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門一側是衛生間,另一側是牆體,想要做鞋櫃我認為可「依賴」於兩側的牆體,以下是我的建議及觀點:
1.利用衛生間一側的牆體做鞋櫃
⑴拆改牆面做鞋櫃
如果衛生間牆體可拆改,那就可以在牆面「做文章」。拆除衛生間牆面靠近入戶門的部分牆體,並將拆除位置向衛生間內「擴建」出鞋櫃所需的厚度(一般350~400mm左右),一個可以做鞋櫃的「牆面空間」就能形成(如示意圖一)。
「藉助」相鄰空間的面積,將鞋櫃做成「嵌入式」,可以避免導致入戶區侷促的狀況,我認為這對於較窄的入戶區也較實用。
⑵佔用衛生間門洞
如果衛生間門距入戶門較近(如示意圖二),在我看來門洞是較合適做鞋櫃的位置,因為它距入戶門較近,使用方便,而且本就有「洞口」存在,不用再重新拆除。
由於鞋櫃的厚度通常會超出牆體的厚度,所以需要在門洞的位置向衛生間內「擴展」,新建磚體牆作為鞋櫃和衛生間內部的分隔(如示意圖三),並且牆體要做好防水,避免時間久了會對鞋櫃造成損害;而衛生間門的位置則可以根據家庭戶型、家庭面積、衛生間一側牆體尺寸、衛生間一側牆體可拆除程度、個人喜好、生活習慣等在門1或門2(如示意圖四)或其它你認為空間中更合適的位置選擇。
鞋櫃的款式可以根據所在位置面積、家庭成員情況、生活習慣等進行選擇,到頂的嵌入式鞋櫃可以很好地避免頂部落灰的情況。
2.利用與衛生間相對的一側牆體做鞋櫃
在我看來在衛生間相對的牆體做鞋櫃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幾種:
⑴鞋櫃依靠牆體設置
鞋櫃「直接」依靠牆體設置是較為常見的方式,但是當與衛生間「對立」的牆體長於衛生間一側的牆體時,獨立設置的鞋櫃易有「突兀感」,我認為可以通過設置鞋櫃的長度與衛生間牆體相等(如示意圖五),或者使用與周圍牆面、頂面近似的顏色來「削弱」這種感受。
⑵鞋櫃+隔斷靠牆設置
鞋櫃依靠牆體,隔斷垂直於鞋櫃,鞋櫃和隔斷的搭配設置,既滿足了功能需求,為入戶區增添了更多的裝飾性,而且還能很好地避免室內在入戶處便被「一覽無餘」的狀況(如示意圖六)。想要兩人能夠同時通過,隔斷的位置我認為與衛生間牆體之間的距離不宜小於1000mm。
隔斷的款式不同,不僅能夠營造出不同的環境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家庭戶型。通透性較好的隔斷(比如玻璃隔斷、鏤空隔斷)有「隔而不斷」的空間效果,不會「切斷」入戶區與室內空間的「一體性」,而是為空間帶來了層次感;通透性較弱的隔斷(比如實體牆隔斷),能夠對空間形成較「完全」的分割,也改變了家中的格局……
鞋櫃的款式根據所依靠的牆體面積、功能需求、家庭成員情況、個人喜好、生活習慣等進行選擇。
⑶鞋櫃與入戶門「相對」設置
鞋櫃垂直於牆體與入戶門「相對」設置(如示意圖七),有實用功能,有裝飾效果,還有對室內空間的「遮擋」作用,「一舉三得」!
鞋櫃的款式或是與隔斷相結合的「小體型」鞋櫃,能夠較有效的減弱入戶處光線昏暗的「囧況」;或是集換鞋凳、收納於一體的「頂天立地」鞋櫃,有更好的實用性;亦或是與「通透」的置物格相結合的鞋櫃,置物、收納都方便,還能減弱對入戶處的「擁堵感」,「補充」鞋櫃功能的不足……
鞋櫃的位置我認為可以參考鞋櫃距入戶門的距離在1.2~1.5m左右和鞋櫃與衛生間牆體之間的距離至少在1m左右兩種數值,入戶時取物較方便,也不會讓入戶處有侷促的狀況。
⑷鞋櫃「轉角」設置
與衛生間「對立」的牆體尺寸較「短」,可以在牆體做「轉角」鞋櫃(如示意圖八),既擴大了鞋櫃的面積,鞋櫃的「轉角」部分還可供其它區域使用,讓它有了更多的「價值」。
在我看來這樣的「轉角」鞋櫃使用「半高模式」較為合適,太高易帶來壓抑感和突兀感。
⑸鞋櫃「構建」門廳設置
入戶處較寬敞,可以使用「L型」鞋櫃「構建」門廳(如示意圖九),成為家中入戶時很好的「緩衝區」,避免入戶便被「一覽無餘」的狀況,也增加了空間的層次感和「神秘感」!
「L型」鞋櫃面積較大,可以和置物格、書架、隔斷等具有裝飾性或實用性的「結構」搭配設置,弱化鞋櫃的存在感,豐富門廳的使用功能,讓門廳成為一個「多功能區」,放一個靠枕就是一個「讀書角」,休閒、舒適……
⑹鞋櫃「嵌入式」設置
與衛生間相對的一側牆體可以拆除,一樣可以做「嵌入式」鞋櫃。在牆面靠近入戶門的位置選擇鞋櫃所需的面積向其所在的房間內移動(尺寸滿足鞋櫃所需厚度即可,一般在350~400mm左右),鞋櫃便可以設置成「嵌入式」(如示意圖十),入戶處利落、不擁擠……
這種方式的「短板」是會「侵佔」牆體所在房間的面積,所以需要結合房間內的功能設置對面積的需求進行選擇。
以上是我對於進門一側是衛生間,一側是牆體的戶型做鞋櫃的建議及觀點,希望可以幫到你,謝謝!(PS:文中示意圖二~示意圖九為自己製作,禁止使用;其餘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會及時作出刪除處理,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