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新聞價值:基於技術哲學的思考

2020-12-25 新華網客戶端

  新聞學界圍繞新聞價值的討論四百年來從未停歇。當下,國內新聞學界對新聞價值的理論討論集中在新聞價值的定義和內涵,大家通常將新聞價值分解為時新性、重要性、接近性、顯著性、趣味性五要素。然而這種基於本體論和功能主義的探討,嚴重阻礙了從認識論角度與時俱進地理解新聞價值。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歷史上從沒有一種統一的關於新聞內涵的共識,當然也不存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準,放之任何歷史時段均成立的關於新聞價值的共識。比如,新聞的內涵和新聞價值的標準通常會因為時間感、空間感、速度感和社會關係的重構而發生變化,而現在看來,導致這種框架性重構的重要原因與技術的突變有關。正像楊保軍所分析的那樣,目前關於新聞價值的研究集中於特殊個案而忽略了普遍意義,從整體、長期、持續的新聞價值研究層面來說,傳統的新聞價值取向和新興媒介類型的價值研究取向之間的張力應當是新聞價值研究新的生長點。①事實上,網絡新媒介的技術革命已經改變了新聞生產方式以及人們對新聞的理解,如果依然在固有的大眾傳播語境下觀照新聞價值,那麼我們將無法真正理解網際網路時代的新聞活動。因此,本文想就媒介革命與新聞價值之間的關聯做一點初步的探討,因為這個問題目前仍然缺少技術哲學的觀照。

  延遲性的終結和空間的釋放

  相比於歷史上的一切傳媒,大眾傳媒的特點就是極大地縮小了新聞報導與新聞事實之間的時距,因此在伊尼斯那裡,大眾傳媒尤其是廣播電視,必然是空間偏向。但有趣的是,相比於網際網路,大眾傳媒一定是時間偏向的,因為在網際網路上我們通常感受不到時距,但我們在網際網路作為參照系的時代,完全可以體認到出版周期的漫長,甚至是一個電視新聞製作周期的漫長。

  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才發現,傳統的新聞生產是建立在延遲性基礎之上的。正是因為存在時距,我們才可能對已經發生的事件進行敘事,才可能選擇值得報導的媒介事件,才可能選擇以何種方式來呈現這一媒介事件,於是才有新聞價值一說,也才有新聞真實性的問題。我們探討的新聞價值是一種「事後」的選擇標準;我們探討的新聞真實,則是指在轉述過程中我們可以容忍的新聞生產方式。然而在網際網路的時代,這種延時性被終結了。時間框架的改變,改變了傳統新聞價值賴以存在的時間感。

  新聞價值是新聞從業人員作出職業判斷所依據的標準,而職業判斷必然要建立在新聞延遲性的基礎之上。更進一步說,傳統新聞業的基礎是延遲性,新聞宣傳的基礎同樣也是延遲性。傳統的新聞媒體通過篩選新聞線索,選取其中具有新聞價值的事實,並通過採編人員的調查、核實,最終呈現出一篇新聞,箇中的環節必須要一定的時間來釐清和冷卻駁雜的信息和線索,延遲性就是專業的新聞從業者的用武之地。但是在新媒體時代,新聞對時新性的要求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時新性發展成了實時性,受眾對於延遲性的容忍度降到極低的程度,人們等不及審慎的判斷和理性的加工,要求在新聞發生的同時就知情。丁柏銓將新媒體的新聞生產模式概括為全歷史、全受眾、全天候三個維度,②任一時刻任一地點發生的事件均可假社交媒體之手即時轉化為新聞。

  這裡呈現出一個有趣的悖論,傳統媒體聲稱新聞價值的要素在於時效性,但是它們存在的前提恰恰是延遲性。沒有了事件發生和報導產出之間的時間差,傳統媒體在選擇、呈現、可靠性和權威性方面的優勢便蕩然無存;但如果堅持這種延遲性,就總是落後社交媒體一步,在議題設置和輿論引導層面處於極度被動的狀態。最常見的情況是,早在新聞從業人員確定事實的新聞價值之前,網絡上可能已經傳得沸沸揚揚,又或者已經成為過時的舊聞。

  這是一個將新聞線索當作新聞來呈現的時代。前些日子在連雲港發生的關於核廢料處理企業選址的群體性抗議事件,僅僅就是發端於一個具有可能性的新聞線索。隻言片語、不確定的猜測或是無主的傳言都可以成為新聞,《卡梅倫或將成為北約秘書長》《有人猜測中國正研究遏制資本外流新辦法》《美國勞德代爾堡國際機場槍擊事件的嫌疑人據稱是美國退役軍人》……這些含糊不明的新聞標題無法提供一個得到確證的基本事實,而只是傳達一些捕風捉影的新聞線索。而反轉新聞成為媒介文化熱點則更是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一個熱點事件的出現,緊隨其後的是對最初版本敘事的顛覆,以及對於顛覆的顛覆,社交媒體上新聞熱點層出不窮,但是人們再也無法輕易相信任何一種說法,面對新聞所採取的最為明哲保身的態度就是觀望和質疑,等待反轉和再反轉的出現。例如藉助去年年底在社交網絡刷屏的「羅爾事件」,起初是羅爾為女兒眾籌治療費用,然而隨著相關人士披露的信息,輿論風向從同情、幫助羅爾一家變成了網民共同聲討羅爾借女兒的病情炒作等等,然而無論是事件本身、還是使得事件出現反轉的重要線索及其來源,如當事人周圍的知情人士等,都是未經確認和求證的,最後事件本身已經在眾聲喧譁中被忽略和遺忘。在這個過程中,主宰受眾注意力的始終是感性的、衝擊性的信息碎片,人們等待著新的碎片帶來新的反轉,期待著「打臉」和「反打臉」,而非等待真相在叩問和追查中逐漸浮現。信息的沉澱和真相的披露需要時間,而社交媒體平臺上的熱點都是轉瞬即逝的。

  然而問題的複雜性還不僅於此。網絡對受眾進行技術賦權,使得新聞生產再也不是專業的新聞機構和新聞從業人員的專利,而是從職業化逐漸向社會化過渡,於是,空間被徹底釋放了。在社交媒體的平臺上,新聞生產的節點擴散到無處不在的角落。每個受眾都可以成為傳播者,因此整個世界可以被技術同步地匯集在自媒體的平臺上,成為碎片化的景觀:「自媒體的使用者所披露的信息和發表的意見,可以在異常廣闊的空間範圍內傳播,甚至可以跨國界傳播。不僅可以傳抵目標傳播對象,而且可以更多地傳抵非目標傳播對象。」③這樣做導致的結果就是空間感被無限地彌散了。這種彌散帶來的結果極大地衝擊著公眾的觀念序列,使他們無法判斷哪些信息更重要、更值得關注,不知道如何判斷信息的真假及其意義。這種空間上的彌散將實時性帶來的不確定性無限放大了。

  重構的傳受關係

  儘管我們並不一定認同文化研究對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但費斯克的某些觀點還是值得回味的,他認為大眾文化不是統治者批量生產出來自上而下強加給公眾的,他堅定大眾文化的意義是由大眾自己創造的。從結構主義的角度來看,這種說法未必站得住腳,但從現象與行動層面來看,這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長期以來,新聞價值理論都是堅定地站在傳播者那一邊來思考問題的,這說明了傳播者的權利。所謂的重要性和顯著性,均是從傳播者議題設置的角度提出的;而所謂的接近性和趣味性,也是傳播者想像出來的接近性和趣味性。公眾到底怎麼看待某一新聞,什麼是公眾最關注的內容,在大眾傳播單向性的特徵之下,既不太容易了解,也沒有必要了解。所以傳統媒體是根據他們「想像」中的受眾的興趣來決定他們的新聞選擇標準的。這是與大眾傳媒的技術平臺所設定的傳受關係——以傳播者為中心的信息撒播緊密關聯的。然而社交媒體的技術方式完全顛覆了這種關係,權利也正在發生轉移。正如黃旦所分析的那樣,社會所依循的線性因果邏輯被打破,去中心化的、波浪式湧動的網絡化社會已經成為無可扭轉的現實。在大眾傳播的語境中,媒體是信息傳播的中樞,而網絡化的社會中,媒體的權威受到強烈衝擊,大眾傳媒已經不再是一種獨立的渠道,與眾多的UGC一樣,它也只是社交媒體上內容的生產者之一。

  黃旦強調說:「作為一個節點,衡量專業新聞傳播機構的不再是獨家或者什麼原創性新聞,而是接入點和到達點的數量,轉化轉換數據的能力和水平。」④在社交媒體上,轉發具有壓倒一切的重要性,沒有轉發就等於沒有傳播。而轉發者本身對於新聞價值的界定便決定了什麼是新聞。「在新媒體時代,作為一種行動的新聞接受活動,充滿著主動搜索和互動交流。儘管在傳統媒體時代這些行動也同樣存在,但在新媒體出現以後,它再也無法無視這種互動對傳播的重要影響。所以,評判新聞價值的標準理應從文本轉向受眾(或者準確地說是用戶)的行動。」⑤轉發者通常將轉發什麼內容看作是自身角色扮演的一部分,而轉發者的角色扮演顯然與以「社會公器」自居的大眾傳媒完全不同。轉發者不需要考慮新聞的公共性、重要性和顯著性,他也不需要考慮他轉發的是段子、雞湯還是真實的新聞,他只需要關心轉發的內容是否有助於塑造自我的形象。所以轉發者也就是傳播者,是一種全新的傳播者。這種傳播者的新聞價值觀需要得到高度的重視:「社交媒體內容的提供者要將自己的用戶當作傳播者,考慮傳播者通常願意向他的社交圈發送什麼內容。因此,能夠體現用戶品位高雅獨特、道德高尚、個性陽光、富有情趣並且真正有品質的文章和圖片通常更容易被轉發。相反,那些可能產生臭豆腐效應的黃色新聞或性暗示新聞,則可能雖然仍有受眾,但不會被大量轉發。」⑥這種全新的新聞價值觀已經混淆了傳統新聞業自以為劃分清楚的信息邊界,一切的價值都在被重估。「真實、客觀等理念將會重新遭到估量,由於網絡關係中有著各種層面的詮釋群體,意義的建構將成為重點。」⑦

  在這輪傳受關係重構以後,傳統新聞價值觀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存在合法性問題。受眾日常所關注的新聞是零星的碎片信息和實時性的公民新聞,以及供他們聊以打發閒暇時間、轉移注意力的趣聞和談資,是一撥又一撥刷屏的段子和熱點,而這些都不以傳統的新聞價值為參照,也不符合作為行業倫理的新聞專業主義的要求。能取得受眾關注的新聞通常是輕鬆有趣的、情感導向的,或是聳動的,或與一定的受眾人群有利益相關,但未必和接近性、重要性、顯著性等價值有關。在新媒體時代,新聞價值的改變實質上是「新聞邊界發生遊移,新聞的外延不斷擴展,更多的信息被泛化為新聞,比如服務信息、生活故事、身邊瑣事等等」。⑧在網絡的語境中,新聞工作者無法再依靠新聞價值作出判斷,而是依靠感性的經驗,揣測怎樣的新聞能帶來更高的閱覽量和點擊量。

  重塑新聞價值:跟風抑或引領

  認為新聞價值是新聞的起點和終點的說法是十分有道理的,因為新聞價值內蘊著新聞行業從業者的職業想像,新聞從業人員腦海中關於新聞價值的認識在實踐層面上決定著他們如何判斷什麼樣的事實可以被加工為新聞以及生產出怎樣的新聞,新聞價值是整個新聞生產流程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然而隨著新媒體的飛速發展,時間、空間、速度和關係的轉變,意味著權利與秩序都將在新價值觀中被重塑。準確地說,人們需要一種新的公共知識來替代大眾傳媒時代的範式。價值觀的重塑當然是一種重大挑戰,需要謹慎應對。但如果沒有認清這種挑戰的實質匆忙應對,則可能導致更大的危機,令人擔憂的是,新聞界的多種被動應對方式不是幫助其擺脫危機,而是正在加劇新聞業的危機。

  第一種常見方式是想通過提速的方式來應對挑戰

  由於日漸加快的信息流動節奏無法留給新聞從業人員以充分的時間來篩選和求證新聞線索,來不及完整地挖掘和整理事實,媒體喪失了過濾和處置信息的主動權,因此很多傳統媒體向社交媒體學習,迫不及待地將碎片化的新聞線索推到臺前,尤其是在自己的「兩微一端」上。然而,這樣做的結果是使傳統媒體進一步陷入傳播謠言的危機中,從而進一步解構了自己權威信息發布者的角色。王辰瑤認為新聞生產領域中的內爆現象,包括「內生產」和「轉引式生產」製造了大量的信息泡沫,「只是在這種邏輯下生產出來的報導不僅不能有效地回應人們的不確定性,反而會因為大量的信息泡沫進一步強化這種不確定性。新聞越來越多地變成了一種關於世界的『言說』,而不是對世界的『再現』」。⑨與其如此,還真的不如弱化時效性,通過不斷核實真相,捍衛和強化自身的專業性和話語的權威性。

  第二種常見方式是想通過用煽情新聞的價值觀進行一場賭博,賭的是手中的新聞能否吸引眼球和點擊率,能否製造轟動效應,擺脫不受關注的困厄局面

  2015年以來,有很多媒體在報導中充滿了娛樂和消費精神,追求刺激的細節,甚至聳人聽聞的描述。在歷史上,大眾傳媒往往可以依靠煽情新聞和故事模式吸引公眾的目光,並以此擺脫自身的危機。然而講段子恰恰是社交化媒體的長項,自媒體可以提供生動性、娛樂性、時效性和互動性更強的故事。所以,除了在倫理上被大眾討伐以外,大眾傳媒幾乎一無所獲,他們的新聞專業主義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懷疑。

  第三種方式就是花很大的精力搞「兩微一端」,培養自己的「網紅」,迎合受眾不斷變化的喜好

  這是一種想當然的應對方式,以為「+網際網路」就是「網際網路+」。其結果不僅導致媒體裡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技術文化和價值觀,還使得「兩微一端」可能存在的風險,如傳播流言、違反新聞倫理等進一步損毀原有媒體品牌的美譽度。

  上述三種策略之所以不太可能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些方法既不治標又不治本,完全沒有看到新聞價值觀變革背後的真正動因,只是在自覺不自覺地跟風。這只能說明傳統媒體在角色扮演上已經失去自己的方向感,想用新媒體的價值觀和技術特性來重塑自己,重新建立自己的話語權。為此,他們甚至放棄了自己的專長。然而從技術偏向來看,在時效性上的爭奪,在接近性與趣味性上的爭奪,都不是傳統媒體所擅長的。更可怕的是,在這場爭奪中,傳統媒體還有可能賠上自己的專業性和權威性。而且,新媒體是否值得學習,它目前流行的價值取向真的代表未來方向嗎?

  在工業革命以來的現代性社會中,新聞依照標準時間循環往復地定時生產,定時出版的新聞是日常生活中時間刻度的一部分,傳遞著一個宏大的共同體想像,新聞為人們標示出何為重要的事實,設定人們頭腦中的議程。但是,網際網路打破了同一性、機械化、標準化的原則,打亂了媒體運轉所一貫依照的時空節奏,過去整齊劃一的時空狀態都被新媒體分割得支離破碎。鑑於新媒體已經成為傳統媒體的渠道,傳統媒體必須重新規劃自己的角色,這一過程必然導致各種價值的重新評估。新聞價值一定會被重新界定和評估,因為新聞業的框架一定會因為新媒體的介入而發生深刻的變化。然而,在新的秩序沒有形成之前,迎合受眾的趣味和學習新媒體的節奏並不是傳統新聞業的上上之選。傳統媒體的當務之急,可能是思考什麼是在新媒體時代更適合自身的時間感、空間感和傳受關係,什麼是未來人們關注的公共知識,這樣才可能重新引領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價值。

  注釋:

  ①楊保軍:《準確認識「新聞的價值」——方法論視野中的幾點新思考》[J],《國際新聞界》,2014年第9期

  ②丁柏銓:《論第四媒體的崛起對新聞傳播實踐與理論的影響》[J],《江海學刊》,2002年第6期

  ③丁柏銓:《論自媒體時代公眾輿論表達的特點》[J],《新聞愛好者》,2014年第7期

  ④⑦黃旦:《重造新聞學——網絡化關係的視角》[J],《國際新聞界》,2015年第1期

  ⑤⑥胡翼青:《社交媒體如何盈利:對BuzzFeed的個案研究》[J],《編輯之友》,2016年第7期

  ⑧劉丹凌:《新媒體語境下新聞專業主義的解構與重構》[J],《中州學刊》,2012年第1期

  ⑨王辰瑤等:《內爆:不確定時代新聞生產的邏輯——從馬航客機失聯報導談起》[J],《新聞記者》,2014年第5期

  (胡翼青: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子超: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生)

相關焦點

  • 馮月季 | 反敘述:算法新聞的符號哲學反思
    摘 要 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算法新聞所具有的反敘述特徵破壞了社會文化中的符號表意結構,算法新聞的哲學根基源於畢達哥拉斯的「萬物皆數」理念,算法工具將意義豐富的符號世界進行數據簡單化處理,生成的新聞文本之於用戶而言是一種「絕似符號」,導致用戶主體認知與符號意義之間表意距離的消失,使得用戶主體失去了探索外部符號世界意義的能力。
  • 哲學何以解碼技術:技術哲學的未來路向
    從先驗與經驗的聯袂中走向技術實踐技術的哲學元素和哲學的技術元素在技術時代巧妙地匯聚在一起,這使得基於技術的哲學反思和基於哲學的技術批判自然而然地構成了技術哲學的兩條進路。荷蘭學者彼得·保羅·維貝克將經驗研究視為探究技術本質的必備條件,並認為「一旦離開先驗論的領域進入具體的物性,就能全面解讀技術」。毫無疑問,這種研究抓住了技術哲學需要基於技術的本質。該路徑在關於我們周圍技術或技術物,如微波爐、長椅、手機、扶手、消防栓、可穿戴設備等的分析中解碼技術的本質,但僅僅囿於經驗的研究會因其過於具體的瑣碎性描述而將哲學之維碎片化乃至遮蔽。
  • 基於拉德布魯赫法哲學思想的土地管理思考
    拉德布魯赫法哲學思想分析及思考討論重視事實之研究,前有聞名國際司法領域的拉德布魯赫定律。古斯塔夫·拉德布魯赫(Gustav Radbruch,1878年11月21日—1949年11月23日),是德國20世紀最偉大、影響最深遠的法哲學家和刑法學家之一,其著作對國內外專業領域思想有很大啟迪,其著作及法學理論、哲學思想對後人影響深遠。
  • 全球公有雲帶頭大哥AWS不斷重塑價值
    並且使終端用戶更便捷地利用機器學習,從業務數據中獲得更多價值。 AWS在強調立足用戶需求的產品創新上,進一步實現產品重塑,採用統一的API,將雲的能力分發到不同的地方,解決信息化、數位化和智能化帶來的諸多挑戰,實現數據更高效率的遷移、管理和價值洞察,也必將引領全球公有雲發展的遊戲規則。 格局重塑:如何讓未來已來?
  • 孫周興:技術的發展,激發人類對技術哲學和倫理的思考
    《人類世的哲學》是孫周興繼《未來哲學序曲——尼採與後形上學》(商務印書館,2018年)之後,對「未來哲學」、「技術與未來」等問題所做的進一步思考,意在突出人類此在的危急性。孫周興力圖突破技術樂觀主義與技術悲觀主義的線性思維藩籬,開展一種「二重性」的技術哲學和生命哲學之思。8月13日,《人類世的哲學》新書發布會在上海書展舉行。
  • 具有內在價值的哲學
    下課後,一個學生上前問我,當我開始思考今天的講課內容時,是否意在為哲學專業或選學哲學課程加以論證?我笑著說,在講課結束後才發現自己事實上做了什麼,但自己原本無意為之論證。因為我以及我的學生所深信不疑的是,在所有學術領域和學科中,唯有一個最為凸顯上述之能力,這就是哲學。
  • 大數據時代新聞價值判斷的「四個轉向」
    【摘要】隨著大數據技術在新聞傳播領域的應用,新聞的生產、傳播方式以及人們對新聞的理解均發生了結構性變化,新聞價值判斷由此呈現出「四個轉向」:一是由虛轉實,增強了新聞的客觀性、接近性、趣味性;二是由點及面,獲得了全新的解題思路和更加深刻的洞見;三是由後轉前,提升了新聞傳播的時效性、預見性;四是由傳者為主轉向傳受共商,豐富了新聞價值的判斷視角
  • 普遍聯繫: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的重要哲學基石及其實踐價值
    現行主流教科書大多將新聞價值定義為「事實所具有的、滿足社會與公眾對新聞需要的要素的總和」,並強調「這些要素通常指新鮮性、重要性、顯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等」[85]。  「新聞」是作為「社會關係的總和」的人與他人及自然界建立廣泛「聯繫」的產物,基於馬克思主義「普遍聯繫」哲學原理來考察新聞價值是題中應有之義。
  • 哲學對孩子有多重要!學會哲學思考,過有準備的人生
    「當我們好奇時,哲學就開始了。」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不間斷地提出一系列問題,這給了教師和家長與孩子一起做哲學的契機。基於作者30餘年的兒童哲學研究與教學經驗,本書聚焦三大領域哲學問題,介紹了如何使用特定的思考工具與幼兒園和小學的孩子進行哲學探究,並為教師、家長推薦了可在哲學探究中使用的童書、引導策略以及對話技巧,充分展現了「小哲學」的魅力。你不必總是知道一切,孩子總有出乎意料的答案。
  • 關於邏輯哲學的幾點思考
    我認為,根據文獻,我們可以接受這個前提,即考慮邏輯哲學必須基於現代邏輯。由此出發,邏輯哲學的研究就必須以現代邏輯為基礎,在現代邏輯的基礎上,思考一些與邏輯相關的問題。既然是以現代邏輯為基礎,就可以從現代邏輯的特徵出發。現代邏輯的特徵是構造形式語言和建立演算。藉助形式語言和演算,邏輯產生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有了形式語言,邏輯的演算成為形式化的。
  • 思辨的歷史哲學及其對於歷史學的價值
    這些問題對歷史學有何意義或價值?哲學家和歷史學家對此持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態度和看法。本文便是基於相關歷史哲學經典文本,對這些問題所作的初步探討。拋磚引玉,求教於方家。作為反思性的「哲學」,它既不是單單思考一個對象,也不是僅僅思考一種沒有思想對象的思想,而是思考「有關」對象的思想,也就是思想與其對象或者主體與客體的關係。嚴格說來,「相關於對象的思想不是單純的思想而是知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認識。歷史學家的任務是思考、認識和敘述過去本身,屬於第一級的思想;而歷史哲學家的職責則是思考歷史學家是如何思考、認識和敘述過往事件的,因而是第二級的思想。
  • 羅素:哲學的價值
    除了對於哲學學者之外,如果研究哲學對別人也有價值的話,那也必然只是通過對於學習哲學的人的生活所起的影響而間接地在發生作用。因此,哲學的價值根本就必須求之於這些影響。但是,更進一步說,倘使我們想要使評定哲學的價值的企圖不致失敗,那麼我們首先必須在思想上擺脫掉「現實」的人的偏見。「現實」的人,照這個詞的通常用法,是指只承認物質需要的人,只曉得人體需要食糧,卻忽略了為心靈提供食糧的必要性。
  • 哲學的價值 | 羅素
    除了對於哲學學者之外,如果研究哲學對別人也有價值的話,那也必然只是通過對於學習哲學的人的生活所起的影響而間接地在發生作用。因此,哲學的價值根本就必須求之於這些影響。但是,更進一步說,倘使我們想要使評定哲學的價值的企圖不致失敗,那麼我們首先必須在思想上擺脫掉「現實」的人的偏見。「現實」的人,照這個詞的通常用法,是指只承認物質需要的人,只曉得人體需要食糧,卻忽略了為心靈提供食糧的必要性。
  • 基於對新媒體時代新聞真實性維護的思考
    摘 要: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普及和自媒體的不斷出現,人們獲取新聞資訊的範圍更加廣泛,獲取方式更加自由。新媒體的廣泛應用,使得人人都有可能成為新聞的發布者和傳播者,新聞真實性受到極大挑戰。新聞的真實性是新聞信息得以存在的根本條件,是新聞的生命。
  • 人民日報大家手筆:新時代價值哲學研究大有可為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為價值哲學研究開闢了新視域、帶來了新機遇。價值哲學研究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中國價值哲學研究牢牢植根於中國實際,因而具有源源不斷的動力,不斷形成新的理論熱點和理論生長點。中國價值哲學研究已經開闢出許多新的研究視域,深化和拓展了學術界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一些基本範疇的認識。科學的實踐觀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居於重要位置。
  • 國內外13所新聞傳播院校院長等聚焦「智能時代的新聞傳播學科重塑...
    12月13日電(記者 陳靜)12月12日,「智能時代的新聞傳播學科重塑與人才培養」2020年國際高峰論壇在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舉行。在全球新冠疫情蔓延的背景下,本屆論壇以「在線會議+線下會場」聯動的方式進行,來自國內外13所新聞傳播院校的院長及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在新的智能時代如何重塑、創新新聞傳播的學科體系和促進人才培養。  復旦大學副校長陳志敏出席論壇並致開幕辭。他表示,大範圍、深層次的技術變革對新聞傳播的學科建設及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
  • 他山之石:美國教育風向——技術正在「重塑教育」
    在技術日益加深教育變革的時代背景下,本文通過解讀2017《美國國家教育技術計劃》,探討技術如何「重塑教育」,了解技術在學校教育教學中的應用,提出對我國未來教育發展的啟示。 2017 NETP :技術重塑教育 2017年,美國國家教育技術計劃一改四年更新一次的慣例,發布了關於技術推動下的學習願景與計劃《國家教育技術計劃》(以下簡稱2017 NETP ),為所有與教育相關的參與者和組織者提出「重塑技術在教育中的作用」,從學習、教學、領導力、評價、基礎設施等五個方面,
  • 提升科學哲學研究的時代價值
    作為哲學的分支學科,科學哲學要討論的就是科學的內涵、科學是否準確描述世界以及科學存在的意義。加強科學哲學體系建設「三大體系」建設對於科學哲學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段偉文表示,在哲學的二級學科中,科學哲學具有普遍性與一般性。這就要求科學哲學研究者必須對科學所研究的問題、科學研究的方法和組織形式、科學研究與應用的社會後果、價值影響和倫理衝擊等科學理論與實踐層面的真問題展開認真研究,使之能夠更好地解決科學實踐中亟待哲學辨析的難題。
  • 共生概念的哲學考察—基於星雲大師有關共生的思考與實踐
    第二部分,是對共生概念可能具有的哲學內涵給予重點性考察,可以發現,共生概念最大的思維優勢就在於它存在於激烈的矛盾之中,可以導致主體層面的新生,也就是「同體共生」。第三部分,對與共生有關的類似概念(共同、共通以及共和)進行了考察,經過對比可知,共同、共通、共和,當然也包括共生,這些概念各有特定的內涵,不能簡單地混淆使用。這有利於進一步廓清共生概念的使用邊界。
  • 講座| 電影與哲學思考其實並不矛盾
    近日,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鬱喆雋在上海「光的空間」新華書店為大家帶來了一場題為「影視聲色與哲學反思」的主題講座,圍繞電影與哲學的話題展開。在演講開場時,鬱喆雋首先提出看電影與思考哲學並不矛盾,因為電影可以激發人們進行哲學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