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是門課程,內有深奧的技巧與方法。
沒有誰家的孩子是天生不懂事的,想要自己的孩子變得聽話,懂事,作為父母的第一步自身做得就要有道理可循,行之有理比說之有理不知強出多少倍。
越跟孩子說道理,孩子反而越叛逆。
做父母的一直認為教育孩子&34;是行之有效的辦法,廣大家長紛紛採用。但很多家長可能並不知道對孩子&34;一般來講是起不到有效作用的。越跟孩子說道理,孩子反而越叛逆。
一位媽媽曾給我發私信講她剛上小學的女兒非常不聽話,想要讓她幹什麼她就偏不幹什麼。於是這位母親只好靜下心來跟女兒說道理,希望孩子能明白媽媽的想法,但女兒卻不買媽媽的帳,甚至越來越無法無天,引起媽媽的發火。
這位女性家住在五樓,她家是老房子,因此沒有電梯,每天上下樓都是走樓梯的。
她這幾天察覺自己家孩子有這樣一個癖好:她喜歡用一隻胳膊支撐在扶手欄杆下,然後做力順勢滑下樓。可她的這個愛好卻讓媽媽頭疼壞了。她媽媽耐著性子告訴女兒:欄杆扶手因為沒人去擦,是很髒的。如果老是藉助欄杆下樓,不僅會把衣服弄髒還會磨破。可她的孩子屢教都不聽,只是把明目滑下樓改成不在媽媽面前這樣做。
聽完母親陳述,我對這位媽媽說,如果你發現光給孩子說道理不起作用的話,那就表示單獨在這件事裡,說道理是沒有用的。媽媽們一旦發現講道理並不能教育孩子,就要立即改變方法。
這位媽媽被我弄得雲裡霧裡,甚至不解地看著我問:如果講道理都教育不了孩子,那還有什麼辦法。我告訴她,其實另外一個辦法或許更有效果。讓她回家準備幾塊清潔布,給孩子分工。每過一段時間,把自己這棟樓的欄杆擦一遍。這樣不僅便利了鄰居,還能讓孩子享受滑欄杆的快樂。不妨回去一試,不然咱們另想辦法。
這位媽媽點點頭,表示原來那麼簡單,先前怎麼不知道還有這個方法?這位媽媽之所以不知道這個方法,原因應該在於她只顧著給孩子&34;,卻不知如何讓孩子自身更明白道理。因此從這次事中,可以看到女孩可能只想換個花樣下樓梯,卻遭到家長的痛罵。如果連這麼小的快樂都把它剝奪了,說明家長根本不會去了解孩子的想法,只會說自己是對的。
沒有誰家的孩子是天生不懂事的,想要自己的孩子變得聽話,懂事,作為父母的第一步自身做得就要有道理可循,行之有理比說之有理不知強出多少倍。想讓孩子&34;,爸爸媽媽不但要把道理告訴孩子,而且還要讓孩子去實踐,明白父母說的道理好在哪裡。
前不久我看到一篇新聞,一對領養10個孩子的廣東夫婦。在孩子犯錯時,夫妻並不會去痛批他們,而且也不會光講道理。他們會選擇讓孩子再經歷類似的事情,來幫助孩子對事情的認識。
例如,有一天,爸爸叫小女兒帶著身患眼疾的姐姐出去田野間玩。沒過多久,妹妹卻獨自回家,把姐姐扔在田野裡。 爸爸知道這件事並沒有大發雷霆,而是找了一塊布蒙住小女兒的雙眼,讓她獨自在馬路上走一段路。從那以後,小女兒對患有眼疾的姐姐悉心照顧,凡事都帶著姐姐。
爸爸的做法著實讓人欽佩,雖然他們並不知道心理學、教育學的內容,卻憑藉自己的理解力去完成對教育學的解讀。
教育孩子時說些大道理並不能讓孩子很好的理解,而是讓孩子通過一件件事情,讓他們自己明白其中的利弊。相信只要父母用對方法,天下就不有不懂事的孩子。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身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在孩子成長的這條路上會出現很多的問題,家長經常疏於引導,從而導致孩子性格上的缺陷,外在表現為:叛逆、頂嘴、孤僻、暴力。
面對這些,父母可能感覺有點力不從心,不妨試試通過閱讀繪本來引導,雙管齊下,會省力的多。
從小養成閱讀習慣的孩子,而且在孩子3歲半-6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這個時期好好培養,有助於讓孩子形成終生的閱讀習慣!
李玫瑾教授推薦的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就很不錯,一套共有10冊。中英雙語繪本,對於家長啟蒙孩子的英語思維也有很大幫助。在3歲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做睡前故事書。在3-6歲當做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這套繪本共有10本,分別是《我能保護我自己》、《勇敢做自己》、《做最棒的自己》、《我是誠實守信的好孩子》、《我不隨便發脾氣》、《我們都是好朋友》、《好孩子懂禮貌》、《分享是我快樂》,《媽媽我能行》、《養成好習慣》都是從不同的角度教會孩子學會表達。
如果我們總是找不到陪伴孩子的理由,為何不陪他們看看故事書,談談心得體會呢?這也能促進親子之間的感情和羈絆。繪本裡印刷的字體很清晰,紙張也很不錯,方便孩子健康閱讀。孩子從繪本裡學到的道理,卻可以記得一輩子,爸爸媽媽們何樂不為呢?
有需要購買的家長朋友們,點擊以下商品卡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