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的語法觀

2020-12-13 瀟湘晨報

我國的漢字是表意文字,每一個字都是音、形、義的結合體,能夠自成系統,自帶意義;而西方的字母文字是表音文字,自身不帶意義,需要通過形態變化來表達不同的意義。漢語是「意合」:不藉助語言形式手段而是藉助詞語和句子所含意義的邏輯聯繫來實現詞語和句子的連接,小句之間的關係是隱形的。西方語言是「形合」:藉助語言形式手段(包括詞彙和形態)來實現詞語和句子的連接,小句之間的關係是顯形的。漢字這種跟語音關係相對疏遠的書寫體系,把人們的研究興趣引向字形的結構和字體的歷史演變(即文字學),引向字音的方言分歧和古今流變(即音韻學),引向字義的引申變異、地域分布及其解釋方法(即訓詁學)。中國傳統的語言學比西方多了文字學而少了語法學。漢語是有語法的,只不過漢語的語法與西方的語法是不同的,中國古代的學童寫文章是建立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的,而不是通過已經建立起來的語法框架去建構。且他們自幼便成長在漢語的語言環境中,已經在潛移默化中習得了漢語「語法」。漢語中性、數、格、語態、時態、語氣、人稱等概念並不像西方語言那樣體現在詞的屈折變化上,而要通過常識、語境、使用慣例等進行判斷。

雖然沒有系統的語法學,但是中國古代也有自己的語法觀念。先秦時期《墨經》論名、實關係,《荀子》的大共名、大別名,《公羊傳》《榖梁傳》的詞序規則,其中蘊含的語法分析,是中國古代語法學的萌芽。秦漢的訓詁之學就有豐富的語法觀念:如漢代經師的隨文釋義。《詩經·豳風》:「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東漢鄭玄箋註:「自『七月在野』至『十月入我床下』皆為蟋蟀也。」鄭玄指出前三句省略了主語「蟋蟀」。漢語的語法手段主要是語序和虛詞。先秦學者就注意到了漢語語序的重要性。《春秋·僖公十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隕石於宋五。是月,六鷁退飛過宋都。」《公羊傳》:「曷為先言隕而後言石?隕石記聞,聞其磌然,視之則石,察之則五……曷為先言六而後言鷁?六鷁退飛,記見也。視之則六,察之則鷁,徐而察之則退飛。」「隕石」用在句子的前面,是因為先聽到隕石降落的聲音,最後才知道具體數字;第二句先出現具體數字「六」是因為在天空中最先看到的是鷁鳥的個數,最後才知道事情發生的地點,反映了認知的過程。語序是以時間先後為序,是漢語語序的一條重要規則。《公羊傳》等頗多關於虛詞用法的解釋。《春秋·桓公八年》:「祭公來,遂逆王后於紀。」《公羊傳》:「遂者何?生事也。」「生事」指生出下事,說明了「遂」的語法功能,表示承接關係。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首次對虛詞作了理論概括:「詞,意內而言外也。」「意內」是意在虛詞之內。虛詞雖然沒有實在之義,而非無義(指語法意義)。「言外」即在言之外,「言」指實詞、句子等。許慎認為「虛詞」是在實詞之外來表達其語法意義。

唐人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最早出現「語法」一詞:「服虔雲『相從愈於共死』,則服意『相從』,使員從其言也。語法,兩人交互乃得稱『相』,獨使員從己,語不得為『相從』也。」孔穎達認為,按照語法結構,兩人交互才能用「相」,獨使伍員從伍尚自己,措辭不當說「相從」。這表現了古代學者對漢語語法結構的認識。

蘇東坡詩中首見「句法」:《次韻範淳父送秦少章》:「句法本黃子,二豪與揩磨。」王若虛《滹南遺老集·詩話》:「東坡,文中龍也;理妙萬物,氣吞九州,縱橫奔放,若遊戲然,莫可測其端倪。魯直區區持斤斧準繩之說,隨其後而與之爭,至謂未知句法。東坡而未知句法,世豈復有詩人?」到南宋學者的著作中,「句法」廣泛使用,「語法」也多見。唐宋人的語法認識,來源於佛典。佛典是梵文原創,梵文是世界上詞形變化最豐富的語言,漢僧譯經要從語法、句法角度分析,從而精通語法,影響中國學術界。十九世紀初歐洲人才知道並開始研究梵文語法,中國僧人研究梵文語法至少比西方人早一千年。宋人範晞文《對床夜語》首提「活字」「死字」概念,明佚名《對類》指出「死字」是表示自然而然現象的字,如「高、下、洪、亮」等,相當於現在的形容詞,「活字」表示使然而然的字,如「飛、潛、變、化」等,相當於現在的動詞。德國傳教士郭士立在1842年版的《漢語語法》中就採用了中國人關於「活字」「死字」的論述。其後的國外漢學家艾約瑟、甲柏連孜亦有引用。

清人始用「文法」。「文法」原表示「法令條文、作文方法」,到了清代,有了「句法」義,指句子的結構方式。阮元《十三經註疏校刊記·孟子·滕文公上》:「『且志雲。』此與《左傳》『且諺曰『匪宅是卜,惟鄰是卜』,文法正同。依趙注,疑『且』字奪『曰』字』。」清人樹立語法觀,對句法結構有清醒的認識,明確據句法結構作訓詁考據,產生了語法分析方法,如根據句法規則校勘古籍。《淮南子·主術訓》:「人主租斂於民也,必先計歲收,量民積聚,知饑饉有餘不足之數,然後取車輿衣食供養其餘。」清人王念孫按:「作『饒饉』者原文;作『饑饉』者,後人所改也。『饒』與『饉』,『有餘』與『不足』,皆相對成文,若作『饑饉』,則與『有餘』『不足』之文不類矣。」清代出現了三部虛詞專著:袁仁林《虛字說》,劉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經傳釋詞》。

系統建立漢語文言文語法體系的是1898年出版的馬建忠《馬氏文通》,後序中說「斯書也因西文已有之規矩,於經籍中求其所同所不同者,曲證繁引以確知華文義例之所在」。通篇可以看到馬建忠引用中國古代語法學材料,繼承了前人之說,也借鑑了西方的語法體系。

《光明日報》( 2020年06月20日 11版)

【來源:正北方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古代希臘和古代中國的競爭觀念比較
    古代希臘和古代中國競爭觀念的異同    我們結合前文中的有關內容,對希臘和中國的競爭觀念的異同,做出一些嘗試性的歸納。    先說「同」的一面。古代中國的思想家們,則更傾向於把社會中的競爭以及是否能夠很好地處理這些競爭,直至引申為國家「治」與「亂」的依據。
  • 2021年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古代文學804中國古代文學考研詳細解析
    2021年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古代文學804中國古代文學考研詳細解析【才思·考研】今天咱們來對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一考試科目610文學基礎專業二考試科目804中國古代文學今天我們就來對>804中國古代文學進行詳盡的分析中國藝術研究院考研專業二概述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專業二在考試時,是第二天下午的時候考察,考試時間為14:00-17:00,考試分值150分。
  • 中國古代故事:劉徽
    劉徽,山東淄川(或臨描)一帶人,魏晉之際的數學家,也是中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並撰有《重差》(《重差》單行,改稱《海島算經》)、《九章重差圖》。對先秦至兩漢時期中國數學的成就,作了系統的闡發和理論總結,並提出許多創造性的見解,從而把我國古代數學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 天文學的背後,古代人民的智慧,中國古代天文學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過程,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對於天象的看重程度,甚至在朝廷當中,專門負責觀天象的大臣地位非常高,古人對於天的崇拜間接引起了對天文學的關注。而農業的發展和生產力的需要又進一步促進古人在天象方面開拓,中國古代天文學作為比較古老的自然學科,究竟是怎樣發展的呢?中國的天象紀事的起源還是非常早的,在新石器時代的時候,人們就已經開始關注到自然界的一些現象與天象的比較有規律的周期變化有關,為了更好地使其服務於人類的生存生活。
  • 中國古代紀時奧秘
    當我們試圖進一步了解古人探究先民的時間觀念時,面對古代文獻中種種難解的紀時詞語,卻也難免喟嘆:我們對於古人所知甚少。《長安十二時辰》近日熱播,引發人們對「唐朝版24小時」,甚或中國古代紀時方法的濃厚興趣。中國古代紀時有何奧妙?張衍田的新作《中國古代紀時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4月版),為我們掃除古代紀時知識上的盲區,了解乃至理解古人世界提供幫助。
  • 《中國古代統計史簡編》出版
    本報訊 近日,一部中國統計史新著——《中國古代統計史簡編》由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為該書作序,稱其為中國統計史研究的一部力作。    寧吉喆在序言中指出,中國統計的歷史幾乎和中華文明的歷史一樣源遠流長,它不僅是中國古代燦爛文明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世界統計歷史上一份彌足珍貴的寶貴遺產。研究中國古代統計史,從中尋找中國統計之源,搭建古今統計之橋,讓統計科學穿越歷史長河,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耀眼的智慧光芒。不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方可創新發展。
  • 嵩陽書院,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古代的高等學府
    嵩陽書院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高等學府,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組成部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嵩陽書院建制古樸雅致,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有五進,廊廡俱全。嵩陽書院因其獨特的儒學教育建築性質,被稱為研究中國古代書院建築、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標本」。
  • 中國古代的特權法
    但是,「官貴犯法,不與庶民同罪」,在中國古代其實是有法律依據的,這就是所謂的「八議」和「官當」。&nbsp&nbsp&nbsp&nbsp蘊含「刑不上大夫」原則於其中的「八議」和「官當」制度都出現於魏晉南北朝時期,也是法律儒家化的重要表現之一。
  • 中國古代經濟史系列——4中國古代的土地和賦稅制度
    一、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的發展演變 中國古代的所有制關係主要是指土地所有制,它是一定生產力水平的產物,其產生、發展、衰落均與生產力發展變化密切相關
  • 中國古代鑄造簡史
    因此,中國鑄造技術是起源於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可以說中國五千年的鑄造發展史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金屬錢範中國古代鑄造技術的發展,無數能工巧匠傾盡心血,留傳到今天的鑄造精品數不勝數,體現的鑄造技術精益求精。
  • 中國古代的吉禮
    中國古代有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五種禮制,其中吉禮,是對天神、地衹、人鬼的祭祀典禮。具體說來,國家祭祀的主體是帝王,祭祀的對象則十分廣泛,比如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命、雨師、社稷、五嶽、山林川澤、四方百物、先王、先祖等等。古人認為「君權神授」,所以最隆重的莫過於祭祀天地,其中祭天為封,祭地為禪,合稱封禪。
  • 中國古代科學發達?專家:其實中國古代數學成就遠遠不如古希臘
    我們一直沉浸在中國偉大的歷史中無法自拔,認為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水平是領先於西方的,直到清朝才被超越,其實這是個錯誤的認知,其實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是遠不如西方的,在很早的時候就埋下了根,在古希臘時期,西方人的數學成就相比於中國就已經超前很多了,我們一起來看看都到底是怎麼回事。
  • 中國古代的「五禮」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要求待人要有禮貌,說話要真誠、和氣,尊敬父母和老人,與人為善,禮尚往來,這是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值得很好的繼承與發揚。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提高起了重要作用,也對東亞及東南亞的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中國禮文化起源於遠古時期的祭祀等活動,進入文明社會後上升為國家的統治手段。
  • 中國古代數學的成就與衰落
    中國古代數學的成就與衰落 來源:生物谷 2006-09-24 01:24 作者:音語石 數學在中國歷史久矣。
  • 精美絕倫中國古代首飾欣賞
    步搖,是中國古代婦女的一種首飾,戴在頭上,步動則搖,故名。步搖,光聽名字,萬種風情就搖曳而來,後世的文人墨客也熱衷於以步搖來書寫女性的柔美。燒藍工藝是我國傳統的首飾工藝之一,由於這種「藍」只能燒制在銀器表面,因此也稱為「燒銀藍」。
  • 十大中國古代傳統美食
    中國食品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在這段漫長的時間裡,中國人發展了自己獨特的烹飪方式。他們識別配料以形成完美組合的方式,他們的多階段烹飪技術以及他們對多階段調味料的管理都已經逐步發展起來。古代中國人飲食很健康,從歷史證據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的耕種似乎已經開始了大約5,000年前。中國菜的特色在於多樣性和變化。
  • 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根文化」
    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根文化」 ——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慶柱 2017年01月13日 10:5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記者 張杰 張清俐 字號
  • 中國古代文化有多美?
    同時參與漢語拼音制定的周有光教授,評價道:「王力先生,是中國最後一個語言學的天才」。1961 年,61 歲的王力先生,時任北大中文系教授,教授《古代文學》一課。為了避免晦澀難懂,在課本前寫了兩章通識(基礎知識),作為講義,沒想到因為通俗易懂、旁徵博引,被學生喜愛。遂出成書,叫做《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傳承文明,學習古代文化的一本好書
    非常感謝能收到這本好書《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插圖修訂第四版),該書是王力教授主持並召集眾多專家共同編寫的關於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簡明讀本,出版50餘年來前後歷經4次重要修訂,到今天仍然是大眾認識中國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礎參考書,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後浪出版公司出版。
  • 中國古代的遺傳觀念
    在對生物遺傳現象有所認識的基礎上,中國古代的學者還進一步對遺傳機理作了初步的理論探討。王充在《論衡·物勢篇》中指出,萬物「因氣而聲,萬物聲天地之間皆一實也。」在《論衡·初稟篇》中進一步指出:「草木生於實核,出土為栽櫱稍生莖葉,成為長、短、巨、細,皆由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