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難免遇到失落不如意,無論是深夜買醉,還是狂吃零食,都足以說明再也沒有什麼能比"化悲憤為食慾"更治癒傷痛了。
失戀也好,失業也罷,買一堆新鮮食材,有條不紊地從下鍋到擺盤,聞著親手製作出的食物香氣,心情就如此被平復了下來。
下廚,已經是現代人能找到的最好的解壓方式,在廚房的日子裡,是專屬於自我的時間,沒有工作日的忙碌嘈雜,沒有難伺候的老闆甲方,在烹飪的過程中,享受時間的悄然流逝,收穫的卻是口腹帶來的滿足感。
有人說,下廚房是更深層次的精神享受,這種體驗就好像是日本的料理電影,用最平靜的日常慰藉人心,用最純粹的心創造食物美學。而這其中,是枝裕和的電影就是這樣一個代表。
2018年,一個金棕櫚獎,讓是枝裕和這個名字出現在各大媒體頭條,也讓這位日本導演撕去了小眾的標籤,出現在大眾的視野聚集處。
而《小偷家族》這部金棕櫚獎最佳影片在上映後,成功賺取了一大票軟妹的眼淚,在豆瓣掀起了一波"是枝裕和熱",也讓更多觀眾發現了廚房才是最能反映生活的空間。
是枝裕和電影裡的食物看起來總是特別香,《步履不停》裡的玉米天婦羅、《如父如子》裡的日式炸雞,《海街日記》裡的青梅酒,《奇蹟》裡的章魚丸子、烤肉,我們都是流著口水看著主角們吃的。
但這樣美味的感覺,並不是因為食物被拍得多麼好,而是透過食物看到了背後的親情。吃玉米天婦羅時,疏遠的父親和兒子才能同時綻開笑顏;在手拿的地方貼心地卷著紙巾的日式炸雞,是兒子回到親生家庭的最後一頓飯。
是枝裕和在自己的作品中傳達著個人的生活體驗。《如父如子》《比海更深》《海街日記》都融匯了他對家庭關係的思考。可能有人會想,家庭倫理劇而已,我們每個人幾乎都經歷過,沒有任何新鮮感。
但細細想來,看過那麼多電影,最能打動我們的,不就是最真實的生活嗎?是枝裕和,鏡頭之下儘是最為普通尋常的對白,沒有製造過多的戲劇衝突,只有平淡瑣碎的日子靜靜流淌。這是普通人的故事,這是油鹽醬醋造就的充滿煙火氣的廚房,家人間傳遞的私語與眼神都在這裡。
我們為什麼喜歡是枝裕和的電影?因為我們習慣了終日的奔忙,仿佛緊繃著的神經,只有在講述他人生活的影片中才會得到緩解。殊不知,人人都可以有這樣輕鬆的生活,一切其實很簡單,平靜下來,可以從做一頓飯開始,安放自我,可以從廚房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