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慢步繼續不定期更新通俗易懂的python編程學習內容。
今天主要說說for語句。
for語句是比較常見的語句,其實也算比較簡單的,多看幾個實例就可以了解。但慢步還是想囉嗦一些,跟大家解析一下。
上圖,py文件代碼的功能是:輸出word文檔每段前10個字符。接著簡單解析一下這個實例的代碼。
第1-5行,三引號內為注釋,供程式設計師閱讀。
第6行為引用python-docx庫內的Document模塊(python-docx庫的引用默認為docx,和庫設計有關,其他庫一般用庫名稱)。
第8行,打開word文檔(123.docx),用變量d來指代打開的文檔,後面代碼中 d 就是我們這裡打開的123.docx。
第9行,獲得文檔段落數目。在Document模塊內,文檔對象d,有一個paragraphs屬性,d.paragraphs是文檔d的所有段落。比如 羅志祥.夜宵好友們 假如羅志祥有A、B、C……Y、Z等26個宵夜好友,這裡的代碼 「羅志祥.夜宵好友們」就包括A到Z共26個人。len()是python內置函數,可以獲得列表、集合、字典、字符串等對象的元素數量。這裡就是段落的數量。
第10行,print()輸出函數,也是內置的python函數。可以直接調用。
第11-15行,就是for語句,是一個遍歷程序結構。
第16行,保存word文檔,保存的名字為123.docx。
遍歷結構 for語句
重點是第11-15行,for語句。
這裡實例代碼for語句的意義是:
for(對於) p(變量) in(在) d.paragraphs(word文檔123.docx的所有段落):(英文的冒號,作為很多語句的結構組成,冒號後的對應的縮進代碼,都從屬於該語句結構)
for p in d.paragraphs: p 作為 word文檔123.docx的所有段落 的一員。執行冒號後的縮進代碼。
這樣,p變量,依次作為d文檔的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最後一段,去執行for語句中的縮進代碼。即 p=第一段,執行縮進代碼;p=第二段,執行縮進代碼;p=第三段,執行縮進代碼……for語句通過p變量,遍歷了所有d文檔的段落對象。
這就是遍歷結構。有點頭緒了沒有?再來一個例子吧。
同樣,1-5行為注釋,python程序解釋代碼時會自動跳過這部分,對計算機來說,這部分就是廢語句。
第6行,獲取一個字符串(多個有先後順序的字符)。input()函數是內置的輸入函數。括號內雙引號內的文本為,輸入時的提示信息。
7-8行為for語句。w是字符串saying的元素,每次都執行輸出函數/語句,即每次都列印w。
來看看運行結果。
運行,提示「請輸入一句話,稍後逐個列印出來」,慢步輸入了綠色部分內容,按回車鍵結束。
然後,輸入的字符串,一個字符一個字符地列印出來了。
看輸出結果,再回到代碼
for w in saying:
print(w)
在這裡saying= 「好的,我打幾個字看看」
而計算機實際執行過程如下:
w=「好」,print(w),w=「的」,print(w),w=「,」,print(w),w=「我」,print(w)……w=「看」,print(w),代碼結束。
我們把代碼換一下看看:
for w in 「好的,我打幾個字看看」:
print(w)
結果是一樣的。
w作為某元素集體的一員,它是A,是B,是C……是Z,它每次都作為其中一個元素出現,去執行縮進的代碼,但它又遍歷所有的元素。這個遍歷,也是有先後順序的。
遍歷:走遍、經歷,遍歷結構,即所有元素都,普遍經歷後面的代碼。雖然這樣描述有點牽強,但夠通俗啊。
慢步學習,python編程,力求提供通俗易懂的有價值內容。如果想了解更多內容,可以關注慢步,翻閱慢步之前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