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特權法

2020-12-25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蔣來用

&nbsp&nbsp&nbsp&nbsp東晉成帝時,盧陵太守羊聃脾氣暴戾,為非作歹,濫施刑殺。在簡良一案中,他徇私枉法,冤殺達一百八十人之多。有官員向成帝上奏,稱其罪當處死,但由於景獻帝皇后是羊聃的祖姑,最後羊聃竟然免於一死。

&nbsp&nbsp&nbsp&nbsp南朝陳代時,建寧郡有個縣令程滔犯了貪贓罪,本來被判處徒刑三年,但最終的結果卻是,他以頭上的烏紗抵掉了兩年,又用金錢贖掉了剩下的一年,居然完全不用服刑。

&nbsp&nbsp&nbsp&nbsp類似的故事人們在歷史書和戲劇中可能已經屢見不鮮,見怪不怪了。但是,「官貴犯法,不與庶民同罪」,在中國古代其實是有法律依據的,這就是所謂的「八議」和「官當」。

&nbsp&nbsp&nbsp&nbsp蘊含「刑不上大夫」原則於其中的「八議」和「官當」制度都出現於魏晉南北朝時期,也是法律儒家化的重要表現之一。如果說「準五服以制罪」集中反映了中國古代法律的倫理法特徵,那麼「八議」和「官當」則突出地體現了中國古代法律的另一個重要方面——特權法的性質。

&nbsp&nbsp&nbsp&nbsp特權法的性質

&nbsp&nbsp&nbsp&nbsp「八議」是封建貴族官僚中的八種人犯罪後,享有減免刑罰處分的特權制度。具體包括:一、議親,指皇親國戚;二、議故,指皇帝的親密故舊;三、議賢,指朝廷認為「有大德行」的人;四、議能,指有傑出的政治、軍事才能的人;五、議功,指為封建王朝建立過卓著功勳的人;六、議貴,指一定品級以上的官員以及有一定等級爵位的人;七、議勤,指為封建國家勤勞服務的人;八、議賓,指前朝國君的後裔被尊為國賓的。上述八種特殊人物犯罪,司法官員不能直接定罪判刑,而要將他的犯罪情況和特殊身份報到朝廷,由負責的官員集體審議,提出意見,報請皇帝裁決,給予寬宥處理。一般情況下死刑均能免除,其他的刑罰則可以降等處理。

&nbsp&nbsp&nbsp&nbsp「八議」入律,始於曹魏的《新律》。同晉律一樣,《新律》的編修者陳群、劉邵等也是當時的名儒。陳群出於潁川世家,自幼受儒家學說的教育,精通經典,主張崇德布化,其奏疏中動輒引用《周禮》《詩經》。劉邵長期執經講學,對禮樂經典也有精湛研究。《新律》在他們的編纂下,吸收了不少儒家學說的內容,關於「八議」的規定就是儒家化最明顯的標誌。自《新律》確立「八議」制度後,隋唐又加以進一步完善,以後各朝都相沿不改。

&nbsp&nbsp&nbsp&nbsp「官當」,就是以官階來抵當部分或全部刑罰的制度。「官當」作為一種制度最先出現在《晉律》當中,《晉律》規定免除官職可以折抵三年的徒刑。此後南朝時的《陳律》正式出現了「官當」之名,規定「五歲、四歲刑,若有官,準當二年,餘並居作。其三歲刑,若有官,準當二年,餘一年贖」。意思就是說,官僚們如果被判四年或五年刑,可以用官階抵當兩年,其餘的刑期還得服滿;如果被判三年,可以用官階抵當兩年,餘下的一年就可以用金錢來贖了。

&nbsp&nbsp&nbsp&nbsp特權法的意義

&nbsp&nbsp&nbsp&nbsp「八議」和「官當」的出現,使對貴族官吏的犯罪處罰能夠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以致使犯罪者完全逍遙法外,而這一切均是在合法的旗號下進行的,是封建特權法的典型反映。中國古代的法律是特權法,意味著其內容貫穿著不平等的精神和原則,按照人的不同身份、不同社會等級來確定其相應的法律地位。這是宗法等級社會的必然產物。中國古代社會是以宗法關係為維繫紐帶的,各項制度的設計與運作都基於宗法觀念而產生。而傳統宗法觀念的核心,即是認為社會成員有高低貴賤的等級區別,不同等級的人享有不同的權利,承擔不同的義務,每一等級的人都必須嚴格遵守,不能逾越。按照宗法等級制的要求,作為社會最上層的貴族和官僚,當然應該享有一定範圍的、高於其他人的權利。禮的等差性和法的公平性奇妙地結合在一起,產生了特權法這樣一個怪胎。

&nbsp&nbsp&nbsp&nbsp封建特權法的出現,也是君主為了鞏固其統治的需要。君主的統治要能夠維繫下去,必須依賴一個服從與效忠他的貴族官僚集團,因此君主必須要採取一些籠絡的手段,給予一定的優惠。將官貴們的特權用法的形式明文確定下來,無疑是一個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關焦點

  • 古代希臘和古代中國的競爭觀念比較
    古代希臘和古代中國競爭觀念的異同    我們結合前文中的有關內容,對希臘和中國的競爭觀念的異同,做出一些嘗試性的歸納。    先說「同」的一面。古代中國的思想家們,則更傾向於把社會中的競爭以及是否能夠很好地處理這些競爭,直至引申為國家「治」與「亂」的依據。
  • 2021年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古代文學804中國古代文學考研詳細解析
    2021年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古代文學804中國古代文學考研詳細解析【才思·考研】今天咱們來對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一考試科目610文學基礎專業二考試科目804中國古代文學今天我們就來對>804中國古代文學進行詳盡的分析中國藝術研究院考研專業二概述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專業二在考試時,是第二天下午的時候考察,考試時間為14:00-17:00,考試分值150分。
  • 中國古代故事:劉徽
    劉徽,山東淄川(或臨描)一帶人,魏晉之際的數學家,也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並撰有《重差》(《重差》單行,改稱《海島算經》)、《九章重差圖》。對先秦至兩漢時期中國數學的成就,作了系統的闡發和理論總結,並提出許多創造性的見解,從而把我國古代數學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 天文學的背後,古代人民的智慧,中國古代天文學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過程,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對於天象的看重程度,甚至在朝廷當中,專門負責觀天象的大臣地位非常高,古人對於天的崇拜間接引起了對天文學的關注。而農業的發展和生產力的需要又進一步促進古人在天象方面開拓,中國古代天文學作為比較古老的自然學科,究竟是怎樣發展的呢?中國的天象紀事的起源還是非常早的,在新石器時代的時候,人們就已經開始關注到自然界的一些現象與天象的比較有規律的周期變化有關,為了更好地使其服務於人類的生存生活。
  • 中國古代紀時奧秘
    當我們試圖進一步了解古人探究先民的時間觀念時,面對古代文獻中種種難解的紀時詞語,卻也難免喟嘆:我們對於古人所知甚少。《長安十二時辰》近日熱播,引發人們對「唐朝版24小時」,甚或中國古代紀時方法的濃厚興趣。中國古代紀時有何奧妙?張衍田的新作《中國古代紀時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4月版),為我們掃除古代紀時知識上的盲區,了解乃至理解古人世界提供幫助。
  • 《中國古代統計史簡編》出版
    本報訊 近日,一部中國統計史新著——《中國古代統計史簡編》由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為該書作序,稱其為中國統計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寧吉喆在序言中指出,中國統計的歷史幾乎和中華文明的歷史一樣源遠流長,它不僅是中國古代燦爛文明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世界統計歷史上一份彌足珍貴的寶貴遺產。研究中國古代統計史,從中尋找中國統計之源,搭建古今統計之橋,讓統計科學穿越歷史長河,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耀眼的智慧光芒。不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方可創新發展。
  • 嵩陽書院,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古代的高等學府
    嵩陽書院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高等學府,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組成部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嵩陽書院建制古樸雅致,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有五進,廊廡俱全。嵩陽書院因其獨特的儒學教育建築性質,被稱為研究中國古代書院建築、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標本」。
  • 中國古代經濟史系列——4中國古代的土地和賦稅制度
    一、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的發展演變 中國古代的所有制關係主要是指土地所有制,它是一定生產力水平的產物,其產生、發展、衰落均與生產力發展變化密切相關
  • 中國古代鑄造簡史
    因此,中國鑄造技術是起源於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可以說中國五千年的鑄造發展史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金屬錢範中國古代鑄造技術的發展,無數能工巧匠傾盡心血,留傳到今天的鑄造精品數不勝數,體現的鑄造技術精益求精。
  • 中國古代的吉禮
    中國古代有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五種禮制,其中吉禮,是對天神、地衹、人鬼的祭祀典禮。具體說來,國家祭祀的主體是帝王,祭祀的對象則十分廣泛,比如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命、雨師、社稷、五嶽、山林川澤、四方百物、先王、先祖等等。古人認為「君權神授」,所以最隆重的莫過於祭祀天地,其中祭天為封,祭地為禪,合稱封禪。
  • 中國古代科學發達?專家:其實中國古代數學成就遠遠不如古希臘
    我們一直沉浸在中國偉大的歷史中無法自拔,認為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水平是領先於西方的,直到清朝才被超越,其實這是個錯誤的認知,其實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是遠不如西方的,在很早的時候就埋下了根,在古希臘時期,西方人的數學成就相比於中國就已經超前很多了,我們一起來看看都到底是怎麼回事。
  • 中國古代的「五禮」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要求待人要有禮貌,說話要真誠、和氣,尊敬父母和老人,與人為善,禮尚往來,這是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值得很好的繼承與發揚。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也對東亞及東南亞的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禮文化起源於遠古時期的祭祀等活動,進入文明社會後上升為國家的統治手段。
  • 古代中國的語法觀
    中國傳統的語言學比西方多了文字學而少了語法學。漢語是有語法的,只不過漢語的語法與西方的語法是不同的,中國古代的學童寫文章是建立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的,而不是通過已經建立起來的語法框架去建構。且他們自幼便成長在漢語的語言環境中,已經在潛移默化中習得了漢語「語法」。漢語中性、數、格、語態、時態、語氣、人稱等概念並不像西方語言那樣體現在詞的屈折變化上,而要通過常識、語境、使用慣例等進行判斷。
  • 中國古代數學的成就與衰落
    中國古代數學的成就與衰落 來源:生物谷 2006-09-24 01:24 作者:音語石 數學在中國歷史久矣。
  • 精美絕倫中國古代首飾欣賞
    步搖,是中國古代婦女的一種首飾,戴在頭上,步動則搖,故名。步搖,光聽名字,萬種風情就搖曳而來,後世的文人墨客也熱衷於以步搖來書寫女性的柔美。燒藍工藝是我國傳統的首飾工藝之一,由於這種「藍」只能燒制在銀器表面,因此也稱為「燒銀藍」。
  • 十大中國古代傳統美食
    中國食品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在這段漫長的時間裡,中國人發展了自己獨特的烹飪方式。他們識別配料以形成完美組合的方式,他們的多階段烹飪技術以及他們對多階段調味料的管理都已經逐步發展起來。古代中國人飲食很健康,從歷史證據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耕種似乎已經開始了大約5,000年前。中國菜的特色在於多樣性和變化。
  • 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根文化」
    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根文化」 ——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慶柱 2017年01月13日 10:5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記者 張杰 張清俐 字號
  • 中國古代文化有多美?
    同時參與漢語拼音制定的周有光教授,評價道:「王力先生,是中國最後一個語言學的天才」。1961 年,61 歲的王力先生,時任北大中文系教授,教授《古代文學》一課。為了避免晦澀難懂,在課本前寫了兩章通識(基礎知識),作為講義,沒想到因為通俗易懂、旁徵博引,被學生喜愛。遂出成書,叫做《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傳承文明,學習古代文化的一本好書
    非常感謝能收到這本好書《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插圖修訂第四版),該書是王力教授主持並召集眾多專家共同編寫的關於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簡明讀本,出版50餘年來前後歷經4次重要修訂,到今天仍然是大眾認識中國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礎參考書,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後浪出版公司出版。
  • 中國古代的遺傳觀念
    在對生物遺傳現象有所認識的基礎上,中國古代的學者還進一步對遺傳機理作了初步的理論探討。王充在《論衡·物勢篇》中指出,萬物「因氣而聲,萬物聲天地之間皆一實也。」在《論衡·初稟篇》中進一步指出:「草木生於實核,出土為栽櫱稍生莖葉,成為長、短、巨、細,皆由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