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男孩,「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那麼上策是什麼?

2020-12-24 嘟嘟媽媽分享

說起小孩,尤其是男孩子,他們的教育會讓很多家長頭疼。從出生以來,就更加喜歡在半夜哭。稍微大點,便開始和小夥伴玩得熱火朝天,爸媽不叫基本不落家;到了青春期,又開始叛逆。

因此,如果家裡有男孩,父母難免會更加擔心,尤其是在他三四歲的時候。這個男孩三四歲時正處於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時期,是很不好管教的。因此,有時惹得家長非常生氣,只能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他們,但是這種教育真的對嗎?

小梁是一個非常頑皮的小男孩。他很喜歡在沙坑裡跳來跳去,把鞋子和衣服上弄得髒兮兮的,每次出去玩,就算是不會經過那個沙坑,他也要特意繞過去。即使是在家裡玩,也會把玩具弄得一團糟。

對於這件事情,梁媽媽沒少打他,反倒是越打,小梁就越叛逆,像是故意跟大人對著幹一樣。所以對男孩子來說,打罵未必管用。父母可以嘗試用其他方式改變他們

衝兒子發脾氣講道理,是教育的下下策,養育男孩的「兵法」了解下:

1、引導們獨立思考

同樣的問題,父母不能直接告訴他怎麼做應該引導自己的孩子獨立思考,是否要做以及如何去做。

使他想知道這種做法是否有益,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是否會產生不利後果,如果孩子不能承受這樣的後果,他就不會這樣做。

舉個例子,如果你手裡有一美元,你會為了撿地上的50美分而扔掉它嗎?當然,答案是否定的。好吧,孩子也同樣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做任何事情都會自然而然地去思考。因此,結果經驗法可以使兒童獨立思考,使他們對事物有自己的看法。

2、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在日常群眾的印象中,普遍認為女孩更容易受到沒有安全感的影響。但從現實的角度來看,男孩在六歲之前更加沒有安全感。因此,在這個階段,家長千萬能強制要求他們有男子氣概,不讓他們哭。

其實,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並不知道那麼多,哭只是他們情緒的釋放。可以正確表達自己內心的男孩,長大後更容易脫穎而出。

因此,父母應該停止打罵孩子,多點耐心,讓孩子知道無論發生什麼事,父母都會站在他身邊陪著他。這樣,他們才能有更多的勇氣面對世界

3、父親的參與

在很多家庭裡,都是媽媽在照顧孩子。日常生活如此,學習和交流上也是如此。因此,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母親給他們帶去安全感和家庭溫暖,而父親更多的則是精神的支撐和提升。

可爸爸對孩子,尤其是男孩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父親的決心和責任感有助於男孩性格的形成。他會下意識地模仿,並試圖超越家長。

更重要的是,爸爸有一種威懾力,孩子更容易接受他們所說的話。因此,在某些情況下,父親處理一些場景,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男孩和女孩有不同的天性。

男孩一般喜歡運動和刺激,為了激發男孩的冒險精神,滿足孩子的天性,讓他們的個性發展得越來越完善,父親應該多陪陪孩子,讓其在與父親接觸的過程中,更多地了解男孩的個性。

由於男孩女孩的生理差異,而大多數的家長並沒有經驗,怎樣教育合理就成了困擾著許多家庭的難題。並且,在孩子有了自我意識後,男孩子會更難以管教,也就更加的需要父母的正確指引。《養育男孩女孩》這套書籍,可以很大程度上的,幫助到家長。

這套書籍提供了多個實際案例,分為兩本,依照生活中場景,總結了父母在撫養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推薦了詳細的育兒方法,根據男孩女孩的差異,進行通俗細緻的講解,可以讓家長在培養聰明孩子過程中,更加輕鬆。

現因書店年終做活動,這套書原價68元點擊下方連結即可減免19元,只需49元!便可以將這兩本書帶回家了。

男孩的注意力不集中,平時太活躍是天性決定的,是身體機能的自然反應。他可能長時間都不能專注於一件事,也經常會忘機很多事情。所以,家長在安排他們做事之前一定要有針對性,不要一下子就給他。

如果真的有必要,制定一個時間表,讓孩子自己安排時間和執行。引導孩子認識錯誤,引導他們獨立思考。不要過度打罵他們,這樣可能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叛逆。父母需要表達對孩子的愛,這樣孩子才能在充滿愛的環境中成長,找對合適的方法。

相關焦點

  • 教育孩子「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那麼上策是什麼?
    有位家長說她7歲的女兒特別逆反,不讓做什麼就偏去做,她經常苦口婆心地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卻不聽,惹得家長常發脾氣。她知道打罵孩子不對,但不知該怎麼辦,她講述了這麼一件事:她家住公寓樓五層,沒有電梯,走樓梯上下。最近女兒特別喜歡這樣下樓:一條胳膊搭到樓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腳不用力地向下溜。
  • 教育孩子「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那麼上策是什麼?
    做得有道理,比講得更有道理。「講道理」是很多家長喜歡的一種教育方式,一直以來被正面推崇。但人們也往往發現講道理對於很多孩子來說沒用,越喜歡講道理的家長,他的孩子往往越不聽話。有位家長說她7歲的女兒特別逆反,不讓做什麼就偏去做,她經常苦口婆心地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卻不聽,惹得家長常發脾氣。
  • 教育孩子,發脾氣是下策,講道理是中策,立規矩是上策,親子溝通
    即,不同的父母因生活經歷、受教育程度、興趣愛好等的不同,會有不同的解讀。也就是說,不同的父母,其扮演的角色是不相同的。有的父母愛發脾氣,有的父母善於講道理,有的父母早早為孩子立下規矩,有的父母則是親子溝通的高手。
  • 「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發脾氣加虛偽是下下下策
    做「不講道理」的家長,並非完全否定言語的必要性,而是強調口頭教育的適度性和行為教育的重要性。這裡另有3條建議。講道理一定不要口是心非01想給孩子講點什麼道理,必須首先確認這「道理」你自己也相信。比如有的家長暗示孩子不必在學習上幫助別的同學,給別人講題既浪費時間,又容易被別人超過。生活就是競爭,別人走得靠前了,你就落後了。孩子從這些所謂的人生道理上,學會了小鑽營、小算計,卻學不到大胸襟、大情懷。這樣的「講道理」,實際上是在降低孩子的視野和胸襟,束縛限制了他的發展。教育的真正準備是完善自己,想要給孩子講出能讓他飛翔的道理,家長自己就要具有藍天的胸懷和高度。
  • 教育孩子「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那麼上策是什麼?竟是常...
    「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發脾氣加虛偽是下下下策。  總之,教條不重要,教養才重要。  事事講一番道理,是心胸狹窄的人的一種癖好。有氣魄的人是有另外一種語言的,他通過這種語言,能說服人心,作出行動。
  • 孩子3歲就該立規矩了,發脾氣是下策,講道理中策,上策鮮有人用
    孩子3歲就該立規矩了,發脾氣是下策,講道理中策,上策鮮有人用棍棒教育是下策,說教式教育是中策,立規矩才是上策!教育孩子有很多講究:不用下策、慎用中策、善用上策,就能不踩坑發脾氣、棍棒教育是下策當熊孩子犯錯時,惹得不少爸爸媽媽急怒攻心,盛怒狀態下,拉過孩子就是一通狠揍。
  • 「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上策的方法是這個
    很多父母大概都不可避免的犯了這樣一個錯誤,那就是在遇到孩子不聽話的情況下不斷地給孩子講道理,讓孩子能夠聽話。殊不知,這樣的教育方法並不是最好的方法,只能稱得上「下策」的方法,有的家長甚至直接跳過講道理的環節直接衝著孩子大發雷霆,這樣的教育辦法是最糟糕的辦法。
  • 【育兒有招】育兒,「講道理」是下策,那麼上策是什麼?
    思想家盧梭說過,3種對孩子不但無益反而有害的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這句重要的提醒已存世百年,可這3種辦法恰是很多家長身體力行,運用最純熟的。想給孩子講點什麼道理,必須首先確認這「道理」你自己也相信。我在工作中經常遇到心口不一的家長,比如有的家長明明自己對孩子的考試分數斤斤計較,向我討教的問題卻是:孩子考試成績不好時,如何給孩子做思想工作,讓他不要在意分數?把「如何說」僅僅理解為一種說話技巧,這是一些人在教育上始終不得要領的重要原因之一。
  • 兒子不聽話,父母發脾氣講道理是下策,男孩的養育「兵法」請拿好
    養育不同性格的孩子有不同的難度,女孩天性比男孩乖巧,男孩往往更加&34;,父母在養育時要懂得一些養育&34;。兒子不聽話,父母發脾氣講道理只是下策柳阿姨有一個正在念小學的兒子,由於奶奶在小時候太過寵溺兒子,兒子變得比較難管教。
  • 孩子犯錯後,父母不停嘮叨是下策,講道理是中策,上策卻很少人用
    小雅覺得要和孩子講道理,但是安安卻說這樣根本沒用,自己家的孩子講道理是根本不會聽的。每次孩子犯錯自己給他講道理時,孩子總是會將自己的話「左耳進、右耳出」,根本沒記住教訓。像安安的這種困惑,很多家長都有。有的孩子在犯錯後,你給他講道理他是根本不會聽的,不僅不聽,還會向你反駁、狡辯,搞得你更加火大。
  • 教育孩子「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到底什麼才是上策
    做父母的一直認為教育孩子&34;是行之有效的辦法,廣大家長紛紛採用。但很多家長可能並不知道對孩子&34;一般來講是起不到有效作用的。越跟孩子說道理,孩子反而越叛逆。一位媽媽曾給我發私信講她剛上小學的女兒非常不聽話,想要讓她幹什麼她就偏不幹什麼。
  • 教育孩子"講道理"是下策,那麼上策是什麼?
    &34;是很多家長經常使用的一種教育方式,但慢慢大家也發現講道理的教育效果真的很差,越喜歡講道理的家長,他的孩子反而越不聽話。要使兒童&34;,不要僅僅要向孩子講明白道理,還必須要讓孩子有機會通過親身體會來深刻理解並記住道理。有這麼一則新聞,廣州番禺張中良夫婦收養了很多孤兒,有一次,張中良讓小女兒慕恩帶著眼睛看不見的姐姐美春出去玩,但是慕恩將美春一個人丟在了外面,獨自回來了。
  • 教育孩子「講道理」是下策,對孩子發火是下下策,那上策是什麼?
    ,一旁的媽媽一邊緊張的環顧四周,一邊蹲下來小聲和孩子說著什麼。之後,孩子竟然由單純的哭鬧,變成躺在地上打滾,不少路人都停下來圍觀,議論著發生了什麼。那位媽媽終於忍不住了,大聲的對孩子說:「不是早就和你說過了嗎?家裡已經有那麼多玩具了,不能再買了......」這位媽媽對著孩子說了一堆不買玩具的道理,可是孩子不但沒有停下來,反而越鬧越兇。最後拖著孩子離開了。
  • 小孩子犯了錯誤,發脾氣、講道理是下策,上策的方法是什麼呢
    這樣發脾氣的教育是在教育裡面最糟糕的方法,更會讓孩子產生叛逆,產生性格上的缺陷,向著更壞的方向發展。法國一位思想家盧梭在一本有關兒童教育的書裡面寫道,跟小孩子講道理是最無效的教育。所以說如果要管教孩子,那麼家長最好先做到,以身試教。當家長給小孩子發脾氣講道理時,小孩子會產生哪些想法?
  • 孩子3歲立規矩,選好上中下3策—善用上策,慎用中策,杜絕下策
    有專家認為,孩子長到3歲,就應該立下家規,用規矩來管束孩子,這樣更能達到教育的效果。那麼,為什麼需要在3歲時給孩子立規矩呢?教育孩子的方式很多,也很有講究。在上中下三種方式中,要善用上策,慎用中策,杜絕下策。
  • 父母對娃「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這個「上策」更適用
    跟孩子「講道理」是現在很多家長都會使用的教育方式,可是家長卻不知道,通過這種方式教育出來的孩子極有可能碌碌無為。,因為他的父母清楚的意識到「講道理」對孩子沒有作用。所以,和孩子講道理這顯然不是一個明智的做法。
  • 3歲就該教育孩子了,低層次父母講道理,高層次父母已經掌握上策
    法國思想家盧梭曾經說過:世界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和刻意感動。動不動就發脾氣、一言不合就打孩子的父母使用的是下策,試著和孩子講道理、刻意感動和嘮嘮叨叨是中策,這些是許多家長用爛的方法。
  • 教育孩子,講道理、發脾氣是最沒用的,真正有用的是這些行為
    很多家長都會有一個困惑,就是教育孩子的時候,對孩子講道理,就像是對牛彈琴,他壓根就不會聽,甚至是你越講他越不聽。講道理確實是很多家長喜歡用的一種教育孩子的方法,甚至一直以來都是被正面推崇的一種教育方式,但是很多人發現這種碑正面推崇的教育方式往往沒什麼效果。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教育好一個孩子呢?
  • 養育孩子「講道理和發脾氣」是下策
    經驗豐富的家長都知道: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式,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如果想要孩子懂道理,家長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出來比講道理更有用。「講道理」是很多家長喜歡的一種教育方式,一直以來被正面推崇。但人們發現「講道理」對於很多孩子來說沒用,越喜歡講道理的家長,他的孩子往往越不聽話。然後家長就會把問題歸結於我的孩子天生就不如別的孩子懂事。其實既然已經發現講道理沒用,那至少說明在某些事情上,講道理是沒用的,發現沒用,就應該立即停止。
  • 孩子三歲之前就該開始教育了,打罵孩子是下策,給立規矩是上策
    孩子三歲之前就該開始教育了,打罵孩子是下策,給孩子立規矩是上策雖說我們經常說父母要教育孩子的職責,但是該怎麼教育確是父母面臨著的最大的問題,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個問題受到的關注和討論度越來越高,當然關注度越高的問題越說明他是一個普遍性的比較難解決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