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和帕斯卡爾的坦誠-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17 光明數字報

  只有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獲得成功。這句話粗想有道理,細想卻未必經得住推敲。孔子算是文化巨人,但是他的弟子們,卻有誰超過孔子?事實上沒有一個。這就說明了一個實實在在的問題:老師告訴你的知識再多,你也未必能超過老師。相反,沒有任何資料證明孔子跟什麼名師學過,但是他最終超過了他同時代的人。那麼孔子的思想是從哪裡來的呢?我又想起這樣的說法,大哲學家康德是受萊布尼茨的影響,萊布尼茨是受帕斯卡爾的影響,帕斯卡爾是受蒙田的影響,這種推測雖然不能全盤否定,但也不能完全信奉。我產生這些想法,源於兩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一個是關於英國哲學家羅素,另一個關於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
  先說說羅素。羅素在回憶錄裡講到他很早就拋棄了康德和黑格爾的思想,甚至於他認為在數學哲理的探討上,康德簡直是愚蠢和無知。那麼他的早期思想受益於誰呢?就是他的學生,後來的奧地利哲學家維根斯坦。

  他和維根斯坦的關係很有意思,當時做學生的維根斯坦跑來問羅素:「你能不能告訴我,我到底是不是一個大白痴?」羅素告訴他:「親愛的同學,我真的不知道。你幹嗎要問我?」維回答說:「因為如果我真的是個大白痴,就該當一名飛機駕駛員;但如果不是,就應該當一名哲學家。」羅素讓他回去寫一篇論文,才能告訴他是不是個大白痴。論文寫完了,羅素看後說:「你絕不能成為一名飛機駕駛員。」維根斯坦從此走上了哲學之路。但是羅素的苦惱也隨即而來,因為維根斯坦總是深更半夜找羅素探討哲學問題,使羅素不得休息。就是這樣一個人,羅素坦誠地說:「我自己也深受他早期的思想所影響。」一個大哲學家能這樣坦誠地講出自己是受學生思想的影響,這在中國是不可想像的。雖然中國人講「教學相長」,但是只停留在口頭上,沒有哪位老師公開說,我是從學生那裡學到了知識,這好像有失面子,有失尊嚴。老師必須要強於學生,好像成了天經地義的真理。

  除了維根斯坦,羅素還從小他二年級的劍橋校友穆爾那裡受益良多,羅素認為穆爾是他心目中天才的完美典型。《羅素回憶錄》裡寫道:「而我則主要是因為與他對話後,導致我捨棄黑格爾與康德。雖然他小我兩歲,但對我的哲學觀點卻有著極深遠的影響。」這就是羅素,極真誠地和盤託出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思想來源,這是真正學者的虔誠和不作偽。

  第二個是關於帕斯卡爾。帕斯卡爾是一個早熟的天才,14歲讀笛卡爾的《方法談》,24歲與笛卡爾就某些哲學問題展開爭辯,39歲便離開了人世,可謂英才早逝。《帕斯卡爾生平和著作年表》中記載了他和幾個朋友去暢遊,其中有一位騎士朋友叫默雷。書中寫道:「默有文才,惜嗜賭,重機運,無信仰。他廣泛的閱歷和淵博雜多的社會知識通過暢談使平素思多言寡的帕,一路聽多於說,思想境界擴大了,並在數學上(概率論)得到啟發。據說,萊布尼茨稱默為『聰明,但半瓶醋』,帕則視之為半師,告訴費馬,『默善辯,只是並非幾何學家』」。

  能從帕斯卡爾的嘴裡稱之為半師,確是難得。帕斯卡爾一向認為任何權威對他來說都無濟於事,他信奉的是實驗和推理。就是這樣一個孤傲的人,卻坦誠自己是受被萊布尼茨認為是半瓶醋的默雷的啟發,可見帕斯卡爾的襟懷,不以是不是名人、是不是權威取人。羅素與帕斯卡爾之所以在哲學上後來有大成就,與他們這種思想觀念上的特立獨行,不依附市俗和偏見有關。

  反觀當下,常看到有人過於迷信名人和權威,將其視為真理的化身,甘願做名人和權威們思想的奴僕。其實做學問最重要的是遇到一個在你身後猛給你一掌,或厲聲喝斥你走錯路的人,他讓你的思想猛醒,讓你眼前一亮,為你的心靈打開一扉窗。但是這樣的人未必比你年長或是權威人士,他在別人看來可能再普通不過,甚至是笨蛋,可他的話卻有千斤重,因為它們豐富了你的思想,開闊了你的視野,使你想得更深更遠。□林凱

相關焦點

  • 羅素和帕斯卡爾的坦誠
    我又想起這樣的說法,大哲學家康德是受萊布尼茨的影響,萊布尼茨是受帕斯卡爾的影響,帕斯卡爾是受蒙田的影響,這種推測雖然不能全盤否定,但也不能完全信奉。我產生這些想法,源於兩個很有意思的故事,一個是關於英國哲學家羅素,另一個關於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先說說羅素。羅素在回憶錄裡講到他很早就拋棄了康德和黑格爾的思想,甚至於他認為在數學哲理的探討上,康德簡直是愚蠢和無知。
  • 關於舉辦「尋找中國好校長」大型公益活動的啟事-光明日報-光明網
    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時代主旋律,順應教育深化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校長專業化水平,由光明日報社主辦,《教育家》雜誌社、光明網承辦,《留學》雜誌社、人民教師網協辦的「尋找中國好校長」大型系列公益活動正式啟動。
  • 光明日報社行政人員招聘公告-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創刊於1949年6月16日,是中共中央主辦,以知識分子為主要讀者對象的思想文化大報。作為黨中央指導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陣地,作為黨和國家聯繫廣大知識分子的橋梁和紐帶,光明日報始終堅持與真理同行,與時代同步,立足知識界、面向全社會,在團結、聯繫、引導、服務知識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笛卡爾與帕斯卡爾:隱居的法國人
    在這個世紀裡,法國貢獻出了三位科學天才,即笛卡爾、費爾馬和帕斯卡爾。眾所周知,費爾馬的興趣主要在純粹數學方面,尤以久而未決並最終在上個世紀末被攻克的「費爾馬大定理」聞名於世。而笛卡爾和帕斯卡爾因為多才多藝,並一度生活在巴黎,他們在世時就已聲名顯赫了。
  • 光明網法律聲明
    光明網法律聲明   光明網版權聲明  1、作者向光明日報及其子報子刊投稿或寄送約稿,一經採用即視為作者將該作品的發行權、複製權、信息網絡傳播權、彙編權等權利長期授予光明日報及相應子報子刊,並許可光明日報主辦的光明網在網際網路及移動網際網路上使用投稿或約稿作品。
  • 光明日報推薦參評2020年中國新聞獎消息通訊類作品《創新服務能力...
    作為思想文化大報,《光明日報》的融媒體內容生產始終以「新聞視野、文化視角、思想深度、理論高度」為宗旨。在難以擁有突發、現場、音畫等資源優勢的前提下,報社提出評論立報、立網、立端的方針,將新聞時評作為融媒體內容建設的戰略重點。為此,報社成立社評委員會,整合《光明日報》評論部和光明網評論中心力量,成立社評工作室,建立了「朝會」制度。
  • 笛卡爾與帕斯卡爾:用數學刺痛人類的脆弱
    事實上,笛卡爾一度對數學也寄予厚望,正如畢達哥拉斯鍾情於自然數(他的一句名言是萬物皆數),他認為任何問題都可以歸結為數學問題,而數學問題又可以通過代數問題歸結為方程問題。    相比笛卡爾對直覺和演繹的依戀,帕斯卡爾的數學更多來自經驗和實踐。
  • 徐州賦-光明日報-光明網
    讀《曲阜賦》有感        2月21日,正值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元宵佳節時,翻開《光明日報》,偶然拜讀到了美文《曲阜賦》,一口氣讀完,很是感慨和激動,遂賦七律一首,以示祝賀。泱泱中華五千年,煌煌傳統曲阜銜。東方文化發端地,世界翹首尋本源。
  • 明天上午9:30,光明日報帶你走進泉州信息工程學院!
    >8月5日 9:30光明日報帶你走進觀看方式一、直播時間8月5日(本周三)上午9:30二、直播平臺光明網微博光明網微博光明網抖音是國家雙創示範基地示範點、國家教學成果獎獲得高校、國家第一批教育信息化優秀高校、教育部-中興通訊ICT產教融合創新基地合作院校和福建省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學校堅持「面向產業、服務地方」,以工為主,工、經、管、藝等多學科協調發展。
  • 羅素的「中國問題」與中國之「羅素問題」
    今天,如何在西方找到更多像羅素那樣具有同情心和理解力的對話者—— 羅素的「中國問題」與中國之「羅素問題」 2019年09月02日 15:47 來源:《北京日報》(2019年9月2日16版) 作者:童世駿 字號
  • 「相向而行」之誤用-光明日報-光明網
    「堅持改革和法治雙輪驅動、相向而行。」根據上下文可以判斷,這兩例中的「相向而行」都是要表達「同向而行」之意,而這與「相向而行」的本意實在是南轅北轍。    「相向而行」是數學課講「相遇問題」時必然涉及的內容,意思是「相互向著(對方)行走」。兩人相向而行,相遇之後繼續行走則是「相背而行」。《現代漢語詞典》中對「相向」的解釋為「向著對方的方向」。
  • 《光明日報》: 馮翠玲:「國際大家庭」的「穩壓器」
    在學院裡,最初讓外籍院長和海歸人才不能理解和接受的是學院的決策機制:黨政聯席會議制度。馮翠玲上任就要求自己,要吃透學校黨委與外籍教授兩頭,團結所有能夠團結的人。遇到分歧,她總是主動與外籍院長溝通,請院長「試一試」「探索一下」。她的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很快贏得了外籍院長的理解與信任。
  • 「幫助他人是我的幸運」-光明日報-光明網
    身為農民的父母,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們用最樸實的道理和最樸素的行為告訴李龍俊,幫助他人是一種美德。李龍俊回憶:「小時候,村裡誰幫了誰一把,誰又做了什麼好事,是我睡前故事的主要題材。爸媽常跟我說,你要像他們一樣,多幫助人,多做善事。」     父母的教誨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裡。
  • 光明日報-光明網
    2008年,集團啟動中國西部文化產業園項目,擬投資42億元,構建一個多業態、複合型、互動式的文化產業聚集區和文化主題旅遊區,建設國內一流的數字出版基地和高科技電影主題公園,力爭打造成為西部第一、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區域文化產業品牌和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
  • 「五筆輸入法之父」王永民教授做客光明網
    本報訊(光明網記者孫鵬宇)「五筆字型」發明人、中國王碼集團董事長王永民教授近日做客光明網,與光明網總裁陸先高就如何傳承漢字文化弘揚民族精神進行深入交流。    今年是「五筆字型」誕生30周年。
  • 邏輯語義學「哥德巴赫猜想」有新解-光明日報-光明網
    賀川生這篇論文從美國哲學家、邏輯學家皮爾士的著作中找到了一種新的分析工具和技法,巧妙地揭示了人類大腦所具有的這種語言機制,彌補了羅素「摹狀詞」理論、E類代詞理論缺失的一環,成功修補了19世紀經典邏輯語義學的漏洞。    邏輯語義學的這一難題關注的是一種人們見慣的語言現象,即「A man walks in the park.
  • 我是《光明日報》的「老作者」|「往事只能回味」系列(之五)
    遵循內心的善意和良知,平淡生活和處事,在專業上能有所精進,也就可以了;至於外在的評價,我現在真的覺得並不重要了。 可是,最近有件小事打破了我這「靜若安瀾」的心境。起因是上個月16日,隸屬《光明日報》系列報系的《中華讀書報》副總編輯王洪波先生通過微信發給我一張照片,並附言說:「光明日報有個內部的評獎,您19年賜我們這篇文章獲評『好文章』一等獎。
  • 孟子公開課課程安排-光明日報-光明網
    主辦單位: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中心   鄒城市人民政府、光明日報國學版     授課地點:鄒城市擇鄰山莊會議中心    第一講 從孔子到孟子(2013年4月27日上午)    主講人:牟鍾鑑(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教授
  • 帕斯卡爾《思想錄》讀後感
    如果不去解讀,不去體會,誰也不會相信在他清瘦的面孔和孱弱的外表下,掩藏著的是怎樣深刻和矛盾的心靈。  好像,《聖經》中有類似的句子:「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他的美容,都像野地的花。草必枯乾,花必凋謝,因為耶和華的氣吹在其中,百姓誠然是草。」  這是開天闢地以來最接近帕斯卡爾那個比喻的文字。無疑,帕斯卡爾是讀過《聖經》的,但這絕對不會影響到他的偉大。
  • 民胞物與-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論壇·溫故】    2017年12月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開幕式,並發表題為《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的主旨講話。意思是說,天是我的父親,地是我的母親,人都是天地所生,稟受天地之氣而成性,其在宇宙間是很藐小的,和萬物一樣生存於天地之間。陰陽二氣構成了人的身體,「太虛」之氣規定了人善良的本性。天下的人都是我的同胞兄弟,天地間的人和物都是我的同伴朋友,所以,我們對他人均應像兄弟一樣去對待,對萬物也應像對人一樣去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