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靖姑金身巡遊臺灣成為臺灣民間最隆重的節日,臺灣民眾在臺北市設立宏偉而隆重的行宮歡迎陳靖姑金身的到來,成為當地的一道風景線。杜新華攝
文化名片
陳靖姑被海內外譽為 「婦女兒童保護神」,與媽祖齊名,是福建兩大女神之一,臨水夫人是陳靖姑大眾化的尊稱。
全球凡有華人生活的地方都有臨水夫人信仰文化的存在,世界各地的信眾有8000多萬人,遍及閩、浙、臺、港、澳等地及東南亞等海外華人社區。各地信眾通過為陳靖姑慶祝聖誕和從祖宮請香接火等儀俗,弘揚陳靖姑抑惡揚善、扶正驅邪、為民獻身的精神。
東南網3月31日報導(福建日報記者 王國萍 吳旭濤 通訊員 李國鑌 吳澗)
翠屏湖畔,千年臨水。元宵剛過,位於古田縣大橋鎮的臨水宮,香火鼎盛。來自世界各地的信眾,在陳靖姑像前跪拜、祈福。
「陸上女神」臨水夫人陳靖姑,是福建兩大女神之一。從唐至今,歷經千年,她從人走向神,又從地方小神成為列入國家祀典的女神。在當下,她還以獨特的文化魅力影響著世人,傳播正能量。
女傑到神的升華
陳靖姑是歷史上的一個真實人物。古田縣民俗文化專家林興華向記者展示了關於陳靖姑的諸多史料。
關於陳靖姑的身世,明代黃仲昭所纂《八閩通志》記載:陳靖姑「父名昌,母葛氏,生於唐大曆二年。嫁劉杞,年二十四而卒」。1997年版的《古田縣誌》中也有記錄:「靖姑17歲時曾上閭山學道術,18歲時嫁給古田人劉杞。先後在閩江流域及閩北諸地施醫救產,除惡安良。」
陳靖姑生前是一位心懷憐憫的女傑。清代吳任臣《十國春秋》中有「遇餒嫗,發簞飯飯之」之語,說的是靖姑看到飢餓的老婦,就把竹筒飯給她吃。1938年版《福建通志》又有一例:「靖姑嘗過荒冢,得遺骸,卷以簀而禁之。」說的是陳靖姑在路過亂墳時,見到暴露的骸骨,就用竹蓆將其包裹。
據明萬曆何喬遠《閩書》記載,陳靖姑嫁給劉杞後,懷孕數月碰上大旱,她便前往祈雨,卻因此死於難產。臨終前她發誓曰:「吾死後,不救世人產難,不神也。」
「生命的平安、健康成長,是當時社會的最大祈求。臨終救世人產難的誓言,成為陳靖姑由人入神的轉折點。」林興華說,陳靖姑在短短24年的人生中,胸懷慈悲,舍己救難,她在生前就被奉若神明,死後即被奉為真神。
陳靖姑產終後,立即有人在臨水即今天的大橋鎮為她立廟。臨水宮建成後,陳靖姑成為精神層面的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