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到底什麼才是上策

2020-09-04 依依育兒師

培養孩子是門課程,內有深奧的技巧與方法。

沒有誰家的孩子是天生不懂事的,想要自己的孩子變得聽話,懂事,作為父母的第一步自身做得就要有道理可循,行之有理比說之有理不知強出多少倍。

越跟孩子說道理,孩子反而越叛逆。

做父母的一直認為教育孩子&34;是行之有效的辦法,廣大家長紛紛採用。但很多家長可能並不知道對孩子&34;一般來講是起不到有效作用的。越跟孩子說道理,孩子反而越叛逆。

一位媽媽曾給我發私信講她剛上小學的女兒非常不聽話,想要讓她幹什麼她就偏不幹什麼。於是這位母親只好靜下心來跟女兒說道理,希望孩子能明白媽媽的想法,但女兒卻不買媽媽的帳,甚至越來越無法無天,引起媽媽的發火。

這位女性家住在五樓,她家是老房子,因此沒有電梯,每天上下樓都是走樓梯的。

她這幾天察覺自己家孩子有這樣一個癖好:她喜歡用一隻胳膊支撐在扶手欄杆下,然後做力順勢滑下樓。可她的這個愛好卻讓媽媽頭疼壞了。她媽媽耐著性子告訴女兒:欄杆扶手因為沒人去擦,是很髒的。如果老是藉助欄杆下樓,不僅會把衣服弄髒還會磨破。可她的孩子屢教都不聽,只是把明目滑下樓改成不在媽媽面前這樣做。

聽完母親陳述,我對這位媽媽說,如果你發現光給孩子說道理不起作用的話,那就表示單獨在這件事裡,說道理是沒有用的。媽媽們一旦發現講道理並不能教育孩子,就要立即改變方法。

這位媽媽被我弄得雲裡霧裡,甚至不解地看著我問:如果講道理都教育不了孩子,那還有什麼辦法。我告訴她,其實另外一個辦法或許更有效果。讓她回家準備幾塊清潔布,給孩子分工。每過一段時間,把自己這棟樓的欄杆擦一遍。這樣不僅便利了鄰居,還能讓孩子享受滑欄杆的快樂。不妨回去一試,不然咱們另想辦法。

這位媽媽點點頭,表示原來那麼簡單,先前怎麼不知道還有這個方法?這位媽媽之所以不知道這個方法,原因應該在於她只顧著給孩子&34;,卻不知如何讓孩子自身更明白道理。因此從這次事中,可以看到女孩可能只想換個花樣下樓梯,卻遭到家長的痛罵。如果連這麼小的快樂都把它剝奪了,說明家長根本不會去了解孩子的想法,只會說自己是對的。

沒有誰家的孩子是天生不懂事的,想要自己的孩子變得聽話,懂事,作為父母的第一步自身做得就要有道理可循,行之有理比說之有理不知強出多少倍。想讓孩子&34;,爸爸媽媽不但要把道理告訴孩子,而且還要讓孩子去實踐,明白父母說的道理好在哪裡。

前不久我看到一篇新聞,一對領養10個孩子的廣東夫婦。在孩子犯錯時,夫妻並不會去痛批他們,而且也不會光講道理。他們會選擇讓孩子再經歷類似的事情,來幫助孩子對事情的認識。

例如,有一天,爸爸叫小女兒帶著身患眼疾的姐姐出去田野間玩。沒過多久,妹妹卻獨自回家,把姐姐扔在田野裡。 爸爸知道這件事並沒有大發雷霆,而是找了一塊布蒙住小女兒的雙眼,讓她獨自在馬路上走一段路。從那以後,小女兒對患有眼疾的姐姐悉心照顧,凡事都帶著姐姐。

爸爸的做法著實讓人欽佩,雖然他們並不知道心理學、教育學的內容,卻憑藉自己的理解力去完成對教育學的解讀。

教育孩子時說些大道理並不能讓孩子很好的理解,而是讓孩子通過一件件事情,讓他們自己明白其中的利弊。相信只要父母用對方法,天下就不有不懂事的孩子。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身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在孩子成長的這條路上會出現很多的問題,家長經常疏於引導,從而導致孩子性格上的缺陷,外在表現為:叛逆、頂嘴、孤僻、暴力。

面對這些,父母可能感覺有點力不從心,不妨試試通過閱讀繪本來引導,雙管齊下,會省力的多。​​​​

優秀的孩子必定是見過世面的孩子,他們的背後一定站著一對有眼界有見識的父母。

從小養成閱讀習慣的孩子,而且在孩子3歲半-6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這個時期好好培養,有助於讓孩子形成終生的閱讀習慣

李玫瑾教授推薦的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就很不錯,一套共有10冊。中英雙語繪本,對於家長啟蒙孩子的英語思維也有很大幫助。在3歲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做睡前故事書。在3-6歲當做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這套繪本共有10本,分別是《我能保護我自己》、《勇敢做自己》、《做最棒的自己》、《我是誠實守信的好孩子》、《我不隨便發脾氣》、《我們都是好朋友》、《好孩子懂禮貌》、《分享是我快樂》,《媽媽我能行》、《養成好習慣》都是從不同的角度教會孩子學會表達。

如果我們總是找不到陪伴孩子的理由,為何不陪他們看看故事書,談談心得體會呢?這也能促進親子之間的感情和羈絆。繪本裡印刷的字體很清晰,紙張也很不錯,方便孩子健康閱讀。孩子從繪本裡學到的道理,卻可以記得一輩子,爸爸媽媽們何樂不為呢?

有需要購買的家長朋友們,點擊以下商品卡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教育孩子「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那麼上策是什麼?
    有位家長說她7歲的女兒特別逆反,不讓做什麼就偏去做,她經常苦口婆心地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卻不聽,惹得家長常發脾氣。她知道打罵孩子不對,但不知該怎麼辦,她講述了這麼一件事:她家住公寓樓五層,沒有電梯,走樓梯上下。最近女兒特別喜歡這樣下樓:一條胳膊搭到樓梯扶手上,胳膊用力腳不用力地向下溜。
  • 教育孩子「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那麼上策是什麼?
    做得有道理,比講得更有道理。「講道理」是很多家長喜歡的一種教育方式,一直以來被正面推崇。但人們也往往發現講道理對於很多孩子來說沒用,越喜歡講道理的家長,他的孩子往往越不聽話。有位家長說她7歲的女兒特別逆反,不讓做什麼就偏去做,她經常苦口婆心地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卻不聽,惹得家長常發脾氣。
  • 教育孩子,發脾氣是下策,講道理是中策,立規矩是上策,親子溝通
    即,不同的父母因生活經歷、受教育程度、興趣愛好等的不同,會有不同的解讀。也就是說,不同的父母,其扮演的角色是不相同的。有的父母愛發脾氣,有的父母善於講道理,有的父母早早為孩子立下規矩,有的父母則是親子溝通的高手。
  • 「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發脾氣加虛偽是下下下策
    做「不講道理」的家長,並非完全否定言語的必要性,而是強調口頭教育的適度性和行為教育的重要性。這裡另有3條建議。講道理一定不要口是心非01想給孩子講點什麼道理,必須首先確認這「道理」你自己也相信。與其向別人討要說話技巧,不如靜下心來想想,我自己到底是怎麼想的?避免向孩子灌輸庸俗價值觀02生活中可以經常看到這種情況,一些家長自己站位不高,卻熱衷於向孩子傳達一些並不高明的見解,甚至是一些庸俗的人生經驗。比如有的家長暗示孩子不必在學習上幫助別的同學,給別人講題既浪費時間,又容易被別人超過。生活就是競爭,別人走得靠前了,你就落後了。
  • 孩子3歲就該立規矩了,發脾氣是下策,講道理中策,上策鮮有人用
    孩子3歲就該立規矩了,發脾氣是下策,講道理中策,上策鮮有人用其實,父母們想要教好孩子,是有秘訣的哦!棍棒教育是下策,說教式教育是中策,立規矩才是上策!教育孩子有很多講究:不用下策、慎用中策、善用上策,就能不踩坑
  • 教育孩子「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那麼上策是什麼?竟是常...
    「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發脾氣加虛偽是下下下策。  總之,教條不重要,教養才重要。  事事講一番道理,是心胸狹窄的人的一種癖好。有氣魄的人是有另外一種語言的,他通過這種語言,能說服人心,作出行動。
  • 「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上策的方法是這個
    很多父母大概都不可避免的犯了這樣一個錯誤,那就是在遇到孩子不聽話的情況下不斷地給孩子講道理,讓孩子能夠聽話。殊不知,這樣的教育方法並不是最好的方法,只能稱得上「下策」的方法,有的家長甚至直接跳過講道理的環節直接衝著孩子大發雷霆,這樣的教育辦法是最糟糕的辦法。
  • 教育男孩,「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那麼上策是什麼?
    因此,有時惹得家長非常生氣,只能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他們,但是這種教育真的對嗎?小梁是一個非常頑皮的小男孩。他很喜歡在沙坑裡跳來跳去,把鞋子和衣服上弄得髒兮兮的,每次出去玩,就算是不會經過那個沙坑,他也要特意繞過去。即使是在家裡玩,也會把玩具弄得一團糟。
  • 【育兒有招】育兒,「講道理」是下策,那麼上策是什麼?
    周圍又不時地有人對他說,教育男孩子就要粗野一些,只要告訴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想讓他做什麼事,沒什麼好商量的,必須服從,不行就動用武力。所以,有兩次他和孩子發生衝突,真的沒能控制住,對孩子動了手。到這時,他才發現自己黔驢技窮,也墮落為自己曾經不齒的那類家長了。
  • 孩子犯錯後,父母不停嘮叨是下策,講道理是中策,上策卻很少人用
    有了孩子之後,媽媽的話題總是會3句不離孩子。這天,小雅和安安在一起聊天,聊著聊著就聊到了關於孩子犯錯後,家長應該怎麼處理的問題?小雅覺得要和孩子講道理,但是安安卻說這樣根本沒用,自己家的孩子講道理是根本不會聽的。
  • 教育孩子「講道理」是下策,對孩子發火是下下策,那上策是什麼?
    一天的下班路上正走著,不遠處一個又哭又鬧的孩子引起了我的注意。孩子大概3、4歲,嘴裡含糊不清的喊著:「我不,我就要!」,一旁的媽媽一邊緊張的環顧四周,一邊蹲下來小聲和孩子說著什麼。之後,孩子竟然由單純的哭鬧,變成躺在地上打滾,不少路人都停下來圍觀,議論著發生了什麼。那位媽媽終於忍不住了,大聲的對孩子說:「不是早就和你說過了嗎?
  • 教育孩子"講道理"是下策,那麼上策是什麼?
    &34;是很多家長經常使用的一種教育方式,但慢慢大家也發現講道理的教育效果真的很差,越喜歡講道理的家長,他的孩子反而越不聽話。要使兒童&34;,不要僅僅要向孩子講明白道理,還必須要讓孩子有機會通過親身體會來深刻理解並記住道理。有這麼一則新聞,廣州番禺張中良夫婦收養了很多孤兒,有一次,張中良讓小女兒慕恩帶著眼睛看不見的姐姐美春出去玩,但是慕恩將美春一個人丟在了外面,獨自回來了。
  • 孩子3歲立規矩,選好上中下3策—善用上策,慎用中策,杜絕下策
    教育孩子的方式很多,也很有講究。在上中下三種方式中,要善用上策,慎用中策,杜絕下策。1、下策:發脾氣當孩子不聽話時,會讓父母爆發出憤怒的情緒,有的還會實行棍棒教育,以宣洩自己的情感。2、中策:講道理有的父母素質比較高,意識到棍棒教育的弊端,就會選擇給孩子講道理,希望通過講道理的方式讓孩子受到教育。
  • 兒子不聽話,父母發脾氣講道理是下策,男孩的養育「兵法」請拿好
    兒子不聽話,父母發脾氣講道理只是下策柳阿姨有一個正在念小學的兒子,由於奶奶在小時候太過寵溺兒子,兒子變得比較難管教。每次兒子出門,看到好玩、好吃的東西都會各種軟磨硬泡讓媽媽給自己買。如果稍有不合他的心意,他必定會又哭又鬧,甚至回到家後&34;,不願意理會媽媽。
  • 父母對娃「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這個「上策」更適用
    跟孩子「講道理」是現在很多家長都會使用的教育方式,可是家長卻不知道,通過這種方式教育出來的孩子極有可能碌碌無為。,因為他的父母清楚的意識到「講道理」對孩子沒有作用。所以,和孩子講道理這顯然不是一個明智的做法。
  • 小孩子犯了錯誤,發脾氣、講道理是下策,上策的方法是什麼呢
    這樣發脾氣的教育是在教育裡面最糟糕的方法,更會讓孩子產生叛逆,產生性格上的缺陷,向著更壞的方向發展。法國一位思想家盧梭在一本有關兒童教育的書裡面寫道,跟小孩子講道理是最無效的教育。這樣你不玩手機了,孩子也就不玩手機了,因為他找不到玩手機的理由。所以說如果要管教孩子,那麼家長最好先做到,以身試教。當家長給小孩子發脾氣講道理時,小孩子會產生哪些想法?
  • 教育孩子,講道理、發脾氣是最沒用的,真正有用的是這些行為
    很多家長都會有一個困惑,就是教育孩子的時候,對孩子講道理,就像是對牛彈琴,他壓根就不會聽,甚至是你越講他越不聽。講道理確實是很多家長喜歡用的一種教育孩子的方法,甚至一直以來都是被正面推崇的一種教育方式,但是很多人發現這種碑正面推崇的教育方式往往沒什麼效果。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教育好一個孩子呢?
  • 3歲就該教育孩子了,低層次父母講道理,高層次父母已經掌握上策
    法國思想家盧梭曾經說過:世界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和刻意感動。動不動就發脾氣、一言不合就打孩子的父母使用的是下策,試著和孩子講道理、刻意感動和嘮嘮叨叨是中策,這些是許多家長用爛的方法。
  • 養育孩子「講道理和發脾氣」是下策
    經驗豐富的家長都知道: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式,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如果想要孩子懂道理,家長首先要做得有道理,做出來比講道理更有用。「講道理」是很多家長喜歡的一種教育方式,一直以來被正面推崇。但人們發現「講道理」對於很多孩子來說沒用,越喜歡講道理的家長,他的孩子往往越不聽話。然後家長就會把問題歸結於我的孩子天生就不如別的孩子懂事。其實既然已經發現講道理沒用,那至少說明在某些事情上,講道理是沒用的,發現沒用,就應該立即停止。
  • 孩子三歲之前就該開始教育了,打罵孩子是下策,給立規矩是上策
    孩子三歲之前就該開始教育了,打罵孩子是下策,給孩子立規矩是上策雖說我們經常說父母要教育孩子的職責,但是該怎麼教育確是父母面臨著的最大的問題,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個問題受到的關注和討論度越來越高,當然關注度越高的問題越說明他是一個普遍性的比較難解決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