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1973年走上講臺,到今天已經在教育的園地裡耕耘46年了。回首教育生涯路,我的體會是:做一名好教師,要有進取之心,要有創新之心,要有學習之心。要有不斷追求卓越的意識,要有不斷奮鬥的毅力。我稱之為:「三心二意」做教師!
//
教師要有進取之心
//
我是一名在農村長大的孩子,1977年秋冬,我借著恢復高考招生制度的東風考上了楊師南通分院(南通大學),畢業後分配在小鎮的一所中學做教師。我時常想:如我這般農村出身的50後,沒有任何顯赫社會資源,即使在鄉村,也要做鄉村最優秀的教師。
博格斯是個身高只有1.60米的小個子球員,卻曾是美國NBA最傑出、失誤最少的後衛之一。小時候的博格斯立志要做NBA籃球隊員,那時,有許多人取笑他。在嘲笑面前,博格斯以更加刻苦的方式練球,並在練習中發現矮個子的優勢:行動迅速、靈活,像子彈一樣;運球重心低,不會失誤;個子小不引人注意,抄球時容易得手。
即使像博格斯這樣有「先天不足」的職業球員,都能以後天的努力來揚長避短,何況對於我們教師來說,往往並沒有如此致命的先天缺陷呢。
正是憑著進取之心,我成為全國農村中學最優秀的語文教師(1985年),成為江蘇省最年輕的中學語文特級教師(1995年),成為中國教育的文化使者(2006年),成為北京市高端教育人才(2010年)。
//
教師要有創新之心
//
教學既是科學又是藝術,它遵循一定的客觀規律,但作為知識的傳播活動,它比任何一個行業都需要與時俱進和不斷創新。
因此,基於教材大綱卻不受限於教材大綱是每位老師都應當做足的功課,在這個過程中充分體現了教師的創作自由,這個過程與教師的個性和經驗息息相關,與學生的個性和知識儲備密不可分,是這兩者的相輔相成。
創新的老師必然能夠多角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多層次地給予學生知識傳遞。正因為如此,教師的教學風格才會一直受到學生的追捧與好評。我是語文老師,怎麼教學生識字?學問可大了。
中國的漢字博大精深,含義深刻,具有幾千年的歷史,漢字對於中國文化的意義,除了是語言的表達方式和留存方式外,還蘊含了中國偉大的哲學思想。因此,我教學生識字,總是想讓孩子讀出字裡的智慧。
就比如「仙」,什麼是「仙」?人在山中。為什麼人在山中就是仙?我教學生學語文,不僅教知識,教的是人生。我告訴學生:什麼是「資」?上面一個「次」,下面一個「貝」,古代人們用貝殼做錢,「次」字那個兩點水,其實是個「二」字,所以,「次」就是反覆借貸。什麼是「利」?左邊是「禾」,右邊是「刀」,用刀割禾稻,所以要想有利,必須去工作,去付出,不要想不勞而獲。這樣做教師,久而久之,學生一定會喜歡你的課堂!
//
教師要有學習之心
//
教師不學習,就會被時代拋棄。教師的教學,是一個一輩子不斷學習的事業。借用朱永新先生的一句話:一名語文教師在教育的舞臺上能走多遠,取決於他讀書的積累有多深厚,取決於他在讀書的過程中能否獨立思考。
尤其作為語文教師,要站在教育的制高點思考問題,要有主心骨,多一點哲學思考,多一點文化判斷力。不能只埋頭上課,要抬頭仰望星空,要打造自己的精神家園。
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必得有四大支柱的堅固支撐:豐厚的文化底蘊支撐起他的詩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撐起他的靈性,宏闊的課程視野支撐起他的活性,遠大的職業境界支撐起他的神性。
語文老師應該是儒雅的,他有豐厚的文化底蘊;語文老師應該是睿智的,他有高超的教育智慧;語文老師應該是悲憫的,他應該有遠大的職業境界。語文教師需要理智,更需要情懷、情致。
此外,教師的成長還要有不斷追求卓越的意識,要有不斷奮鬥的毅力!接觸過不少青年教師,他們總認為自己底子不好,成不了器。
這個想法很普遍,卻是個普遍的錯誤。哈佛大學一項研究表明,工作中能否做出成績,態度佔85%,知識和智力只佔15%。
那些自認為以往的學習沒打好底子的教師,最終什麼也沒做成,表面看來,似乎印證了自己的預言,其實正是這種先入為主的消極態度,把他們潛在的能量給封殺了。
我認為,一個教師要想做到傑出無比的程度,或許需要點天分,但是要成為一名骨幹教師,成為一定範圍、一定領域裡有成績和名望的人,則人人都可以通過自身努力與奮鬥達到。
作者:肖遠騎(原人大附中語文特級教師、教授,現華夏幸福教育總顧問、總督學)
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現教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