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杜威、羅素等哲學巨匠如何面對人生最後一刻

2020-12-14 澎湃新聞

馬克思(Karl Marx,1818—1883)

       馬克思似乎長期纏綿病榻,痛苦不堪。在寫作《資本論》(Das Kapital,1860—1866)期間,他一直遭受著他給各人的信件中描述的種種病況,諸如「糟透的黏膜炎、眼睛發炎、嘔吐膽汁、風溼病、急性肝痛、打噴嚏、頭暈、久咳、嚴重的疔瘡」。其中疔瘡造成了最「可怕的痛苦」,並長期遍布他的「殘軀」(whole cadaver)。生殖器周圍更嚴重,令他痛苦不堪。這還不算最後結束他生命的胸膜炎和肺癌。

       在人生最後的十年裡,馬克思病痛纏身,為此他四處奔波,遍尋良醫以治療自己的多處病痛。很長一段時間裡,他輾轉於奧地利、德國、瑞士、法國、阿爾及爾以及懷特島(Isle of Wight)上鮮有遊人的文特諾市(Ventnor)、海峽群島(Channel Islands)、伊斯特本(Eastbourne)和拉姆斯蓋特(Ramsgate)。馬克思似乎被雨盯上了,他走到哪兒,雨跟到哪兒,即使在阿爾及爾和蒙特卡洛(Monte Carlo)也不例外。

       最後的歲月裡,他在政治上越來越反覆無常,情緒消沉,以至於無法繼續寫作嚴肅作品。1881年,他摯愛的妻子燕妮離開了他,最喜歡的長女(他為其取了「小燕妮」[Jennychen]的小名)也在馬克思去世前兩個月死了,兩個親人的死亡給了他沉重的打擊。然而他的死還是安詳平靜的,他躺在安樂椅上在夢中離開了人世。正如恩格斯在葬禮悼詞中所說:

       3月14日下午兩點四十五分,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了思想。

       馬克思與妻子合葬在倫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Highgate Cemetery)。他的墳墓長期被當成朝聖之所,並因其刻有關於費爾巴哈的著名的第十一條論綱而熠熠生光:

       以往的哲學家們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但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2005年7月4日,在英國廣播電臺(BBC)的投票中,馬克思以相當大的優勢當選為世界最偉大的哲學家。

杜威(John Dewey,1859—1952)

       在現代哲學領域,杜威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在他死後,科學主義趨勢從50年代開始在英美哲學中日益壯大,同一時期歐陸思想則相應地朝向現象學和馬克思主義發展,這兩個因素使他在漫長一生中寫就的巨著失去了光彩。

       杜威的書不屬於以上任何一種哲學潮流,而是涵蓋了它們關心的問題。他的書受到了歐陸思想特別是黑格爾的影響,杜威在邏輯學和科學哲學方面做了重要研究,尤其對達爾文主義在哲學上產生的影響下了很多功夫。他的書中有很多——有時有些誇大——哲學多元主義的討論。杜威是首位探討這個問題的哲學家,很長時間都居於領先之位。

       哲學家對民主總是感到厭煩,從柏拉圖嘲諷民主不以知識而以輿論為基礎,到尼採譏笑平等主義原則都是如此。杜威的貢獻是他認為哲學能夠促成民主的生活方式。這當然並不意味著哲學家要做柏拉圖式的哲人王,但也絕不僅僅是洛克筆下的「低級勞工」或水晶宮的看門人。這都取決於民主與教育的關係。杜威看到了教育能夠作為動力,促進民主政治的持續發展,他將之稱為「重建」(reconstruction),他理所當然地相信,社會不誠心重視教育則無法進步。杜威發現學習比認知更重要,並且他這樣定義哲學——「通用的教育理論」。在1894年後新建的芝加哥大學,以及後來的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他都實施了他那影響甚廣的教育觀點。

       1951年,他的髖部骨折,身體再未復原,最終死於肺炎。

羅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

       我記得我買的第一本精裝書就是羅素的《我為什麼不是基督徒》(Why I Am Not a Christian,1957)第一版。在那個格外破舊的藍色封面上,羅素寫了以下文字來響應伊壁鳩魯和盧克萊修:

       我相信,我死後將腐爛掉,不會殘存任何自我。我已不再年輕,我熱愛生活。但我鄙視那種想到湮滅就嚇得直哆嗦的人。幸福並不因為有盡頭就不是真的幸福,思想與愛也不會因為不能永存而失去價值。

       因此,任何靈魂不朽的論調都是邪惡的,因為它是不真實的,並且破壞了那些需要接受生命有限方可獲得幸福的可能。同樣,羅素認為世界上所有大宗教都是荒謬的,在道德上有害。我們所棲居的世界並非依據某個神聖規劃成型的,而是由困惑和偶然混合成的一片混沌。因此這個世界所需要的並不是宗教信條,而是一種科學探索的態度,它可使我們稍微認識一下那些困惑和偶然。

       羅素是在第四任妻子伊迪絲的陪伴下,遭受了急性支氣管炎的折磨之後死去的。他堅持認為不必舉行葬禮,火化之地也不宜公開,也不必設置音樂。羅素的骨灰被撒在威爾斯山,他的孫女露西寫信給羅素有些怨恨的第二任妻子朵拉:「如果有鬼魂需要處置,就讓他們連同我們的童年一起放在那雄偉壯麗的群山之中吧。」據羅素的傳記作者雷·蒙克(Ray Monk)披露,羅素的一生都被瘋鬼纏身,而這些鬼魂並沒有隨他一同死去。蒙克寫道:

       羅素死後拋下了兩個怨恨的前妻,一個關係疏遠、患了精神病的兒子以及三個孫女,這些人都感覺到自己被「瘋狂的鬼魂」纏身,正如羅素在1893年對家人的描述一樣。

       羅素去世五年之後,露西在康沃爾(Cornwall)的聖伯裡安(St. Buryan)下了公共汽車,灑了自己一身煤油,然後像美國佔領越南時期的越南佛教僧侶一樣點燃了自己。由於痛感過於強烈,她尖叫著跑到鐵匠鋪,人們用毯子和麻片把她裹起來,撲滅火焰。她失去了意識,在送醫院之前就咽了氣。

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

       維根斯坦對哲學史上的重要流派的無知是很有名的。遺憾的是,他的很多學生因此而同樣漠視哲學史,但他們卻缺乏他的才華。在《邏輯哲學論》(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一書中,我們發現他無意中響應了伊壁鳩魯對死亡的看法:

       死亡不是生命中的事情:我們不會活著體驗死亡。如果我們把永恆解釋為不朽而非無限的時間,那麼永恆的生命屬於那些活在當下的人。我們的生命沒有終點,就像我們的視野沒有界限。

       接下來的命題又稍微有點兒接近盧克萊修的思想,維根斯坦說:「我活著解決的那些謎題是永久性的嗎?」

       他去世的前幾天,62歲生日剛過,與朋友莫裡斯·德魯利(Maurice Drury)的談話詳述了上面的問題:

       雖然我知道我活不久了,但我從未考慮「未來的生活」。我所有的興趣仍在此生以及我所能完成的作品中。

       維根斯坦一直不斷地寫作哲學論著直到離世,他藉此體驗到何為不朽,那就是不再執著於肉體的湮滅,也不讓虛渺來世的幻想縈繞心頭。他被診斷已到了癌症晚期後,這一消息引來人們絡繹不絕的安慰。維根斯坦搬進了貝文(Bevan)醫生夫婦的家中與之同住。他對後者說:「我現在要做我過去從未做過的工作。」在生命中的最後兩個月裡,他寫下了手稿的第二部分,該手稿最終以《論確定性》(On Certainty)為名出版。它最後的段落完成於4月27日,他去世前一天。

       有個故事是維根斯坦拜訪哲學家G.E.摩爾(G. E. Moore)。1944年,摩爾在美國旅行期間患了中風,他的妻子遵從醫囑,要求朋友來訪時間限制在一個半小時內。維根斯坦是唯一對這個限制表達憤怒的人,他說討論沒有合適的結果前不應中斷。並且,維根斯坦補充道,如果摩爾在這樣的討論中咽了氣,那么正是死得其所。「死於職守。」他說。

       維根斯坦自己也死於職守。他和貝文夫人建立了友情,每天晚上六點鐘他們會一起去酒吧,貝文夫人喝波爾圖葡萄酒,而維根斯坦則把酒倒在一盆葉蘭裡。貝文夫人在他生日那天送給他一個電熱毯,對他說「祝你長壽」。維根斯坦回頭凝視她,說:「活不成了。」

       貝文夫人陪伴維根斯坦度過了最後一個夜晚,她告訴他,朋友們明天要來看他。維根斯坦說:「告訴他們,我度過了美好的一生。」

       奇怪的是,維根斯坦在劍橋的葬禮是天主教式的。儘管他完全沒想要成為一個天主教徒,但無疑如雷·蒙克所說,維根斯坦度過了有信仰的一生。他的一生乃至死亡都堪稱這個時代的聖徒。這是由苦行、節儉、內心掙扎、深陷困境的性關係,以及徹底的道德熱忱所決定的。

羅爾斯(John Rawls,1921—2002)

       對有些人來說,約翰·羅爾斯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哲學家。他在心臟衰竭後,就滑到了無知之幕背後(意為去世,「無知之幕」是羅爾斯在其著作《正義論》中的重要理論),但其實1995年的那次中風,就已經導致他的糟糕狀況了。

       戰爭經歷對本書討論的很多哲學家都產生了深遠的改造性影響。羅爾斯亦如此,他的筆調樸素而又痛苦。1990年,攝影師史蒂芬·派克(Stephen Pyke)讓他用50個詞總結他的哲學思想體系。羅爾斯寫道:

       從20歲不到開始哲學研究以來,我就一直關注道德問題以及可以解釋它們的宗教與哲學基礎。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在美國軍隊中的三年,讓我開始關心政治問題。1950年前後,我開始著手寫一本關於正義的書,並最終完成了它。

       這是內容豐富的65個英語單詞。羅爾斯親眼目睹美國與日本在南太平洋上發生的血腥戰爭,以及原子彈轟炸廣島的後果,他認為這是一起不道德的事件。當然,羅爾斯謙虛地提及的那本書就是1971年寫就的《正義論》(The Theory of Justice)。他將正義的概念理解為公正,認為一個合理的社會就是擁有不同價值觀的人,在基本權利與自由的框架中實現重疊的共識,上述思想對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自由主義者和社會民主黨政治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羅爾斯哲學生涯的頂峰是1999年被總統比爾·柯林頓授予自由勳章。但他的書不大可能成為柯林頓繼任者的睡前讀物。

(本文節選自《哲學家死亡錄》,[英] 西蒙·克裡切利著,王志超、黃超譯,商務印書館,2015年3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羅素是如何定義哲學的?
    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一書的緒論中是這樣定義哲學的:「Philosophy, as I shall understand the word, is something inter-mediate between theology and science.
  • 博聞強識 | 杜威實驗主義與「五四」哲學論辯
    在如何回應知易行難說上,杜威和孫中山出現不同的立場,孫中山用知難行易說來回應,杜威則用實驗主義予以回應。在重視行動的維度上,杜威和孫中山是一致的,鼓勵人們多採取行動,獲取經驗。差別在於,杜威把行動更多理解為科學實驗,孫中山更多理解為革命活動。
  • 《杜威選集》首發:重讀杜威,看實用主義如何走出象牙塔
    原標題:《杜威選集》首發:重讀杜威,看實用主義如何走出象牙塔12月2日,在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舉行的《杜威選集》發布會暨「實用主義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杜威選集》總主編之一、復旦大學杜威中心主任陳業軍教授這樣評價杜威的學術價值。  約翰·杜威(1859-1952)是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他的理論集中地體現了美國建國以來現實的社會政治和思想文化發展的主要趨勢。
  • 馬克思哲學的性質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遺產
    以中國為主體也是以中國為對象的歷史觀,是中國的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的思想基礎,是以中國歷史經驗為依據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同時也是中國自我評價的歷史價值觀。由此出發研究中國社會性質,探索中國發展道路和明確中國社會轉型方式,均應圍繞中國歷史和現實特點來展開,必須在中國的語境與史境中研究中國問題,並充分揭示出中國區別於西方的社會性質和社會發展。
  • 羅素的「中國問題」與中國之「羅素問題」
    關鍵詞:羅素;中國;美德;和平 作者簡介:   西方人關於中國的著述很多,但只有伯特蘭·羅素的《中國問題》(The Problem of China),出自一位哲學大家之手。羅素說他很擔心,在為獨立自主而變得強盛的過程中,中國人會不會最後也走上帝國主義之路呢。在羅素看來,為求自立自強,中國固然要向欺侮她的西方列強(及其東方模仿者即日本)學習科學和技術、工業和軍事,但中國如果在由此戰勝列強以後卻也像後者那樣恃強凌弱,如果在掌握了實現價值的有效工具以後卻把公正價值棄之不顧,那麼她可以說是名勝而實敗、外贏而內輸了。
  • 美國教育家杜威來華簡介
    羅素則與前述兩人截然不同,他「從科學方面最近法式的數學下手,對於心理學不取信仰,以為與哲學無關,非特無關而又有害」。「羅素的哲學有一個很怪的現狀:就是他的倫理的社會的一方面,很激烈的、很近於民主的;而他的理論一方面,卻很有貴族的意味——他崇拜理性,看輕感覺,注重共相,藐視個體,以為理性比經驗高得多,很有近於理性派的主張。」
  • 羅素:西方分析哲學之父
    羅素(1872—1970年)羅素(1872—1970年),全名伯特蘭·阿瑟·威廉·羅素,20世紀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文學家、邏輯學家、歷史學家,分析哲學之父,世界和平運動的倡導者和組織者1958年,86歲高齡的羅素創立了非暴力反抗運動百人委員會,89歲時還因參與一起核裁軍的遊行後被拘禁7天。他積極反對越南戰爭,95歲時與法國哲學家薩特成立名為「羅素法庭」的民間法庭,以揭露美國的戰爭罪行。 1970年2月2日,98歲的羅素在英國威爾斯家中逝世。
  • 羅素說:黑格爾的哲學幾乎都是錯的?
    英國這麼的哲學家羅素,毫不隱晦地直接說:黑格爾的哲學幾乎都是錯的。為什麼羅素可以這麼全面地否定黑格爾的思想呢,而其實羅素早年還是黑格爾思想的崇拜者和追隨者,為什麼後來發生了180度的大轉彎呢。我們從黑格爾的辯證法說起。
  • 聽馬克思給我們聊聊「什麼是哲學?」
    哲學家建構哲學體系就如同工人建築鐵路一般,如此紮實而可見。哲學與現實世界的關係是如此緊密,甚至被馬克思視為人的頭腦與人的身體之間的內在關聯。 面對這個比喻,我忍不住要多說幾句:大家要知道,回顧馬克思之前的哲學,我們會發現,哲學從來是沒有肉身的。
  • 《教育人生:約翰·杜威傳》:跨越時空,走進杜威的生活和時代
    馬丁通過挖掘大量的原始資料,特別是杜威研究中心大量未發表的作品,於2001年夏季正式動筆撰寫《教育人生:約翰·杜威傳》。從構思到動筆撰寫書稿,前後時間跨度竟長達20年。《教育人生:約翰·杜威傳》全書分為「嶄露頭角」、「歷經滄桑」以及「融入世界」三卷內容。馬丁力圖通過杜威的兒童生活、家庭情況、宗教信仰及朋友友情等主題,全面追溯杜威一生的生活與工作經歷。
  • 百年前,杜威來武漢
    中華大學還出現了「印泰戈爾,華蔡孑民,軍蔣百裡,政顧維鈞,杜威哲學,康梁史經」等百名中外名家開講的盛況。而且及門弟子惲代英、餘家菊、馮友蘭、王亞南、喻德基等,聲噪中外。    1920年11月,因餘家菊與杜威之機緣、陳時的給力,促成杜威到武漢演講。餘家菊(l898-1976,字景陶)湖北黃陂人,1918年夏於中華大學中國哲學系畢業後留校,任中華大學附中學監(教務主任)。
  • 馬克思與黑格爾法哲學傳統
    在如何實現自由的議題上,德國的思辨哲學和政治實踐都將法和國家當作實現自由的具體形式,個體服從法和國家也就是服從人自己的本性,一部良好的民法典是人實現自由本性的現實途徑。1806年德意志各邦宣布廢除神聖羅馬帝國的法律之後,如何為德意志聯邦制定一部統一的法律成為德國知識界最主要的思想議題。從19世紀20年代開始,黑格爾主義法哲學和歷史法學派成為德國法學的中堅力量,同時也是馬克思大學期間幾乎所有的教學內容。
  • 梅劍華讀《二十世紀分析哲學史》︱從羅素到克裡普克
    當問到如何學習分析哲學時,葉老師的建議是在兩三年時間內把弗雷格、羅素、維根斯坦、卡爾納普、奎因、戴維森、克裡普克的基本著作系統讀一遍。張申府先生乃當時學界公認的羅素專家,羅素這個中文譯名即出自其手。據羅素書信,曾有一個法國青年想研究羅素哲學寫信求助,羅素回信說有一個人比他自己還了解他的哲學,那就是中國的張申府。申府先生引導其弟中國哲學大家張岱年先生閱讀羅素哲學,張岱年先生在羅素哲學的影響下,於1936年提出了哲學上一個可能的綜合:孔子、馬克思和羅素三結合。
  • 杜威的課程哲學說了什麼
    補讀杜威,對我們而言,不僅是要懂得杜威對當前教育的價值和意義,更重要的是明白杜威的理論到底有哪些我們可以吸收的地方。杜威說過,在教育上,理論與實踐的差距總是那麼大,以至看起來會是不相關的事情。我們只有真正把握杜威理論的內涵,才能對教育實踐有指導價值。
  • 建構馬克思政治哲學的問題意識
    正如馬克思在超越舊形上學的同時規定了「新哲學」和「新世界觀」一樣,其政治哲學是一種不同於傳統政治哲學的「新政治哲學」。闡釋馬克思政治哲學應有一種問題意識,如何實現人類解放、如何建構「真正的共同體」、如何展開政治經濟學批判以及如何理解公平正義問題,構成馬克思政治哲學的主要問題域。從中理解馬克思政治哲學的總體結構及其當代性,可以形成將馬克思的思想建構為一種政治哲學的合理思路。
  • 馬克思將哲學看得很透的語錄,僅18個字,讓人也明白了哲學!
    在沒有讀馬克思語錄前,我讀到過朱自清這樣一句話,「沉默是一種處世哲學,用得好時,又是一種藝術。」按朱自清這段話來看哲學,可見我們大多數人,也都是身處哲學中,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都喜歡沉默,特別是在我們這個年代,說話不易。為什麼說話不易呢?因為人心叵測,話說得越多,很多時候,對自己越是不利。
  • 1920年,羅素來中國遇到種種尷尬事,卻留下諸多發自肺腑的建議
    《新青年》只給三個人辦過專號:前兩個是馬克思和易卜生,第三個就是羅素,其學術地位可見一斑。對這段歷史,張申府曾驕傲地寫道:「有些現代的新學說新人物是我第一個介紹到中國來的,有些名字也是我第一個翻譯的,後來都流行了,比如羅曼·羅蘭、羅丹、羅訥、巴比塞、伊本訥茲等都是。以後大大同情中國的羅素尤其是,這是我對於國家的一種貢獻,我深自引以為光榮。」
  • 杜威的情事
    杜威的哲學思想影響深遠,美國保守派的《人事》雜誌,曾將他的《民主與教育》列入「19和20世紀最有害的10本書」第五名,僅次於《共產黨宣言》《我的奮鬥》《毛澤東語錄》和《金賽報告》。篤信道德絕對主義與敬畏上帝的杜威一向是以清教徒形象示人的,然而一戰期間,杜威的感情生活卻一度陷入危機。
  • 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如何可能?——論實踐哲學的構成和限度
    後來的阿爾都塞更具體地描述了這一困境,即現代哲學的所有空間都被居統治地位的唯心主義所佔據,以至馬克思只能在它的「觀念的統治下」進行新哲學的創造(參見陳越編,第99、257頁),這種統治正是資產階級文化領導權的表現形式。馬克思是如何完成這一無比艱巨的任務的?
  • ——杜威哲學教育思想對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影響
    儘管杜威並沒有直接參與社會工作和社會福利,而是致力於通過實驗教育來促進社會進步和民主,但是杜威的哲學和教育思想其實是和社會工作專業的專業屬性相契合的,並在20世紀中葉以後影響到社會工作專業的發展。我們先談杜威的哲學和教育學思想和社會工作專業的契合性問題,下一節再談杜威哲學教育思想如何影響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