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聖杜甫的那首名詩《春夜喜雨》,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那麼,前天晚上悄然而至的一場冬雪,若是借用大詩人的這首詩是不是可以這樣仿寫一下:好雪知時節,當冬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呢?因為,這場雪,確實是下在了「大雪」的第五天,來得太應節氣了。而且靜悄悄地下,不驚不擾,是夜,真是人在夢裡,夜在雪中。
第二天的早晨,當我的眼帘呈現了一個白皚皚的雪世界的時候,發現那雪還挺大,地上積了那麼厚厚的雪,我才明白:沒有徹夜的雪花飛舞,哪來這麼壯美的雪景:房頂、街道,還有停在外面的汽車全被白雪覆蓋了,綠化帶裡的冬青樹也帶上了白色的「樹冠」,梧桐樹殘留的枯葉也頂著一層白色的雪,像一個個圓圓的蘑菇一樣。若是起得早,還可以看到枯朽光禿的樹木變身玉樹瓊枝的佳景。
總之,雪景的美,不用我再多敘述了,很多讚美雪的詞彙,幾乎都大同小異的雷同。濃縮成最著名的那一句就是:銀裝素裹,分外妖嬈。
我具體說不清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真正喜歡雪的。
兒時對雪的概念就是堆個雪人,做個雪球或者跟小夥伴們打個雪仗。那時真的不知道體會雪真正的美。因為,那時,雪的大美我們也確實沒有機會去領略。那時還沒有電視機,我們看不到雪的更多畫面。我們只是小村莊裡的農村娃,沒見過外面的世界,只有井底之蛙的見識。不知道下雪時還有那麼多壯美的景致:比如:雪後的大山,被大雪壓枝的松柏,也不知道披著雪衣的叢林會是怎樣的奇觀,更不知道冰雪大世界很多光怪陸離的景色......,哈,我們有太多的不知道了。
年少以後甚至到了青春時期,雪只是我眼中冬日裡很平常的一種氣象,就像風雨一樣,那麼自然而然罷了。甚至,有時還因為下雪阻礙交通,上班時多有不便,而討厭過大雪天。
大概是到了中年以後,當我也經歷了人生路上的一些風霜雪雨後,閱歷多多少少少地增長了,見識也更廣了一些的時。也或者,能從工作和家務瑣事中抽離一些時間,親近自然的時候,我才真正對很多自然的現象產生了興趣,並發現了它們的美。
喜歡冬天的雪,就如同我喜歡其它季節裡的花一樣,它們都是季節的天使,因為有了它們,四季才變得芳華和美好。
蕭瑟又寂寥的冬天,因為雪的降臨,才有了靈動和魅力。如我說冬天是乏味和空洞的,雪,無疑是給冬天增加了光彩和亮色。
我尤其喜歡雪後空曠的原野,被白雪覆蓋著,大地上就像鋪上了一層潔白的毯子,看起來,柔美又溫情。還有被雪裝扮起來的植物,特別是那些白茫茫的樹掛美得如畫一般,陽光下晶瑩亮麗。
走在雪地上,就像踩在厚厚的地毯上一般,聽著腳下發出嘎吱嘎吱的響聲,就如同聆聽一首悅耳的曲子。如果遇到空曠無人的地方,只要你願意,你喜歡,你完全可以肆無忌憚地在雪地奔跑,撒歡兒。你還可以手捧一攏白雪,然後高高揚起,看著雪花再一次隨風起舞,那將是很美妙的體驗。如果你不怕涼,你完全可以嘗一口雪的滋味,那是天上之水,一定會甘甜滋潤。
冰清玉潔的雪,是明媚的,剔透的,她無與倫比的美,總是讓人心生憐愛,她應該是世上最純潔的,又最易逝的東西,一想到雪的短暫,就會想起那些悽美的愛情故事,如「羅密歐和朱麗葉,還有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悲劇。」大概,真的應了那句:美好的,都是易逝的吧。
雪的美是短暫的,所以,要想留住她的美,只有靠光影來記錄她此一刻的楚楚動人。雖然,雪都是類似的雪,但今年的雪和去年的或者明年的雪總會有所不同,就像此時的你和從前的今後的你都有差別一樣。
所以,當我置身在美麗的雪世界裡的時候,我總是喜歡用相機拍下照片,留住那一刻雪景的美和彼時時自己的樣子。有人一定會說:你不就是喜歡拍照嗎?這個我不否認,因為,我覺得相機就像我們的第二個大腦,我們每個人一生中都會去過很多地方,欣賞很多景致,如果單純靠記憶去記錄,不僅時間久了會忘,也遠沒有成像後記錄的具體又形象,當我老得哪也去不了的時候,我可以看看當時的照片回味我所走過的足跡。
我喜歡在美景下拍照,同樣,因為我認可雪的美,所以,我也喜歡在雪景下拍照。
其實,不拍照,不揚雪,不堆雪人,就只是在雪景中,走走看看,看看被雪裝點的世界,就很養眼,再呼吸一下雪的清冽氣息,就感覺暢快。
冬天,與雪相遇,是一場美麗的邂逅,也是件讓我欣喜的事情,我鍾情冬雪,喜歡冬雪,不僅是因為她的純和美麗,更因為她充滿著浪漫和詩意。
每一個冬天,或早或晚,不用邀約,總有一場雪,不負季節,不懼寒冷,如期而至,她帶給你的不僅有心動、美好,還有快樂。
我想說對於喜雪的人來說:冬有一場雪,足以慰嚴寒。而這慰的則是心靈深處的寒。
-end-