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何時起,「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這句詩,開始在網上流傳,很多有才的網友,還續寫了很多經典之作。然而,事實上,這句詩的原文,並非是這樣的。
這句詩的原作者,是唐代的韋應物。韋應物,是京兆人,早年豪俠使氣,任性妄為,後來做了唐玄宗身邊的「三衛郎」。唐玄宗駕崩之後,他才開始折節讀書,後來中了進士。德宗的時候,曾經擔任過滁州、江州、蘇州等地方的刺史,官終蘇州刺史,所有後人也稱他為「韋蘇州」。
在擔任了地方官之後,韋應物深刻體會到了百姓疾苦,在他的一部分詩中,表達出來對百姓的同情和對自己做官卻不能拯救百姓的譴責,《寄李儋元錫》中的一句「邑有流亡愧俸錢」,就是他這種情緒的最深刻表達。
韋應物的詩作形象優美,風格高雅閒淡,清麗自然,有著獨到的藝術特色。這句「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出自他寫給外甥的《簡盧陟》——
可憐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濱。
澗樹含朝雨,山鳥哢餘春。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
「簡」,指的是書信,在這裡是動詞,表示寫書信;「盧陟」,就是韋應物的外甥。在這首寫給外甥盧陟的書信中,韋應物深切地表達了徵人遠戍邊疆的孤獨和煩憂。
「可憐白雪曲,未遇知音人」,白雪曲,指的就是「陽春白雪」,表示高雅的音樂,這裡皆知詩人的高尚情懷,無人能夠理解。「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濱」,只能恓惶不安地在遠戍邊疆的過程中,蹉跎了歲月;「澗樹含朝雨,山鳥哢(long)餘春」,清晨,山澗邊的樹木上,還掛著雨露,山中的鳥兒啾啾鳴叫,體會著暮春的景致。
最後一句「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就是如今非常流行的「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的原文。原文中與現在流行的詩文相比,有兩個字的差別,一個是「一瓢酒」,一個是「一壺酒」;一個是「可以慰風塵」;一個是「足以慰風塵」。
那麼,這些看似很細小的差別,究竟有沒有實際意義呢?關於酒,究竟該用什麼量詞,古往今來不斷在發生變化。《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會說「來一碗酒」或者「來一壇酒」,黃庭堅會說「我有一樽酒,聊厚不為薄」,隨著飲酒的地點和環境的變化,盛酒用的器皿也在不斷變化。「瓢」,這裡其實是指葫蘆。用酒樽喝酒,用酒壺喝酒,是在正式的宴席上,或者居家的條件下,而用葫蘆喝酒,在往往是在外漂泊的處境下,因為葫蘆便於攜帶。所以,「我有一瓢酒」比「我有一壺酒」,更能表達出詩人在邊疆遠戍的處境。
「可以慰風塵」,在這首詩中,詩人描寫了很悽涼的戍邊狀況,風塵,指的也是行旅的艱辛。一瓢酒,可以略解行旅的艱辛,而不是「足以」消除行旅的艱辛。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是作者在逆境下的自我慰藉,並非是「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可以取代的。簡簡單單的兩個詞的差別,表現出來的,卻是原文的意境更為深遠,這需要我們結合整首詩來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