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獲得成功。這句話粗想有道理,細想卻未必經得住推敲。孔子算是文化巨人,但是他的弟子們,卻有誰超過孔子?事實上沒有一個。這就說明了一個實實在在的問題:老師告訴你的知識再多,你也未必能超過老師。相反,沒有任何資料證明孔子跟什麼名師學過,但是他最終超過了他同時代的人。那麼孔子的思想是從哪裡來的呢?我又想起這樣的說法,大哲學家康德是受萊布尼茨的影響,萊布尼茨是受帕斯卡爾的影響,帕斯卡爾是受蒙田的影響,這種推測雖然不能全盤否定,但也不能完全信奉。我產生這些想法,源於兩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一個是關於英國哲學家羅素,另一個關於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
先說說羅素。羅素在回憶錄裡講到他很早就拋棄了康德和黑格爾的思想,甚至於他認為在數學哲理的探討上,康德簡直是愚蠢和無知。那麼他的早期思想受益於誰呢?就是他的學生,後來的奧地利哲學家維根斯坦。
他和維根斯坦的關係很有意思,當時做學生的維根斯坦跑來問羅素:「你能不能告訴我,我到底是不是一個大白痴?」羅素告訴他:「親愛的同學,我真的不知道。你幹嗎要問我?」維回答說:「因為如果我真的是個大白痴,就該當一名飛機駕駛員;但如果不是,就應該當一名哲學家。」羅素讓他回去寫一篇論文,才能告訴他是不是個大白痴。論文寫完了,羅素看後說:「你絕不能成為一名飛機駕駛員。」維根斯坦從此走上了哲學之路。但是羅素的苦惱也隨即而來,因為維根斯坦總是深更半夜找羅素探討哲學問題,使羅素不得休息。就是這樣一個人,羅素坦誠地說:「我自己也深受他早期的思想所影響。」一個大哲學家能這樣坦誠地講出自己是受學生思想的影響,這在中國是不可想像的。雖然中國人講「教學相長」,但是只停留在口頭上,沒有哪位老師公開說,我是從學生那裡學到了知識,這好像有失面子,有失尊嚴。老師必須要強於學生,好像成了天經地義的真理。
除了維根斯坦,羅素還從小他二年級的劍橋校友穆爾那裡受益良多,羅素認為穆爾是他心目中天才的完美典型。《羅素回憶錄》裡寫道:「而我則主要是因為與他對話後,導致我捨棄黑格爾與康德。雖然他小我兩歲,但對我的哲學觀點卻有著極深遠的影響。」這就是羅素,極真誠地和盤託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思想來源,這是真正學者的虔誠和不作偽。
第二個是關於帕斯卡爾。帕斯卡爾是一個早熟的天才,14歲讀笛卡爾的《方法談》,24歲與笛卡爾就某些哲學問題展開爭辯,39歲便離開了人世,可謂英才早逝。《帕斯卡爾生平和著作年表》中記載了他和幾個朋友去暢遊,其中有一位騎士朋友叫默雷。書中寫道:「默有文才,惜嗜賭,重機運,無信仰。他廣泛的閱歷和淵博雜多的社會知識通過暢談使平素思多言寡的帕,一路聽多於說,思想境界擴大了,並在數學上(概率論)得到啟發。據說,萊布尼茨稱默為『聰明,但半瓶醋』,帕則視之為半師,告訴費馬,『默善辯,只是並非幾何學家』」。
能從帕斯卡爾的嘴裡稱之為半師,確是難得。帕斯卡爾一向認為任何權威對他來說都無濟於事,他信奉的是實驗和推理。就是這樣一個孤傲的人,卻坦誠自己是受被萊布尼茨認為是半瓶醋的默雷的啟發,可見帕斯卡爾的襟懷,不以是不是名人、是不是權威取人。羅素與帕斯卡爾之所以在哲學上後來有大成就,與他們這種思想觀念上的特立獨行,不依附市俗和偏見有關。
反觀當下,常看到有人過於迷信名人和權威,將其視為真理的化身,甘願做名人和權威們思想的奴僕。其實做學問最重要的是遇到一個在你身後猛給你一掌,或厲聲喝斥你走錯路的人,他讓你的思想猛醒,讓你眼前一亮,為你的心靈打開一扉窗。但是這樣的人未必比你年長或是權威人士,他在別人看來可能再普通不過,甚至是笨蛋,可他的話卻有千斤重,因為它們豐富了你的思想,開闊了你的視野,使你想得更深更遠。□林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