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語義學「哥德巴赫猜想」有新解-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17 光明數字報

    本報長沙10月16日電(記者龍軍 通訊員李妍蓉)「一個人在公園散步。他吹著口哨。」此處的「他」如何指代前面提到的「一個人」?這個人們見慣的語言現象,卻是邏輯語義學上的一道百年難題。湖南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賀川生近日在世界著名哲學期刊《綜合》上發表論文,對第三人稱代詞如何回指前面的無定名詞進行了解釋。哲學邏輯學全球最高獎項羅夫·肖克獎獲得者雅各·欣迪卡評價,賀川生的論文為邏輯語義學界作出了「實質性貢獻」。

    賀川生這篇論文從美國哲學家、邏輯學家皮爾士的著作中找到了一種新的分析工具和技法,巧妙地揭示了人類大腦所具有的這種語言機制,彌補了羅素「摹狀詞」理論、E類代詞理論缺失的一環,成功修補了19世紀經典邏輯語義學的漏洞。

    邏輯語義學的這一難題關注的是一種人們見慣的語言現象,即「A man walks in the park. He whistles.」例句中的代詞He如何回指前面的無定名詞短語(a man)。這一回指關係是最普通不過的語言現象,卻無法用現有經典邏輯語義理論解釋。1905年,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提出「摹狀詞」理論,指出這一語言現象背後隱藏了「秘密」,但卻無法揭開這個「秘密」,未能精確揭示人類大腦所具有的這種語言機制。

    羅素提出的這一難題,一度被人看作邏輯語義學界的「哥德巴赫猜想」。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很多哲學家、邏輯學家和語言學家紛紛關注這一難題,提出各自的方案,形成了不同的理論流派,但都存在不足。

相關焦點

  • 賀川生破解百年邏輯語義學世界難題
    賀川生破解百年邏輯語義學世界難題  ·1905年,英國著名哲學家羅素提出「摹狀詞」理論,被稱為邏輯語義學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此難題是當今人工智慧和自然語言處理的「必答題」。這個看似司空見慣的語言現象,卻是邏輯語義學上的一道百年難題。今天,湖南大學傳來喜訊:該校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賀川生近日在世界頂級哲學期刊《綜合》上發表論文,對第三人稱代詞如何回指前面的無定名詞進行了圓滿解釋,宣告這一難題得到成功破解。哲學、邏輯學全球最高獎項羅夫·肖克獎獲得者雅各·欣迪卡評價,賀川生的成果給邏輯語義學界做出了「實質性貢獻」。
  • 40年,《哥德巴赫猜想》仍令人念念不忘
    「我們高興地向大家推薦《哥德巴赫猜想》一文。老作家徐遲同志深入科研單位寫出的這篇激動人心的報告文學,熱情謳歌了數學家陳景潤在攀登科學高峰中的頑強意志和苦戰精神,展示了陳景潤對解決哥德巴赫猜想這一著名世界難題的卓越貢獻。」這段「編者按」,刊登在1978年2月16日的《光明日報》上。
  • 《哥德巴赫猜想》是怎樣產生的?
    主編張光年果斷拍板,促成了《哥德巴赫猜想》的出世。在那間6平方米的房間,陳景潤解析著世界難題為了寫好這篇報告文學,徐遲進行了深入的採訪和大量調查研究。他住在中關村,白天黑夜都排滿了採訪日程。他重點採訪了許多著名的數學家,其中有陳景潤的老師,有陳景潤的同學,也有現在的同事。有講陳景潤好的,也有對陳景潤有看法的。
  • 【光明日報】林為幹:解開電磁學的「哥德巴赫猜想」
    林為幹首先發現了一個圓柱形諧振腔有5個同諧振頻率的簡併模可以利用,首次建立了單腔多模濾波器的多級電路模型,創立了一種新的單腔多波型微波網絡理論。該理論意義深遠,受到了同行們的重視,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被國內外學者所引用,並對現代衛星通信等產生了重大影響。
  • 那些年,我們一起猜想過的「哥德巴赫猜想」
    今天,我們一起來聽聽這位女文青講「哥德巴赫猜想」。作者 | Helen編輯 | 羅數君文 2100字 閱讀時間約 5分鐘我們是聽著「哥德巴赫猜想」長大的一輩人。我們知道「哥德巴赫猜想」是數學界的一座高峰,幾世紀以來吸引著人們攀登。
  • 數學史上的偉大猜想——哥德巴赫猜想
    原標題:數學史上的偉大猜想——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   18世紀的領袖數學家拉格朗日有一個著名的定理,即任何一個正整數都能寫成四個整數的平方和。   而數論的歷史上最偉大的一個猜想恐怕要數「哥德巴赫猜想」了。哥德巴赫是德國一位中學教師,也是一位著名的數學家,生於1690年,1725年當選為俄國彼得堡科學院院士。   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Christian Goldbach, 1690年3月18日~1764年11月20日)提出著名的數學猜想。
  • 世界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
    從今天開始講講數學界的幾個未解難題,首先從哥德巴赫猜想開始。哥德巴赫猜想首先我要強調一下,哥德巴赫猜想想證明的,不是1+1=2。你以後千萬別出去說哥德巴赫猜想是證明1+1=2的,這實在是太雷人了。哥德巴赫猜想是一個叫哥德巴赫的18世紀的中學老師發現的,他當時給歐拉寫信,提出了這麼個猜想,幾百年過去了,一直沒有被證明,但是驗證下來,都是正確的。
  • 高中生怒證世紀數學難題,「民科」為何偏愛哥德巴赫猜想?
    世界級的數學難題有很多。 但相對於其他數學難題,就數哥德巴赫猜想最受民間科學家的青睞。 而這一批民間科學家,甚至還有了一個獨特的稱號「哥猜家」或「哥迷」。
  • 方舟子:哥德巴赫猜想有什麼用
    上個世紀70年代末,由於徐遲的一篇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讓陳景潤成了中國家喻戶曉的科學家,也讓哥德巴赫猜想成了在中國最著名的數學難題,激發了無數民間人士夢想成為陳景潤第二
  • 知否| 哥德巴赫猜想何時能解?
    但他提出的「哥德巴赫猜想」卻成為了世界三大數學猜想其一,另外兩個則是費馬大定理(整數n >2時,關於x, y, z的方程x^n + y^n = z^n沒有正整數解)和四色猜想(每個無外飛地的地圖都可以用不多於四種顏色來染色,而且不會有兩個鄰接的區域顏色相同),並且這兩個猜想已經被數學家證明完成。「哥德巴赫猜想」卻仍是世界級未解之謎。
  • 漫畫:什麼是哥德巴赫猜想?
    故事發生在小灰上小學的時候,有一天小灰向他的小學老師請教問題......————————————哥德巴赫猜想的起源說起哥德巴赫猜想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兩個人,其中一位是業餘數學家哥德巴赫,另一位是著名的大數學家歐拉。
  • 王元院士漫談哥德巴赫猜想
    王林/攝 「我勸大家現在不要去做哥德巴赫猜想,還是把基礎打好。如果要搞這個問題,最低限度,你應該有大學數學專業畢業生的知識水平,並將已有的文獻都看明白了;否則,就是浪費時間。」 1978年2月17日,《人民日報》發表了徐遲的長篇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
  • 數學史上的王冠——哥德巴赫猜想
    誰也沒有想到,甚至是哥德巴赫本人也沒想到,自己無意間提出的一個問題,竟然困擾整個科學界超過200年,迄今為止,都無人能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正確性。哥德巴赫提出的猜想舉例:10=1+2+7, 101=3+7+91。然而,歐拉經過反覆的思考,即不能給出證明,也不能舉出反例,只能在給哥德巴赫的回信中說明自己無法證明,但相信哥德巴赫提出的命題是正確的。同時,歐拉對哥德巴赫猜想給出了另一種等價陳述:任一大於2的偶數都可表示成兩個質數之和。如10=3+7,100=3+97。此即為歐拉版本的哥德巴赫猜想。
  • 分析:為什麼龐加萊猜想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
    破解龐加萊猜想:為什麼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得多  新華網北京6月4日電 「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得多」——關於百年數學難題的四問  新華社記者李斌  「七大世紀數學難題」之一的龐加萊猜想,近日被科學家完全破解,而且是中國科學家完成「最後封頂」
  • 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歷史
    不難看出,哥德巴赫的命題是歐拉命題的推論。事實上,任何一個大於5的奇數都可以寫成如下形式:2N+1=3+2(N-1),其中2(N-1)≥4.若歐拉的命題成立,則偶數2(N-1)可以寫成兩個素數之和,於是奇數2N+1可以寫成三個素數之和,從而,對於大於5的奇數,哥德巴赫的猜想成立。但是哥德巴赫的命題成立並不能保證歐拉命題的成立。
  • 難題不會永遠是難題,76歲時他解開電磁學界「哥德巴赫猜想」
    林為幹是中國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學科的主要奠基人、新中國50年重大貢獻科學家之一,他在76歲時解開電磁學界的「哥德巴赫猜想」。1892年,英國科學家麥克斯韋出版了《電磁學》(第三版),書中他提出「點電荷在介質球中能夠形成多大的鏡像,位於何處」的問題。這個難題被譽為電磁學界「哥德巴赫猜想」。解開這個百年未解的難題是很多電磁學家的夢想。
  • 《哥德巴赫猜想》的啟示(作家談)
    正是有了40年前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等一批優秀作品的湧現,才讓報告文學「從附庸到蔚為大國」(張光年語),成為了一種堪與詩歌、小說、散文、戲劇比肩並立的重要文體。  在當代文學史上,《哥德巴赫猜想》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它開啟了新時期報告文學創作的閘門。
  • 陳景潤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有何意義?
    30年前,陳景潤是國內有名的科學明星,他將哥德巴赫猜想證明到了1+2,即大偶數可以表示為一個質數與不超過兩個質數乘積之和的形式。這項成果到目前也是最接近哥德巴赫猜想最終結果1+1的證明。哥德巴赫猜想是數論中的一道著名題目,數論是研究數的規律及性質的一門數學分支,目前看數論是非常基礎的數學,除了基本的運算,在技術領域很少用到數論知識,也很少用到質數的分布。在自然科學領域同樣也很少用到這些。這並不意味著數論不重要,研究數的數學分支,從某種意義上說可以是最基礎最重要的數學部分。
  • 科學網—華裔數學家陶哲軒對弱哥德巴赫猜想證明取得突破
    哥德巴赫猜想是數學王冠上的明珠,而它還有一個被稱作「弱哥德巴赫猜想」的姐妹版本。
  • 在高考數學答卷上寫下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會有怎樣的效果?
    30多年前,陳景潤與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吹遍了大江南北。看明白哥德巴赫猜想只需掌握最最基礎的數學知識,也正是因此,一大批從陳景潤的事跡裡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的人投入到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過程中。也有很多人認為自己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可是他們的「證明」無法發表在經同行評議的學術期刊上。大論一直得不到認可,於是他們想出了各種辦法以求自己的證明能夠引起關注。他們想到的辦法往往是到研究所或高校裡找相關專家,找不到的話就在門口擺擂臺;還有的會在網絡論壇上貼出他們的大論;還有的會求助於媒體。這些方法經很多人試了很多遍,結果是從來不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