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會有分享,都是免費訂閱,請您放心關注。
註: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原標題:狐大醫 | 眼前突然一黑!可能是頸動脈狹窄惹的禍
出品 | 北京積水潭醫院
作者 | 北京積水潭醫院血管外科
編輯 | 胡鑫
年近70的高大爺患有高血壓和高脂血症十多年了,近日突然出現左側眼睛視物不清,有時甚至眼前突然一黑,孩子帶他到積水潭醫院血管外科門診檢查後發現這些症狀的罪魁禍首竟然是頸動脈狹窄。那麼頸動脈狹窄到底是一種什麼病呢?
在2015 年的中國心血管病報告中顯示 ,目前我國城鄉居民主要疾病死亡構成比中,腦卒中成為了最主要的原因, 並且還是中國男性和女性的首位死因。據中國《頸動脈狹窄診治指南(2017版)》研究顯示,農村腦卒中的死亡率為 150.17/10 萬人, 城市卒中的死亡率為 125.56/10 萬人,並且40~64 歲的勞動力人群佔了近 50%。缺血性卒中約佔腦卒中患者的80%,而在其中的 25%~30%的缺血性腦卒中,則與頸動脈狹窄有著極其緊密的聯繫。
頸動脈狹窄的一般情況
頸動脈狹窄,是指可引起腦卒中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頸總動脈和頸內動脈的狹窄和閉塞的一種疾病。如同交通要道開始出現堵車的現象。而造成血管狹窄的原因之一,是由於血液中的斑塊,也就是血液中出現的一種沉積物聚集而成,這個病因在醫學上被稱為「動脈粥樣硬化」。
醫學上,動脈粥樣硬化是頸動脈狹窄的主要病因,約佔90%以上。其他的疾病,如夾層動脈瘤、纖維肌發育不良、動脈炎等也可以導致頸動脈狹窄。目前,中國有 1/3 的成人存在著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而在 70~89 歲人群之中,存在頸動脈斑塊的人更是高達 63%。
照這樣的情況發展下去,狹窄的血管壁會變的越來越窄,血管,這些人體的「高速公路」,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交通擁堵,甚至完全阻礙的血流通過,這就稱為「閉塞」。此時就容易誘發腦卒中。腦卒中的發生,源於大腦失去了正常的血液供氧。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分鐘,但腦細胞很快就會開始死亡。所以說,腦卒中是死亡率和致殘率非常高的疾病之一。
頸動脈,是將攜帶氧分的血液,由心臟輸送至頭、面、頸部的大血管,是腦的主要供血血管之一。所以,頸動脈的狹窄就會導致大腦供血供氧不足。大腦這個人體的「CEO」都已經營養不良了,那機體的其他部分就會更加消極怠工。
重度頸動脈狹窄患者,即便採用有效的藥物治療控制,2年內腦缺血事件發生率也會高達26%以上;而60%以上的腦梗塞更是由於頸動脈狹窄造成,嚴重的腦梗塞甚至可導致患者殘疾甚至死亡。因此,頸動脈狹窄已經成為了一個當今社會危害人民健康的「頭號殺手」,讓人們不得不去重視與提防。
頸動脈狹窄的發病因素與臨床症狀
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和吸菸,都是導致頸動脈狹窄的元兇,特別是高血壓這個「恐怖分子」。因此預防的重點之一便是控制血壓。將血壓維持在正常範圍之內,就會有效緩解由於頸動脈狹窄而誘發的腦血管疾病。同時鼓勵戒菸,也可以起到預防頸動脈狹窄引起相應病症的功用。
那麼說到現在,出現什麼症狀會提示頸動脈狹窄呢?首先我們要了解到,頸動脈狹窄分為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和有症狀性頸動脈狹窄。這就需要我們一分為二地來了解。
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的患者只有輕微頭痛或頭暈的情況。在早期大多沒有什麼症狀,偶爾可能會有突然出現的頭暈頭痛、四肢麻木、短暫性失明,或者舌頭不聽使喚無法講話之類的症狀。這些症狀大多很快就會消失,大部分患者在數分鐘內即可恢復,因此比較不容易引起注意。
出現這樣的症狀,主要是因為腦部缺血,可表現為頸動脈狹窄側短暫黑矇或視野缺失(就是眼前突然一黑,模模糊糊看不見東西之類的感受),還可以出現肢體活動不靈活等表現。嚴重者則可以表現為腦梗死,造成病變對側偏癱、失語、腦神經損傷、昏迷等相應的症狀、體徵和影像學特徵。
因為這樣的症狀並不明顯,難以察覺,所以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出現,就會極其危險,比如,在駕駛中、危險井下作業中、高空作業中,一旦出現思維模糊、短暫性失明等,很有可能造成嚴重的生命危險。所以,對這些症狀必須提高警惕,分外留意。
那麼稍微了解了一下無症狀頸動脈狹窄的表現之後,相信大家有著接下來的疑問,有症狀性頸動脈狹窄又是什麼樣的呢?
有症狀性頸動脈狹窄,是指既往6個月內發生如下一種或幾種症狀的情況:
1、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2、一過性黑矇:指突發性視力喪失,時間持續幾秒至數小時不等,這是頸動脈狹窄的特徵性症狀;
3、由患側顱內血管導致的輕度卒中、非致殘性卒中。
一旦出現如上症狀,無論是輕微抑或是嚴重,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接著做到配合醫生進行相應的檢查。
頸動脈狹窄的診斷檢查
🔴 體格檢查
所有頸動脈狹窄患者都要進行神經系統的體格檢查,就是根據表情狀態、面部是否對稱、語言、意識、運動功能、肢體張力、共濟失調試驗、感覺功能等,作出進一步的診斷,部分患者可被檢出腦卒中的體徵,同時醫生還會對患者進行頸動脈超聲檢查、CT血管造影(CTA)、核磁檢查、腦血管造影檢查等來確定頸動脈狹窄的準確部位和程度。這些聽起來十分複雜的操作,我們大致了解一下這些專業診斷方法是如何進行的。
🔴 超聲
超聲檢查,是臨床上篩選頸動脈狹窄的首選檢查方法,可以診斷動脈狹窄或閉塞的部位和程度。而且超聲檢查屬於無創檢查,成本低、具有可重複性。缺點是對多段狹窄不能精確的量化,可能高估狹窄的程度。
🔴 磁共振檢查
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MRA)可顯示頸動脈狹窄的解剖部位和狹窄程度,但如果患者體內有鐵磁性金屬植入物時,比如說心臟起搏器之類的,則不適合進行本項檢查。
🔴 CT檢查
CT檢查包括冠狀動脈CT檢查(CTA)和CT灌注掃描檢查(CTP)。CTA可以提供主動脈弓、弓上血管開口、頸動脈的解剖和形態學信息,評估頸動脈的狹窄程度和部位。CTP則可以獲得腦內血流的灌注信息。
🔴 全腦血管造影(DSA)檢查
DSA是診斷頸動脈狹窄的「金標準」。不同於CT和MR檢查,DSA屬於有創性檢查,需要住院在手術室局部麻醉下完成。DSA檢查有助觀察主動脈弓的類型、頸動脈狹窄病變的性質,例如狹窄部位、狹窄程度、斑塊的整體形態、或斑塊有無潰瘍,還可以觀察對側頸動脈、椎動脈和顱內Willis環的完整性等。如果患者行介入治療的可能性大,則首選CT等無創檢查,入院後行血管造影明確病變部位及性質後,再同期進行介入治療。
這裡向大家介紹一下,根據DSA結果,將頸動脈狹窄程度,按照NASCET法(北美症狀性頸動脈內膜剝脫試驗法)分為4級,分別是:
1、輕度狹窄為動脈內徑縮小<30%;
2、中度狹窄為動脈內徑縮小30%-69%;
3、重度狹窄為動脈內徑縮小70%-99%;
4、完全閉塞為閉塞前狀態,狹窄程度>99%。
根據這些專業的診斷,醫護人員就可以更加準確地把握病情,從而進行更進一步的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