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價值 | 羅素

2021-03-05 躁與默

摘要:哲學之應當學習並不在於它能對於所提出的問題提供任何確定的答案,因為通常不可能知道有什麼確定的答案是真確的,而是在於這些問題本身;原因是,這些問題可以擴充我們對於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豐富我們心靈方面的想像力,並且減低教條式的自信,這些都可能禁錮心靈的思考作用。此外,尤其在於通過哲學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靈便會變得偉大起來,因而就能夠和那成其為至善的宇宙結合在一起。

哲學的價值是什麼?為什麼應當研究哲學?在科學和實際事務的影響之下,許多人都傾向於懷疑:比起不關利害又毫無足取的辨析毫芒,比起在知識所不能達到的問題上進行論戰,哲學比起它們來又能強多少?所以,現在就更需要考慮這個問題了。

對於哲學所以出現了這種看法,一部分是由於在人生的目的上有一種錯誤的看法,一部分也由於對哲學所爭取達到的東西沒有一個正確的概念。現在,物理科學上的發明創造使無數不認識這門學問的人已經認為物理科學是有用的東西了;因此,現在所以要推薦研究物理科學,與其說根本原因在於它對學生的影響,不如說在於它對整個人類的影響。這種實用性是哲學所沒有的。除了對於哲學學者之外,如果研究哲學對別人也有價值的話,那也必然只是通過對於學習哲學的人的生活所起的影響而間接地在發生作用。因此,哲學的價值根本就必須求之於這些影響。

但是,更進一步說,倘使我們想要使評定哲學的價值的企圖不致失敗,那麼我們首先必須在思想上擺脫掉「現實」的人的偏見。「現實」的人,照這個詞的通常用法,是指只承認物質需要的人,只曉得人體需要食糧,卻忽略了為心靈提供食糧的必要性。即使人人都是經濟充裕的,即使貧困和疾病已經減少到不能再小的程度,為了創造一個有價值的社會,還是會有很多事情要做的;即使是在目前的社會之中,心靈所需要的東西至少也是和肉體所需要的東西同樣重要。只有在心靈的食糧中才能夠找到哲學的價值;也只有不漠視心靈食糧的人,才相信研究哲學並不是白白浪費時間。

哲學和別的學科一樣,其目的首先是要獲得知識。哲學所追求的是可以提供一套科學統一體系的知識,和由於批判我們的成見、偏見和信仰的基礎而得來的知識。但是我們卻不能夠認為它對於它的問題提供確定的答案時,會有極高度的成就。倘使你問一位數學家、一位礦物學家、一位歷史學家或者任何一門的博學之士,在他那門科學裡所肯定的一套真理是什麼,他的答案會長得讓你聽得厭煩為止。但是,倘使你把這個問題拿來問一位哲學家的話,如果他的態度是坦率的,他一定承認他的研究還沒有能獲得像別種科學所達到的那樣肯定的結果。當然,下述的事實可以部分地說明這種情況:任何一門科學,只要關於它的知識一旦可能確定,這門科學便不再稱為哲學,而變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了。關於天體的全部研究現在屬於天文學,但是過去曾包含在哲學之內;牛頓的偉大著作就叫作《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同樣,研究人類心理的學問,直到晚近為止還是哲學的一部分,但是現在已經脫離哲學而變成為心理學。因此,哲學的不確定性在很大程度上不但是真實的,而且還是明顯的:有了確定答案的問題,都已經放到各種科學裡面去了;而現在還提不出確定答案的問題,便仍構成為叫作哲學的這門學問的殘存部分。

然而,關於哲學的不確定性,這一點還只是部分的真理。有許多問題——其中那些和我們心靈生活最有深切關係的——就我們所知,乃是人類才智所始終不能解決的,除非人類的才智變得和現在完全不同了。宇宙是否有一個統一的計劃或目的呢?抑或宇宙僅僅是許多原子的一種偶然的集合呢?意識是不是宇宙中的一個永恆不變的部分,它使得智慧有著無限擴充的希望呢?抑或它只是一顆小行星上一樁曇花一現的偶然事件,在這顆行星上,最後連生命也要歸於消滅呢?善和惡對於宇宙是否重要呢?或者它們只有對於人類才是重要的呢?這些問題都是哲學所設問的,不同的哲學家有不同的答案。但是,不論答案是否可以用別的方法找出來,看來哲學所提出來的答案並不是可以用實驗來證明其真確性的。然而,不論找出一個答案的希望是如何地微乎其微,哲學的一部分責任就是要繼續研究這類問題,使我們覺察到它們的重要性,研究解決它們的門徑,並保持對於宇宙的思考興趣,使之蓬勃不衰,而如果我們局限於可明確地肯定的知識範圍之內,這種興趣是很易被扼殺的。

不錯,許多哲學家都曾抱有這種見解,認為對於上述那些基本問題的某些答案,哲學可以確定它們的真假。他們認為宗教信仰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可以用嚴謹的驗證證明其為真確的。要判斷這些想法,就必須通盤考慮一下人類的知識,對於它的方法和範圍就必須形成一種見解。對於這樣一個問題,獨斷是不明智的;但是前幾章的研究如果沒有把我們引入歧途的話,我們便不得不放棄為宗教信仰尋找哲學證據的希望了。因此,對於這些問題的任何一套確定的答案,我們都不能容納其成為哲學的價值的一部分。因此,我們要再一次說明,哲學的價值必然不在於哲學研究者可以獲得任何一套可明確肯定的知識的假設體系。

事實上,哲學的價值大部分須在它的極其不確定性之中去追求。沒有哲學色彩的人一生總免不了受束縛於種種偏見,由常識、由他那個時代或民族的習見、由未經深思熟慮而滋長的自信等等所形成的偏見。對於這樣的人,世界是固定的、有窮的、一目了然的;普通的客體引不起他的疑問,可能發生的未知事物他會傲慢地否定。但是反之,正如在開頭幾章中我們所已明了的,只要我們一開始採取哲學的態度,我們就會發覺,連最平常的事情也有問題,而我們能提供的答案又只能是極不完善的。哲學雖然對於所提出的疑問,不能肯定告訴我們哪個答案對,但卻能擴展我們的思想境界,使我們擺脫習俗的控制。因此,哲學雖然對於例如事物是什麼這個問題減輕了我們可以肯定的感覺,但卻大大增長了我們對於事物可能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知識。它把從未進入過自由懷疑的境地的人們的狂妄獨斷的說法排除掉了,並且指出所熟悉的事物中那不熟悉的一面,使我們的好奇感永遠保持著敏銳狀態。

哲學的用處在於能夠指點出人所不疑的各種可能性。此外,哲學的價值(也許是它的主要價值)就在於哲學所考慮的對象是重大的,而這種思考又能使人擺脫個人那些狹隘的打算。一個聽憑本能支配的人,他的生活總是禁閉在他個人利害的圈子裡:這個圈子可能也包括他的家庭和朋友,但是外部世界是絕不受到重視的,除非外部世界有利或者有礙於發生在他本能欲望圈子內的事物。這樣的生活和哲學式的恬淡的、逍遙的生活比較起來,就是一種類似狂熱的和被囚禁的生活了。追求本能興趣的個人世界是狹小的,它侷促在一個龐大有力的世界之內,遲早我們的個人世界會被顛覆。除非我們能夠擴大我們的趣味,把整個外部世界包羅在內;不然,我們就會像一支受困在堡壘中的守軍,深知敵人不讓自己逃脫,最後不免投降。在這樣的生活裡,沒有安寧可言,只有堅持抵抗的欲望和無能為力的意志經常在不斷鬥爭。倘使要我們的生活偉大而自由,我們就必須用種種方法躲避這種囚禁和鬥爭。

哲學的冥想就是一條出路。哲學的冥想在其最廣闊的視野上並不把宇宙分成兩個相互對立的陣營,——朋友和仇敵,支援的和敵對的,好的和壞的,——它廓然大公,縱觀整體。哲學的冥想只要是純粹的,其目的便不在於證明宇宙其餘部分和人類相似。知識方面的一切收穫,都是自我的一種擴張,但是要達到這種擴張,最好是不直接去追求。在求知慾單獨起作用的時候,不要預先期望研究對象具有這樣或那樣的性質,而是要使自我適合於在對象中所發現的性質;只有通過這樣的研究,才能達到自我擴張。如果我們把自我看成就是現在的樣子,而想指出世界和這個自我是如此之相似,以至於不承認那些似乎與之相異的一切,還是可以得到關於世界的知識;這樣是根本無法達到這種自我擴張的。想證明這一點的那種欲望,乃是一種自我獨斷;像所有的自我獨斷一樣,它對於其所迫切希求的自我發展是一個阻礙,而且自我也知道它會是這樣的。自我獨斷,在哲學的冥想之中正如在其他地方一樣,是把世界看成是達到它自己目的的一種手段;因此它對於自我看得比世界還重。而且自我還為世界上有價值的東西之偉大立定了界限。在冥想中,如果我們從非我出發,便完全不同了,通過非我之偉大,自我的界限便擴大了;通過宇宙的無限,那個冥想宇宙的心靈便分享了無限。

因此心靈的偉大並非是那些要把宇宙同化於人類的哲學所培養出來的。知識乃是自我和非我的一種結合;像所有的結合一樣,它會被支配慾所破壞,因此也就會被那想要強使宇宙服從於我們在自身中所發現的東西的任何企圖所破壞。現在有一種廣泛的哲學趨勢是傾向於告訴我們: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真理是人造的,空間、時間和共相世界都是心靈的性質,如果有什麼東西不是心靈創造的,那便是不可知的,對於我們也便不關重要了。倘使我們以往的討論是正確的,那麼這種見解便是不對的。但是,它豈只是不對的而已,更有甚者,因為它讓冥想受到自我束縛,終於是把哲學冥想中有價值的一切東西都給剝奪掉了。它所稱為知識的,並不是和非我的結合,而是一套偏見、習慣和欲望,並在外界和我們之間拉上了一層穿不透的帷幕。能在這樣一種知識論中找到樂趣的人,就正像惟恐自己的話不能成為法律的人,永遠也離不開家庭的圈子。

真正的哲學冥想便完全相反,它在自我的種種擴張之中,在可以擴大冥想的客體的種種事物之中,因而也在擴大冥想著的主體之中,能找到滿足。在冥想中,樣樣屬於個人的或者自己的事物,樣樣依靠習慣、個人興趣或者欲望的事物,都歪曲了客體,因而便破壞了心智所追求的那種結合。像這種個人的和私人的事物,就這樣在主體和客體之間造成了一道屏障,結果成為了心智的囹圄。一個自由的心智是像上帝那樣在觀看的,不是從一個此地和此刻在觀看的,它不期望,不恐懼,也不受習慣的信仰和傳統的偏見所束縛,而是恬淡地、冷靜地、以純粹追求知識的態度去看,把知識看成是不含個人成分的、純粹可以冥想的,是人類可以達到的。為此,自由的心智對於抽象的和共相的知識,便比對於得自感官的知識更為重視;抽象的和共相的知識是個人經歷的事件所不能滲入的,感官的知識則必定依賴於獨特的個人觀點,依賴於人身,而軀體的感官在表現事物時是會歪曲它們的。

只要心靈已經習慣於哲學冥想的自由和公正,便會在行動和感情的世界中保持某些同樣的自由和公正。它會把它的目的和欲望看成是整體的一部分,而絕沒有由於把它們看成是屬於其餘不受任何人為影響的那個世界中的一些極細瑣的片斷而產生的固執己見。冥想中的公正乃是追求真理的一種純粹欲望,是和心靈的性質相同的,就行為方面來說,它就是公道,就感情方面說,它就是博愛;這種博愛可以施及一切,不只是施及那些被斷定為有用的或者可尊崇的人們。因此,冥想不但擴大我們思考中的客體,而且也擴大我們行為中的和感情中的客體;它使我們不只是屬於一座和其餘一切相對立的圍城中的公民,而是使我們成為宇宙的公民。在宇宙公民的身份之中,就包括人的真正自由和從狹隘的希望與恐怖的奴役中獲得的解放。

因此,關於哲學的價值的討論,我們就可以總結說:哲學之應當學習並不在於它能對於所提出的問題提供任何確定的答案,因為通常不可能知道有什麼確定的答案是真確的,而是在於這些問題本身;原因是,這些問題可以擴充我們對於一切可能事物的概念,豐富我們心靈方面的想像力,並且減低教條式的自信,這些都可能禁錮心靈的思考作用。此外,尤其在於通過哲學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靈便會變得偉大起來,因而就能夠和那成其為至善的宇宙結合在一起。


相關焦點

  • 羅素是如何定義哲學的?
    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一書的緒論中是這樣定義哲學的:「Philosophy, as I shall understand the word, is something inter-mediate between theology and science.
  • 從英國哲學家羅素這20條名言看清哲學的價值
    伯特蘭·亞瑟·威廉·羅素(1872年5月18日-1970年2月2日),英國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同時也是活躍的合理主義與自由思想活動家,並致力於哲學的大眾化、普及化,很多人將羅素視為這個時代的先知。1950年,羅素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羅素:哲學的價值
    此外,尤其在於通過哲學冥想中的宇宙之大,心靈便會變得偉大起來,因而就能夠和那成其為至善的宇宙結合在一起。哲學的價值是什麼?為什麼應當研究哲學?在科學和實際事務的影響之下,許多人都傾向於懷疑:比起不關利害又毫無足取的辨析毫芒,比起在知識所不能達到的問題上進行論戰,哲學比起它們來又能強多少?所以,現在就更需要考慮這個問題了。
  • 羅素:西方分析哲學之父
    羅素(1872—1970年)羅素(1872—1970年),全名伯特蘭·阿瑟·威廉·羅素,20世紀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文學家、邏輯學家、歷史學家,分析哲學之父,世界和平運動的倡導者和組織者羅素訪問中國期間1931年,60歲的羅素承襲其兄爵位成為羅素伯爵第三。
  • 【每日哲學辭典】羅素悖論
    羅素悖論:由羅素在其《數學原則》(1903)一書中表述的與類是否是自身的元素相關的悖論
  • 羅素說:黑格爾的哲學幾乎都是錯的?
    英國這麼的哲學家羅素,毫不隱晦地直接說:黑格爾的哲學幾乎都是錯的。為什麼羅素可以這麼全面地否定黑格爾的思想呢,而其實羅素早年還是黑格爾思想的崇拜者和追隨者,為什麼後來發生了180度的大轉彎呢。我們從黑格爾的辯證法說起。
  • 梅劍華讀《二十世紀分析哲學史》︱從羅素到克裡普克
    實際上,儘管他很喜歡克裡普克風格的哲學,但從具體論證到整體圖景,葉老師都反對克裡普克的指稱論,站在了弗雷格一邊。言必稱羅素克裡普克何以值得索莫斯大書特書,以之為其哲學史撰寫的中心?暫且按下克氏不表,先說一說人盡皆知的羅素和維根斯坦這對早期分析哲學的師徒。羅素堪稱民國時期分析哲學在中國的代表人物。
  • 馬克思、杜威、羅素等哲學巨匠如何面對人生最後一刻
    杜威的書不屬於以上任何一種哲學潮流,而是涵蓋了它們關心的問題。他的書受到了歐陸思想特別是黑格爾的影響,杜威在邏輯學和科學哲學方面做了重要研究,尤其對達爾文主義在哲學上產生的影響下了很多功夫。他的書中有很多——有時有些誇大——哲學多元主義的討論。杜威是首位探討這個問題的哲學家,很長時間都居於領先之位。
  • 《易簡·微哲學》:「羅素悖論」李永樂老師你搞錯了!
    在一期關於《第三次數學危機》的節目中,李老師講到了數理邏輯領域的《羅素悖論》並將羅素悖論跟大數學家康託爾的集合論聯繫在一起。其實羅素悖論根本不是針對康託爾,而是弗雷格,李永樂老師你搞錯了!誰是弗雷格呢? 弗雷格全名弗裡德裡希·路德維希·戈特洛布·弗雷格,是德國數學家、數理邏輯學家、哲學家。
  • 羅素,拿下諾貝爾文學獎的哲學家
    關於「普遍學問」,他在職業哲學圈內最為公認的成就,是通過把數學和邏輯引入哲學分析,開啟了一種引領二十世紀乃至今天英美哲學主流的新風尚——分析哲學。 如果說,在社會大眾看來羅素的很多散文作品讀起來還算輕鬆的話,那麼,對初入哲學課堂的大學生而言,讀他的「指定」作品很可能一點也不輕鬆。那是因為哲學系的這些學生正在從羅素入門,第一次接觸分析哲學。
  • 羅素:激情澎湃的一生
    一個人物是愛因斯坦,另一個人物便是羅素。作為本世紀廣為人知、影響最大的思想家之一,羅素是一位在很多方面都做出過傑出貢獻的人物。首先,他是一位改變了西方哲學進程的哲學家。是他首先把邏輯分析技術應用到哲學問題上來,從而開創了20世紀英語國家中佔主流地位的分析哲學。同時,他又是一位卓有建樹的數理邏輯學家。
  • 羅素的「中國問題」與中國之「羅素問題」
    對中國之「羅素問題」可以說是有過明確回答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曾經在長沙聽過羅素演講,並且在其有關中國未來之思考中認真研究過羅素建議的毛澤東,對中國之「羅素問題」可以說是有過明確回答的。先於羅素一年抵達中國、與羅素同日離開中國的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曾撰文對羅素的《中國問題》做高度評價,稱讚該書為「最近寫就的將西方讀者與遠東問題聯繫起來的眾多圖書中最富有啟發意義的一本」。
  • 矛盾螺旋:羅素的前半生
    懷特海,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在約瑟夫·康拉德那裡,羅素起初懷著極大的期盼和可怕的敬畏,與之交往。羅素渴望這位「海洋小說大師」,能穿透令他與世人隔絕開來的玻璃,看透他的靈魂。事實證明,在他與康拉德為數不多的交往過程中,某種程度上,康拉德確實做到了這點。羅素對此,有著精彩的描述:「我們似乎穿過了一層層表面的東西,一直到達內心之火」。
  • 羅素和帕斯卡爾的坦誠
    我產生這些想法,源於兩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一個是關於英國哲學家羅素,另一個關於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先說說羅素。羅素在回憶錄裡講到他很早就拋棄了康德和黑格爾的思想,甚至於他認為在數學哲理的探討上,康德簡直是愚蠢和無知。那麼他的早期思想受益於誰呢?就是他的學生,後來的奧地利哲學家維根斯坦。
  • 羅素十句經典語錄:句句都是人生至理名言,值得收藏
    作為20世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羅素的名字如雷貫耳。羅素是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也是分析哲學的主要創始人,他還是世界和平運動的倡導者和組織者。羅素享年98歲,今天是他誕辰148周年,讓我們一起來聊一聊這位在哲學、數學、邏輯學等多個領域中,有著突出貢獻的大師吧。1872年5月18日,羅素出生在英國,羅素的祖父曾擔任英國首相,母親出身貴族。兩歲時,他的母親就去世了,四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去世了,他的祖母成為他的監護人,將他和他的哥哥撫養長大。
  • 理論價值哲學的困境與實踐價值哲學的生機
    當今世界上,存在著兩種價值哲學,即理論的價值哲學與實踐的價值哲學。理論的價值哲學是單純從理論上去理解哲學價值的;實踐的價值哲學則是從實踐,特別是從實踐結果出發去理解哲學價值的。理論價值哲學是以唯主體論或唯客體論的單極思維為指導;實踐價值哲學則是以實事求是的思想為指導。
  • 羅素的一生及我最愛讀的《西方哲學史》
    羅素一生進過兩次監獄。第一次是在1918年,由於在一篇文章中引述美國國會對使用軍隊對付罷工者的調查報告而被判處六個月監禁,獄中待遇由第二級改為第一級,在布裡克斯頓獄中完成《數理哲學導論》一書。第二次是在1961年,89歲高齡的羅素參與一個核裁軍的遊行後被拘禁了7天。
  • 英國哲學大師羅素:老子的睿智將救贖西方文明,人類的希望在中國
    羅素,二十世紀英國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歷史學家,上世紀西方最著名、影響最大的學者、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作為北京大學客座教,羅素在中國遊學一年,於2011年回國後寫成了《中國問題》一書,提出了引發轟動世界的課題:中國人發現了使全世界幸福的生活方式,在西方社會引起中國熱。
  • 羅素和帕斯卡爾的坦誠-光明日報-光明網
    我產生這些想法,源於兩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一個是關於英國哲學家羅素,另一個關於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  先說說羅素。羅素在回憶錄裡講到他很早就拋棄了康德和黑格爾的思想,甚至於他認為在數學哲理的探討上,康德簡直是愚蠢和無知。那麼他的早期思想受益於誰呢?就是他的學生,後來的奧地利哲學家維根斯坦。
  • 邏輯推理與科學精神:從「羅素是教皇」說開去
    據說有一天,有人登門求教,說:「既然先生認為『假命題可推出任何命題』,那麼,您是否可從『2+2=5』推出『羅素是教皇』呢?」羅素一驚,隨即露出微笑,說道:「好吧,請允許我推導一下。」  如果「2+2=5」即4=5,那麼據換位法可得5=4,再據等量減等量其差必等,兩邊同減3可得2=1。好了,羅素與教皇是2人,但既然2=1,那麼羅素與教皇就是1人,所以「羅素是教皇」。證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