胸。但是,他單獨閱讀時就有非常大的困難,或者他會快速地翻看完成,因為他只看圖畫。針對這樣的特徵,爸爸媽媽們就需要一些方法來幫助孩子閱讀了。
我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如何幫助孩子進行橋梁書的閱讀。
01第一階段:熟讀
當我們第一次拿到一本書時,最好的方法就是:逐字朗讀。剛才,我們說到,孩子要接觸一本書的時候,一定是由家長的朗讀下完成的。這個過程中,大部分爸爸媽媽都需要一種省心省力的閱讀方式,就是逐字朗讀。在繪本階段的時候,爸爸媽媽會加入很多解釋性和描述性的方式,給孩子講故事。但是到了文字大量出現的時候,請你一定要逐字朗讀,不解釋,不引導。原封不動的一字不落地讀完上面的文字。因為橋梁書的文字一般都非常流暢生動,除了少部分字詞孩子有點不好理解,大部分內容,在你讀的時候,他對照圖畫,便能夠了解全部。
除了逐字朗讀,家長們還可以運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來進行朗讀。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幫助孩子了解人物不同的性格特點。比如:《我不是膽小鬼》中有狡猾的黃鼠狼、憨厚的小胖墩、大嗓門、聰明的卡門、衝動的卡梅利多。這些小動物每個人都有鮮明的特點。爸爸媽媽們可以試著把他們讀出來,讓孩子能真切地感受到。
在孩子初次接觸書本的階段,我們稱為熟讀的第一階段。孩子們需要了解故事是什麼?大概講了哪些,他需要對每一幅圖畫,每一段文字有個初步的印象。
02第二階段:精讀
這裡的精讀,我們只是借用了一個說法。我們需要在每次讀的過程,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孩子去關注一些文字內容,讓他加深對故事的印象。
第一,讀著讀著,故意讀錯、讀漏裡面的內容。引起孩子的注意,讓他幫你去改正、補充。
比如:我在讀《我不是膽小鬼》第9頁的一段文字時。我是這樣讀的:「小公雞們越跑越遠,不管對手有多恐怖,他們都準備去打仗。」原文是:「小公雞們越跑越遠,不管對手有多兇猛,他們都準備去打一場硬仗。」
在孩子的耳朵裡,我們讀錯的部分,是一些形容詞,激發孩子的語感記憶;我們讀漏的部分,是打亂了原來讀的那句話的節奏,孩子聽起來會有點不舒服,如果他能發現的話,也就是說他知道這種表達是更完整的,以後他自己在講故事時,也會用這種表達。
第二,讀著讀著,對一些四字詞語或成語進行提問。
比如:在讀到第10頁:「不好啦!」卡麗姨媽驚慌地大喊,「大難臨頭了!森林裡出現了很多可疑的身影。大家趕快回雞舍!」我讀完這段話,就順口會問:「大難臨頭是什麼意思?」因為在這段文字中,有許多地方都暗示了,大難臨頭的含義。比如是讓卡麗姨媽很驚慌的,大家都要躲進安全的地方等。如果孩子說不知道,那就可以幫助他從文字內容上引導理解,而不是從圖畫中進行分析。如果孩子說知道,那就讓他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很壞的事情要來了;不好的事情要發生了;等等。
運用這兩個方法,放在精讀的第二階段,孩子的注意力會從故事內容轉移到文字內容當中。讓他關注文字表達帶來的深刻含義。當然需要提醒的是,每一次閱讀一本書時,提問或讀錯的地方不宜過多,設置到一到兩處,讓孩子感覺你是順口讀錯,而不是故意刁難他。第二階段的精讀,基本上也是需要五到十遍以上的閱讀。
03第三階段:理解性閱讀
這裡的理解性閱讀,其實是讓孩子對這本書有一個整體的理解,主要是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第一,選擇一些孩子感興趣片段,與孩子分角色扮演,進行表演。
這個過程,是讓孩子在閱讀書籍的時候,有畫面感和參與感。雖然在不認識太多字的情況下,但是他把自己和書中人物進行連結了,那麼自主閱讀的意識也就產生了。
第二,拓展有關書本上的知識內容。
爸爸媽媽在故事講了幾十遍以後,可以做三方面的理解性閱讀:
一是讓孩子去複述這個故事講了什麼?這個難度比較大,需要家長去引導。
二是跟孩子講有關這本書的其他故事。
三是孩子如果在8歲以上,還可以讓孩子去為《我不是膽小鬼》中卡梅利多救了黃鼠狼的故事,進行評價引導。幫助孩子樹立正義感。
總之,在最後一個階段中,理解性閱讀是幫助孩子發現,原來一本書的內容不僅在書中,而且在書外。如果能根據書中內容,拓展自己在書外的理解,其實,也能夠幫助孩子進行自主閱讀了。
我們讓孩子閱讀橋梁書,並不是為了擺脫給孩子讀書的煩惱,而是通過這樣的過程,幫助孩子能一步一步地實現自主閱讀。
這些閱讀方法,一定不是試一次就能幫助孩子自主閱讀的,而是通過這種閱讀方法的指導,幫助孩子建立自主閱讀意識的建立。
隨著孩子的識字量的增加,他開始會自己閱讀時,這種關注文字、關注內容、關注理解的意識,也滲透進了孩子的血液了。這才能實現孩子在閱讀上的自主成長。
所以,送兩句話給各位家長。孩子喜歡閱讀,並不代表他會自主閱讀;孩子會認字,並不代表他會自主閱讀。同時,借松居直的話,與大家共勉。 「念書給孩子聽,就好像和孩子們手牽手到故事國旅行,共同分享一段充滿溫暖語言的快樂時光」。
奇趣作文專注於作文教育,旨在提升孩子的綜合語文能力,關注作文,請關注奇趣作文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