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長沙10月16日電(記者龍軍 通訊員李妍蓉)「一個人在公園散步。他吹著口哨。」此處的「他」如何指代前面提到的「一個人」?這個人們見慣的語言現象,卻是邏輯語義學上的一道百年難題。湖南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賀川生近日在世界著名哲學期刊《綜合》上發表論文,對第三人稱代詞如何回指前面的無定名詞進行了解釋。哲學邏輯學全球最高獎項羅夫·肖克獎獲得者雅各·欣迪卡評價,賀川生的論文為邏輯語義學界作出了「實質性貢獻」。
賀川生這篇論文從美國哲學家、邏輯學家皮爾士的著作中找到了一種新的分析工具和技法,巧妙地揭示了人類大腦所具有的這種語言機制,彌補了羅素「摹狀詞」理論、E類代詞理論缺失的一環,成功修補了19世紀經典邏輯語義學的漏洞。
邏輯語義學的這一難題關注的是一種人們見慣的語言現象,即「A man walks in the park. He whistles.」例句中的代詞He如何回指前面的無定名詞短語(a man)。這一回指關係是最普通不過的語言現象,卻無法用現有經典邏輯語義理論解釋。1905年,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提出「摹狀詞」理論,指出這一語言現象背後隱藏了「秘密」,但卻無法揭開這個「秘密」,未能精確揭示人類大腦所具有的這種語言機制。
羅素提出的這一難題,一度被人看作邏輯語義學界的「哥德巴赫猜想」。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很多哲學家、邏輯學家和語言學家紛紛關注這一難題,提出各自的方案,形成了不同的理論流派,但都存在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